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房价逐步走低,贷款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使得众多贷款机构坏账缠身。 。。

第三章 次贷冲击波(3)
2007年2月13日火种最终点燃,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祸不单行,2007年3月初,新世纪金融公司又被监管当局宣布成为两起犯罪调查的对象。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MPG)负责公司的外部审计,调查后对该公司是否有继续经营能力表示怀疑。公司股票随后大跌,公司只好宣布不再接受新的次级贷款申请。3月12日,摩根士丹利、花旗和高盛等主要的债主切断了对新世纪的资金供应,还发出了催债函,公司被迫承认由于许多贷款违约,公司流动性出现严重危机。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的逼债,新世纪金融公司不得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同时裁员3200名,约占员工总数的54%,抵押贷款行业这颗耀眼的新星就此陨落。
  4次贷击倒金融巨人——贝尔斯登
  ………………………………………………
  “信贷危机发生后,很多客户怀疑贝尔斯登的资产状况,不肯到贝尔斯登交易,这导致公司运营出现问题。如果没有人救它,公司只有一个结局——清盘。”卜晓明次贷击倒金融巨人[N]新华社
  ——华尔街资深专家、纽约国际集团总裁本杰明
  随着次贷风暴席卷全球,贝尔斯登——这个古老的著名的投资银行犹如世贸大厦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轰然倒塌。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银行宣布以每股2美元,总计2362亿美元的超低价收购贝尔斯登公司。这个收购价格,只相当于贝尔斯登曾经200亿美元市值的1%。此超低报价遭到了贝尔斯登股东的强烈抵制,因此,在3月24日达成的新协议中,摩根大通同意提高换股比例,相当于把收购报价由每股2美元提高到10美元,成交金额为119亿美元。从此贝尔斯登由其对手摩根大通接管。
  贝尔斯登曾是全美国最大的债券承销商,却最终通过“卖身”的方式避免了破产的噩运。贝尔斯登事件已成为此次次贷危机中的典型案例,是第一家葬送于次贷危机的著名投行,也是对华尔街最大的打击。
  贝尔斯登的历史
  贝尔斯登公司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它是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也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曾为全世界的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过优质服务。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机构股票和债券、固定收益、投资银行业务、全球清算服务、资产管理以及个人银行服务。除美国本土外,在伦敦、东京、柏林、米兰、新加坡、北京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全球员工过万人。贝尔斯登在其存在的85年里面创造了连续83年盈利的纪录紫薇对贝尔斯登垮台事件的思考格林期货。
  流言击倒金融巨人
  贝尔斯登的噩梦是从2007年6月拉开帷幕的。2007年6月,贝尔斯登旗下两只投资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对冲基金因为次贷问题出现严重亏损。200多亿美元的基金最终“不值一文”,被迫清盘。这两只基金的清算使投资人损失逾15亿美元。事后负责该基金运作的公司联合总裁及联合首席执行官沃伦?斯佩克特正式宣布辞职,成为该投资银行信贷风险危机的牺牲品。这两只基金也是次贷危机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
  2007年9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季度盈利大跌68%。5月底至8月底间,公司账面资产缩水达420亿美元。继而又在12月20日公布了其84年历史上首次报亏的季报,宣布19亿美元资产减记,净亏损854亿美元,每股亏损690美元。而上一年同期;其净利润为563亿美元;每股盈利4美元。第四季度,在抵押资产证券化业务上亏损了379亿美元。而一直以来;这都是贝尔斯登做得最好的业务。上年同期;其在抵押资产证券化业务上的收入是24亿美元。因此,穆迪公司将贝尔斯登的信用评级下调至A2。面对如此惨淡的业绩,贝尔斯登首席财务官Sam Molinaro曾表示:包括他本人以及贝尔斯登主席兼CEO詹姆斯?凯恩在内;部分高管主动放弃年终分红。但这样的牺牲似乎仍不足以帮助凯恩保住CEO的职位。2008年1月8日,公司宣布免除詹姆斯?凯恩首席执行官职务,理由是在次级抵押贷款投资方面管理不善,未能有效地制止损失造成的伤害。

第三章 次贷冲击波(4)
表3…1贝尔斯登2007年第四季度经营成果及业务比例对比表
  项目2007年四季度2006年同期增长率
  净利润…854亿美元563亿美元…25169%
  每股收益…690美元4美元…2725%
  抵押资产证券化业务收益…379亿美元24亿美元…11579%
  由图3…1可以看出,固定收益业务是贝尔斯登的金牛业务,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它的业绩直线下降,至2007年底达到谷底。而其他业务仍然保持之前的水平或者波动幅度不大。
  图3…1贝尔斯登各季度各项业务税前收入(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贝尔斯登年报整理。月份为季报截至的时间。
  伴随这一系列事件,贝尔斯登股价大幅下挫。2008年3月10日,美国股市开始流传贝尔斯登可能出现了流动性危机的消息。一些美国固定收益和股票交易员开始将现金从贝尔斯登那里提出,害怕如果贝尔斯登申请破产,自己的结算资金将会被冻结。而且祸不单行,美国的几家媒体刊登了贝尔斯登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传闻,让贝尔斯登的客户与交易对家对其履约能力产生了怀疑。在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敏感时期,这种传闻的破坏性可想而知。理所当然的,贝尔斯登发生了挤兑,恐慌不断蔓延,现金像溪水一样流出,止也止不住。受流动性危机的影响,贝尔斯登的股价变化极大(见图3…2)。自贝尔斯登宣布流动性危机后,股价一落千丈,至摩根大通宣布以2362亿美元的超低价收购该公司时,公司股价达到最低点,之后股价有所回升,但是升幅不大,与流动性危机之前相比已是望尘莫及。
  图3…2流动性危机对贝尔斯登股价的影响
  数据来源:雅虎财经。
  随着大量资金不断流出,贝尔斯登变得束手无策。到3月14日,对冲基金的大批离场终于抽干了贝尔斯登的最后一滴血,170亿美金被抽出。就是因为这170亿美元的抽离,使传言变成了现实:贝尔斯登真的出现了流动性危机。贝尔斯登此时如同一个奄奄一息但是五脏俱全的巨人,如果它供血充足并且血脉通畅的话,他还可以活下来并活得很好。但是在金融界,没有“如果”,与之同步的就是其在纽约挂牌的股票上演高台跳水。
  事实上,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只是表象,摩根大通扮演的是听命于美联储的拯救者角色。拯救贝尔斯登几乎花不了摩根大通什么钱,美联储同意提供300亿美元用于购买贝尔斯登库存的债券,因此摩根大通的资产负债表不会面临任何风险。美联储之所以会出资挽救贝尔斯登是因为,贝尔斯登在美国债券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因为流动性枯竭而倒闭的话,美国债券市场将会受到巨大冲击,大批中小型交易商将会由于无法清算而不能正常运行,上百万投资者的资金也将会因无法清算而处于冻结状态,从而导致市场无法正常运作。如果贝尔斯登破产清算,将会引起美国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是,美联储帮助贝尔斯登加速出售给摩根大通,虽然扑灭了眼前的小火,却可能留下火种,促使泡沫的进一步扩张,可能会引发更大灾难。本小节根据新浪财经、网易财经、和讯财经、金融界等网站的报道整理。
  5受到重创的银行业航母们
  ………………………………………
  花旗损失创纪录,大规模裁员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第一大银行花旗集团2007年第三季度资产减记65亿美元,盈利同比大跌57%(集团当季抵押贷款债券业务损失156亿美元)。2007年第四季度,该公司遭遇了1998年以来的首个季度亏损,亏损达983亿美元,合每股亏损199美元,而上年同期净收益513亿美元,合每股收益103美元(见表3…2)。受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的困扰,第四季度发生高达181亿美元左右的税前减记额及信贷成本;其消费贷款组合的信贷亏损增加41亿美元;季度股息减少41%,由原来的54美分削减至32美分,并准备剥离旗下的非核心资产及业务;公司还发生了与裁员4200人有关的开支花旗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新浪财经。至2008年4月,花旗为节约开支已经宣布裁员17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57%。 。。

第三章 次贷冲击波(5)
表3…2花旗集团2007年第四季度收益与上年同期比较
  项目2007年第四季度2006年同期增长率
  净收益…983亿美元513亿美元…29162%
  每股收益…199美元103美元…2932%
  由于次贷导致的巨亏使公司股价节节下滑,股价也达到该公司2003年上市以来的最低价位。集团首席执行官(CEO)查尔斯?普林斯背负65亿美元亏损被迫向董事会提请辞职。受其影响,纽约股市银行股纷纷下跌。其中,花旗集团跌至3773美元,使其市值与2007年初相比缩水近47%。
  美林出现1989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美林公司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投资银行之一,受次级债的冲击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美林公司2007年第三季度在次级抵押贷款和资产抵押证券相关领域计提的投资损失达到79亿美元,超过此前估计的50亿美元。面对巨额亏损的严峻局面,美林董事会采取果断的措施,解雇了CEO奥尼尔,使其成为又一位因为次级债而“下课”的高管。
  2007年第四季度,公司因次贷亏损进行了至少150亿美元的资产减记,并导致出现高达98亿美元的亏损,相当于1201美元/股,亏损额及资产减记规模直追花旗。上年同期,公司盈利235亿美元,相当于241美元/股(见表3…3)。这是美林有史以来最大的单季亏损,并导致美林出现自1989年以来的首度全年亏损,亏损额达778亿美元。
  在美林巨亏的消息曝光后,受其影响美国股市高开低走,道指盘中一度跌45点,虽然随后出现反弹,但仍然改变不了美林市值缩水的境遇,与2007年初相比,美林股价下跌了42%,市值缩水近半。
  表3…3美林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收益与上年同期比较
  项目2007年第四季度2006年同期增长率
  净收益…98亿美元235亿美元…51702%
  每股收益…1201美元241美元…59834%
  三、冲击波中的中国
  1感受冲击波
  ……………………
  次贷危机爆发后,引起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各大央行纷纷注资救市,投资者都在关注美国次贷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其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美国次贷危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影响中国:
  直接的心理影响
  虽然中国股市相对独立,但经过几次“事件”的关联,已经在很多投资者心中建立起了比较强的联系,认为美国股市与中国股市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美国出现问题,中国投资者的心里会产生一定的恐慌,使股市出现震荡。事实上,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其直接的联系管道就是可能对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有价格争议,香港是金融自由港,受国际金融市场影响是直接的,而香港市场又有大量两地发行的内地红筹股,香港股市上的红筹指数的变化通过比价效应影响到内地股市。比如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的股票,A股比H股贵80%,甚至90%,这将给投资者一个巨大心理落差。此外,部分QFII可能因母公司资金出现问题而撤出中国股市。A股市场的跌跌落落,说明了境内投资者进入恐慌时期。从消极的角度说,这可能是一场股灾,广大股民损失惨重,但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市场风险的一次集中释放。
  商业银行参与次级债业务产生直接损失
  中国内地金融机构止于2006年6月的一个年度内,投资美国次级债的金额高达1075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了接近1倍,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将在次级债市场损失惨重。下表是美国金融机构对我国内地6家中资银行次级债投资损失的估计值。其中中国银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5亿元。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
  表3…6美国金融机构对6家中资银行次级债投资损失的估计值
  银行投资美国
  证券规模
  (百万元)按揭抵押
  债券占比按揭抵押
  债券规模
  估计值
  (百万元)次级债
  估计值
  (百万元)次级债
  占比次级债亏
  损估计值
  (百万元)与2007年
  税前利润
  预测值
  之比
  中国银行590 7663740%221 20229 641051%3 853450%
  建设银行306 6851080%33 0804 433007%576070%

第三章 次贷冲击波(6)
工商银行199 870350%6 940930001%120010%
  交通银行27 5835250%14 4881 941010%252120%
  招商银行34 2721730%5 924794007%103070%
  中信银行24 052480%1 146154002%19020%
  数据来源:证券市场周刊,2007…08…11
  随着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2007年度业绩报告的公布,谜底陆续揭晓。结果显示: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远不如此前人们估计的那么严重。让人意外的是,中国银行受次级债影响远低于市场预期;工商银行则远高于预期。中国银行在次级债上的损失为12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远远低于各大机构的预测。截止到2007年6月底,工商银行持有次级债1229亿美元,损失4亿美元,损失率为325%。而且,工商银行在2007年下半年几乎没有减持次级债,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损失比例还会提高。而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贷资产为106亿美元。建设银行有关部门表示,这部分次贷对建行整体盈利影响不大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N]人民日报海外版。而招商银行在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平仓,此次危机未造成任何直接的损失。
  投资于美国公司的股权遭受损失
  全球知名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发布的2007年财报显示,2007年最后3个月亏损17亿美元,而上年同期黑石获利118亿美元。管理层称,是意料之外的“信贷市场彻底崩溃”影响了私人股权投资行业。年报发布后,黑石在纽约证交所跌到历史低点1391美元,而中投公司的入股价为29605美元,中投公司30亿美元的投资,浮亏超过15亿美元。
  期货市场不稳定
  我国现在的股市和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关系是最紧密的。国际市场的波动会即时地传递到中国。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大量原来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转向大宗产品期货市场,使得供需关系暂时失衡,中国市场也出现了同样的不稳定因素。例如,2008年3月17日,国内粮食、金属期货全线暴跌,其主要原因是美国金融危机加剧,流动性紧缩引发投资者大量平仓。
  对中国出口的抑制
  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