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道教-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帽者焘(通帱,意谓覆盖引者注)也,覆焘身首如云雾也。……龙衣华服,明德所堪,单衣通著,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学以正心,心得深理,终入道源。……褐者遏也,遏恶扬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归也,万福所归。一名曰裳,裳者常也,虑迷夫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继真,以防诸恶,义与褐同。……履者何也?理也,非礼不动,非礼不行,行则善理,唯礼是从,从礼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释也,解除滞踪。准此而思,触长无惑矣。〃AH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还制定了一套道士入道时授受道服的仪式。此制不知始于何时,现见载于北宋贾善翔所作《太上出家传度仪》中。据该书载,仪式开始,由保举师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师,礼皇帝,谢先祖,辞父母,辞亲友,然后进入授衣正仪。略谓:〃次保举师与脱俗衣,先着履。度师赞云:汝先足蹑双履,永离六尘。……愿汝一心奉道,履践灵坛,凡所行游,不步凶恶之地,常登法会,径陟仙阶……次系裙。度师赞云:裙者群也,以群统为意,群于道友,统以清净。又谓之裳。盖在上为衣,在下为裳,以表守谦下为常行之法则。能如是者,灾害不生,诸圣佑护。……次着云袖。度师赞云:轻剪黄云,裁成法服,上以衬霜罗之帔,下以统飞霄之裙,为中道之衣,不可须臾离体。……次披道服。度师赞云:道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圣护持,人天赞仰。……行住坐卧,常须护持。……
次顶簪冠。度师持于手中赞云:汝顶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处崇高,总括众发,斗星灿烂,岳势巍峨,像列真之朝元。……AI道士入道,须举行仪式授以道服,实为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再次,南北朝时期还对法服的使用、存放等作出种种规定。《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敬法服品》曰:〃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当尊重。……一者,未著之前,函箱盛之,安高净处;二者,既著之后,坐起常须护净;三者,暂解之时,勿与俗衣同处;四者,虽同学同契之人,亦不许交换;五者,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皆须护净焚弃。〃AJ这也是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道教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守不渝。其服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唐、宋的道教服饰,即据南北朝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
又云:〃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绯,是指法服而言。自唐开始赐李泌紫色之后,宋代也有赐林灵素以紫服的。〃〃道家著衣,是先穿道袍之类,然后在道袍之外束以环裙,即下裳,再把鹤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宋时道士所戴之冠,〃同一般人戴者相似,如黄冠、金冠、芙蓉冠、五岳灵形图冠、二仪冠等。……道家平时穿履,法事时穿舄,舄、履用朱色〃。〃至于女道士的冠服,大体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发戴冠巾而衣道服〃。AK该书作者经此考察后认为,道教冠服〃不同于僧侣们源于天竺的佛教的服饰,而道服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所以《学斋占毕》载:'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以,坚持不变。凡闲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大夫并行科开章,则簪冠而彻巾穿舄,是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这就是说,我国早期的服式(饰)制度,在道家者流还保持着遗制,也就是说,宋时道士还保持着古人上衣下裳的簪冠的形制。〃LB元代后期,道教诸派合并而为全真、正一两大派,此后,两派的着装大同小异,皆大体沿袭古制。今人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一三○节,据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择取五道童服饰加以研究,认为:〃五道童衣着近似一般宋、明道童式样,青绿绢衣,长才过膝,用丝绦系腰,衣左衽交领加沿,和宋代'道服'小有同异。〃LC并称:〃据元明间通俗读物《碎金》记载,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华阳帽、漉酒巾、接篱巾等等名目,必然具备不同式样。又元明读书人戴的纯阳巾,也和道家传说吕洞宾有关系。〃又据《绿云亭杂言》称,明太祖初有天下,一夕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灯下结纲巾,后即下旨将此纲巾推行天下,从而使道教服饰〃影响到明代巾裹制度。〃LD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所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曾记明代道教冠服制度,其所记上清法服、女真衣等,即南朝所出《洞真四极明科》所规定的上清道士服制;所记道袍、鹤氅及雷巾、纲巾、靴、履之形制,亦与古制大同。LE可见至明代,道教服饰仍无多大变化。
至清代,全真龙门派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了清代全真派的服饰,曰:〃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所谓唐巾者,唯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时用紫阳、一字,各从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元色布缎所置。盖元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元,元机于道,以元色顶于首,尊道也。〃LF又称:〃凡全真服式,唯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方谓合式。〃LG现代道士之服饰,〃约有六种:(1)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2)得罗(俗称道袍引者注)。袖宽一尺八寸,长随身,大礼服。以上衣服均蓝色。(3)戒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受戒用,黄色。(4)法服。方丈大典用,紫色。(5)花衣。出外念经用,杂色。(6)未受戒道士之大褂及得罗均应为黄色。〃LH冠巾大体与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规玄妙》所载。平时,〃道士一般著白布袜、云履或青鞋。〃LI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⑨ABACADAEAFAGAHAIAJLE《道藏》第24册781页,第32册173页,第33册661页,第24册767~768页,第25册144页,144~145页,第24册768页,754页,754页,761页,第25册144页,第24册760~761页,第33册661页,664页,第32册163页,第24册768页,第36册41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十三经法疏》下册1664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⑧LCLD《中国古代服饰研究》381页,374页,375页,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
AKLB《中国古代服饰史》314页,31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LFLG皆见《藏外道书》第10册598页,巴蜀书社,1992年
LHLI《道教概说》285~286页,286页,中华书局,1989年

道士称谓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者。《老子想尔注》云:
〃是以帝王常当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独道士可行,王者弃捐也。〃①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谓〃道士〃亦具此义;偶尔使用术士一词,则带贬义,以别于道士。但是道士一词的含义仍很宽泛,例如约作于魏晋间的《老君中经》以道士为炼水银以作神丹,期得长生之人。葛洪《神仙传》更谓:〃自伏羲至三代,显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者,盖得道尤精者也。〃②自东晋末南北朝以后,道士一词的意义便逐渐固定,杂见于这一时代新造的众经之中。如舍凡出家、居住道馆、诵经持戒、修斋行道,这些含义是方士一词所没有的。《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并谓以道为事,则称道士。《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谓出家有三种义:一出家,二入道,三舍凡,〃总此三者,名为道士。所以名为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心运意,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诫诵经,烧香散花,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唯行道业〃③。《太霄琅书》按奉道之迹精粗不同,把道士分为在世、出世、在家、出家、游涉、幽居六种。《出家因缘经》分道士为七阶:〃一者天真,谓体合自然,内外淳净;二者神仙,谓变化不测,超离凡界;三者幽逸,谓含光藏辉,不拘世累;四者山居,谓幽潜默遁,仁者自安;五者出家,谓舍诸有爱,脱落嚣尘;六者在家,谓和光同尘,抱道怀德;七者祭酒,谓屈己下凡,救度危苦。〃④稍后,《三洞奉道科诫》亦按此划分,唯无〃幽逸〃;并云道士〃乃方外之士也〃,〃今之道士即出家道士也〃⑤唐道士朱法满按道士出家年龄分为五阶:〃从七岁至十一名蒲车道士,十二至十四名清信道士,十五至十九名施惠道士,二十至六十名弘护道士,七十至九十名住持道士。〃⑥另一种流行于隋唐(实发端于南朝梁代)的划分法,则按所受经箓法服之高低分为正一、高玄、洞神、升玄、洞玄、洞真、大洞、三洞、居山、洞渊、北帝太玄等类道士,其中三洞道士因经初盟、中盟和大盟,遍受三洞经箓而居于最高地位。传洞渊、北帝太玄二法者较少,故另外列类。居山道士则不一定传受法箓,亦另列一类。这种分法见于《三洞奉道科戒》和唐道士张万福所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等书中,而为宋初道士孙夷中集《三洞修道仪》所承袭。
隋唐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男官,女称女道士、女冠、女官、女真。稍晚,女道士则称道姑。更为晚近,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
南北朝时代道士已多出家,但直到北宋,道士蓄妻室者仍多。宋人王木永说:〃黄冠之教,始于汉张陵,故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不异。奉其教而诵经,则曰道士。〃⑦宋皇朝曾严令禁止。至金元全真道兴起后,规定道士须出家住宫观。〃火居道士〃乃指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以别于出家的全真道道士。
道士只是一般的通称。在历史上,或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因道教认为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各有深浅和高低,或因担任教职的不同,道士便有各种不同的称谓。择要简述如下: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汉书·京房传》和《五行志》记西汉京房易法云:〃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道人始去兹谓伤。〃诸家注皆云〃道人〃即〃有道术之人〃⑧《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注引《献帝起居法》亦记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事。王充《论衡·道虚》云:〃夫文挚,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爇。〃⑨此处道人即谓有仙道者。道教创立之后,道人一词曾专门指道士,见于东汉至西晋间道书。例如《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多处提到道人,即具此义。《妙真经》云:〃道人图生,盖不谋名。〃AB《老君家令经》云:〃道人百行当备,千善当著。〃AC亦均指道士。南北朝时代,乃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以后,又以道人泛指道术之人,或指道士。宋元以降,常以〃某某道人〃为道士道号,如〃林间羽客樗栎道人〃等等。文人亦多取以为号,但以道人指道士更为常见。
黄冠黄冠一词始见于《礼记·郊特牲》指祭时所戴之冠。早期道教徒尚黄。《后汉书·滕抚传》载,汉顺帝末年,马勉反,〃皮冠黄衣,带玉印,称黄帝〃。AD《后汉书·皇甫嵩传》谓张角黄巾军〃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AE。北朝佛教徒也说,张角、张鲁等始服黄衣。《南史·沈庆之传》谓:〃僧昭别号法昭,少事天师道士,常以甲子及甲午日夜著黄巾衣褐,醮于私室。〃AF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也作〃羽士〃、〃羽人〃。语出《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故乡。〃AG本义为仙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史记·封禅书》记载方士栾大穿着羽衣,即象征能升仙。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居士此称盛于南北朝。《老君存思图》云:〃出俗居道,居道化俗,涅而不缁,故号居士。一曰道士,士即事也,习事超伦,谓之大觉。〃AH但后世多不用此名,一般用以指称在家奉道的信众,如同佛教所称。或谓〃道民〃。
先生是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往来于吴会,人多师事之,孙策母尊其为〃于先生〃。AI《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魏氏春秋》及《晋阳秋》皆称嵇康尊道士孙登为〃先生〃。AJ《真诰·真胄世谱》称东晋道士许迈〃即先生也〃,后世道书即共尊其为〃许先生〃。
自东晋以后,道士也可自称先生(但须盟誓于神或经众道士认可),并依其本命干支所属五岳方位而称〃某岳先生〃,或以其志向、道行而称〃某某先生〃。《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以下简称《敷斋威仪经》)规定:〃学士若能弃世累,有远游山水之志,宗极法轮,称先生,常坐高座读经,教化愚贤,开度一切学人也。假令本命寅卯属东方二辰,称东岳先生。四方效此辰,(如)戌丑未生,称中岳先生。若复清真至德,能通玄妙义者,随行弟子同学为称某先生。某人钩深致远,才学玄洞,志在大乘,当称玄称先生,或游玄先生、远游先生,或宣道先生、畅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逆载。须世有其人,学者称焉。大都法如是耳。言名上清,清斋七日。先生位重,不可妄称,鬼神不承事,以天考考人。先生者,道士也。〃AK这在道教中成为定例。南朝宋以后,称某道士某某先生,多系朝廷赐予高道的谥号,如〃简寂先生〃(陆修静)、〃贞白先生〃(陶弘景)、〃升真先生〃(王远知,原谥〃升玄先生〃)、〃体玄先生〃(潘师正)、〃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也有生前赐号,如〃玄静先生〃(李含光)。宋代赐〃先生〃号,是表示一种殊荣,其名位高于大师。但道教内部一般仍以先生尊称道士,例如称褚伯玉为〃褚先生〃,陶弘景为〃陶先生〃,黄知微为〃养正先生〃,李志方为〃李先生〃等。
真人是一种尊称或修行名位。真人一词见于《庄子·大宗师》,指不惧水火、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异于常人者。
《史记》载方士所谓真人〃陵云气,与天地久长〃LB,即仙人的别称。道教亦用此义,但用以指道行甚高的道士。如东晋南北朝道士已称张陵为〃正一真人〃,许谧为〃上清真人〃。《敷斋威仪经》谓道士称先生后,〃于此学仙道成,曰真人。体道大法,谓之真人矣〃LC。唐代道士也有称真人的,如称王远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