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为研发-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为研发 前言(1)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华为研发的日子快乐吗?”我会很负责任地告诉他:“在华为研发工作的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且这也是很多早期华为研发人员的共识。当年有人曾说,“华为研发部是工程师的天堂”,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所以,我在写本书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对华为研发工作甜蜜的回忆,并努力对华为为何能成功做到这一点进行思索。促使我提起笔来写本书的原因,既有这几年随着华为步入1 000亿元人民币销售大关后,社会上对于华为公司的过于神化—认为华为的经验不可学,中国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华为;又有社会上某些对华为公司尤其是研发人员管理方面的种种误读。由于今天的华为已成为中国研发的一张“名片”,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研发专利的企业,因此社会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误解,以为华为公司从一开始就是把“鸡蛋”放在研发这一个“篮子”里的。但其实,华为也是从“贸工技”起步的,并非充满神化和魔力,华为强大的研发实力并非一日之功;华为的研发道路有着其一步步自然发展的历程,并非遥不可及。我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希望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并给广大中小企业的创立者、管理者和研发者树立信心,并坚信华为的研发经验是可以学习的。
  提起笔来写作本书之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广东发生了数万家中小民营企业关门倒闭的现象。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跨过30周年,就在很多领域发生了“国进民退”的状况;而在很多领域内“中国制造”更是被某些国外媒体抹黑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今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伟大的祖国面临着向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迈进,国家正面临着向“创新型”经济模式的转型,中国下一步不仅仅是走向世界,而是要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的市场地位。中国的繁荣靠什么得以持续?中华民族的崛起靠什么得以持续?华为公司作为中国创新经济的代表,作为一家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民营企业,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具有说服力的示范与可借鉴的案例。
  民营企业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的前途?适合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在国际金融风暴之后,应该如何去渡过危机?这些都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希望读者在阅读华为从2万元起步的坎坷研发发展之路时会有所领悟。
  在写作本书前,我曾请一位在珠三角民营企业工作的朋友张震列出他对于华为研发所关心的问题。承蒙他的认真考虑给出了如下的清单:
  (1)华为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2)华为在发展的初期有哪几个重要的研发里程碑?
  (3)华为在危机时刻是如何转危为安的?
  (4)华为在创业期与发展期,是如何击败竞争对手脱颖而出的?
  (5)华为的技术研发优势是如何一步步积累下来的?其内部管理机制是什么?
  (6)作为一直飞速发展的企业,华为的财务和现金流是靠什么支撑的?在创业发展初期,华为是如何融资的?
  (7)华为的用人方法有何特点?内部人如何降低内耗,一致对外?
  (8)华为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如何沉淀和提炼出来的?文化对华为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华为研发 前言(2)
应该说这几个问题所涉及的主题,都是广大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惑,我在写作中也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详尽的描述。目前销售额1 000亿元人民币的华为,已不适合中小企业学习,但是,处于创业期或早期华为的经验,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智慧,却可以供当今面临很多相似问题的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
  开阔我写作思路的还有一家叫“麻辣诱惑”的餐厅。餐厅的大堂经理用非常尊敬的口吻告诉我:“我们餐厅三年前开始学华为的研发,对我们的工作促进作用非常大。华为研发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IT业出身的我听后非常惊讶:难道华为的研发经验不仅适用于IT企业,还能对社会上多数行业的管理都有帮助?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篇是华为创业期,主要回顾了创业期华为 “第一桶金”的来源,以及如何从无到有开始自主研发;第二篇是任正非如何解决自主研发最关键的人才问题,并突破研发资金困境的一些具体实践经验;第三篇是华为中央研究部建立及发展的过程、内部的运作经验,以及曾经失败的案例;第四篇是华为的竞争对手在华为不同发展时期所处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华为之间“亦敌亦友”、“爱恨交织”的关系,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故事。
  本书中有四位“主角”,分别是企业(华为)、人才、政府、竞争对手。大家可以看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与人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对手这三组关系的互动过程。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人才的前途;没有人才的促进,就没有企业的进步;没有企业的繁荣,就没有政府的财政来源;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也会受限制;没有强大的对手,就没有永葆奋斗精神的企业……相信这些不同层次的视角,会帮助时值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才和政府去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和自身的发展。书中也通过回顾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历史,对政府应如何推动产业的发展,正确地扶持企业成长,提出一些值得政府反思和借鉴的地方。
  是华为选对了人才,还是人才选对了企业?待在温饱的环境下得过且过,还是到朝不保夕的民营企业去?人才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个关于人才与企业互动的有意义的话题,也是本书的重要线索之一。
  本书主要是写给处于初创期和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看的,华为早期的研发细节、经验和教训值得广大中小企业借鉴。本书还讲述了华为的自主研发和管理如何克服规模化带来的低速度和低效率等弊病,为中国企业实现研发规模化、提升研发速度、提高研发效率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本书更是写给那些中年失意,甚至失业的人看的,它同时更像是一本励志书,讲述了任正非如何从中年失意的挫折中站起来,带领华为经历一次次的失败而走向成功。本书中关于郑宝用、李一男、刘平、孙洪军等人伴随企业一同成长的故事,相信对刚刚参加工作、正在找工作或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也有诸多启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华为如何从无到有地突破新产品的研发瓶颈,逐步形成和完善研发管理制度,从而成就了今日强大的华为研发体系,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相信对于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从事技术、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的工作者们,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教材。
  写作中,我心中常常惶恐,不知道华为的任总会怎么看这本书。但是我相信,任总内心也是希望今日身处“华为大厦”高处的员工,能记得华为初创时期那些艰苦的日子,知晓华为是如何在艰苦奋斗中拼杀出来的。我相信,任总内心也是寂寞的,身在高处不胜寒的他,可能有时也会怀念与一堆年轻人挤在一起同吃同睡,共渡难关、同庆成功的日子。
  今天,当我们饱含深情地回忆这一切时,我们感恩华为,感谢任总曾带给我们的一切辛酸而又美好的回忆,也希望这些坎坷的记忆让你更坚信:“伟大其实是由每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一天一天中默默坚持、创造出来的;伟大的企业并非神灵所赐,也没有运气之说。”
  张利华
  2009年10月
  

第 1 章 第一桶金(1)
现在的华为已是一家上千亿销售额的国际大企业,拥有几万名研发工程师。与其他书中所写的不同,本书主要从研发视角去看早期的华为。如果时光倒流,人们会发现华为的起步普普通通,并无任何传奇色彩。华为的历史是任正非和众多人才创造的;华为的早期,除了人,别的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华为从无到有的创业故事。华为的研发也是被“逼上梁山”,当时再不自己出产品,公司只好关门。而这一逼,竟逼出了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是怎么创业的?华为的研发是怎样起步的?
  44岁被骗200万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华为前传,品品华为的领头人任正非的创业故事有什么与众不同。
  任正非,1944年出生,居七兄妹之长,家境贫寒。正是少年时在艰苦环境下读书的经历,令成人后的任正非刻骨铭心,1998年,寒门出身的任正非一次性拿出2 500万元,在各主要高校设立了“寒门学子奖学金”,资助家境不好、学习上进的大学生。后来拗不过当时国家教委的坚持,改称为“寒窗学子奖学金”。
  18岁,任正非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20多岁的任正非在军队里不仅是学毛选的标兵,而且勤学、爱钻研技术,他的技术成果曾获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并担任铁道兵某研究所的副所长。
  1982年,38岁的任正非从军队转业到深圳,在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正是在那里,四十多岁的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冬天”:一次,任正非做一笔生意被别人骗了,200多万货款收不回来。80年代末,200万元人民币不是一笔小数目(按当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亚于2009年的1个亿),当年内地城市月工资平均不到100元。
  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在令人羡慕的大国企南油集团待不下去了。此时的任正非下有一儿一女要抚养,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赡养,还要兼顾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正值所谓“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在、未来尚长的中年之际。想必那时的任正非对人生的坎坷无比伤感。
  但是,任正非没有时间去感伤,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急迫,令任正非走上了一条下海干实事的道路。就这样,处于中年危机之中的任正非被逼无奈开始创业,华为诞生了。就这样,深圳少了一个国企干部,中国多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教父”。创业初始,任正非的所思所想并没有太多的理想主义;创业之初,任正非就是为了面包、为了糊口、为了家人而奋斗!这是一个逼上梁山、被逼无奈的创业故事。
  “吃亏是福、上当是福、挫折是福”
  任正非中年受挫这一因素,对任正非的经营风格和行事作风有着深刻的影响。简单说来,创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受过挫折后的创业;一种是充满幻想、未经历挫折后的创业。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创业相比,饱受挫折对任正非的创业来说是一种财富,甚至可以说为华为公司未来20年的发展定下了一种调子:低调而坚韧。这一点是现今很多年轻人创业所缺乏的。
  今天的年轻人,面临众多的机遇,有的在大企业工作几年,捞得人生第一桶金,就开始不再打工而是自己做老板;有的凭借市场经验或者研发经验,甚至只需编造一个好听的远景故事,就可以圈到一笔风险投资,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做公司了。这些出生年代好,职业生涯中又顺风顺水的年轻人“少年不知愁滋味”,一副“未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样子,往往开公司花起钱来都是大手笔,办公要租最好地段的写字楼、搞最好的装修;一笔雷声大的广告费就把启动资金花得差不多;动不动将“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豪言壮语挂在会议室。很可惜,90%这样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迈过生存的门坎,未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中国国情下生存下去就夭折了。而这个时候,多数人又往往会心灰意冷。

第 1 章 第一桶金(2)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职业生涯出现变故的人,当你正遭遇人生挫折之时,建议你对照华为的任正非去仔细地想一想,因为你可能不至于惨到任正非创办华为之前的境地。创业之初,任正非是没有什么可以幻想的,更没有任何资金可以用来进驻写字楼,也没有人想要去看他的创业白皮书和商业模式。他的脑子里唯有“生存”二字。
  后来虽然华为已成为年销售额上几百亿的大公司,任正非也还是经常强调“惶者生存”、“华为只是活下来了而已”;无论华为已经多大、多成功,任正非天天还是想着“活着”二字,这跟任正非四十多岁如过山车般急转直下的早年被骗受挫经历分不开。任正非曾说“吃亏是福、上当是福、挫折是福”,如果你符合这三个条件,恭喜你成为“有福之人”。如果相对于44岁的任正非还年轻的你,你的企业关门了,你失败了,请不要灰心。总结经验教训,从头再来。失败、挫折,本就是成功的必经阶段。
  受过挫折后的创业,让人更加务实,反而更容易摸到企业经营的门道。实实在在的行为,甚于空洞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一个能荫妻庇子的男人,这就是44岁时激励任正非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奋斗目标。
  当华为成为几十亿元的大公司时,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中列入“华为人应树立的价值观”的,不是“爱祖国、爱人民”这种崇高的口号,而是“热爱家庭、为了追求家庭幸福而努力”这种普通人平实的追求。这里面包含了许多切实的感触。这就是经历了风雨的人的思维方式。
  资金不是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
  44岁的任正非在1987年年底和5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合伙,6个人平分股份,共计万元,在南油新村乱草堆中的一个居民楼里成立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那时租写字楼一个月至少好几千块钱,而居民楼则最多三四百元。创业初期的艰难清苦可见一斑。
  成功后的华为在龙岗坂田修筑了可与国外著名企业相媲美的豪华办公场所,有很多年轻人参观后,误以为做事业就该像华为这样有气魄、大手笔。但提醒你注意,这是成功后的华为。初创的华为是在一所破旧的民房里;初创的美国公司惠普和苹果为了节省资金,当年也起步于一间车库。
  创业的任正非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公司如何生存。华为公司现在是他的孩子,他必须让它生存下去。华为虽然名为技术公司,但开始做的都是贸易。也没什么方向,什么赚钱做什么,据说华为在初创的时候甚至还卖过减肥药。一次,听说在深圳卖墓碑的生意很火,赚钱快,任正非还派人去调研过。但减肥药、墓碑也都不是长久之业;任正非为了使华为生存下去,尝试百术,绞尽脑汁。
  创业从来不是一件浪漫的事。任正非人过中年,经历了从国营企业的干部到民营企业领头人的转变,人生充满了坎坷;华为公司的早期也有过投机和迷茫。40多岁的任正非如同每一位中年失业、失意的普通人,在茫茫人海中飘摇;起步阶段的华为更是一家只要有钱赚、能活下去就行的“小铺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任正非由辽宁省农话处一位处长的介绍,开始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用户交换机产品(即单位里转分机的小交换机),算是走上了销售通信设备的道路。

第 1 章 第一桶金(3)
那是一个装电话需要送礼、走关系还要排队特批的年代,代理商只要能在香港搞到用户小交换机,卖到内地去就可以获利100%。正是由于这种带点儿“倒买倒卖”色彩的代理业务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