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灵魂的舞蹈-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黄昏已落下了最后一道帏幕。他绕过几棵大树,转过一道弯后,忽然迷失了方向。丛林被漆黑所包围。阿芒一动不动地站在黑暗中,当他再也听不到婴儿的哭泣声时,才饥肠漉漉地回到餐厅。餐厅正打烊,他匆匆忙忙地向他们要了一份快餐,拿着饭盒回到旅馆。旅馆的房门上有一只“猫眼睛”,它可以让他窥视到外面的一举一动。这时他想到罗布·格里耶《嫉妒》中的男主角,他所窥视到的他这里也能窥视。然而他是不会去窥视的。他惟一希望自己睡一个好觉,第二天拍一卷好片子。
  现在,阿芒躺在旅馆一张席梦思双人床上。他梦想快快进入睡眠,以确保自己的睡眠质量。然而很多事情,往往事与愿违。他越是想进入睡眠,思维却越是活跃。凯瑞、徐赛玲、李薇这三个女人在他脑子里转来转去。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纷至沓来地侵占了他的整个大脑。他的整个大脑,像一部电影放映机。他清晰地看见他的导师思索、走路的姿势,看见一切他想看见的友人。他们是否知道他孤身一人,在这江滨小旅馆里对他们的思念?
  夜越来越深,窗外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他洞张着双眼,在黑暗中寻觅光亮。然而,他忽然被一股凄凉和冷酷紧紧攫住了。巨大的悲怆,从他喉咙中一口一口呼出来。他知道他的悲怆,已不是从前的小我的悲怆。他的悲怆无法叙述又无法驱除。它折磨着他的躯体,却使他的灵魂升华。
  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将孤独的来又孤独的去。只不过有些人把孤独发挥到了极端。是那种深深刻进骨髓里的孤独。天蒙蒙亮时,阿芒才混混沌沌地睡去。睡梦里,他看见自己正坐上去巴黎的航班,他要在那里做客座教授。他要给那些洋学生,上一堂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课。
  阿芒没想到自己会做这样的梦。去巴黎当教授,对他来说好比天方夜谭。不过心向往之,也没有什么不好。这天阿芒绕过先富起来的农民的新宅,来到田野上。他拍了金光灿灿的稻穗,绿油油的菜地,还拍了池塘和茅屋,他喜欢农村的原始风景。然而如今大片的农田,都变作了商业用途。中国的农田在一亩亩地流失。中国是个农业国。可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危机四伏。阿芒除了担忧还是担忧。
  中午时分,阿芒离开了小县城。在回家时,他要套一条近路走。那条路虽近,却是极为崎岖不平的。阿芒非常喜欢“崎岖不平”这四个字。它与阿芒的文学之路、学术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很早的时候,有个远在嘉陵江畔的老诗人,给阿芒信上写的第一句话便是:“文学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阿芒当时并不懂得它所包含的全部意思,也不知道它的底蕴有多么深厚。直到十多年后的今天,他才真正明白那是要用血和生命,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到底的。
  这会儿阿芒的自行车,在驶过了一条崎岖不平的路之后,拐进了一条村路。这是江南的又一座小村庄。它风光旖旎、稻谷丰收,很少有人会想到它是古战场遗址。然而阿芒每看到一方土地,都仿佛会看到千年前那场铜矛铁戈的战争。那战争有阿芒祖先浴血奋战的身影,和悲壮牺牲的场景。现在阿芒的双脚,踩在久远年代渗透过来的历史血腥上。他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人类的战争为什么还在不断发生?前阵子阿芒读了波兰人维斯拉夫—基拉尔的《死亡的回忆》,这是他真实地记录了,他在德寇屠杀一百万无辜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五年生活的书。读这本书,他总在脑子里盘绕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残杀无辜?为什么!
  下午的太阳,热辣辣地从摇曳的树叶间晃动下来。阿芒又累又头脑迷迷糊糊,忽然一车轮撞在迎面走来的一头小毛驴上。那小毛驴发出一声惊叫,跟在小毛驴后面的一个十三四岁小男孩,并没有指责阿芒的失误。他说:“你从城里来的吗?你到我家去歇歇吧!”小男孩友好热情的态度,让阿芒非常感动。阿芒跟随小男孩绕过村庄田野,穿过一栋栋先富起来的农民新宅,来到小河边一间破旧的木屋里。木屋里没有什么家具,一张木板床上,躺着他瘫痪的父亲。他们一家三口,主要靠他母亲在田里劳动维持生活。小男孩是母亲的好帮手。他十四岁了,还没有上过一天学。他瘫痪的父亲说他很想上学,但没有钱。阿芒接过他母亲递过来的一碗凉水,咕噜噜喝完后发现是一只似曾相似的旧时代瓷碗。很多年前,他总是用这样的瓷碗,装满鱼腥喂猫。后来有一天,一个乞丐上他家要饭时向他讨一只碗,他就捡起猫碗给了他。若干年后,父亲在家里的角角落落寻找这只猫碗,他说那是一只祖传的碗,是值得珍藏的古董。
  阿芒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那只碗。但他知道这个瘫痪的男人,并不是当年上他家要饭的乞丐。也许此碗并非彼碗,何况那只喂猫的碗他从未仔细瞧过。他这么一想,思绪就回到了小男孩上学的问题上。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拿来一只躺椅,她摆在了树荫下说:“你休息一下吧?”
   
流动哲学书1(4)
为了赶路也为了安全,阿芒就让充满倦意的躯体躺了下来。他微微闭上眼睛,河水叮咚的音响使他很快进入梦境。梦境里他看见一群贫困山区的孩子围着他,他们一个个都张大着怪异的嘴巴。“我要读书,我要读书。”的声音,久久回荡在他耳畔。他亲切地抚摸着他们的头说:“我要让你们读书。”
  “我要让你们读书。”阿芒从梦中惊醒了过来。小男孩摘了一朵紫色无名小花惊喜地问:“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阿芒揉揉眼睛说。
  离开小男孩家时,阿芒拍了许多照片。他忽然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兴奋了起来。他认为小男孩家虽然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但他们并没有像原始人那样,为活着而活着。他们有理想,理想才是人类的希望。阿芒绕过小河边,回过头去望了望木屋。他看见小男孩和他母亲,依然在默送着他的背影。他们被风吹起来的衣服与头发,就像一垅一垅荡漾在田野中的稻穗。
  那是希望之光。
  ##流动哲学书3
  阿芒与徐赛玲的恋爱,已从开始的游戏到了内心的依恋。尽管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份依恋能维持多久。但对他来说徐赛玲是个意外之遇。旧友重逢,要真正产生一种恋爱中的激|情,却是来之不易。这许是徐赛玲取悦于人的天生伎俩。阿芒回想自己与她第一次Zuo爱时的感觉和场景,那是双层窗帘将所有的窗户,遮挡得严严实实的夜晚。床头上一盏如鬼火一样幽暗的壁灯,慢慢地点燃着阿芒的情欲。同时,被点燃的还有穿着袒胸露背丝绸睡衣的徐赛玲。她像一个即将上场的演员,身轻如燕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猩红色的地毯,陪衬着她的容光焕发和娇柔的媚态。阿芒这时控制不住自己年轻的身体,他仿佛从一派混沌之中幡然苏醒。
  阿芒与徐赛玲,是在轮船的汽笛长鸣声中完事的。仿佛是成功后的掌声,他们得到肉体的升腾与满足之后,酣然睡去。有时候,阿芒会因为住在这栋旧楼里而感到欣慰。这栋旧楼从小巷拐过弯,便是一条僻静的小街。小街向北是渡口。朝南不远处则是一段港区外的堤岸。它光秃秃地暴露在沿江的住宅面前,无遮无拦地静候着江水的拍打。从前的江水是浑浊黯淡而贫瘠的,经过治理江面悄然埋葬了飘浮无依的杂物。犹如阳光、水和空气,江边的外部形态已不再是泛着泡沫的血泊。它们寂静而清爽。但与这景象不同的另一端江面,一座荒凉的船坞倚江而立。它朝着航道,敞开它饱经风霜后,锈迹斑斑的内部。
  阿芒每次看到这个静止不动的、带着世事沧桑的船坞,脑海里便会闪现出许多个残暴血腥的日子。那是20世纪60年代,一个特殊的红色时期,他们家也没有幸免于难。小小阿芒目睹了套着红袖章的义愤填膺的闯入者,他们给他父亲戴高帽、挂牌。其中,一个瘦如猴子的高个子大眼睛男人,一把拉过小小阿芒气势汹汹地说:“快告诉我,你父亲把妄想翻案复辟的密件藏到了哪里?”当时阿芒正发烧,他喉咙痒兮兮的吐了一口唾沫,什么也没说。这下就倒霉啦!这个高个子大眼睛男人,飞起长腿猛踢阿芒瘦如柴棒的小腿。一边踢还一边说:“你这小兔崽子,叫你骨头硬。”阿芒顿时吓得连哭都不会。于是,他胆怯地卷缩到一个黑洞洞的角落,浑身颤抖又心惊肉跳地不敢出来。其实那时候,阿芒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密件?什么叫翻案复辟?
  小小阿芒当年所遭遇的暴力,穿越时光的隧道,成了历史的见证。阿芒试图领悟,当年小腿的皮肉之刑。它仿佛是祭坛上的一具牺牲品,又是梦幻中的一束生命之火。在疼痛之后,阿芒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现在,阿芒竭力把徐赛玲设想为一个丰饶的宝藏,一只玻璃缸中的水母,一片丛林中新鲜的簇叶,一个可以深入其中的幽冥深邃之|穴。他完全暂时忘掉了凯瑞,忘掉了他们早有过的肌肤之亲。所以他与徐赛玲的拥抱,使他丧失了从前所有的拥抱,而进入了一个温柔的湖泊。燃烧与飞翔,在冗长的鱼鳞般列成的气息中,爱欲花粉般充满了他的肺腑。然而与此同时,他渴望像一只鸥鸟,搜寻柔顺的水面上一次激|情的体内舞蹈,一次精神眩目的对话,一次闪耀着肌肤之疆的海市蜃楼。
  然而他们的高度,总是不能在一条垂直的水平线上。或者说相差很远。这使阿芒在火焰中飞翔,是那么孤寂、那么绝对、那么高傲、那么蜿蜒,仿佛只有凯瑞的精神世界,才能配之与相匹,并能闪烁出他们存在的意义和光华四射的秘密。

()免费TXT小说下载
  仿佛是在呼吸麻醉般的停顿之中,阿芒开始一根接着一根地吸烟,沉默不语。甚至,不再发出任何一丝的声响。不过,眼睛却在窥视徐赛玲雪白丰腴的身体。目光也在抚摸她赤裸的肌体。而他内心轻微的冲动,是静候再一次演奏的序曲。现在夜晚已经来临,远处江水拍打堤岸的声音,再一次清晰地传至他的耳畔,令他想起一支如泣如诉的乐曲。那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徐赛玲还在床上慵懒地睡着。她的睡态侧身如弓。阿芒按奈不住地站起来,仔细地端详了她。在她的脖颈向肩膀延伸之处,他领悟到了一种强烈的女性的坚毅、善良和怨慕。而此时徐赛玲正在梦中,梦见她与阿芒Zuo爱。“阿芒”,她在梦中呻吟着呼唤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流动哲学书1(5)
阿芒那天没有在徐赛玲家过夜。他觉得与徐赛玲在一起虽然不错,却是丧失了触摸思想的能力。而他是不能没有思想的。所以阿芒有一种想逃离徐赛玲的想法。此刻,阿芒坐在一张钢折椅上,沉默不语地抽着烟,让思绪徜佯着。思想是一匹自由的马,阿芒坐在家里,也可以全世界旅游。他的思绪从日本到印度,又从印度到法国。法国巴黎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那里有他的朋友弗兰克。弗兰克是一个热爱中国的法国学者。他喜欢中国文化,尤其喜欢周易和孔子的学说。那年他们相聚在日本时,谈得最多的是孔子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在他的想象里,与后来的许多时代一样。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行尸走肉的人,浑浑噩噩的人,借酒消愁的人。他们不是对世界的掠夺,就是退守茅庐。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要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号他的神圣理想。于是漫漫黄土地上,一个孑孑而行的孤独人,开始了漫长的跋涉。
  阿芒在思绪里会感到无比幸福。那种幸福,与女人的肉体之交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很愿意别人把他看成一个流浪者的形象。他的灵魂在流浪。灵魂一脱离肉体去流浪,就连飞机火箭也追不上了。他的灵魂游荡到八百多年前的黄土高原上,那个瘸腿的行吟诗人正向臣民们传播真理。他断言这块永恒的黄土地,将与日月江河同光共辉。
  阿芒的思绪游荡着,像鱼一样地游进了茫茫林海。双脚仿佛踩在湿漉漉的苔藓上,毛骨悚然地听到一阵猫头鹰的悲啼。猫头鹰是一种本质上孤独的形象,他与它都在黑夜里飞翔。它蹬开大树,他避开喧嚣,他们的共同目标,是飞向低处飞向深渊。他们与蓝天白云漫天的星星无关,他们的飞翔是形而上的飞翔。当世上一切沉睡的时候,他们总是清醒的,他们在醒中煎熬。当灵魂腐烂的时候,他们总是孤独的,他们在悲伤中彻悟。这就是他们的品质,他们生存的独特方式。
  阿芒曾经是个诗人,如今依然是个诗人。学者加诗人,使他既有学者的理性沉稳,又有诗人的浪漫热情。他想起读大学时,曾经与凯瑞探讨过诗歌。那时候中国诗坛很热闹,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年轻人聚在一起谈诗,就像谈一种手艺和技术。他们把诗当作了由语言作框架结构的艺术品,认为那只不过是谁心灵手巧,谁就可能登峰造极的一件玩意儿。阿芒就是在与凯瑞的探讨中,知道了一些诗坛的流派和主义的。但他十分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以短短几年内,就走完了外国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走了上百年的探索之路,而沾沾自喜呢?
  诗歌创作其实与生命体验有关,与人的智力和技艺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灵魂有关,并且最终是灵魂的质量决定了诗歌的质量。阿芒特别欣赏美国诗人勃莱的那句:“贫穷而能听见风声也是好的。”每次读它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这一行诗,需要他一生来读。它正是千百年来一直维系人类良知的东西。你可以说它是口语,但它是震撼灵魂的。
  阿芒与凯瑞关于诗歌问题的热烈探讨,维持了很多年。他们有时候在那条葡匐而行的电话线上争论着,有时候则通过书信来抒发对诗歌,纯朴情感的伤感流亡。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这种探讨中断了。仿佛像一个自然的法则,世界上什么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此,阿芒想到“生命钟摆”这四个字。在他拒绝一切外在声响时,能够真真切切地听到那来自胸腔内部的律动。嘭、嘭、嘭……那是一个巨大的钟摆,它以无坚不摧的力量走动,走得自信、稳健、坚强。
  现在,阿芒想起有一次与凯瑞一起去郊区的情景。郊区的马路上,车影寥落,行人稀疏,天空却是显得高邈,晴空一碧。仿佛除了时间随着他们的车轮的运转在流逝,天地万物都阒寂无声。只有公路两旁一排排樟树上,几只怪鸟起起落落。于是阿芒向远处望去,那里突兀的山石,枯萎的蕨草,静谧的土坡,仿佛如一幅流动中凝滞的画。阿芒一路用余光抚摸那些依然茂盛的老树,它们粗大的树身在平原上,散发着卓而不群、孤傲沧桑的魅力。这使他的思绪一泻千里地流淌,流淌到唐宋时代那些醉人的长短句中。那些古人们的情感、抱负,还有使命感都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他的心中,使他觉得那些句子如七弦古琴低低的哀诉,如吴音侬语绵绵的温柔,如朔风胡马的悲壮,如大漠风沙的豪迈,深山古寺的空灵,如天地一沙鸥的浩渺,江湖夜雨的漂白。
  这个夜晚阿芒静坐于居室一隅,思绪穿过了辽阔浩渺的空间,激起心上的惊涛骇浪,游弋于思绪的鸿蒙太空之中。仿佛像一部流动的哲学书,他的思绪是思想者的思绪。
  ##流动哲学书4
  凯瑞这些天特别思念阿芒。她的神情总是恍恍惚惚的,记忆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