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欲-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舒缓缓打开,匆匆看了一遍,淡然道:“张浴计不如人,身首异处,也算是活该。”
  李昌眉头微皱,问道:“你的意思是,就按着蜀国公的意思,认定张浴与太子勾结,其罪当诛?”
  “那还能怎么办?”秦舒无奈地道:“现在汉中已经被蜀国公收在治下,张浴又死无对证。此刻斥责桓帆谋害张浴,无异于逼他造反。殿下试想,以现在的朝廷的状况,有能力来平定这场叛乱吗?”
  “子逸说的是。”李昌苦笑道:“我这个舅舅啊,怕是忍耐不了几年了。”
  秦舒道:“桓帆在西南隐忍这么多年,终于等到这个机会,控制汉中,打通益州北大门。若不是陛下与鲜卑议和回兵,只怕他不会就此收手。我想,这也是陛下为什么急于与鲜卑议和的原因之一。四姓国公虽然表面上忠心耿耿,一旦天下有变,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乘势而动。”
  李昌长叹一声,道:“秦并六国,李斯就曾献言始皇分封制的弊端。父皇何其英明,却还是有失误的地方。”
  “这却不能怪陛下。”秦舒又道:“当初陛下欲代汉称帝,必须要有几家国公的支持,裂土分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相信陛下必然也时刻在想削藩之事,比如这次燕国公傅俭遇刺,陛下多半会乘机削弱燕藩。”
  李昌看了看秦舒,突然“呵呵”笑道:“子逸倒是深得父皇之心。不错,边报传来,父皇以鲜卑势大,命镇北将军徐嵘与新任燕国公傅恒同掌幽州军事,又将禁军校尉三人,擢升为上谷、代郡、北平三郡太守。这样一来,燕国公的封地、权力少了接近一半。”
  李昌把这些说完以后,顿了顿,又问道:“这次傅老千岁遇刺之事,极为蹊跷。子逸以为,该是何人背后主使?虽然父皇诏书上说明不是鲜卑,但孤却觉得父皇是为了不再与鲜卑交恶,才委曲求全的。”
  “殿下错了。”秦舒摇头道:“这次事件绝对不是鲜卑所为。殿下应该知道鲜卑为什么会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突然答应和我大充议和。”
  李昌点了点头道:“鲜卑天王慕容启突患重病,长子慕容胜与幼子慕容宏为了储位,明争暗斗。慕容启唯恐祸起萧墙,所以急着与我大充议和。”
  “这就对了。”秦舒继续道:“在这样的情况下,鲜卑只愿与我大充和平共处,绝对不想再节外生枝。行刺陛下固然能让我大充举朝混乱,但如果行刺事情败露,再与大充刀兵相见,也绝非慕容启所愿。所以我觉得慕容启不会冒险行刺,此事背后另有主谋。”
  “哪会是谁呢?”李昌在房中踱了几步,突然道:“莫非是……”
  “不会。”他虽然没有将话说完,但秦舒还是明白他的意思,摇头道:“陛下虽然有心削弱各藩,但此次与鲜卑交战,燕国公嫡系军队死伤大半,实力大损。陛下根本没有必要再行险除去傅俭,更何况傅俭在北疆镇守多年,深知鲜卑虚弱,有他在,便能保幽州无事。陛下圣明,断然不会做此自毁长城之事。”
  李昌不过是随意猜测,被秦舒点破之后,尴尬笑道:“孤并没有疑心父皇的意思。”又咳嗽一声,道:“父皇御驾不日将到河内,孤与其他几位皇弟都要前去接驾。你到时候,要不要随孤前往?”
  “殿下若是不嫌弃,我确实想陪殿下前往。”秦舒想了想,又道:“殿下可考虑过,陛下回京,齐王殿下也跟着回来了。”
  “哦,是。”李昌有些失落地道:“他也该回来了。”
  在李昌兄弟中,齐王李吉最受父皇李疆的喜爱。这次北征,只带着李吉一人,固然是因为他武艺军略出众。但满朝都明白,李疆此意,不过是想让齐王争战立功,要改易储位。只是没有想到北征鲜卑会一败涂地,当然也更没有人能想到东宫太子李建会犯下谋逆大罪。所以虽然齐王李吉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回京之后,进入东宫,已经是很多人心中认定的事实了。
  李昌虽然暂代监国之位,但论名望实力,还远不能与齐王相比。所以再提到齐王回京后,便显得有些失落。不仅要离开监国之位,而且极有可能再次恢复到以前那种平淡的生活。如果太子修德,不发生谋逆大案,李昌本来是没有什么野心和权欲的。可人就是这样,一旦得到过,就舍不得放弃。这些天在京城监国,掌握着天下大权,李昌虽然有些累,但却觉得很兴奋,远远比当一个太平享乐王爷舒服得多。他实在是不愿意再回到以前,实在是不愿意再眼睁睁地看着齐王进入东宫,日后再登上大宝。
  对于李昌的心思,秦舒早就琢磨的一清二楚,见他如此神色,便又道:“虽然齐王的实力远远超过殿下,但殿下也不是全然没有机会。”
  “哦?”李昌眼中的光芒一闪而过,盯着秦舒道:“子逸这话是什么意思?孤可从来没有想过……”
  “殿下何必自欺?”秦舒坦然笑道:“我追随殿下,也不是只想在殿下的王府中当一个清闲门客。殿下身为皇子,又怎能胸无大志呢?殿下需知,凡事事在人为,只要殿下有心,我必能助殿下达成所愿。”
  “当真?”李昌的目光逐渐变得热切起来。是啊,当太子,当皇帝,才该是每个皇子心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一个王爷算什么?皇帝喜欢你,你才是王爷,要是不喜欢,活得比囚徒还没有自由。李昌这些年为了不让太子和齐王猜疑自己,韬光养晦,处处小心翼翼。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够了,不愿意再这样过下去。大家都是父皇的血脉,凭什么就该李建、李吉兄弟轮流当太子?
  李昌看着秦舒自信满满的表情,突然握着他的手,道:“子逸真能助我?”
  秦舒淡淡一笑,只说了八个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正文 
  第三章
     更新时间:2008…9…8 14:05:45 本章字数:5334
      燕国公傅俭遇刺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其孙傅羽在别居设建灵堂,京城王公百官,自楚王李昌、雍国公郭援、楚国公关彝以下都前往吊唁。三天后,秦舒便跟随李昌赶往河内郡,迎接李疆圣驾。同行的还有李疆第五子晋王李茂、第八子秦王李坤、第十子梁王李霸。
  对于大充皇帝李疆,秦舒早有所闻。十三岁挂帅北征,一举消灭了蜀汉的死敌曹魏政权,而后又连续剿灭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以及辽东的公孙家族,最终使得天下一统,并且取代蜀汉,建立大充王朝。这样一个传奇般的英雄,秦舒早就心慕已久,所以跟在李昌身边等候,秦舒的心里也显得有几分激动。
  来将乃是皇帝心腹,禁军统领萧刚,年纪只有二十五六,在大充后起将领中,算得上是佼佼者。萧刚并不下马,朗声道:“朕不欲惊扰百姓,大军在城外驻扎。宣楚王李昌入御营见驾,其余臣工且先回城中待旨。”
  李昌等人谢恩起身,梁王李霸便先嚷道:“萧将军,父皇怎么只召见三哥?难道把我们这些当儿子就都给忘了?”
  萧刚淡然答道:“末将只是按着陛下的意思传旨,至于其他的事情,末将就不清楚了。”李霸碰了个软钉子,只好退到旁边,默不作声。
  李昌也没有想到父皇会这么快就单独召见自己,于是转身对着三个弟弟道:“既然是父皇的旨意,那诸位皇弟就请回城待旨,为兄先去见过父皇,并代你们向父皇问安。”然后又对着晋王李茂道:“五弟,按年龄你是诸弟之首。为兄去见父皇,回城各项事宜就由你做主了。”
  李茂强自睁着那算迷蒙的眼睛,答道:“既然是皇兄吩咐,小弟一定照办。”
  李昌点了点头,指着秦舒和赵乾道:“你们两个随我去御营,其余的人都回去吧。”然后再命人前来坐骑,翻身上马,对着萧刚道:“萧将军,请。”
  “王爷请。”萧刚又向着李茂等人抱拳告辞,然后打马离开。李昌也向众人告别,跟在他身旁。秦舒、赵乾,还有萧刚带来的十余骑禁军,也都紧随其后。等离开众人后,李昌才问道:“萧将军,不知父皇为何只单独召见本王?”
  萧刚答道:“这个末将并不清楚,等王爷见到陛下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李昌见他不说,心里也猜到了几分,遂不在多问,只是跟着他一起赶往御营。
  行出十数里,终于到达御营。萧刚转头见李昌面色不改,不由称赞道:“想不到王爷骑术如此精湛。”
  李昌微微笑道:“将军过奖了。本王这点微末骑技哪里能和将军相比。”
  “营中不能骑马,请王爷随末将步行。”萧刚翻身下马,把缰绳交于手下,又对着李昌道:“王爷这两名随从也请到别营休息,陛下只召见王爷一人。”
  李昌于是让秦舒、赵乾跟随萧刚的手下离开,自己却跟着他走入御营来见皇帝。御营军马众多,营寨极大,李昌跟着萧刚走了小半个时辰,才来到中军主帐。萧刚先入内禀奏之后,才由内侍引着李昌觐见。
  刚入帐内,李昌就看到了久别的父皇。虽然神色还是如以前的威严,但明显清瘦了许多,两鬓的白发也比出征时多了,想来这次北征的失败,对一生不败的父皇来说,打击很大。李昌快步走到皇帝面前,跪拜道:“儿臣拜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李疆的声音还是如往日雄浑,等李昌起身之后,便挥手示意萧刚等人退下。偌大的御帐中,只剩下他们父子二人。
  “太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李疆直截了当地问道。
  李昌早就料到父皇是因为太子之事召见自己,在昨天便私下与秦舒商议过该如何对答。秦舒深知皇帝虽然素来宠爱齐王,但也并不就是讨厌太子,否则东宫早就该易主了。李疆虽然身为皇帝,但爱子之心与常人无异,所以秦舒建议李昌如实向皇帝禀奏太子之事,还要将尽力替太子开解罪名。反正太子参与谋逆,无论如何储君的位置都保不住,李昌实在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而是应该为太子求情,在皇帝的心中留下一个宅心仁厚、友爱兄长的好印象。
  所以李昌按着心里打好的腹稿,很快将太子谋逆一事向李疆禀报清楚。李疆虽然在皇后的奏折中知道了太子谋逆,但却不是十分详细,直到听完李昌的叙述,才算是完全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当初数十万大军被困赤城的时候,李疆派遣傅羽突围求援。武陵侯叶璇就建议他再写一道密诏,让心腹死士带到京城,以防不测。李疆对那“不测”二字的含义十分不解,后来才知道指的是太子见死不救,坐拥江山。李疆虽然不是很喜欢太子,但也从来没有想过他会丧心病狂到这样的地步,谋害自己的父皇。所以当李疆接到皇后密奏太子谋逆时,是既伤心又气愤,恨不得立刻飞回京城,把这个畜生当场正法。但冷静下来后,李疆又有些犹豫。自己的儿子,李疆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以李建优柔的性格,怎么可能有魄力干下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皇后的奏折中也有很多地方讲述的不清楚,不少地方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李疆才打算在回京之前,单独召见楚王李昌,让他把整个事情的经过向自己将清楚。
  听完李昌的叙述,李疆沉默良久,才缓缓道:“老三,皇后曾写有密折将太子谋逆之事向朕奏明。可是朕怎么觉得你和皇后说的有些出入?”
  “儿臣不敢隐瞒父皇。”李昌急忙再次跪倒,道:“此事干系重大,儿臣岂敢胡言乱语?儿臣所言句句属实,不知哪里与母后所奏不符,还请父皇明示。”
  “你还敢狡辩?”李疆勃然作色道:“皇后奏折上明明说,太子与马杲共同谋逆。怎么朕听你的意思,好像是马杲主谋,而太子只是被他胁迫?”
  李昌见父皇动怒,急忙伏地道:“儿臣不敢。但太子谋逆一案,尚未审理,其中真相都未可知。儿臣觉得太子兄长素来仁孝,断不会做此大逆之事,多半是被马杲父子所惑。还请父皇明鉴。”
  “原来如此。”李疆点了点头,问道:“那皇后在奏折上怎么不写明白?”
  “这个儿臣却不清楚。”李昌复道:“不过儿臣猜测,太子乃是母后所生。母后为了避嫌,而不能为太子求情,也在情理之中。儿臣却不忍心见太子兄长蒙冤,所以斗胆直言,请父皇不要责怪。”
  李疆又沉吟半响,突然道:“这些话是你母后让你说的?”
  “不。”李昌急切地道:“这些都是儿臣的肺腑之言,与母后无关。太子被禁以后,母后便再没有单独见过太子与儿臣,一直深居宫中,等候父皇回京处理此事。母后绝对没有为太子开解的意思,也绝对没有让儿臣代她向父皇求情。”
  “你起来吧。”李疆轻叹一声,道:“想不到你能有如此仁厚之心。朕错怪你了。”语气大为缓和。
  李昌谢恩起身,知道他已经如秦舒所愿,顺利讨得父皇的信任。李疆示意李昌坐下,并道:“这此太子谋逆之事,你与皇后处理得很好,消息封锁的也很严密。不过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朕回京之后,总还是要将太子的罪行公告天下。这件事一直都是你处理的,你不妨向朕谈谈你的看法。”
  “是。”李昌略作思考,便道:“儿臣还是方才那句话,太子多半是受到马氏父子胁迫。儿臣认为父皇应该给太子一个自辩的机会,亲自听听他的解释,然后再作定夺。”
  “也好。”李疆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朕也很想听听老大能不能给朕一个满意的解释。这件事就先暂时放下,呃,三位国公到了京城没有?”
  李昌答道:“雍国公、楚国公听闻父皇被困,都兼程入京,只有蜀国公桓千岁还没有到。”
  “他怎么没到?”李疆皱眉道:“朕密诏中以他为贰师主帅,就算不必兴师来援,但他也应该在京城才对啊。”
  “儿臣按照父皇的旨意,派人前往蜀中征调桓千岁为帅。可是……”李昌稍作停顿,才道:“可是桓千岁到南郑之后,却突患重病,一直滞留在那里。”
  “突患重病?”李疆不悦地道:“那安西将军张浴有没有奏折送来?”
  “没有。”李昌见父皇眉心紧皱,大有责怪张浴的意思,不由起身道:“儿臣还有一事没有奏明父皇,还请父皇恕罪。”
  “什么事?”李疆有些惊讶地看着李昌,问道:“有什么事情,难道还比太子之事,更让朕吃惊么?”
  李昌犹豫片刻,才道:“儿臣也不知该如何禀奏父皇。桓千岁到达汉中后,借口安西将军张浴勾结太子,图谋不轨,将其斩杀,并暂以亲信谭林署理汉中太守一职。”
  “好大的胆子。”李疆猛然拍案而起,原本平复的怒火又窜了上来。张浴本来是他安插在桓帆身边的一颗棋子,现在却被桓帆拔掉,而且还将汉中夺了回去。李疆恨恨地道:“朕还没有死,他桓帆想干什么?”
  “父皇息怒。”李昌早吓得伏地请罪,复从怀中拿出一道表章,双手呈上,道:“这是桓千岁呈与朝廷的奏折,请朝廷委派官员前往汉中。”
  李疆一生经历过多少的大风大浪,等将桓帆的奏折看完,心情也渐渐恢复平静。让李昌起身后,将奏折递还与他,问道:“你是怎么回复的?”
  李昌必恭必敬地答道:“儿臣斗胆以朝廷的名义回复桓千岁,请父皇恕儿臣擅专之罪。儿臣以为既然桓千岁已经占了汉中,再派将官前往,也不过是张浴的下场。如今鲜卑在外,朝廷无暇南顾,所以儿臣依照他的意思,任命谭林为汉中太守,领安西将军。”
  “很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