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苦难辉煌-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有人便说: 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是一场德国人之间的战争。   

  这些人喜欢用白描去图解历史。以为历史脉络尽在几根简单的线条之间。他们把中国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武装的反革命〃围剿〃武装的革命看得过于简单了。   

  中国近代史上,自在战争中使用了洋枪洋炮以后,便多见德国顾问的身影。惊天动地的甲午战争黄海大海战,旗舰〃定远〃号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旁边,就立着个德国顾问汉纳根。   

  比这更早,明末清初就有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夏尔,先帮助明末朝庭制造火炮防卫满人进攻,后帮助清初朝庭制造火炮镇压汉人反抗。   

  德国人以其精于兵器制造、精于军事学术著称于世。   

  也精于顾问之道。   

  所以便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第179条规定: 禁止德国国民在外国军队及其学校担任顾问与教官之职。   

  这条规定很快就名存实亡。   

  孙中山很早就请过德国顾问。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10月特意访问当时仍属于德国租借地的胶州,在对大学生的演讲中特别称赞了青岛的建设和管理,并提出应将德国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榜样。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正炽,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参加协约国,与德国为敌。一战结束后,1921年孙中山派代表赴德国,表示愿借重德国的技术与人才协助中国发展。德国政府当时基于现实考虑,未同意与南方的广州政府建立正式关系;但此后孙中山以私人名义秘密聘请了多位德国顾问,逐渐开始在广东提供服务。一直到1923年1月签署《孙文越飞宣言》,孙中山才彻底将其目光由德国转向苏俄。         

▲虹▲桥▲书▲吧▲BOOK。▲  

第52节:〃围剿〃(43)         

  孙中山用苏俄顾问取代德国顾问,蒋介石却反过来,用德国顾问取代了苏俄顾问。   

  1927年蒋介石〃清党〃、驱逐苏俄顾问并终止联俄政策,使德国获得对中国施加影响的最好时机。从1928年直至1938年,十年间共有135 名德国军事顾问在南京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任职。   

  蒋介石很早就对德国颇感兴趣。1923年他率团访问苏联时,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会议上发表演说,提出在德国和中国革命胜利之后,签署俄、德、中三国联盟:〃靠德国人民的科学实力,中国的革命成功, 俄国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俄国的农产品,我们就不难完成世界革命,我们就能消灭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其实比蒋介石的〃俄、德、中联盟〃建议更早,1907年德国议会就提议建立〃美-德-中〃三角关系,以便补偿德国在欧洲大陆所处的孤立地位。正是这种地位,迫使德国政府以〃和平的〃的经济政策取代原先的扩张政策,德国国内媒体上甚至出现了将胶州湾归还中国的言论。   

  就蒋介石而言,当时他不是执政者,所以是个革命者。那时的蒋介石,还主要是从世界革命的角度,看待中国与德国结盟。   

  后来成了执政者、扼杀革命者、江浙财团利益保护者,不再想与苏俄结盟了,对德国的兴趣却有增无减。这除了对领袖的狂热崇拜和独裁统治与德国相类似外,主要还是为德国军事化、中央化和工业化所吸引。他要依靠德国顾问的作用,扩大南京中央政府的军事和政治权威。   

  蒋介石聘请的第一个德国顾问是马克斯·鲍尔。   

  鲍尔是德国军队总参谋部的上校军官,重炮专家,军事独裁者鲁登道夫的得力助手,曾参与1920年3月鲁登道夫策划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卡帕暴动。 暴动失败后流亡国外,在西欧、南美各国出任军事顾问。到中国见蒋介石以前,此人甚至在苏联红军炮兵中干过一段时间。   

  鲍尔也精于顾问之道。1928年来中国,正逢蒋介石下野,他便帮助张作霖设计军事计划。但其本人后来一直否认此事。蒋介石北伐成功,东北易帜进入倒数计时,他便堂堂正正地做起了蒋介石的总顾问。   

  蒋介石与鲍尔关系不错。鲍尔主张将军政大权集中于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大刀阔斧手段铲除一切离心力量,进行一切加强中央权威的必要改革,深得蒋之赞许。鲍尔此人也很怪。他并不把自己限制在军事事务上,更多地把自己看成一名工业和经济顾问,而不是军事顾问。他说:〃除非先建立一个国有化的工业体系,否则根本谈不上建立一支国有化的军队〃。但他没有更多时间展现头脑中那些主意了。与蒋介石合作仅仅半年,他便病死于上海。         

BOOK。▲虹桥▲书吧▲  

第53节:〃围剿〃(44)         

  鲍尔死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希特勒啤酒馆暴动的共同参与者和共同入狱者的赫尔曼·柯瑞伯上校继任总顾问之职。纳粹党的活动大量渗透进顾问团。柯瑞伯青年时代参加过八国联军,以中尉军衔在德国元帅、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麾下入侵北京。所以民族意志强烈的蒋介石对他没有太好的印像。柯瑞伯又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军人,连顾问团的军事性质都因他出现一些改变。他一直同自己的部下及国民党官方关系紧张。部下们说他的行为〃像瓷器店里的大像〃。他对蒋介石的影响远远小于鲍尔。   

  尽管如此,蒋介石还是先派他到武汉地区筹划布防,后又把他带上铁甲列车,上前线筹划对冯玉祥和闫锡山的大战。为此汪精卫1929年底公开发表声明,谴责德国政府指派军事顾问助蒋作战。德国政府慌忙出来声明:    

  〃德国为遵守凡尔赛条约,一向禁止输出为战争使用之军火与毒气,且中国军队编用德国军事顾问,系违反德国政府之愿望。〃   

  表示汪精卫所指的顾问皆系中国政府私下招聘,不能代表德国政府。   

  从总体看,蒋介石对柯瑞伯是不满意的。1930年元旦蒋与柯瑞伯等德国顾问一同观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电影,完后蒋说:   

  中国政府为了进行各种必要之改革,不惜以大量金钱聘用德国顾问。但在过去一年来,若干顾问,未曾给予中国政府任何具体建议,且有对于所呈之问题,无法作肯定之答复。现十八年过,十九年将开始,余谨望顾问先生不要再辜负自己所负之责任。   

  蒋介石这番当面指责的话颇不客气,主要还是对柯瑞伯而发。   

  1930年5月,乔冶·魏采尔接替了柯瑞伯。 魏采尔中将是前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拟定作战计划、实施作战指挥的能力很强。在〃剿共〃方面,他是对蒋介石帮助最大的一个德国顾问,不但参加了中原大战,而且参与制定对苏区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围剿〃计划。他感到极胜任这种任务,洋洋得意地说过: 〃在我们德国由诺斯克领导的反共战争中,采取了残酷手段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而我在中国也做了同样的工作〃。   

  尽管帮了蒋的大忙,但他与蒋的关系却很一般。魏采尔对蒋介石手下的军队批评太多,而且往往很不客气,激动起来指手划脚,为蒋所厌。当时德国方面解释说他是因为〃头脑不够灵活,对经济事务缺乏兴趣〃,所以同蒋的关系恶化。20世纪90年代,德方又出现新的解释。德国弗莱堡大学的马丁教授认为,当年的魏采泽尔等德国军事顾问,罔顾中国国情,罔顾中国军人思想深处的儒家传统思想,在与中方交往中表现出太多的普鲁士风格,企图按照普鲁士精神改造中国军队,不但树敌过多,还未获成功,影响了顾问团的效率。         

←虹←桥←书←吧←。  

第54节:〃围剿〃(45)         

  德国军事顾问也并非个个都不成功。在华期间待遇最高、蒋介石最喜欢、最钦佩的德国顾问,是汉斯·冯·塞克特上将。   

  塞克特为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是来华的军事顾问中地位最高之人,沉默寡言的天性和谦虚和蔼的外表为其赢得了〃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绰号。英国驻德大使曾这样评价这位〃德国国防军之父〃:〃他的头脑比其拘谨的军人外表广阔,他的见识比其严谨整洁的外貌广博〃。德国人则评论说,在塞克特领导期间,德国顾问对中国统治集团和蒋介石本人的影响达到了异乎寻常、令人惊奇的地步。   

  塞克特1933年5月访华,6月拟一份《陆军改革意见书》送蒋介石。意见书中说:   

  〃任何建军之先决条件,首在国境之安定;此即谓数年外在之和平与内部政治情势之稳定。在此条件未达成前,有效之军事组织,将无从谈起,连续不断之战争,将影响最终目标之完成。〃   

  此建议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不谋而合。此时恰逢第四次〃围剿〃失败,国民党将领意志动摇,4月7日蒋在临川向各将领训话: 〃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我们要以专心一志剿匪,要为国家定长治久安的大计,为革命立根深蒂固的基础,皆不能不消灭这个心腹之患〃;〃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惟一要务〃;4月10日蒋又在南昌纪念周上宣称,〃抗日必先剿匪, 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在匪未肃清前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最严厉处罚〃。   

  塞克特与蒋介石不同。蒋用惯了权威。塞克特却能把他充满威吓的讲话,包上一层理论的面纱。   

  在给塞克特的回信中,蒋写下了〃拜读之下,感佩无已,吾人于此相别之后,惜相见已晚,而又不能常住一处为怅也〃等语句,求教之切,溢于言表。   

  蒋介石下决心用塞克特。   

  但塞克特目标太大。德国政府怕出现麻烦,最初不同意塞克特来华。蒋软硬兼施,威胁说塞氏不来,将聘请法国顾问。当时德、法正是死对头。德国政府出于在华权益的考虑,只有同意。塞克特来华不仅担任总顾问之职,还被委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职务:〃委员长委托人〃──即蒋介石的代理人。   

  在这方面,蒋介石身边的塞克特与博古身边的李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塞克特1934年4月到上海,李德1933年9月到瑞金。塞氏晚一些,但两人〃下马伊始〃便获得了极大权力。   

  塞克特以〃委员长委托人〃身份出面,可以代表蒋与国民政府各机关首脑谈话,地位仅次于蒋。南京政府的军政部长、陆军训练总监等高级官员,也须亲自到蒋的官邸向塞氏请教;而且规定每星期二、五上午10时至12时,还需事前登记,过时不候。         

。§虹§桥书§吧§  

第55节:〃围剿〃(46)         

  李德所处的条件当然比塞克特差得多。但瑞金的中共中央首脑人物也须一批批鱼贯进入李德住的〃独立房子〃开会,决定大政方针。   

  瑞金有个〃太上皇〃,南京也有个〃太上皇〃。皆是国共双方迎菩萨一般自己请进来、供起来的。   

  蒋最初不想让魏采尔走。在〃剿共〃方面魏氏的能力是突出的。其娴熟的规划技巧和作战经验还颇有可用之处。蒋的原意是想具体事务让魏采尔继续负责,全面的军事、政治、外交筹划交塞克特。但魏采尔一付一山不容二虎之势,塞克特刚到上海,他便立即到南昌向蒋辞行,多一天也不待,也许也是一种东方人不甚理解的普鲁士精神。蒋无法,也只好让他走掉。   

  魏采尔与塞克特的交接在1934年4月11日。这一日以前诸事皆归魏采尔, 这一日以后,便都归塞克特了。   

  两人交接前一天,陈诚指挥十一个师发起了广昌战斗。   

  所以认为碉堡政策是塞克特出的主意的人们,完全没有根据。塞克特上任时,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已经发起了七个半月,碉堡政策早已执行,苏区周围的碉堡已经成千上万了。塞克特对蒋介石的帮助主要不在〃围剿〃红军,而在德国的军国主义建军方针和思想。   

  他在给蒋介石的第一封信中,就提出所谓〃中国建军的三项中心思想〃:    

  一,军队为统治权之基础;   

  二,军队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   

  三,军队之作战潜能,基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   

  这三条皆来自典型的普鲁士军国主义:以军官团为国家核心。   

  这三条影响了蒋介石一生。   

  人们说,在普鲁士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而不是国家拥有一支军队。俾斯麦以〃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后,普鲁士的军阀制度和军国主义精神影响和渗透到整个德国。对德国人来说,军事力量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形式。近代以来没有哪个欧洲国家像德国那样崇尚武力、崇尚〃铁与血〃。   

  当时在德国流行一种明信片,上面印着德王弗里德里希、首相俾斯麦、总统兴登堡和元首希特勒的肖像,文字说明是:〃国王所征服的,由亲王建成,元帅保卫、士兵拯救和统一。〃再清楚不过地显露德国由普鲁士军国主义演变到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全过程。   

  塞克特专门使蒋介石认识军事强权在国家政治中的巨大作用。他提倡〃坚强的、一心一德的领导〃,声称只有这种一元化的领导才能够〃对涉及经济、财政,首先是民众教育与宣传等每一项国家措施加以通盘考虑〃。   

  这些理论,使崇尚铁腕与独裁的蒋介石有茅塞顿开之感。   

  蒋介石很早就想留学德国。1912年,26岁的蒋介石主使人刺杀陈其美的政敌、光复会重要领导人陶成章。孙中山通缉杀人凶手,蒋介石只得避往日本。可叹陶成章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曾两次潜入北京,图伺机刺杀慈禧太后而未成,最后竟死在蒋介石派的刺客王竹卿手里。蒋在日避居期间专习德文,为留学德国做准备。第二年春本拟留学德国,因孙中山命其留沪听命,留德未成。         

◇欢◇迎访◇问◇。◇  

第56节:〃围剿〃(47)         

  塞克特这个老师,为他补上了当年遗憾不已的一课。   

  除这些之外,塞克特便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优先照顾德国的经济利益──推销德国军火,购进急需的原料等等。他与南京政府做成的一笔大交易,用德国军火换取中国的钨矿和锰矿。1935年和1936年,中国出产的几乎全部钨矿都被拿去与德国交换武器。在塞克特任上,德国很快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中国则成为德国最大的军火买家,超过1/4的德国军火输往中国。   

  塞克特没有就军事行动的细节为蒋提供咨询。蒋也不对他做这方面的要求。虽然他没有为蒋介石提供碉堡政策,但其提供的独裁理论和支撑这一理论的力量建设,对蒋介石来说比那些砖石结构的碉堡重要得多得多。   

  在庐山军官训练团演讲时,塞克特一上台便开门见山:〃在一切权威荡然无存的时候,只有一个来自人民的人才能确立权威,这个人就是来自人民却又不同于一般人民的人,他必须是个独裁者〃;这一理论揭示确实令蒋兴奋不已。然后是塞克特指导下的建军实践。到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基本完成以德国体制为楷模的整军计划。其中,中央军的30个师完全或部分接受过德制装备与训练,而第36、87和88师为德制化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则完全按照德国步兵标准编装。此外军火工业的规划、兵役制度的改进、军政军令权责的明确、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