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苦难辉煌-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如此昂贵。         

。▲虹桥▲书吧▲  

第11节:〃围剿〃(2)         

  蒋介石几乎是不加怀疑地认为: 共产党垮掉了。当初他在黄埔军校归劝学生们信仰三民主义的时候也算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现在面对潮水一样的〃投诚者〃,他连见都不要见。   

  那是蒋总司令空前成功的一年。紧接着海陆丰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又相继被镇压,他更认为共产党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基本被消灭,剩下钻山为〃匪〃的小股队伍已不足为患了。   

  于是他腾出手来,1927年下半年到1930年下半年,收拾张作霖、张宗昌,收拾唐生智、李宗仁,收拾冯玉祥、闫锡山,三年时间用于军阀混战。   

  湖南总工会委员长、湖南省委代书记郭亮的头颅被高悬在长沙城门口示众之时,鲁迅就说过:〃革命被头挂退的事是很少的〃;〃不是正因为黑暗, 正因为没有出路,所以要革命的么?〃   

  蒋介石不懂这些。所以他万万想不到,在其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政治权势空前膨胀的这三年,那些被他驱赶到偏远山区的星星之火,却成为他真正的、最终的掘墓人。   

  最先惊醒他的,是计划〃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李立三。   

  李立三革命之坚决与脾气之暴烈,尽人皆知。   

  1920年初赴法国勤工俭学,干别人不愿干炉前翻砂工,他干,出大力流大汗。师傅是法共党员,21岁的李立三从师傅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到学生运动和争取华工权利的斗争之中,而且情绪激昂,感染力极强。提到反动势力,就喊:〃推翻!打倒!杀掉!〃因敢闯敢拼,留法学生送他个绰号叫〃坦克〃。   

  1922年春节,李立三回家探亲。其父李镜蓉以为他刚刚从法国回到国内,便问:〃你留学回来准备做什么事?〃   

  李立三答:〃我要干共产!〃   

  李镜蓉不知道,此时他的儿子正在安源路矿发动工人大罢工。   

  他听了李立三的回答暴跳如雷:〃这纯属胡来!是自己找死!人家督军有那么多兵,那么多枪,你们几个小娃娃,一千年也搞不成!〃   

  李立三答:〃军阀有枪,我们有真理,有人民,我们死了不要紧, 牺牲了一些人,一定有更多的人起来革命,革命一定成功!〃   

  整个春节在父子的争吵中渡过。   

  李镜蓉后来逢人便说:〃这个儿子是舍出去了,只当是没生他吧!〃   

  李镜蓉害怕督军的暴力。几天前湖南劳工会领导人黄爱和庞人铨刚刚被赵恒惕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其实李立三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工人保护,李镜蓉的这个儿子也必被舍在了安源。   

  当时安源煤矿总监工王鸿卿探知路矿俱乐部主任李立三是罢工首领,出600大洋找人刺杀李立三。工人们得知,从早到晚把李立三团团围住,必须出面的时候,也总是跟随几十个工人把他围在中间,谈话超过十分钟就动手把他拥起就走,使对方无条件下手。         

◇。◇欢◇迎访◇问◇  

第12节:〃围剿〃(3)         

  李立三用暴力回应暴力。罢工谈判最关键阶段,路矿当局完成〃草约〃十三条后又想耍弄阴谋。李立三站起来说,我们让步已到最大限度,当局接受此条件就复工,否则我就离开矿区,听凭工人们自由行动。路矿当局一听〃自由行动〃,想必就是暴动。矿长李寿铨在日记里说:〃事急如此,设有暴动,千数百万之产业,即不能保,……惟有姑订条件开工以息其风〃。   

  安源罢工的胜利,刘少奇说〃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仅有的事〃。   

  这一胜利对全国工人运动影响巨大。京汉铁路罢工失败后,各地工会组织全遭封闭,被迫转入地下,惟有组织严密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阶级势力强大,反动当局不敢贸然镇压。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说,安源路矿是硕果仅存的世外桃源。   

  李立三为中国工人运动做出重大贡献。但他并不以此飘飘然。后来在给要求他留任俱乐部主任的工人们的一封信中,他说: 〃群众终有力量,团结终有力量,个人决没有力量〃;〃只要认识了社会主义,就不要认识哪个人了〃。   

  成功的安源煤矿大罢工使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1924年末中国共产党只有党员900人,其中安源煤矿的党员就达300人。   

  李立三1926年又到武汉领导工人运动。在武汉,船工出身的向忠发只是名义领袖,实际主持工作的是李立三。当时人们说,只要向忠发、李立三一声令下,武汉三镇30万工人要进可进,要退可退。   

  李镜蓉少了一个叛逆的儿子,革命却多了一员不妥协的猛将。   

  这员猛将对中国革命贡献决不仅仅止于工人运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在〃李立三〃一条中评价说:〃蒋介石、 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的八一南昌起义,李立三决不仅仅只是个参加者,更是这一起义的最早提出者。   

  大革命失败后,他坚决主张用革命暴力回击反革命暴力。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改组,陈独秀停职, 鲍罗庭指定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五人组成中央常委,代行政治局职权。   

  开始并没有南昌起义计划。临时中央的主要工作是部署党组织转入地下和中央机关经九江撤退到上海。为此李立三和中央秘书长邓中夏被先期派去九江,部署中央撤退的同时,考察利用张发奎的〃回粤运动〃打回广东以图再举的可能性。   

  李立三到九江后,三下两下把筹划撤退的任务变成了组织武装起义。   

  7月20日,他与谭平山、邓中夏等在九江举行会议, 认为依靠张发奎的〃回粤运动〃很少有成功的可能;即使回粤成功,也由于我党开始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同张发奎的破裂同样不可避免;因此应该搞一个自己的独立的军事行动,〃在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运动二十军与我们一致,实行在南昌暴动,解决三、六、九军在南昌之武装。在政治上反对武汉、南京两政府,建立新的政府来号召。〃         

BOOK。←红←桥书←吧←  

第13节:〃围剿〃(4)         

  这是举行南昌起义的最早建议。   

  第一次九江会议举行前,中央已经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但如何武装反抗,在何时、何地举行何种起义,没有进一步的计划。李立三在这次会议上果断提出南昌暴动,是一个不可抹杀的重大历史功绩。   

  会议一结束,李立三、邓中夏立即上庐山,向刚刚到达的鲍罗庭、瞿秋白、张太雷汇报。   

  鲍罗庭沉默不表态。瞿秋白、张太雷则完全赞成。   

  此时共产国际新任代表罗明那兹到汉口,汉口传来要召开紧急会议的消息。李立三立即请准备去汉口开会的瞿秋白将此意见面告中央,请中央速作决定。   

  中央指示未到,李立三照样行动。他7月24日下山后立即搞了第二次九江会议,决定叶、贺部队于28日以前集中南昌,28日晚举行暴动。然后再次电请中央从速指示,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   

  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第二次九江会议,不但起义时间很难说,起义地点也很可能不在南昌。   

  周恩来在武汉首先得到李立三报告。中共中央两次召开会议讨论南昌起义问题。最后同意举行暴动,但对暴动地点提出另一种意见。认为可将地点选在南浔,而不是南昌;同时派周恩来立即自汉口赴九江。   

  周恩来7月25日周恩来到九江,召集第三次九江会议。在会上传达: 中央常委和国际代表同意在南浔一带发动暴动,然后由江西东部进入广东会合东江农军。   

  李立三不同意把暴动地点选在南浔。九江地区军阀部队聚集,于我不利;同时叶、贺部队已经陆续开往南昌,南昌起义势在必行。   

  周恩来最终同意了李立三在南昌、而不是在南浔举行暴动的意见。   

  至此,南昌起义被最后确定下来。周恩来、李立三等从九江出发奔赴南昌成立前敌委员会。前敌委员会决定7月30日晚上举行暴动。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排在第一号的中央常张国焘于7月27日晨到达九江, 带来中央最新意见,要起义推迟。30日晨,前敌委员会在南昌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举行紧急会议,由张国焘传达中央精神,要求对起义重新讨论。   

  张话音未落,李立三蓦地第一个站起来,兴奋地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哈哈!为什么我们还要重新讨论?〃   

  周恩来接着说:〃国际代表和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 你的这种意思与中央派我来的意思不符。不准起义,我辞职不干了! 〃周恩来事后对别人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拍桌子。   

  张国焘看出李立三是门大炮,扳倒他就好说服别人,会后便立即与他个别谈话。说来说去李立三就是一句:〃一切都准备好了,时间上已来不及作任何改变!〃         

▲虹桥▲书吧▲BOOK。▲  

第14节:〃围剿〃(5)         

  无奈的张国焘最后只得服从多数。起义时间定到8月1日凌晨举行。   

  下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毅然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血腥屠杀政策的武装暴动。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也是局势最为黑暗、中国共产党人最为困难的日子。毛泽东描述自己当时〃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李立三在此时刻,决然提出并果断坚持南昌暴动,率先实践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    

  敢于一意孤行的李立三,后来却一意孤行出一个〃立三路线〃来。   

  1928年冬到1930年秋,李立三成为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之一。他不同意毛泽东实施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广大农村根据地的做法,亲自起草《中央致四军前委信》:   

  〃你们现在完全反映农民意识,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机会主义错误。你们的错误: (一),站在农民的观点上来作土地革命,如像你们认为〃农村是第一步,城市是第二步的理论……。(二)你们割据的观点,这同样是一个农民观点,如像你们认为先完成三省边境割据,再打南昌……〃。   

  他看不起毛泽东的农村根据地。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他的四肢,而没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的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的激烈争斗──武装暴动。〃   

  正是在这一点上,20世纪20年代末期就主张〃斩首〃理论的李立三,脱离了中国革命现实。   

  1930年6月以后李立三成为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人。他把舵的船,立即成为一艘即勇猛奋进、又剧烈摇摆的船。   

  当时正值蒋、冯、闫展开中原大战, 31岁的李立三认为〃空前的世界大事变与世界大革命的时机,都在逼近到我们面前了〃;中国革命已经到了一蹴而就的时刻。他一面部署中心城市武装暴动,一面重新编组全国红军,攻打大城市。   

  李立三的计划是:   

  以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三军编为红一军团,由朱德、毛泽东指挥,攻打南昌、九江,切断长江,掩护武汉的胜利;   

  以红五军、红八军、红十六军编为红三军团,由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指挥,占领大冶,切断武(汉)长(沙)铁路,进迫武汉;   

  以湘鄂西地区红军编成红二军团,由贺龙、周逸群指挥,帮助地方暴动,进迫武汉;   

  鄂豫皖地区红一军由许继慎、徐向前指挥,切断京汉铁路,进迫武汉;   

  广西的红七军、红八军由邓小平、张云逸指挥攻击柳州、桂林,进逼广州,然后北上合攻长沙;         

←虹←桥书←吧←。  

第15节:〃围剿〃(6)         

  各路红军的攻击箭头,最后皆指向中国的心脏,〃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李立三在上海制定这个空前庞大的军事进攻加武装暴动计划时,一定热血澎湃。   

  如果蒋介石看到这份《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工作计划》,定要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计划〃表明,中国工农红军在蒋介石与各路军阀混战的三年之间,已经发展到了十万余人。   

  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袭占长沙。 杀共产党不眨眼的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何健,在城内贴一张〃市民住户不要惊慌,本人决与长沙共存亡〃布告,便只身逃向湘江西岸。   

  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这是工农红军攻下省会的惟一战例。   

  据说李立三嘴巴很大,大到能把自己的拳头塞进嘴里。攻陷长沙更使他声若宏钟。8月6日,他在中央行动委员会上报告《目前政治形势与党在准备武装暴动中的任务》:   

  〃同志们! 目前中国革命的形势,正在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已经显然表示着到了历史上伟大事变的前夜〃;   

  〃如果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形的人,他必然以为这是共产党人的夸大狂,或者布浪基主义。假使现在跑到工厂中去,问工友是否需要暴动,工人一定答复需要暴动。许多工人都说:〃暴动的时候,你们要来通知我〃〃;   

  〃这回红五军攻打长沙,红军的兵力只有三四千人,何健的兵却有七团以上,但红军与何健部队接触的时候,何健部队都水一样的向红军投降。……现在红军进攻武汉的时候,又安知道不会遇着这样的形势?假使是可能的──的确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领导红军进攻武汉呢?让红军在远远的等候武汉工人暴动,恐怕只有书呆子会这样想。……〃   

  其实敌人并没有〃水一样的向红军投降〃。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说,每次消灭白军,都是红军硬打死拼。红军的军事技术也还非常落后。占领长沙前在岳阳缴获了几门野炮和山炮,全军上下除了彭德怀和一名朝鲜族干部武亭,竟然无人会用。结果只好由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和武亭亲自操炮。   

  要总指挥亲自发炮的红军,也总算建立了自己的炮兵。有了炮兵的红军攻占长沙,不能不使中外震惊。   

  震惊的副产品便是满天飞的流言。   

  挨了李立三代表中央批评的毛泽东和朱德,只有率领红一军团进攻南昌。他们在南昌周围示威而退,并未真正攻城,也误传成南昌被红军占领。   

  1930年8月4日,《国闻周报》头版醒目的大字标题《共产党陷长沙南昌》:    

  〃近来中原鏖战,各省军队多征调前方,防务俱感空虚,共党乃乘机大起,于27日晚占领长沙,30日占领南昌。同时鄂北共党,更在花园方面截断平汉路,进占孝感,于是武汉亦感恐慌矣〃;〃三数日间,陷落两大省会,设武汉再有不幸,则长江上游均属共有矣〃。         

▲虹桥▲书吧▲BOOK。▲  

第16节:〃围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