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盍剿频钠瓢蹴纭⑼Π魏晡暗拇竽梗昴怪芪Щ沟窨塘耸笕海⒕傩新≈卦崂瘛V两袢嗣窃谏挛餍似较鼐衬冢廊豢梢钥醇庾嫣氐姆啬梗巴镜醯娜嗣嵌蓟崾艿角苛业陌饕褰逃图だ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冬,前秦王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攻下了寿阳(今安徽省寿县),俘获晋军守将徐元喜等人。晋军将领胡彬率兵西进迎敌,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便驻扎硖石(今安徽省凤台县西南)。苻融得知后,遂下令进攻之。
  苻融部下梁成率兵5万进驻洛涧(今安徽省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听到晋军西进的消息,于是,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以御晋军。晋军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前去距洛涧25里处与梁成主力相持。这时,晋将胡彬粮尽,秘密遣使给谢石:“今敌人士气旺盛,我军粮尽,恐怕不能同你们会合了。”这封信被秦军截获,送给苻融。苻融向苻坚建议:“敌军兵少,容易打败,就怕他们逃走,应速去追击!”过于自信的苻坚,留重兵守项城,亲率8千骑兵赶到寿阳,派几年前俘虏的晋梁州刺史朱序去晋军营中劝谢石投降。可是,朱序只身来到晋军营寨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等人透露了秦军内部情况,并说:“如果百万秦军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挡。现在应乘秦的各路兵马尚未集中的时机,迅速发起反攻,打败他的前锋,挫伤他的锐气,其主力就不难打破了。”谢石听说苻坚在寿阳,有点害怕,打算坚守不战,使秦军疲惫后再出击。与之同来的东晋征讨大都督谢安的儿子谢琰十分赞成朱序的建议,劝谢石采纳,主动迎击秦兵。于是,谢石便确定转守为攻,争取战争的主动权。11月,东晋前锋都督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5千“北府兵”进攻洛涧。经过一场激战,大破秦军,斩敌将梁成和前秦揚州刺史王显,缴获大批辎重、粮草。接着,刘牢之又分兵断敌退路,敌步、骑兵全部崩溃,争先渡淮水,自相践踏死伤万多人。洛涧一役的胜利,打破了秦军对淮河的封锁,挫败了前秦先锋的锐气,鼓舞了东晋军的士气。谢石指挥晋军沿着淮河水陆并进,声势浩大,直逼淝水(今安徽省寿县东北瓦埠湖至淮水的一段)。苻坚和苻融在寿阳城上观战,看到晋军兵强马壮、阵容严整,心里极度恐慌;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是晋兵,苻坚对符融说:“这明明是强敌,怎说是弱敌呢?”(后人把这段故事形象地称作“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注)。
  秦军开始在淝水西岸布阵防御,阻止晋军。为了争取速战速决,谢玄派人使用激将法对苻融说:“你率兵深入晋地,却沿水布阵,这是打持久战的方法,不是速决战的打法。如果秦军能稍稍向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前秦军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说:“我众敌寡,不如凭淝水布阵设防,以挡晋军,可以万全!”但,苻坚不同意,他不懂兵法,还非常盲目自信,说:“可以稍微后退一步,让他们渡过淝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苻融不假思索地随声附和说:“对!待他们半渡时派精锐骑兵攻之!”说完就指挥军队后撤。这一下子可乱了套了,后退的前秦士兵本来就无心恋战,又不知主帅真意,以为晋军攻上来了,退而不可止。朱序等人趁机在后阵大呼:“秦兵败了!秦军败了!”将兵听了信以为真,更加狂跑逃命,朱序、徐元喜趁乱奔回东晋大本营。谢玄、谢琰等率军趁势渡过淝水,猛烈追击。前秦兵马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在乱军之中苻融马倒人亡,被晋兵一刀劈死。苻坚身受重伤,险些当了俘虏。他没命地逃往淮北,收拾残兵败将,一瞧身边只有十几个人了!
  

一、势篇(5)
胜利的消息传到建康,谢安正在和朋友下棋。他看过战报后,内心虽然十分激动,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经朋友一再追向,他才轻描淡写地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当他回到屋里就再也抑制不住万分兴奋的心情,迈过门槛时,把木拖鞋底的钉子给撞断了,却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前秦遭此惨败后,很快土崩瓦解,曾归服于苻坚的北方各族又群起反叛,趁机恢复他们的政权。北方重又陷入分裂战争中。
    霍县之战
  公元617年5月,隋朝太原长官李渊在儿子李世民怂恿下,决定起兵反叛荒淫无道的隋炀帝。采取“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以成帝业业战略方针,以“勾结突厥”为词,将反对起兵的将领逮捕斩首,然后宣布起兵。李渊把部队分成两路,由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别率领,从太原出发,沿汾水,进驻贾胡堡(今山西省霍县西北)。
  隋王朝命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进驻霍县,企图阻止李渊大军南下。8月,李渊率领轻骑兵攻打霍县,引诱宋老生出城。恰逢连日阴雨,不能交兵。相持日久,李渊眼看军中粮草快吃完了,又听说隋将刘武周将袭击晋阳,打算退兵回太原。李世民坚决反对退兵,进帐劝阻,李渊不听,下令退兵。左军已开始撤退时,李世民深夜进帐哭谏父亲,说:“现在兵以义动,进则胜,退则败。一切的使命就是先入京城,号令天下。如果碰到障碍就打退堂鼓,就将造成众散于前、敌乘于后的劣势,全军就有覆没的危险!”李渊这才改变决心。雨季刚过,李渊继续寻找战机,并假装部署唐军包围霍邑。这时,太原的粮草也运到了。8月初一,李渊命军队沿东南山脚小道向霍邑进法。李世民等建议利用宋老生有勇无谋的弱点,用轻骑诱他出战,如不出战,就诬他想投降;他一定担心被告发,必然出战。果然,战斗开始不久,宋老生被激怒,引兵3千从东、南两门分道杀出。李世民认为打败敌军的机会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遂翻身上马、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直杀得浑身是血,两把刀都砍缺了口。而李渊和李建成作战不利,直向后退,宋老生乘机进逼。这时,李世民发现宋军侧后松散,立即率部猛烈突击其后阵,抄了宋军的后路。并让人大喊:“已经捉到宋老生了!”隋军大乱,纷纷散逃,宋老生下马跳进壕堑内,被李渊部将斩杀。李渊率军乘机反击,黄昏时分占领了霍县城。李世民后来说:我在霍县进击宋老生的2万精兵,是亲率骑兵从南边平原飞驰而下,横冲宋老生的兵阵和后阵,把敌军冲成两段,是以正兵兼发奇兵才获取胜利。李渊等攻克霍县是反隋起兵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初战告捷,为以后的征战开了一个好头。正如《兵法》中说:“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李渊等的胜利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打法。
    平定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天宝14年),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率15万叛军南下。一
  路上烧杀抢夺,地方官吓得弃城逃跑或开门出降。叛军很快就渡过黄河占领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安禄山自称是大燕皇帝,他盘踞洛阳、攻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以范阳为大都。叛将史思明步其后尘,定范阳为燕京(今北京)。
  在这危难之际,唐肃宗任命大将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今宁夏一带),率部队###。郭子仪迅速出兵,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内外夹击叛军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安禄山大惧。子仪、光弼等面对来势汹汹的2万救援史思明的叛军沉着应战,郭子仪认为,叛军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疲于奔命;由于轻敌,斗志松懈,将其击败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他领兵退驻恒阳(今河北省灵寺县),深沟高垒,据险坚守,做好反攻准备。同时采取“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则练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针,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叛军杀来,果然疲劳不堪,士气沮丧,而唐军兵强马壮,兵分两翼向敌营杀去,敌兵弃甲抛戈,四散溃逃,唐军大获全胜。仅此一役,斩杀敌军数万人,活捉敌6千人,缴获战马4百匹。敌将史思明被飞箭射中,仓皇出逃,坠马后被唐军杀死。
  公元757年9月,郭子仪率部队夺回潼关(这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即
  率汉、番15万将士乘胜前进,直逼长安,他兵分3路,昼夜兼程,很快来到长安西番积附
  近。叛军10万人马驻扎在长安城北,与唐军对垒。战斗一开始,郭子仪扬鞭策马,挥舞战
  刀,率大军猛烈攻击,番兵以奇兵从敌阵之后夹击,擂鼓声、喊杀声震天动地,叛贼大溃,
  被杀6万余人,傍晚,残余叛军急忙逃出长安。第二天,被叛军糟蹋的老百姓夹道欢迎官兵
  入城,有人哭着说:“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官军回来!”匪首安庆绪获悉长安失守,大惊失色,
  急派严庄率兵迎战。两军在新店(今河南省陕县西)相遇,敌军依山扎营,凭地势险要,居高
  临下而固守。郭子仪审时度势,变劣势为优势,他一面选派2千名英勇善战的骑兵迅速冲进
  敌营,一面派出1千多名弓箭手埋伏在山下,另命3百精兵从叛军背后登山偷袭,自己亲自
  率领主力部队从正面追击敌人。叛军被唐军前后包围,左右挨打,进退不得,顿时乱成一团,
  

一、势篇(6)
溃不成军。安庆绪只好放弃洛阳,逃奔相州;唐军收复洛阳,平复河东、河西、河南等州县。
  公元758年9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9个节度使出兵###乱臣贼子安庆绪。唐军总兵力万,一齐出动,围攻相州城。此战由宦官鱼朝恩做监军督使,监督诸将,但他不懂兵法,又嫉忌郭子仪等,胡乱指挥。结果,唐军吃了败仗,洛阳、河东重陷敌手。河中、太原等地相继发生叛乱,一些节度使被杀。唐王朝再次起用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出兵泽州###叛军。他一举擒杀叛匪头子王元振数人,使河东诸镇因惧其威名而不敢作乱。4年后,唐肃宗死,代宗登基。第二年元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兵继续###叛军。这次,回纥以10万大军助唐军攻打洛阳,声势浩大,叛将史朝义败逃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北),畏罪自杀。至此,“安史之乱”完全平定。
    奇袭蔡州
  中唐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用兵自重,割地称雄,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衰落。这样的局面使社会动荡不安,中央政权危在旦夕。公元807年,唐宪宗顺利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三镇的叛乱,开始向淮西、成德等地的割据势力###。其中,以盘据在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的淮西节度史吴元济最为凶顽,接连打败唐朝的几路征讨大军,独霸一方。这时,宰相李逢吉向宪宗皇帝推荐李朔,说他是可担当大任的将才。唐宪宗任命李朔为隨、唐、邓三州节度使,代替唐将袁滋继任征讨在淮西割据的吴元济的前线总指挥,彻底剿灭叛匪。李朔临危受命,在四路大军屡战屡败的情况下走马上任。
  李朔(公元773年…821年),字元直,是名将李晟的儿子。他自幼熟读兵书,苦练武艺,很有谋略又善骑射,是个有胆有识的“将门虎子”。史称:“沉勇长算”。公元817年12月,他一到任所,就安抚士卒、整顿军纪、调兵遣将、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加强战斗力。他对士兵说:“天子知道我柔儒,能忍受战败之耻,所以派我来安抚你们。至于攻城进取,那是以后的事”使由于连吃败仗而混乱的军心逐渐稳定下来了。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以敌制胜、瓦解敌军的战术,如,重用投降军士,了解吴军虚实。吴将丁士良被俘后,李朔亲自为他松绑,命他为唐军将领。丁士良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愿以死来相报。另一敌将归降后,有人说他是假投降,然而,李朔仍加以信任,命他为衙将,此人果然深受鼓舞,带3千人归降,还巧设伏兵,献计献策,帮助唐军收复了敌大将李祐。对李祐,李朔也和前几位降将一样,一视同仁,以诚相待,任命他为六院兵马使,主持训练唐军官兵的工作。通过做这些俘虏的工作使李朔很快摸清了吴军的虚实,基本上作到了“知己知彼”。
  另外,唐军优待降军家属,愿回家者,一律送衣送粮,遣送回去。对从蔡州乞食逃来的百姓,也妥善安置,因而大得民心。在军事上,李朔采取了“乘虚直抵蔡州”的作战方案,不断麻痹敌人,滋敌骄横。唐军先后攻占了蔡州以西的马鞍山、路口栅、嵖岈山、冶炉城等据点;打通了同郾城唐将李光颜部的联系;攻占了蔡州以南的白苟、汶港、楚城各寨,切断了蔡州与其他各州府的联络。从而,使敌人陷入孤立无援境地,为奇袭蔡州奠定了胜利的基础。降将李佑建议,乘蔡州守军虚弱之际,直捣腹心,可活捉吴元吉。李朔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便向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作了汇报,裴度说:“兵非出奇不胜”,同意这个作战方案,伺机破敌。
  10月,李朔亲率大军出发,第一天急行军六十里到达张柴村。唐军迅速攻陷张柴村,全歼其守备部队及与蔡州通报紧急情况的烽火兵,切断了敌人的联络通道。接着,李朔命士兵就地休息,吃点干粮,准备再战。夜晚,忽然天下鹅毛大雪,西北风呼啸,旌旗都被风雪撕裂了,军马冻的直打寒颤,一些体弱士兵七倒八歪地躺下,冻死路旁。有人建议躲过风雪后再攻打蔡州不迟,李朔却下达军令:“雪夜直取蔡州,活捉吴元济!违令者斩!”拂晓前,唐军先头部队到达蔡州城下,而敌军却毫无察觉,仍在大梦未醒之中。李祐、李忠义等已率先锋部队登上城墙,杀死守城士兵多人,只留打更人照旧打更,以迷惑敌人。这时,风雪停止,李朔率主力攻进了吴元济外宅。吴元济还在睡大觉,忽听报说:“官军来了!”他不以为然,迷迷糊糊笑道:“什么官军,这是俘囚来偷东西,等天亮再杀掉他们!”话音刚落,唐军将士已把吴宅团团围住,鼓角齐鸣,杀声震天。吴匪元吉这才如梦初醒,来不及穿衣服就被唐兵捉住,束手就擒。
  至此,延续了四年,动用10万兵力均告失败的剿匪之战,才算告一段落。李朔雪夜奇袭蔡州的捷报传来,轰动了全国。从宫廷到黎民,无不赞颂李朔将军足智多谋,勇冠三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虚实篇(1)
本篇论述中心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迷惑、调动、分散敌人,“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的指导思想。孙子用水向低处流动的规律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战争的规律和水流动的规律的相似之处;“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避实而击虚”等,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必胜无疑。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