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项城举义北方,本是顺应天下民心之举,度不过是摇旗呐喊而已,何功之有?”那男子虽是谦逊,可神情却颇为得意。
    这男子正是杨度,前几日他还在上海公共租界与张謇等人商议策应袁世凯行动的计划,不料突闻赵北的“震电”,心神大乱,与同样不知所措的张謇等人一商议,决定还是亲自跑来看个究竟,探探赵北口风。
    如果共和军方面拒绝南北议和,北方的袁世凯就是两头不讨好,清廷恼他“篡国”,南方革命党也不满他维护清廷,那么其结果不是全国陷入混战,便是招致列强干涉,重现当年八国联军侵华一幕。现在南方各派革命党中,以赵北的势力最为强盛,不仅军队最多,而且还占了汉阳兵工厂,可谓“雄据一方”,如果不能说服赵北同意实行君宪国体,那么南方其它革命党势力自然也会唯其马首是瞻,与北洋集团抗争到底,而这,是杨度不希望看到的。
    一方面,如果革命党人不同意君主立宪,那么袁世凯就无法把持中枢权力,无法号令天下;另一方面,清廷恼怒北洋军哗变,绝不会再信任袁世凯,嘴上不说,可心里却将他视为“篡臣”,如此一来,袁世凯就成了风箱里的耗子,谁也不待见。
    在杨度看来,同盟会、光复会都不值一提,如果不是赵北的“震电”,他们也不会跟着起哄反对君宪,只要说服了共和军,说服了赵北,这君宪国体就十拿九稳。
    赵北反对君宪的信心十足,仗得是什么?仗得就是麾下那十几万人马,仗得就是那几万杆步枪,这就是他的信心来源。虽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杨度还是决定去会一会这个丘八头子,用三寸不烂之舌扳一扳这历史大势。
    杨度一向自视甚高,只是仕途不顺,若非袁世凯赏识,他也自忖不大可能成为“宪政奇才”,所以,从入幕袁府那一天起,他就将自己当成了袁世凯的“死士”,甘为袁氏前驱,如今袁世凯遭遇这种南边不疼北边不爱的尴尬局面,杨度自问自己有责任为“主公”排忧解难。
    当然,这只是这个书生的一己之见,至于袁世凯自己是怎么想的,他不知道,也没去问,这次到武昌来,是杨度自己的主意,没有请示袁世凯。
    谦逊完毕,杨度向赵北淡淡一笑,稽首道:“在下正是杨度。实不相瞒,鄙人来此是为袁项城当说客的。”
    “袁项城让你来的?”赵北拿着马鞭,轻轻打了打手心,开始猜测袁世凯的动机。
    根据“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袁世凯在革命爆发之后一直采取的是“平衡战略”,左右逢源,既不立即消灭革命军,也不立即取代清廷,对清廷他表现的是“忠”,对革命派他表现的是“义”,在两个对立的势力之间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力量的平衡,哪一方都不过分削弱,哪一方都不过分得罪,使他们鹬蚌相争,自己渔人得利,当双方谁也奈何不了对方时,再由他出面收拾局面,两边各给一点好处,而自己则趁机将最大的好处拿到手,正是利用这种办法,他才得以攫取革命果实,篡夺了大权。
    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现在的袁世凯已经成了旗人眼里的“篡臣”,清廷不会再信任他,“忠”不起来了;而他又不是革命党人,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响应“共和”,虽然发动“兵谏”,但主张的却是“君宪”,与革命军自革命以来一直主张的共和背道而驰,因此也不为革命党人所尊字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两头讨好的办法就行不通了,袁世凯采取得是借刀杀人的办法,即借南方革命党的力量恐吓清廷,同时用“君宪”做筹码,与革命派讨价还价,表面看来与辛亥革命时采取的手段一样,但出发点却不一样。
    目的还是那个目的,枭雄还是那个枭雄,只是遭遇的局面却完全不同了。
    这,恐怕就是袁世凯没有第一时间响应“共和”的原因,他有自己的打算,他还在做着驱虎吞狼的梦,只是可惜,这一次他遇到的却是一个穿越者。
    赵北在揣测袁世凯的用意,却听杨度说道:“鄙人来此,项城并不知情,是我自做主张,听说舜卿先生要来武昌,便跟着一起来了。冒昧之处,还望总司令海涵。”
    赵北微感诧异,但仔细琢磨,就释然了。按照历史记载,杨度这个人一向以“国士”自居,思想又深受所谓的“帝王之学”左右,有这种自做主张的行为倒也不算什么怪异举动。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谋士”,说到底,这是一种政治投机,成了就是“未雨绸缪”,会被主子赏识。
    不过考虑到杨度在历史上曾经不断的转换自己的治国理想,或许,此次武汉之行他不是投机。
第103章 为民请命(上)
    杨度与赵北只顾说话,将另外几人晾在一边
    见两人有越谈越深的趋势,黎元洪说道:“外头风大,天冷,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不如上楼再说,等观完了江景,咱们就在楼下吃饭。本来我是备了全羊宴的,可谭祖庵看不上眼,叫来他的家厨曹敬臣亲自掌勺,湘乡风味,什么‘腊味合蒸’、‘走油豆豉扣肉’、‘洞庭金龟’、‘蝴蝶飘海’、‘湘西酸肉’、‘炒血鸭’,不是酸就是辣,在这隆冬时节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说完,又将另外几人引见给赵北,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大人物没几个,这并不奇怪,前几日袁世凯在天津又发了通电,号召立宪派人物北上“议政”,和袁世凯一比,黎元洪的那份通电就显得渺小了许多,一些本已抵达武昌的立宪派人物又调头北上,到天津去了,这让黎元洪颇为尴尬,可以想见,当“立宪奇才”杨度到来之后,他黎南陂是多么的受宠若惊了。
    黎元洪前头领路,赵北带着卫兵跟在后头,一行人上了冷冷清清的黄鹤楼,在最顶层的小暖阁里安坐,黎元洪叫来马弁先上了些点心茶水,又吩咐马弁将那窗户撑开少许,方便众人向长江眺望,可谁也没心思去欣赏什么江景,现在隆冬时节,又赶上战乱,连鹦鹉洲竹木市场都歇了业,长江上冷冷清清,除了炮舰还是炮舰,能有什么景色可供欣赏?
    这暖阁很小,中间摆了两只炭盆,烧得暖洋洋的,但也占了地方,一张茶几摆满点心、茶水,就架在炭盆边,几张太师椅再往旁边一放,暖阁里愈发显得狭窄起来,连转个身都不容易。可就是这小小空间,两名卫兵还是挤了进来,腰别“盒子炮”,伫立一旁,田劲夫带人守在暖阁外头的楼梯口。
    赵北毫不客气的坐了上首,将马鞭搁在茶几上,也不拐弯抹角,把话挑明了,说道:“几位请我过来,恐怕绝不是来欣赏江景、品尝湘乡名菜的吧?有话尽管讲,现在革命尚未取得成功,不可懈怠,千头万絮,诸事繁忙,我可没有多少闲工夫饮酒聊天。”
    黎元洪等人互相望了望,最后都将目光投到杨度脸上。
    杨度放下茶盏,站起身,向赵北拱了拱手,不卑不亢的说道:“既然总司令快人快语,杨某也不废话。其实,杨某此次前来,一则是来与黎议长商议立宪事宜,二来则是为天下百姓向总司令请命。”
    “为天下百姓请命?”赵北眉头微微一皱,这种中国式传统知识分子故作夸张的说辞让他觉得有些别扭,明明刚才是“为袁项城当说客”,现在又变成“为民请命”了。
    “正是!”杨度走前几步,向赵北深深一稽。
    “请总司令再发通电,赞成袁项城君主立宪倡议,收军回鄂,息兵养民,如此,则天下大安,百姓大欢,若干年后,袁项城青史留名,总司令亦青史留名。”
    “你叫我通电赞成‘君主立宪’?”赵北抬起手,指着自己鼻子,却听见门外传来田劲夫的一声干笑。
    经过赵北这些日子的“时政宣讲”,共和军上上下下只知“铁血共和”,不知“君主立宪”,虽然士兵们未必懂得何谓“共和”,但“共和军”这个称呼已很清楚的表明了赵北的立场,也难怪田劲夫对杨度的“不识时务”感到可笑。
    不过确实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领会赵北的用意。“种族革命”拿来对付清廷合适,但却不能用来对付袁世凯,所以,这“共和”的立场就不能动摇,“社会革命”必须紧紧跟上,得把这个“共和”的枷锁戴在袁世凯的脖子上。
    “杨某也知道,总司令对于这‘共和’二字深为迷恋,但不知总司令想过没有,如今的中国百姓,有多少人认得字?又有多少人懂得‘共和’是为何物?”
    杨度淡淡一笑,甩了甩窄袖,将双手背在身后,转过身走了几步,倚窗眺望那滔滔江水,喟然长叹。
    “杨某昨日到的汉口,在街上看见许多百姓举着共和的标语在游街,喊口号,杨某斗胆拉住几人,问他们‘何谓共和?’,你道他们如何回答?”
    杨度转过身,扫了眼暖阁里的所有人,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那些百姓回答,‘共和便是白面馒头!’这岂非让人发噱?”
    听了杨度的话,在场每一个人都忍俊不禁,就连站在门外的田劲夫也忍不住把头探到门里,又望了杨度几眼,暗中冲他挑了挑大拇指。其实,对于赵北贩卖“共和馒头”的事众人多不以为然,认为用辫子换馒头,未免有些划不来,况且把“共和”与馒头联系到一块去,确实有些让人发噱。
    赵北也是淡淡一笑,随即收敛笑容,正色道:“皙子先生,此言谬矣!别看馒头毫不起眼,但如今的百姓眼里,共和就代表馒头,他们明白,帝制时代他们没有白面馒头吃,共和时代就有了馒头吃,以后若是哪个再谈帝制的好处,只怕也得先拿馒头出来叫大家吃饱了再说了。这馒头虽然只有几个,但吃在嘴里滋味美妙,对于那些从来没有吃过白面馒头的穷苦人来说,这一顿馒头可以让他们回味许多年,也能让他们惦念许多年,对于他们来说,馒头就是共和,共和就是馒头。什么是‘信念’?这就是。”
    众人愕然,原以为这“共和馒头”是用来引诱百姓剪辫子的花招而已,但却没想到赵北的用意竟是如此深远。
    仔细一琢磨,这一手确实高明,百姓不懂共和,但却懂得馒头比野菜好的道理,如此简单直白的将“共和”理念渗进人心,确实比空谈要好得多,只是这手法确实粗鄙了些,而且这番说辞有些强词夺理的味道。
    “如此,杨某便叫人也来卖馒头,上面也用红糖蜂蜜写上‘君主立宪’字样,岂不是也可以将君宪理念深入人心了?”杨度不紧不慢的说道。
    赵北抬头看了一眼,摇头说道:“难啊,现在武汉附近的辫子都快剪光了,你的馒头怕是卖不出去,若是让百姓用钱来买,似乎又证明了帝制不如共和。”
    “扑哧”,站在一旁伺候的那两个黎元洪的马弁忍不住笑了起来,众人这才真正见识了这位赵总司令顾左右而言它的本事。
    不过,若是“君宪馒头”是免费派送,百姓又该如何理解呢?
    杨度为之语塞,他显然没有想到免费派送馒头的主意,只是将话题转开,说道:“总司令,你在‘震电’里说,如果不能共和,你就要领兵北伐,用大炮炸出一个共和国体。但不知你算过没有,以你目前实力,何时才能打到京城?供养共和军需要多少粮饷?若是项城坚持君主立宪,不肯退让,到时南北干戈不休,百姓困顿,洋商止步,商贸断绝,捐税收不上来,洋人不给你借款,你的共和军又能支撑多久?打仗就是打钱,没有银子,什么仗都打不起来。”
    赵北摸了摸下巴,这笔帐他算过。
    共和军的维持确实需要大笔金钱,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如果是甲种师的话,每年所需军费在一百万银圆至一百五十万银圆之间,这还是和平时期,若是战争时期,这个军费还得翻番。打仗就是打钱,这个道理他当然懂的,不过,至于杨度的担心也确实是杞人忧天,因为,赵北现在根本就没打算真的北伐,他的那则“震电”只不过是敲山震虎、虚晃一枪而已,目的很简单,一是为了鼓励南方革命党人继续揭竿而起,并迫使他们也附和共和倡议,二是为了吓唬一下清廷和袁世凯,同时也使自己的威望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试探一下列强的底线也是他的目的。
    现在的共和军确实很困难,不仅军费捉襟见肘,而且部队没有完成整编,人员良莠不齐,战斗力无法保证,况且湖北刚刚光复没多久,各地仍有顽固势力的零星反抗,至于鄂西那边,杨王鹏一走,当地本已收敛的会党武装又开始上蹿下跳,打着共和军的旗帜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对于这些武装也必须尽快消化完毕,整编的整编,消灭的消灭,这就需要动用共和军正规部队和革命卫队的力量,如此一来,军力更形分散,无法形成拳头对北方顽固势力实施致命一击,再加上四川的赵尔巽声称要大举东征,剿灭共和军,这也让人有些担心,虽然川军的战斗力不强,但也不可不防,要是湖北这块根据地不稳,北伐就是空中楼台,偏偏这个时候洋人也来凑热闹,声称要武力干涉革命,还截留了关税,对此,赵北也不能不有所顾虑。
    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武器弹药的极度匮乏,按照赵北的整编计划,共和军将组建五个步兵师,其中至少应该编练两个甲种师,配备最先进的轻重武器,每个师官兵合计一万二千余人,共需步枪六万余杆,可是现在,东拼西凑也只弄到七万余杆后装枪,其中不少还是使用黑火药的单发枪,战争中步枪的损耗是相当大的,六万人的部队,再怎么说也得准备至少十万杆步枪,至于机关枪、管退炮,更是奢侈品,只装备最精锐的甲种师。
    在汉阳兵工厂全面复工并取得足够的原料之前,大举北伐确实是不现实的。
    有鉴于此,赵北才虚张声势,故意做出大举北伐的姿态,又利用杨王鹏部北伐军开进豫南的机会发出了“震电”,对顽固势力进行震慑。
    这是一种心理战,就看哪一方坚持到最后了。
第104章 为民请命(下)
    至于袁世凯,从历史来看,他骨子里就不是一个君宪人物,这个人出身于旧官僚家庭,崛起于军界,对于世界大势知之甚少,虽然编练了新式的北洋军,但那并不代表他是新派人物,从头至尾,他都是一个旧式官僚,纵然主持了“新政”和“预备立宪”,但这也丝毫不能改变他骨子那种在官场中长期浸淫出的旧时代气息,他要的立宪是限制满清皇帝的权利,而不是他袁某人的权利。
    此人能够在清末政坛崛起,不是因为他多么的有才能,恰恰是因为朝中无人,挫子里拔将军,清廷也只好将就着用用了,再加上他为人精明,见风使舵,又很会钻营,这才得以爬上高位,趁着辛亥革命的动荡局面成为窃国大盗。
    在赵北看来,袁世凯做官是个人才,但做新时代的国家元首就不行了,因为他看不清大势,看不清大势就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惑,难以承担开国重担,开国元首必须具备能看清这种历史大势的眼光,但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少之又少,因为这种素质的养成不仅要求这个人放眼四海、博览群书,拥有广阔的胸怀,更要有天分。
    但穿越者就不一样了,历史大势就写在史书上,想看不清都难,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极大的弥补天分的不足。
    在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中,袁世凯趁势而起,放着终身总统不做,却演出了一幕总统变皇帝的滑稽戏,最后以失败告终,此事对中国所造成的伤害非常深远,袁氏一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