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为研发-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不是单一的、孤零零地销售当前的产品。这一招非常厉害,让越来越多的客户认为华为是一个有着长期规划、具有长期发展能力的合作伙伴。一时间让竞争对手望华为兴叹!
  这之后,华为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建设的学习,展开竞争对手产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们离开华为虽已多年,可是当我们听到AT&T、爱立信、北电,这些曾经的竞争对手的名字时,我们还是备感熟悉。我们曾多次封闭在一个小房间里反反复复地讨论、学习它们的产品资料,甚至连一个符号、一个图标都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找不到资料时,甚至在展会上对方的一张宣传彩页也会如获至宝地带回公司和大伙反复钻研。竞争对手规划的产品特性与规格,华为一个不落地全部做进自己的产品规划中并设法实现。不仅如此,华为还做到了“敌无我有,敌有我优”—对于竞争对手已有的技术规格,华为除了全部实现之外,还要力争在此基础上“生花”,生出点竞争对手没有的指标或功能来,打得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研发就像赌博
  成一个,败一个,华为研发的结果*两重天。此刻的华为,还没有从自主研发的用户机的丰收中高兴完,立即又陷入了局用机失去市场的格局。华为人不得不感慨:研发就像赌博,赌对了,就成了;赌败了,就输了。这种体验对任正非是刻骨铭心的。如何才能驾驭研发,使研发成为成功的必然,而不是动不动拿企业的命运来赌博?这个问题是华为从1993年起就开始摸索和探讨的话题。(为此,后来华为在1995年和1998年针对研发系统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
  “逆潮流去引导客户是无益的,远不如顺势而为!”相信这是华为,以及华为研发团队得到的另一个教训。总以为市场销售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银的,但事实上客户的需求只能顺势去满足,而不是逆潮流可以单靠“说”来说动的。 。。

第 2 章 初尝败绩(6)
如果说JK1000这个产品给华为的研发团队上了深刻的一课,这一课必定包含“电信级品质”这个词。电信网络由于连着千家万户,肩负着提供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重任,对产品可靠性和品质的要求远高于其他设备。从JK1000开始,研发设计前就要进行硬件及软件的可靠性设计;研发过程中,进行可靠性分析和验证,已成为华为研发部的规范。
  于是,质量成了一时的主攻点,华为公司整体也掀起了向日本公司学习的热潮。首先,学习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产品质量的三次设计:系统设计(一次设计)、参数设计(二次设计)和容差设计(三次设计)。华为还专门组织研发部及生产部代表到日本进行参观学习,对松下电器、松下电工、松下通信、松下电子部品、高见泽等公司进行了考察,并参观了DDK的东京本部包括金刚的一家仓库,之后在企业全面推行日本式的品质管理。
  与此同时,华为对刚刚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的ISO9000质量体系,也开始了接触和了解,并于1994年开始推广ISO9000质量体系,力图从体系建设上确保质量。
  “因为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多”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JK1000的失败,就没有后来华为对技术领先性、产品可靠性、服务优质性永不松懈的追求。同时,华为进一步建立并加强了在产品规划的超前性设计,以及竞争对手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失败,激发了华为更强的斗志和狼性;失败,使华为学会了更加严谨!
  我离开华为后,遇到很多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浅尝辄止,一遇到失败就缩回,或者全面否定自己。很多企业都望着今天已成为全球研发一流水平的华为兴叹,觉得自己缺少人才、缺少资金,什么都缺,永远也没有机会赶上华为了。其实,华为的自主研发之路也是在挫折和失败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任正非说:“为什么我的能力比你强?是因为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多,我善于从挫折中学习,因此我经历的挫折越多,我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我的能力就比你强了!”怕呛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华为的研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华为能顶住失败的压力,咬定方向,绝不会因失败而退缩,失败只会激发更大的斗志!
  “不是华为人不努力,而是对手太强大”,华为首尝败果,也是首次领教了电信设备领域国外竞争对手的老辣与凶猛。然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之后的华为研发越挫越强,更有力量去迅速战胜失败,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在失败中总结出的全新打法,通过更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快步走向胜利。
  孙悟空的“救命毫毛”
  其实,1992年全球的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空分的模拟交换技术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华为肯定是根据当时自身的技术能力,才决定开发模拟局用交换机。但如果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华为将很快被淘汰。
  所幸这时出现了一个人物—曹贻安。曹贻安原来是华为生产线的一名工人,不是做研发的。他多次向任正非进言,力主开发数字交换机。任正非被他的执着所打动,在模拟交换机交换机还在开发的时候,就同时开始启动了数字交换机的项目。曹贻安也因此从一名工人提升为数字机部的项目经理,后来还当过交换机产品部的副总工。这也是华为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一个例子。1993年,华为从邮电系统挖过来的专家毛生江成为数字交换机的项目经理。

第 2 章 初尝败绩(7)
后来,在谈及华为的创业时,任正非曾多次说道:“当时我们不懂事,误上了电信设备这条贼船,现在想下都下不来了。”看到华为发展得这么好,也许会觉得他这句话有些矫情。但华为一路走来,任正非受了多少磨难只有他自己知道。
  尽管为了推广JK1000,任总说空分交换机可以使用到2000年,但估计他也不会相信这样的话。因为,在开始研发JK1000不久,华为就大力招兵买马,在1993年年初投入更大的力量开发数字程控交换机。1993年8月在华为举办的农村通信技术和市场研讨会上,华为向市场透露了它自己的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当时华为的总工郑宝用做了一场语出惊人的技术讲座,这场技术讲座的内容从1993年到2000年一直引导着华为交换机的研发,其中内部光纤、智能化的思想已处于世界级领先水平。
  华为不仅没有因为自主研发JK1000的惨痛损失而止步不前,反而是将公司所有剩余的资金和人员背水一战地全面投入到C&C08数字交换机的研发。在最艰难的时刻,任正非也没有放弃过在产品技术上追求,反而赌博似的加大投入。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任正非自幼所处环境艰辛,读书、当兵、下海都曾有坎坷的经历,这使他能大度和宽容地去看待失败。JK1000项目组成员作为具有宝贵失败经验的种子后来又被撒向了其他研发项目组,曾经的项目经理徐文伟不仅后来成为了华为研发部的副总裁,之后还担任了华为常务副总裁以及营销负责人。在失败面前,华为总是像传说中的孙悟空一样有九根“救命毫毛”,帮助华为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毫毛不是别的,正是对企业忠心耿耿、满怀热情的华为员工!而任正非信任人才,关键时刻敢于让人才去放手一搏,这也是令华为总能逢凶化吉的重要因素。
  初入局用交换机市场的华为由于对竞争对手的力量估计不足,对客户需求了解得不“精”,对公用电话通信市场技术更新换代的理解不深,刚刚“活下来”的华为在JK1000产品上初尝败果。但是华为并没有放弃自主研发,也没有放弃市场需求旺盛的局用交换机市场。在各方人才的努力之下,华为很快转危为安,迎来了华为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方兴未艾的电信市场
  90年代的中国进入通信行业的高速增长期,原来的*分解为相互竞争的移动、电信、网通、联通四个运营商,固定电话资费从原来5 000元一门的初装费发展到零初装费,固定电话的用户数从90年代初的全国1 000万用户迅猛发展到2005年的上亿用户,90年代整体通信设备面临从原有的空分、纵模技术向数字技术的飞速转换。
  同期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话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而当时电话普及率还不到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在程控交换技术上先行一步的世界各国交换机厂商来中国圈地,形成了中国通信史上有名的“七国八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和法国的阿尔卡特。七个国家,八种制式,在中国的电信“地图”上涂满了各种“颜色”,全国交换机版图都被国外交换机厂商瓜分完毕。而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制式的交换机,凭借各自的技术壁垒,不仅使单用户价格高、软件升级以及售后维护服务费高,而且彼此之间技术互不相通,一度造成了中国通信市场的混乱,并为此让*运营商付出了昂贵的成本。。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 2 章 初尝败绩(8)
进入90年代之后,邮电行业的投资发展迅速,仅1993年,整个邮电行业有账可查的投资就有400多亿。这400多亿有厂房、有管道,除此之外,大量的投资就是通信设备。50%做设备,就有200个亿。由于这个巨大市场的诱惑,当时走在技术和市场前列的一批中国工程师和资本也进入了该领域。80年代中后期诞生了大批程控交换机企业,它们大都云集在当时具有优惠政策的珠三角地区,主要针对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小门数用户交换机市场,以模拟空分程控交换机发家。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基本上是以民营为主的小作坊式运作。然而最终从模拟转向数字,能够及时推出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全国只有四家,号称“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通讯、华为。
  1991年,年方三十八岁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邬江兴主持研制出了HJD04(简称04机)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从而一举打破了“中国人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换机”的预言。
  大唐电信于1993年成立,背靠原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技术与人员均来源于后者。1986年邮电部一所就研制出了DS…2000程控数字交换机, 1991年十所又研发出了DS…30万门市话程控交换机,并于次年投入商用。
  华为在单位用户交换机阶段面临着几百位竞争对手,进入电信设备领域后面临的国内竞争对手变成屈指可数的几家,如巨龙、大唐、中兴、长虹通讯。而中兴与华为在通信业“华山论剑”20年,成为华为国内“资深”的竞争对手。华为在电信设备领域里一开始面临“七国八制”的国外竞争对手,在后面20年的竞跑长河里也慢慢落后于华为,最终只有美国的思科,成为今天的华为在全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也是国际“资深”的竞争对手。
  “资深”竞争对手是如何起步的
  华为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兴通讯(中兴通讯1997年在A股挂牌上市后成为中国股市的最大蓝筹股之一,股价最高时曾达70元),1993年以前叫中兴维先通,成立于1985年年初(早于华为三年成立)。当时处于内地的国有企业—航天系统的691厂决定到深圳经济特区寻找合作伙伴,“外引内联”以求发展,并派出当时的技术科长侯为贵(后成为中兴公司总裁,中国著名企业家)等到深圳进行联络筹备工作。1985年2月,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280万元人民币,691厂占总股本的66%。1986年6月,在中兴公司扩展来料加工业务的同时,为寻求企业自己的产品和市场,摆脱来料加工的被动地位,公司决定成立八人研制开发小组,研制68门模拟空分用户小交换机。1992年1月中兴通讯ZX500A农话端局交换机的实验局顺利开通,到1993年,中兴2000门局用数字交换机的装机量已占全国农话年新增容量的18%。
  华为在数据通信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思科公司。1984年12月,斯坦福大学的两位计算机科学家—Len Bosack和Sandy Lerner—创建了思科系统公司。该公司的名称源自于旧金山,取自其英文名San Francisco后几个字母,标志来自有名的旧金山金门大桥。Bosack和Lerner尝试连接彼此分立的网络,在斯坦福校园中的两个不同的建筑物之间铺设了网线,并用网桥—后来则是利用路由器—将它们连接到一起。1992年思科员工总数已达到875人,并在加拿大多伦多和日本东京开设办事处。1992年思科自主研发的产品有通信服务器系列、思科3000低端路由器平台以及路由器管理软件等。
  小 结
  成功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不断地取得成功。在不断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已无所不能。很多小企业赚到一笔钱后,反而由于盲目自信,有的因为错误出击新领域,有的则因为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还有的因为过度膨胀而陷入死亡危机。如何突破危机?一靠人才,让企业里的“孙悟空”能施展出才华,把团队带出困境;二要靠管理,优秀的管理能让企业化险为夷,变“危”为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 3 章 首个里程碑(1)
以为自己要死了,结果又活了过来。1993年年初,任正非正式宣布“华为活过来了”,但是1993年年中,华为很快就陷入了资金困境,甚至很多员工都认为华为会被JK1000的失败拖死。在国际巨头云集的电信市场上,技术稍有落后,就会遭遇清盘的危险。JK1000失败后,华为乌云压顶,被迫孤注一掷地将宝押在C&C08数字交换机上。如果这次再失败,华为公司将面临着清盘。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赌局!
  每天都有新面孔
  1993年年初开车由深南大道到蛇口,沿途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工地,大片推平的黄褐色土地一派火热,那是正在建设的华侨城片区、科技园北区,当时的科技园南区还是一个个小山丘和生长在海滩上的芦苇群。当时华为在南山深意工业大厦五楼,从深圳市区坐中巴到那里要一个多小时。那时没人知道华为,坐车是到亿利达站下来,深意工业大厦就在前面。大厦楼顶有一个标牌,是繁体字的“华为”。远远看上去,一不小心会看成“华鸟”(鸟字的繁体与为字相近)。后来,大家经常打趣说:“我们是华鸟公司的。”
  在华为公司的销售业绩表中可以看到,销售额由1988年以前的0稳步上升到1994年的8亿元人民币,华为员工由1988年的6人发展到1994年的1 000人,各种枯燥的数字都在讲述着一个新兴公司发财致富的故事。*不是发展,就是灭亡;为了生存,只有发展。华为公司除了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上舍得花钱外,在其他方面则设法省下每一分钱以便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在1992~1994年期间,华为公司人数净增800人,是原来的4倍,在一年中近60%的人升了职。华为最初的几位开发人员郑宝用、郭平等,都已成为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在这样一个地方工作,大家可以想象每天都有许多新面孔,也许某一天突然一个工程师得负责一个十几个人的项目,也有可能划归一个不认识的人领导。
  整个通信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华为公司都有改进的产品,每年都会推出技术全新的机器。研制这些机器所需投入的工作量和费用极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