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第一本家教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家人协商,态度一致。
  5结束后,告诉孩子如果再犯类似错误,还会受到这种惩罚。
  此外,还可以使用爱的剥夺法。这个年龄的孩子很怕妈妈和爸爸不喜欢他,不理他。如果孩子在某件事情上任性,没完没了地哭闹,可以对他说:“我们不喜欢你这个样子,或者说你这个样子,使我们很生气,如果你不停止,我们不愿同你在一起。”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置之不理,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行停止。
  这些都是“冷处理”的方法,要求父母首先要冷静,防止过激的言行。
  我的心受“伤”了
  
  孩子的手划破了,要及时处理伤口,心理的“伤口”同样更要及时处理。
  我问过一些父母,孩子的手指划破流血了该怎么办?他们很快回答我:“不太严重的情况,我们会帮他处理,比如,用盐水给伤口及时消毒,然后擦一些止血、消炎的药物,再用纱布包扎起来。严重时,就要求助于医生。”
  这样的回答很好。我又问:“孩子的心灵受了伤怎么办?”多数父母会显出一脸茫然。首先是没有处理心理问题的一般常识,因为心理健康的问题,毕竟是近几年才在我们国家引起广泛的关注,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远不及生理卫生;其次是不明确什么是心理的伤痛,因为那是无形的,内隐的,很难觉察和判断。少数父母即使已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也不得要领。
  有一位母亲曾给我讲过她女儿的事情:“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我们带她去南方旅行,在一个阴雨天,我们乘坐的出租车门没有关严,孩子熟睡时,我没抱紧她,中途刹车时,孩子突然从车门滑落在地,当时我们赶紧抱起她仔细检查,并没发现大的创伤,孩子哭了一会儿,就过去了,我们没有特别在意。这件事情过了将近半年,我们才注意到孩子看到车就格外紧张,各种车她都不喜欢,包括玩具车,外出时她不喜欢坐车,有时看到车就哭闹。”
  这个小姑娘对于车的恐惧很可能来自于那次意外事故,她的父母当时没有体察到她心理的创伤,做及时的处理,关于车的症结一直存在于她的心里。
  还有一位母亲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3岁多时,酷暑难熬,她第一次带孩子到海滨避暑。孩子非常喜欢玩水,他们安顿好后,就到海边散步。大概是下午三四点钟,当时风浪很大,孩子初次见到大海,兴奋无比,欢呼雀跃,在大人尚未察觉时他已冲进了海水里,妈妈紧跟着冲过去,一个大浪打来,母子俩同时被打倒,几经挣扎,喝了几口海水终于脱险。母亲谈起这段经历时,仍心有余悸,可想而知孩子会受到怎样的打击。母亲回忆,孩子被抱上岸时,一脸迷惑,不停地呕吐,而且不停地说“我们回去吧”。他似乎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充满热情地投向大海的怀抱,却受到如此的打击。以往他在水中嬉戏,体验到的是快乐,他一直向往大海,他以为大海意味着更多的水,更多的快乐。可是与大海初次接触,他所感受到的却是巨浪的迎头痛击,海水的苦涩难耐,这足以构成孩子对海水的恐惧。
  母亲意识到了孩子所受到的心理冲击。她带孩子暂时离开了海边,到庭院里观看小动物,孩子的情绪慢慢好起来。吃完晚饭后,妈妈邀请了其他带孩子的游伴一同去海边散步。他们先带孩子们在礁石边玩耍,坐在礁石上看远处的渔船,孩子的心情很好,母亲对孩子说,我们光脚去踩踩沙子吧,孩子同意了,她拉着孩子的手,在礁石边僻静的地方找到一小片离水很近的细沙,踩上去的感觉是柔柔的,滑溜溜的,她和孩子不停地在上面印出湿漉漉的脚印。母亲有目的地慢慢把孩子引向水边,她说“水里的沙子更好玩”,并首先走进水里,当孩子把脚伸到水里时,母亲说“海水是暖和的”,当有浪轻轻地过来时,又说“海水帮你洗脚丫儿来了,舒服吗?”……此时,关于海水,孩子又有了新的感受,那是愉快的。
  第二天,孩子又恢复了对大海的热情,他又同妈妈一起冲向海边,此后的几天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几年来,到海边度假是孩子最盼望的时刻。
  对孩子心灵的呵护,需要我们学习体察孩子细微的变化,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还需要我们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常识。
  
3~4岁(1)
早晨起床,冬冬有意磨磨蹭蹭……
  我一定要去幼儿园吗
  
  上幼儿园是孩子生活中的重大转折,身为父母,需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孩子满3岁,就可以上幼儿园的小班了。此时,父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送孩子去哪一所幼儿园;其次是如何使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个问题。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我们一般会想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幼儿园要好,二是接送要便利。考察幼儿园的条件,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部分包括园里各种设施、条件及所处的物理环境,软件部分包括幼儿园的级别,管理水平,教师的素质,还有所处的社区的人文环境以及家长的素质等等。“硬件”较容易考察,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识别“软件”难度要大一些。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要在幼儿园生活3年的时间,他除了要在这里接受学前教育,还要在这里解决吃喝拉撒睡的全部问题。为此,父母须非常谨慎地为孩子择园。
  有过为孩子择园经历的父母感慨地说:“我们为了让孩子进全市最知名的、最好的幼儿园,四处拉关系,花了几万块钱的赞助费,可是进去之后,我们才发现,很多方面不如我们想像得好,名园像是“围城”,外边的人拼命往里挤,里边又有人很失望,想要出来,即使不想出来的人,你若问这所幼儿园好在哪里,他也会摇摇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许多“过来人”谈到择园的经验时,都强调:在所有你能考虑到的条件中,教师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择园的关键是选择老师,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好教师的班里。什么样的教师是好的呢?天性喜欢孩子,由衷地爱孩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尊重孩子。我同意这样的看法,无论整个园的情况如何,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的还是本班的教师,教师对孩子由衷的爱胜过一切先进的教育设施。

()免费TXT小说下载
  幼儿园距离家或单位的远近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在家庭汽车还不能普及的今天,把那么幼小的孩子放在自行车后的小椅子上,风雨无阻,甚至披星戴月地奔波,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刚入园的孩子,又一次面临发病的高峰期。
  清早,上班的路上,经常看到瑟缩在自行车小椅子中睡眼朦胧的孩子,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被卷入奔波忙碌的成|人世界?
  当我们考虑了各种因素,为孩子选好了幼儿园,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帮孩子度过难关。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入园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与他熟悉的人和环境的分离及对全新环境的适应,这是孩子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1可以事先带孩子去选定的幼儿园玩,观看幼儿园小朋友在一起游戏,让孩子认识并逐渐熟悉他将要适应的新环境。
  2提前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规章制度,在入园前有意识地逐步对孩子进行训练,尤其要加强自理能力的训练,以使孩子尽快适应新生活。
  3和孩子谈论幼儿园的事情,同孩子讲清为什么一定要去幼儿园。
  我们要分离了
  
  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一样焦虑不安。
  记得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和丈夫一起把孩子送到小班的教室。孩子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担心我们离去,我们要走时,孩子眼睛含着泪,反复说:“妈妈早点儿接我。”我强忍着泪水,匆忙走开。整整一天,脑子里都是在教室门口分别时的情形,有时还会想像孩子在幼儿园如何受了委屈,而且总是往最糟糕的方面去想,诸如孩子尿湿了裤子没人管,孩子喝不到水那种焦虑,那种心神不安,至今记忆犹新。中午,丈夫打电话给我,问我吃饭了吗,心情如何,还说,不要多想,没事的。我听出了他对我的关照、理解,也听出了他同样不安的心情。
3~4岁(2)
孩子初上幼儿园,前几天可能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哭闹得不十分明显。新鲜劲儿一过去,大麻烦就来了。孩子入园大概三四天之后到一两个星期左右,是哭闹反抗得最厉害的时期。有的孩子死活不去幼儿园,一到幼儿园门口就拼命哭喊,父母若强行离开,孩子一整天都哭哭啼啼,甚至不吃不喝,不和小朋友玩。
  一遇到这种情况,有经验的老师或园长会告诉家长:“一定要坚持送,不能间断,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家里有老人的心疼孩子,就鼓励年轻的父母打退堂鼓:“别送了,孩子多受罪,我们再看两三年不就大了,直接上学前班,以前的孩子很多不上幼儿园,不也挺好吗。”
  是继续送还是不送呢?父母开始矛盾。我的意见是:
  开始时,分离的痛苦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是必然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度过(不同的孩子适应期长短不同,有的几个星期,有的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如果我们坚定了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度过他的学前期,就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同孩子一起度过难关。
  过去家里可以有几个孩子,他们不缺少玩伴,可以相互陪伴照应,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只有在幼儿园里才会获得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主要出于这样的原因,我认为孩子有必要去幼儿园。但是我也不同意以强硬的手段让孩子去适应全新的生活,有些所谓的适应,近乎残忍,无奈,自暴自弃,那是因多次反抗无效而不得不放弃或逃避的表现。可以考虑让孩子逐步适应的做法。比如,开始只上半天,或隔一天上一次,每周有一半时间接回来待在家里,根据孩子的适应程度逐渐增加时间。其中的道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能一步跨上一个高度,你就在他的原有高度和新的高度之间架一个梯子,让他一步步地登上去,逐步达到目标,让孩子在能承受的状态下不断进步,不是很好吗?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条同样强壮、活跃的狗分别关进两个笼子里,其中一个笼子没有任何出口,另一个笼子却设有一个机关,一旦触动机关,笼门就会自动打开。两个笼子都可以通电,狗在里边会遭到电击,那是很痛苦的事情。狗被关进笼子后,每天定时给笼子通电,开始时,两条狗的反应是相同的,都是胡乱冲撞,企图逃脱。关在第一个笼子里的狗无论如何努力,根本无法逃脱:关在第二个笼子里的狗在冲撞中偶尔碰到了机关,恰巧笼门打开,逃了出去,经过多次尝试,学会了逃离的方法。此后,再反复给笼子通电时,两条狗的反应开始出现差异,无论如何也无法逃脱电击痛苦的狗,不再积极争取回避,而是缩在笼子的一角,表情痛苦、沮丧、无奈;另一只狗则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主动逃避。后来,两只狗离开了笼子,但它们仍有明显的差异,一只同样强壮、活跃,另一只则瘦弱、沮丧。
  这个实验叫做“习得性自暴自弃”,有人以此来推及人对环境的适应。适应有消极和积极两种不同的方式,消极的适应对所处环境中不如意的方面近乎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忍耐,甚至是自我放弃、自我否定;积极的适应是接受新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学习新事物,并主动寻求改善自身处境的方法。孩子生活环境的改变要求父母及时做出判断,引导孩子积极适应。
  在这期间还需要父母藏起与孩子分离的焦虑,能平和地对待孩子情绪的变化。父母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有:
3~4岁(3)
——相互倾诉。
  ——找各自的朋友或同事诉说。
  ——做一些喜欢做但因孩子的拖累一直没机会做的事情。
  ——接孩子回来后,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事情,但不必事事追究,盘问过细。
  ——充分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我不喜欢幼儿园
  
  很少有孩子真正喜欢幼儿园的生活,父母要理解这种心情。
  尽管很多幼儿园门口都悬挂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标语,尽管孩子入园后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就是“我爱我的幼儿园”,尽管我们一再让孩子背诵“幼儿园是我家,园里的阿姨像妈妈”,但这只是在灌输给孩子要喜欢幼儿园的观念,只表达了成|人的良好愿望。当我们不得已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托人教养时,当然希望孩子生活得像在家里一样快乐。
  但是幼儿园毕竟不是家,它没有家中特有的自在,不能轻举妄动;阿姨毕竟不是妈妈,一个阿姨通常要照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孩子,怎么会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照每一个孩子呢?更何况有很多年轻的阿姨,自己没有孩子,没有养育孩子的切身经历,她不大可能扮演好妈妈的角色。在家中,你的孩子是唯一仅有的,在园里,他只是众多孩子中的一员。家中的交往是几个大人对一个孩子,孩子是被关注,被宠爱的对象,孩子处于中心的地位,大人围着孩子转。在园里,孩子主要是同伙伴交往,每个人是平等的,自主的;而与阿姨的交往近似于师生的交往,教师是权威,居高临下,孩子是被约束,管制的对象。

()
  我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幼儿园,只是提醒决定送孩子去幼儿园的父母们做好一些心理准备。比如:
  1不要对任何一家你们精心为孩子挑选的幼儿园抱有太大的希望,也不要有孩子入园了,就一切由园里负责,我们终于解放了的幻想。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和他一起面对很多问题。
  2孩子偶尔流露出不喜欢幼儿园的情绪是正常的。比如,“留在家里真好”,“妈妈,刘云小朋友肚子疼就可以不去幼儿园,我也想肚子疼”等等,对此不必大惊小怪,耐心地听他说就行了,不必妄加评论,也不必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爱园教育。
  3尽量理解老师的工作,不要吹毛求疵。尊重老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她的老师评头论足,更不要动不动就找园领导反映问题。
  4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反感幼儿园,比如,一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很长时间在幼儿园情绪不佳,一定要及时找老师了解情况,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的孩子只是好看、好管的孩子,“乖孩子”的将来更令人担心。
  妈妈要出门,孩子和爸爸留在家里,就会嘱咐孩子“要听爸爸的话”,有时爸爸也会说“听奶奶的话,做个乖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我们会嘱咐他“要听老师的话”。孩子果真很听话,就会受到这样的夸奖:你真是个好孩子,好乖。
  听大人的话,顺从大人的意愿,不惹祸,不淘气,总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做起事来很会体会大人心思的孩子,会被人们认为是好孩子。我调查过上了年纪的人,也调查过年轻的父母,还有幼儿教师,其中,多数人有意或无意间以此作为好孩子的评价标准。我特别访谈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问他们“谁是好孩子”,“为什么认为他(她)是好孩子”,很多孩子会把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标准当成他们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会说出班里经常受表扬的小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