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道教-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鬼、疫鬼、杀鬼、恶鬼、赤鬼、黑鬼、黑足鬼、黄身鬼、两头鬼、门户之鬼、井灶之鬼、四篱之鬼等等,不一而足。并称,上百亿万的鬼众闹得天下流离,水旱不调,家宅不宁,令人寒热暴死,于是〃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大魔王、小鬼王等〃身斩百碎〃,〃斩首万段〃,还将鬼〃收付天一北狱治罪〃。PJ《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这些关于鬼的称呼,都是早期道教所没有的。从经书中有关〃地狱〃、〃轮回转世〃等叙述来看,道教〃鬼道〃思想的形成,曾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
道教教义思想中,人和鬼是有密切关系的,它不仅体现在鬼是人死以后的归宿,而且也表现在人的生前行为对其死后成鬼的类型有决定影响。杜光庭称鬼〃自有优劣强弱,刚柔善恶,与世人无异也〃,〃从来将领者,生为兵统,死作鬼帅;积功者,迁为阴官;残暴者,犹拘魔属〃。PK这就是说,善人成善鬼,恶人成恶鬼,军人成鬼卒,将领成鬼帅,土匪当然就成为魔鬼了。正如人有善恶之变一样,鬼也可行善积功,也有升迁,如果活着的人拉〃鬼〃一把,还能使〃鬼〃脱离苦海,升登仙界。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叙》中说到一些〃积功未备,累德未彰〃而〃限尽而终〃的〃魂神〃,如果经过超度,〃得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入仙阶〃。PL〃鬼仙〃大概就是道教为普通人设想的死后最佳归宿。
在早期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崇拜之中,鬼是由地官管辖的。《老子想尔注》称〃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又称〃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PM东汉墓中出土的〃镇墓券〃,又有〃生人属西长安,死属太山〃的字样,因此,在两汉时期又有鬼属于泰山神管辖的说法,纬书《孝经援神契》称〃泰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QD认为泰山神是主管世人生死之事的。
魏晋六朝时期,奉祀泰山神盛极一时。唐宋时期,泰山神被封为东岳大帝。尽管佛教的地藏王和阎王信仰日益普遍,但是民间祀奉东岳大帝,却也久盛不衰。
教义四要素的结构关系道教的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等四个教义思想要素,贯串于道教的崇拜仪式、方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因此,它们是道教思想中最稳定的内容。南宋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说到:〃立教垂科,度人接物,以法为用,但法出于经而经涵道妙,岂独区区于斋修经咒之间而已哉。倘能深彻玄机,稍窥灵奥,要须因法以知经,因经而悟道,知道中之道,则超三界六极之外也。〃金允中的所谓〃道之中道〃有七条,即:
〃一明,元始祖气从何先化玉字,而后发生万物;
〃二明,生育混沌,陶冶万物;
〃三明,灵宝自然生成图书,总括万象,为三才机纽;
〃四明,灵宝为三洞祖教,出生一切圣人;
〃五明,人身体法元始,造立混沌圣胎法身;
〃六明,元始祖气无形之先作何比拟,降质成气,化生万物;今世作何体状复采炼此气,为丹饵之登真;
〃七明,得灵宝之道,上则白日登晨,次则长生度世或得尸解,及经中备有万法〃。QE透过这七条〃道中之道〃,人们不难看出,它们就是天道、地道、人道、鬼道的内容。也是道教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生死等问题的认识,只是在具体表述时都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在非道教徒看来,似乎光怪陆离,但对道教信仰者来说,却是〃光辉灿烂〃的。
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等四要素既是道和德的全面深入的展开,同时又处在密切联系之中。《太平经》称,道生一气,气分阴阳,阴阳统率天地人鬼。这就把四要素组合在一个结构之中。《太平经》又称〃人生,象天,属天也。人生,象地,属地也。天,父也。地,母也〃。〃生人,阳也。死人,阴也〃。QF父母,就是阳阴,阴阳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天地,人鬼就是处在一个既依存又对立的结构关系之中。以图示:
如果,人们将宋明以后的道教徒采用易理和易图解释道教教义的著述同上图相对照,不难发现其中有某种联系。
道教教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是体现在它们的相生相克。天地人都由气产生,而人又是由天地生养的。《三天内解经》称:〃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天地无人,臂如人腹中无神,形则不立;有神无形,神则无主。故立之者,天;行之者,道。人性命神,同混而为一,故天地人三才成德为万物之宗。〃QG这就是说,人依靠天地才得以生,离不开天地;天地依靠人才得以立,也离不开人。当然,人与天地之间也有着相顺相逆的关系。《妙真经》就说过,人如果〃动合天心,静得地意,无言而不从谓之善也〃;如果〃不识元首,不睹本根,诈天轻地,罔鬼欺神,属辞变意,抱嫌履疑,谓之不善〃。这里的善就是天地和人关系的相顺,不善就是相逆和对抗。顺的结果是〃吉阳之所舍,万福之所往来,流而不滞,用而不绝〃,逆的结果则是〃动与天逆,静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QH当然关于〃善〃与〃不善〃的标准,即相顺和相逆的标准仍是〃道〃。《太平经》称〃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者也。〃QI二是体现于它们之间的感应关系。天人感应是一种经过董仲舒的提倡而在汉代得到广泛流行的思潮。道教从它一产生就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它的教义体系中,不仅是天和人相感应,而且四个要素都处在相互感应的关系之中。《太平经》说到〃人者,天之子也,当象天为行〃,〃夫有至道明德仁善之心,乃上与天星历相应,神灵以明其行〃。QJ意思是人的行为是同天上星历运动相应的。《三天内解经》称:〃日月则有幽明之分,寒暑则有生杀之气,雷电则有出入之期,风雨则有动静之节,人则有贤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贵贱之位、尊卑之序、吉凶之证、穷达之期。〃QK这就是说人的差异和变化同天地日月的差异和变化都是相应的。《太平经》还认为〃人君善于内,风雨及时于外,故瑞应反从人胸中来〃,反之,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那么〃水旱气乖逆,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QL因此,在道教看来,自然界的祥瑞和灾异,都同人的行为特别是人君的行为相感应的。正因为〃天长地久〃,永无止境,所以人只要循天法地就可以与道合真,长生不死。至于鬼道与其他三要素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唐末五代道士谭峭《化书》称:〃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QM生死的循环,就是人鬼的循环相生。同时,鬼又可能加害于人,人亦能以术制鬼,这又是人鬼之相克。至于人鬼之间的相应关系、齐梁道士陶弘景称〃天地间事理,乃不可限以胸臆而寻之,此幽显中都是有三部,皆相关类也,上则仙,中则人,下则鬼。人善者得为仙,仙之谪者更为人,人恶者更为鬼,鬼福者复为人,鬼法人,人法仙,循环往来,触类相同,正是隐显小小之隔耳。〃RD
教义体系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发端、形成和演进的过程,道教的教义思想体系同样如此。东汉末年,道教在初创时主要是继承两汉道家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思想成果,在自己的教义中形成了对于宇宙生成及其运行的认识,即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等四要素的部分基本内容。
《老子想尔注》认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的命题,将其〃气〃的宇宙论建立在神哲学的基础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和齐梁陶弘景《真诰》等著作,对道教教义的发展重点仍在于全面阐述其宇宙观和神仙观,即充实了四个要素的内容。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道教教义体系逐渐构建完成,以道和德为核心的四要素结构关系渐趋完整。一些著名的高道,如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和谭峭等,都有著作传世。南宋以后,随着道教内丹术的发展,教义思想则主要以探究人的禀赋为重点,并且采用了儒家的关于性命和心学的某些观点充实人道要素的内容,并在神仙观念上作了巨大的调整,即把不死不灭、肉身永存和白日飞升的神仙扩大为〃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的人,即生活在凡人之中的神仙,全真教派的创始人王重阳称此类人为〃天仙〃。RE直到清末,由于社会的演变和发展,道教失去了朝廷的扶持,教义思想又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也没有出现新的思想家在四个要素中充实新的内容以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因此,道教教义体系逐渐缺乏活力,其影响也逐渐减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正常宗教生活的恢复与稳定,道教界的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道教的教义思想,必须同这一变革时代相适应的重要性;从而提出诸如如何以人类对于宇宙的新认识充实〃天道观〃,如何以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充实〃地道观〃,如何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生活的内容充实〃人道观〃,如何修正〃鬼神观〃等一系列新课题。人们相信,在正确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本着爱国爱教的精神,道教界一定会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使自己固有教义的内涵逐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和需要,保持宗教生活的健康发展,为国力的增强、社会生活的稳定而发挥有益的作用。
注:
①《道家金石略》第3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②④⑧NLOFOIOJOKPHQFQIQJ《太平经合校》第16页,第218、254、110页,第16、12页,第36页,第339页,第527页,第148、149、152页,第4页,第456、622页,第49页,第662页,第164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③⑤PM《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3、11、12页,第36、13页,第21、4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⑥CICJCMNDNENFPDQEQGQKQLRE《道藏》第23册674页,第24册787~788页,第9册840页,第6册700~702页,第5册513页,第2册36页,第32册717页,第31册356页,第28册413页,413页,第24册850页,第25册80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⑨CECGCHCLNGNHODOEPEPIPJPKPLQHQMRD《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8页,第1册10、12页,10、12页,第4册570、650页,第10册9页,第1册12页,第10册10、47~48页,第7册187~189页,第10册14、15页,第10册16页,第3册618页,第10册18页,第6册610~611页,第3册655、681页,第3册655页,第1册794页,第10册25页,第5册772页,第4册6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CDNMPG《淮南鸿烈集解》第79页,第219~220页,第457页;中华书局,1989年
CF《楚辞补注》第73、86页,中华书局,1983年
CKNENINKPF《十三经注疏》第126页,第1449页,第1453页,第10页,第1588、2055页;中华书局,1980年
NJ《太平御览》第2413页,中华书局
OGOLOM《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87页,第114页,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
QD安居香三、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五,孝经、论语)第29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73年

道 
〃道〃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也是道教徒信仰的主要思想内容。从东汉末年起,道教出现过许多宗派,如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后来的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全真道、正一道等等。各派经文略有异同,科仪方术也各有侧重,但是,信仰〃道〃,以〃道〃为教义的核心这一点却均无差别。《云笈七箓》卷九十称:〃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①这里的〃同趣〃和〃同心〃,就是指的〃学道〃,即信仰道,实践道。《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的《守一明法》有曰: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卷一百十七称:
〃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②清嘉庆三年(1798)道士刘一明所著《阴符经注》则称:〃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③上述两书之成书年代相距一千六百余年,道教历经许多变化,然而道教徒对于〃道〃的信仰和崇拜是一贯的。
〃道〃这个词,原是〃道路〃的意思。在先秦哲学中道作为哲学概念被提出来的是在道家的著作中。《老子》五千言,〃道〃字出现七十四次。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先秦卷》中认为《老子》的〃道〃有五种涵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自然界的运动〃、〃最原始的材料〃、〃肉眼看不见,感官不能直接感知〃、〃事物规律〃等。④现代人对于〃道〃属于精神范畴,还是属于物质范畴,有过多种理解,但是〃道〃替代了传统宗教的〃上帝〃而成为最高的主宰和权威,这一点却是公认的。从先秦到东汉,道家的哲学又有许多发展,而与道教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两汉的方仙道和黄老道。
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史记·封禅书》载称,齐威王和齐宣王时,燕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企求方士探寻长生不死之药。黄老道指的是将黄帝和老子联系起来的一种思潮。《庄子》中已将黄帝所述类同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则称〃申子之学本黄老而主刑名〃。⑥黄老道与刑名法术结合,与阴阳术数结合,也与神仙方伎结合。随着黄老道和方仙道的合流,黄帝和老子均被神化。
东汉末年产生的道教,直接沿袭了黄老道、方仙道的思想,借用〃道〃这个概念作为教义的核心,将黄老思想作为教义思想的基础,产生了道教教义。
早期道教的基本思想来源于《老子》(即《道德经》)。例如:《老子》第四十二章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太平道的《太平经》称:〃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而《太平经》称:〃反其华还其实,反其伪还其真。夫末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⑦五斗米道更有能以《老子》的注本《老子想尔注》为初学道者讲解《老子》,作为担任〃祭酒〃之职的条件。《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想尔注》称:〃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⑧迨至魏晋以后,道教教义遂逐渐系统化。
宋天禧三年(1019)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撮其精要,编成一百二十二卷《云笈七箓》。开篇第一卷,即《总叙道德》,其中引唐代道士吴筠的《玄纲论》称:〃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⑨道教教义就是按〃天地、人物、仙灵、鬼神〃四十方面敷衍展开的。
仙灵之道,大致就是神仙观,指的就是造神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