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佛是一棵树-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现在,我必须承认,我有些不快。一边堆砌着这些文字,我的心底隐隐有些怨恨,有些埋怨,为什么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刻,父辈们没能聪明地用《昔时贤文》这样的真理来开发我的智慧。
  于是我进一步从史料中搜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背后的故事。
  话说古时候,有兄弟两人,自幼父母双亡,哥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好在天无亡人之路,过了几年,老大娶了媳妇,成家立业,苦日子也到了头。可能真的是只能共苦,无法同甘,连手足之情,也难免如此。就在生计渐渐转好的时候,小夫妻俩开始想着法算计兄弟,最终哥嫂独占了父母留下的一点薄产,把弟弟赶岀了家门,从此老二无奈地在外流浪。
  一日,老二有幸遇到一只大鸟,大鸟对他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和黄豆,我带你到岛上,你捡金子,我吃黄豆,但是天快亮时,你要及时提醒我,我们赶紧离开小岛,否则我们两个都要被太阳升起之时的万丈光芒点燃烧死。老二点头答应下来。如愿按照大鸟的吩咐,果然发了一笔大财,穷小子时来运转,成了当年当地数一数二的富翁。
  老大看到老二发了财,百思不得其解,天天跟老二套近乎,老二被哥哥纠緾不过,不再计较当年所受的种种委屈,就把秘密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听。哥哥听了,心里乐开了花,天还不黑就开始等那只大鸟的到来,等了好长好长的时间,终于等到大鸟飞来,老大哪里还顾得上同大鸟说话,抓住大鸟的双脚向东海飞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模块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2)
大鸟飞呀飞,老大盼呀盼,飞过高山,掠过大海,终于落在那个小岛上,老大睁眼一看,可不得了啦,只见遍地是黄澄澄的金子,老大再也顾不了许多,疯狂地捡了起来。他只顾捡自己的金子,只恨爹妈少给他生了两只手,哪里还记得弟弟千叮万嘱在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可怜大鸟还沉迷在黄豆的美味之中,等着老大提醒它。不知不觉,东方天已大亮,轰!随着旭日东升整个小岛霎时间成了一片火海,就这样,贪心的老大和无奈的大鸟双双葬身在烈火之中。
  当后世之人在分享这个传说时,都会为大鸟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惋惜,也十分痛恨老大的贪得无厌,但同时对大鸟贪吃小豆也颇有些微词,不过更为失去那可以立马发财的黄金小岛而痛惜不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这则古老的寓言是劝诫人们做人不要太贪心,该取则取,当舍则舍。
  可是说穿了,天上既然都掉下了馅饼,谁不贪心,谁有毛病。
  可是这些奇闻异事终究只能如天方夜谭一样被记录在《山海经》,或《聊斋志异》中,不管你眼红也好,妒嫉也罢,天上到底还是掉不了馅饼。
  忽然很同情那个老大,为了自己无法满足的贪欲,宁死都没有享受到做富翁的感觉。难道在金钱的诱惑面前,真的连生命都会失去尊严?但倘若失去财物的保障,我们又将以何种面目,存活在世上?
  忽然想起山德士上校为家乡的肯塔州炸鸡谱写的广告:吮指美味,意犹未尽。
  模块五: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不是汉语,出自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佛教梵文Paramita,意译为从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智慧的彼岸。
  不过我们的生命之舟毕竟有限,岁月经不住太长的等待,更无法装载太多的物欲和虚荣,想要顺利地抵达彼岸,就要学会拒载。
  还是李清照来的潇洒,在春天的湖面上泛舟荡漾一次,就参透了人生的蹉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一点,四十不惑的东坡居士,就犹为不及,淮河上饮别友人秦少游之后,颇为感慨,于是“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有些事情,放下就放下了,或缠绵、或眷念、或沉醉,或不舍……删除生命就是在这些舍与不舍之间徘徊,结果得到的不去珍惜,却将年华消融在求不得中。
  最超脱的,莫过于永远将自己放逐于天地之间的李白,不愧是诗仙,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这样的气魄,还有什么放不下。
  有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为了断除所有的欲望和念头,他刻意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便抛弃一切,动身前往山中居住。
  在山中修行的日子没过多久,他发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送给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只好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它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再次下山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就他又回到村庄中。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将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到山中,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模块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3)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于是……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也许是一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带有魔法的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现实在教育我们,财富是生活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拥有的财富越多,却越不自由。这不是对郁郁不得志者的自我安慰。因为欲望是在被逐渐激发出来的,拥有的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曾几何时,万元户就是富裕生活的标准,可多少万元户因此满足了呢?有了一万,就会想着十万,然后是百万、千万。往往是钱越多就感觉缺得越多。生活不停地围绕这个轴心运转,从而忘却了人生的根本。
  有个比喻说,假如把财富、事业、荣誉、地位都比作0的话,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否则,即使拥有再多,也还是等于0。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了挣钱毫不顾及身体。结果“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莫非,健康也是金钱可以买来的么?也许金钱可以换来最新的药品,换来精细的护理,换来最好的医疗,但谁都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
  不仅这些,不但我们为获取财富使健康遭受的损失是金钱无法弥补的,而且我们为谋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伤害更难以愈合。欲望是无限的,财富却是有限的。我们为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侵占了他人利益,也使自己滋长了重重烦恼。这些内在的伤害或许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它的影响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源远流长。
  要想致富,我们必须对财富和欲望有正确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合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从容地驾御它,而不是被它左右。
  要想发财,我们必须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
  有一天,一个切罗基族(北美易洛魁人的一支)老人告诉他的孙子,他心里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搏斗。他说,他心里有两只狼在搏斗:
  一只是邪恶的狼,充满愤怒、嫉妒、悲伤、遗憾、贪婪、自大、自怜、负罪感、怨恨、自卑、傲慢,自私。
  另一只狼是善良的狼,充满喜悦、和平、爱、希望、宁静、谦卑、善意、仁慈、同情、慷慨、真诚和信念。
  孙子想了一会儿,接着问他爷爷:“那到底哪一只狼赢了呢?”
  切罗基老人淡淡地回答道:“我喂养的那一只。”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模块一:最初的佛法
2586年前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得佛果的成道日。然而在经过短暂的喜悦之后,佛陀却陷入了另一种困惑。他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历经六年苦难所得的收获,如此深邃的空性智慧,这么深奥的菩提教法,是众生不可能了解的。正如佛偈所说:“所证无人解,为谁而宣说。”
  在成佛之后的七个星期里,佛陀一直沉默不言,并没有马上将心中的佛法教诲众生,却在深深地思索,如何用最简单的道理,向世俗凡人阐述生命的真谛。已经放下自在的佛陀不得不再去寻找语言文字,与众生分享他的智慧。他已经有了水,但是他需要一个盛水的罐子,而且是那种很普通的瓦罐。结束四十九天的冥想之后,最终如愿产生了一个利益众生的法门,这就是最初的佛法,四圣谛。
  佛陀成道以后,从鹿野苑初转###到娑罗树林涅槃,佛陀四十五年所讲的教法,事实上都是基于四圣谛的基本原理发展出来的。
  四圣谛,他是所有佛法的核心,就像任何企业都需要一种精神一样,这就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按照中国的文字结构解析,谛这个字,是由“言”和“帝”两部分构成,世俗点理解,既然是皇帝说的话,自然无人能够抗辩。所以这四个圣谛,不是用来争论的,这种智慧是需要用你的生命去慢慢体会的。
  第一个圣谛——苦谛:
  你我没有必要逃避这个词。尽管对苦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理解,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受苦。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的身心经常很容易产生各种不适。我们必须能够看出并且承认这种痛苦的存在,然后去体会它。
  我们要知道苦犹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面对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第二个圣谛——集谛:
  它是苦的起因、根源、本性,或产生。我们在体味了各种痛苦之后,还要深入地观照它,才能清楚地看见,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第三个圣谛——灭谛:
  佛陀教给我们如何去辨识出各种苦痛的存在,同样,他也教给我们灭除苦痛的方法:如何通过避免做使我们痛苦的事情来停止制造痛苦。如果没有灭苦的可能性,那么,佛法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因此第三谛告诉我们,转化与救疗,是绝对可能,更是势在必行的。
  第四个圣谛——道谛:
  道,即是道路。这条离苦的道路能够引导我们避免我们从事各种痛苦的事情。这是我们最需要的道路。
  就像现在很流行的自助游,你必须真正的去过那个地方,才会有收获,否则只能一次次的,用带有点羡慕带有点嫉妒的神情去消化别人咀嚼过的馒头。
  也许你在疑惑四圣谛与企业精神的关系,其实任何企业都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既然这些智慧揭示了生命的真谛,既然每一家企业都是由人构成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试着去感悟一些,感动一点,哪怕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片刻。
  台湾的企管界,一直很流传一种观点,如果把你个人比喻成一家企业,你该如何经营你的公司?
  生意难免会有亏有赚,生命却是谁也赔不起的买卖。
   。。

模块二:苦谛……在工作中享受人生(1)
请不要排斥这个概念,或许你从未发现苦和享受能扯上什么关系。
  这么多年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痛苦或者苦难是用来承受的,我们需要的享受,是欢乐。虽然承受和享受只差一个字,但是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造成这两个词的概念却是天壤之别。欢乐是我们主动追求的,就像常常能令你怀旧的初恋,那种略带些青涩的甜蜜滋味,那片此情可待的情怀。不过滋生享受的愉悦似乎总是短暂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某个慵懒的午后,利用一杯卡布吉诺的香味,去追忆那似水的年华。
  是生命都要慢慢的成长,同时,这也是种缓缓的枯萎。
  所以我们要学会告别初恋,告别曾经的种种,告别或令你喜欢,或令你生厌的人,无论他们在你的生命中曾经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就是苦谛的核心——爱离别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按照苦的表象阐述了另外七种无常难忍之痛,即出生的苦、衰老的苦、疾病的苦、死亡的苦、怨憎之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炽盛之苦(身心变化不自在的苦)。再加上爱别离,便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无论贫富贵贱,永远无法逃脱的“世间八难”。
  如果不是故作潇洒地回避,而稍微用心琢磨一下,你就不难发现从年幼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经历一种有起有伏,遍布各种挫折与困扰的人生中。我们的生活被各种问题、痛苦、悲惨、诱惑所围绕。不管今后的科学发展到何等的昌明,生命终究都会随着死亡而结束,之后永远都不会确定死亡会将我们带往何处。
  其实人生就像是乘车在旅行,一旦踏上这趟车,自然就会被窗外的风景迷恋。不过风景虽然美丽诱人,可惜你却不能一览无余。倘若你钟情于右边窗外高山的雄伟,那么你就不得不放弃左边窗外河流的逶迤;假如你神往左边窗外森林的神秘,那么你就得舍弃右边窗外田野的浪漫。如果你想要左右兼顾,求得圆满,只能在迷茫中苍老,结束一段一无所获的旅行。
  人生如乘车,我们知道它的起点,也明白它有终点,却始终无法预知沿途的经历。于是,一路走来,上上下下的人很多,可是真正能一起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的人,或许根本就没有。但是旅行,一直在继续。
  所以,我们爱离别。
  可能是因为太直白地揭露了生命历程的真相,或许是我们习惯了真实的谎言,世人眼里,佛陀的教义总是被蒙上一层悲观厌世的色彩。
  然而佛陀早就开示,我们以为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是世间所有痛苦的根源之因。
  能够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思想,才是真实不虚的如来本意。
  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简单理解为只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只有心系天下的圣者,才会“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观,也没有基督教、###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菩提之花开遍全世界。
  一般而言,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制力量,只有佛陀认为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与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因此佛教是一种“强调以人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