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交通银行尚如此,“儿子”太保亦未能“免俗”。有数据显示,至1998年前后,只有20亿元资本金的太保,却背负着沉重的不良资产,实际坏账已达35亿元。
    属虎的王国良上台之后,强势推行“三集中”——资金、财务、业务集中,积极改造太保,使之成为“一个法人”。公司计财部门对全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清产核资,从每一幢办公楼、每一辆车,到每一张办公桌和每一台电脑,件件都被详细登记在案。
    这些“斩立决”的举措迅速遏制了风险,使得太保各地公司从胡来乱做,到相对有序。
    一位当年分公司的一把手回忆,1998年之前,基本“听不到总公司的声音”,但1998年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1998年至2002年之间,王国良协同另外一位猛人洪涛(时任太保纪委书记和人力资源总经理),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闪电般更换干部,彻底打破了分公司的独立王国。
    这其中,“胡萝卜”就是王国良的豪饮,无茅台不欢的王,镇住了各地军人习气甚重的分公司一把手;而“大棒”则彰显王国良的强人本色,诉诸司法,将部分无良干部送进高墙之内。
    “我曾经免过东北一家省级公司的总经理。他拿着一个本子来给我汇报,我一看就很烦,说你把本子丢掉,结果,他就乱了套。我一问问题,他就傻了。那些本子上的东西都是秘书写好的。后来我很快免掉他的工作,像这样的素质怎么行呢!”
    王国良的强势可见一斑。
    而王也自言,“刚进入太保的那三年,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真不知,这对于当时的分公司一把手而言,是福,还是祸?
    不仅如此,王国良主政的前几年,太保壮士断腕,暴风骤雨式地推进业务整改。
    “严格整顿机构网点,对保源不足、管理不善、连年亏损的机构网点坚决予以撤并”;“清理整顿保险中介机构,坚决停止与非法中介机构的业务往来”;“果断停办了一批质量差、风险高的业务,同时积极开发万能寿险、安居家财保险等有效益的产品”。
    同时,1997年起,太保每年均花费不菲从全球再保险公司购买巨灾超赔保险,这使得太保的财务趋于稳健。例如1998年夏天,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太保的赔付额虽然高达6000万元,但是得益于该保险,太保能够从海外摊回了300万美元的分保。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亦因为购买巨灾超赔保险,太保独立支持了当地最大的一笔保险赔案。
    不过,业务的整改的确从负面影响了太保的保费规模,1998年太保保费收入124。71亿元,比1997年有所下降,但是利润达到3。8亿元,比上年增长60%,成为当年保险行业的一匹“黑马”。
    仅过3年左右,太保的面貌焕然一新。
    2000年末,太保规模与利润比翼。这一年,保费收入达到了152。5亿元,同比增长22。06%,实现利润5。4亿元。其中资产收益率超过1。7%,资本回报率达26%。
    不能否认,王国良的“强人政治”以及“快刀斩乱麻式”的改革,于危险之时拯救了太保。同样不能忽略的是,这样的做派后来亦成为太保精耕细作的桎梏。
    例如,王国良“花费了和IPO一般的精力”,日后是非不断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简称“太保学院”),居然是在一次饭局中谈及,并最终实施的。
    言及太保学院,一个人就不能忽略,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号称“红顶商人”的尹衍梁。尹衍梁,1950年8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润泰早年以纺织业起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金融服务业开始对内外开放,而尹衍梁也正由此时涉足金融业。尹氏最为内地民众熟悉的就是,尹经与其老师南怀瑾商量之后设计的光华教育基金会,以及遍及全国30所重点大学的光华奖学金。1994年,尹衍梁捐赠1000万美元兴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7年,尹衍梁捐赠200万美元,参与兴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
    正是在与尹衍梁的饭局中,王与尹明确了投资教育一事。
    不过,这并不能简单地断言,王就是一个莽撞之人。例如,王国良有三句话流传甚广,“保险公司不是冒险公司”,“每张保单都要出利润”,“稳健经营就是利润”。话虽然直白,但是却直击保险公司经营的要害。
    对于太保学院的决策,或许只能说生性豪爽的王国良,还不完全懂得商业的圆滑与拒绝的艺术。2006年年初,其时的王国良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他坦言:“公司的第一代领导者已经不太适应了,需要腾出来给年轻人坐。”
    其思路是,“为了防止出现大的人事波动,我们准备专门设一个‘高级专务系统’,不算领导班子成员,但工资一分钱不少他的,一直干到退休。这样即使多花1000万元的成本,年轻人形成的新竞争能力所创造的利润远高于他。”
    不过,命运不再施予时间。这年8月2日,声言“搞保险的人也是经常准备跳黄浦江的”的王国良,从浦东的太保转任浦西的上海仪电控股集团,身隔一条黄浦江。当时震惊全国的上海社保案正如火如荼,外界“双规”传言沸沸扬扬,这成为王一生中最困难之时。
    不过,王并不改其强人本色,回击称:“太保和福禧(投资)没有任何的经济关系”,不仅如此,“太保没有一分钱假账”。
    困难之时,一些最熟悉的朋友、下属、客户纷纷电话至王国良家中问候,其中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当年的第一任秘书。风暴过后,所有的传言化为无形。王国良开始独守一份宁静,甚至买好宣纸,准备重操青年时的中文学业。
    【注释】
    (1)确定寿险产品的价格有四个重要因素,分别为预定利率、费用率、死亡率(健康保险为疾病发生率)和退保率。通俗而言,预定利率为保险公司提供给投保人或者消费者的回报率,预定利率越高,投保人获得的回报越大,但是相对的,保险公司则要承担更多的利率风险。
    (2)2006年6月,新华人寿公开的股东信息显示,新华人寿股东分别是苏黎世、隆鑫集团、宝钢集团、亚创、东方集团、北亚、海南格林岛投资公司、神华公司等15家股东。
    (3)AIG在台湾的寿险公司称为“南山人寿”。
    (4)按照泰康筹备时候的分工,陈东升、任道德、徐徐主要负责人民银行审批的材料,寻找股东,落实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建设等,韩堃跑具体的联络和事务方面的事情。第二路是王恩韶、欧阳天娜、马云、郭德生,负责业务计划。陈东升主要精力是募股,招聘更是亲自过问。
    (5)《保险管理暂行规定》(1996)第五条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在特定区域内开办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
    (6)罗健:《永安保险二次创业》,《中国保险报》,1998年11月27日。
    第六章 壳公司困局(2000)
    2000年,借力投连险,平安步步紧逼,攻城拔寨;而竞争对手中国人寿连连败退,上海等多个重镇先后失手。
    平安兵临城下,国寿内部则引发了一场要不要推投连险的大争论。对于饱受降息折磨的寿险行业而言,投资型保险好像一剂补药,不仅解“利差损”之毒,而且可于短时间做大资产管理规模。
    不过,投资型保险却是一把双刃剑。一年之后,领跑的平安不得不自饮苦酒,并酿成一次危机。而国寿由于采取更为保守的分红险策略,侥幸躲过一劫。
    这一年,成立逾一年的保监会四处“开机构”。4月25日、26日、28日,保监会上海、广州和北京办公室分别挂牌成立。到年末,保监会已在13个中心城市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处或特派员办事处。和保监会呼应,11月1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时任人保总经理的唐运祥当选为首届协会会长。
    这一年还有第一诞生。
    6月16日,我国第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江泰保险经纪在北京揭牌。之后,6月29日、7月26日,长城保险经纪和东大保险经纪分别在广州和上海成立。至年底,有30多家保险代理公司、5家保险经纪公司获准筹建。
    不过,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介都未能成为主力军,更和其承担保险营销转型的期望相去甚远。保险中介的真正价值要等待一家名为“泛华”的中介公司上市,以及数家PE资本投资另外几家保险中介之后,才被市场于蓦然间发现。
    10月,面对脚步声越来越近的WTO,保监会一口气批准了四张有“瑕疵”,只能合资的寿险牌照——民生人寿、东方人寿、生命人寿和恒安人寿。
    围绕这四家公司,中国寿险市场又一次上演了激烈的资本暗战。东方人寿更因为深陷金融巨鳄德隆,至今尚未开业,几乎成为“牌照标本”;更使得坚持其中的职业经理人,“出师未捷身先死”。
    与资本同舞的还有北京的同城“德比”兄弟,新华和泰康。8月30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向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等外资机构招募24。9%股份的协议在上海签署。
    泰康不甘落后,11月21日,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宣布其海外募股落幕,海外股东包括瑞士丰泰人寿保险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等,泰康人寿的资本金因此达到20亿元,超过新华的16亿元。
    中资保险公司引入外资,表面“三得利”:资金、技术和公司治理。但是为话语权和分配权的博弈,可致三种可能结局:上局,众股平等,和谐治理;中局,一股独大,稳定向前;下局,祸起萧墙,纷争不断。
    引入外资之后的泰康,取上中局;而同城的新华,却得下中局。颇有意趣的是,这两家同时开业公司之间的“德比”,跨过20世纪,至21世纪的第四个年头才彻底分出高下——泰康胜出。
    胜出的泰康,宛如小乔初嫁。
    2008年,泰康挟2006、2007年A股市场的“暴利”,以雷霆万钧之气势,喊出了“越洋计划”,即规模上超过一直稳居第三的太平洋人寿,成为中国第三大的寿险公司。但是,功败垂成,2008年8月之时,年轻气盛的泰康却因为投资型产品的规模与结构失衡,而被监管部门“轻轻地”敲打。
    年轻的投资型保险,对于中国保险行业而言,或许是饮鸩止渴。
    投资型保险,饮鸩止渴?
    1999年开始,面对降息之痛,以及巨额利差损,三大公司各自寻找突围方向。
    不约而同地,三大公司都推出了“保险保障偏低,投资风险部分或者全部由投保人承担”的投资型产品,成为各家公司“上规模、冲保费”的利器。同是投资型产品,三巨头的偏好不同:国寿最保守,选择分红(1);平安最激进,借助投连;太保则居于中游,启用万能。
    不同的风险选择,亦选择了各自的命运。长远而言,这类产品,尤其是一次性缴费的趸缴产品,成为保险行业可持续增长的一剂毒药。
    表6…1 投资型寿险产品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无一例外,投资型产品都以火爆开头。
    2000年,太保开发了国内第一款万能寿险——“太平盛世·长发两全保险”,该产品以其缴费方便、保障灵活、投资保底等卖点,切中市场的需求,仅四个多月,保费收入就达5。3亿元。截至2006年,该万能账户累计资金已超过30亿,2006年平均结算利率达到6。5%。而参与开发首款万能险的陈尉华,后来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2007年),上海金融系统的唯一奥运火炬手(2008年)。
    但是,中庸的万能并不是最火爆的创新产品。
    1999年10月,平安推出国内第一个投资连结保险,其热销情况一度让竞争对手中国人寿各省市场频频告急。
    根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从1999年起,平安(市场份额42%)就超过中国人寿(37%)成为上海市场的霸主。到2001年,中国人寿的份额更是惨跌至23%,而平安寿险的市场份额已经升为51%。
    面对平安的压力,中国人寿何去何从?
    中国人寿内部争论激烈。有亲历者称,当时任中国人寿产品开发部总经理李良温(李后来成为中国人寿主管精算和产品开发的副总经理),坚决反对推出投连险。
    中国人寿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彰井泉曾吐露选择分红险的缘由:“1999年寿险经营形势严峻,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七次下调,保监会出台了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规定,中国人寿也推出了系列保障型产品,但市场不认可。经过市场调研,中国人寿将产品创新的重点定位于分红保险。”
    2000年年中,国寿个险渠道开卖第一款分红险——国寿千禧理财,拉开国寿著名的“分红险风暴”。其风头远远胜过了传统型的保险产品而成为新宠。
    本质上,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保险。
    全国市场看,2001年分红保险实现保费163。03亿元,占全年业务保费收入的46。57%。保监会亦专门点到:“寿险分红险产品已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再接再厉,2001年7月,国寿开发了银行渠道销售的国寿鸿泰两全分红保险,并于当年9月份推向市场。在到年底不满3个月的时间里,便成功实现保费收入49。4亿元的好成绩。
    部分国寿分公司更是迭创神话。例如,山东省仅鸿泰产品一项就创下10天创收保费10。5亿元纪录,而经济相对落后,位于西部的陕西省也在短短的7天时间实现收入保费7。5亿元的奇迹。
    事后统计,2002年上半年,国寿鸿泰实现保费收入340。8亿元,而当时中国人寿的全部保费收入不过733亿元,该险种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公司全部保费收入比例接近一半,成为有据可查的销售最多的单一寿险产品之一。
    国寿鸿泰的卖点突出,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保本,免税(免交利息税),红利回报,上不封顶,保险保障(死亡风险保障),等等。
    分红险极大地放大了国寿的规模。2002会计年度,中国人寿分红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共计人民币666。8亿元;截至2007年10月底,七成业务为分红险的中国人寿总资产已突破1。23万亿元,可运用投资资金已超过1万亿元。
    继国寿鸿泰之后,中国人寿先后推出国寿鸿祥、国寿鸿鑫、国寿鸿瑞等系列分红保险,业内称之为国寿“鸿系列”。通过“鸿系列”分红保险,中国人寿一举扭转了节节败退的颓势,并小胜平安一筹。
    从2001年下半年起,资本市场低迷、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下降,误导行为终于导致投连险的退保风波,平安备受挫折。到2004年2月份,根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在上海寿险市场上,中国人寿的份额重新上升为32。3%,平安降为28。75%。
    不过,中国人寿并没有获得全胜。这批主要以五年期为主的分红险,将导致2007、2008年中国人寿面对最大的支付洪峰。
    另外一面,分红险的分红难言满意。一位网友于网络上“晒”的数据称,2002年2月,该网友购买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应为“中国人寿”)营销员推荐“只赚不亏的好产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