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全二册-出书版)-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董一元、茅国器听了,泪流满面。从古到今,给别人做内应做的这么贴心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至于丢了望津峰以后,他这位主帅会不会被责罚,郭国安似乎没想过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有足够的把握让岛津义弘不会惩罚他。
九月十九日,明军中路军蓝芳威部开始渡江。寺山久兼看到明军开始,也纠集人马,打算半渡击之。可是当明军渡河渡到一半,在江边围观的明军将领们都欢呼起来。
只看到日军望津峰营寨上空,慢慢飘起来几缕青烟,然后烟气变大,逐渐变成了几条黑烟柱,熊熊的火势肉眼可见。寺山久兼跟他麾下的萨摩兵完全没预料到这种意外状况,阵容开始骚动起来。
明军抓紧时间,一举渡过南江。等他们冲到营寨前,日军已经不战自溃,朝着晋州跑去。蓝芳威尾随敌人追击,斩杀五十余级,连破两座大寨,烧毁营房二千多间。
董一元一见郭国安果然言而有信,大喜过望,挥军猛进,刚刚渡江的数万明军毫不停歇地直扑晋州城下。
晋州城里的日军都慌了神了。南江如此轻易被突破,让他们毫无心理准备,陷入无法防御的窘迫境地。
怎么会无法防御呢?晋州城难道没有城墙?
有,或者说,曾经有。
不要忘了,在数年前那场大屠杀中,晋州的城墙曾经被日军火烧脆,被大雨生生泡塌了一段。这一段一直没有被修复。对于攻击方来说,这段城墙是最好的突破口。对守军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守军了。
晋州守军见明军来势汹汹,干脆的很,一点抵挡不做,直接弃城而逃。明军顺势收回晋州。
晋州拿下来以后,董一元立刻派遣两支别动队前往东方的永春和西方的昆阳,与此同时,董一元带着主力部队从晋州一路南下,长驱直入,气势汹汹地近逼泗川,让岛津腾不出手来救援。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二十日当晚,永春被明军打破;二十二日凌晨,距离稍微远一点的昆阳也被焚毁。这两处的守军惊慌地朝着泗川城里跑去。明军的外围侧翼威胁,被一扫而光。至此岛津苦心经营的外围防御体系,被明军践踏得不成样子。这一战,首功绝对要推郭国安。
《征韩录》里说岛津义弘是为了诱敌深入,这才故意放弃望津、永春和昆阳三寨,这显然是在为尊者讳。因为从其后的战事发展来看,岛津义弘在“诱敌深入”以后没有安排任何后手,只是窝在城里画圈,如果不是运气好捡了一个大漏儿,胜负还真不好说。
董一元扫清了外围势力以后,兵临泗水城下,他观察了一下地形,有点嘬牙花子。
这些小日本儿别的本事没有,修乌龟壳倒真是有一套。
就好像蔚山分为蔚山旧城和岛山倭城一样。泗川也有两个城,一个是朝鲜旧城,还有一座是岛津新修的倭城,地点设在旧城附近的法叱岛上。
法叱岛名字叫岛,其实是个伸入南部海域的半岛,三面环海,一面陆地,有港口可以保持在海上的运输线路。这里的城防不仅有传统的石墙木栅,而且还利用海水挖了一条护城的壕沟,彻底把倭城变成一座岛城。
在泗川城左右,除了永春、昆阳,还有在金海、固城等地驻守着立花宗茂的军团。
在这种密集防守面前,董一元暂时不想强攻,那样损失太大。
就像麻贵围住岛山城以后,暂时不攻,先转头看中路的动静一样;董一元也决定按兵不动,转头往西边看去,打算看看刘綎进攻顺天的进展,再做决定。
于是,明军把泗川倭城团团围住,却没急着攻城。
明军不动,岛津义弘也乐得不动。他知道明军的战斗力,没有跟明军正面交手的打算——他实在不想把岛津家的最后的家底在朝鲜挥霍一空。这时候德永寿昌作为特使已经抵达泗川,向他通报秀吉去世的消息,岛津义弘更不打算打了。
双方就这样陷入了对峙,一对峙就是六天。
在这期间,最着急的不是岛津,而是赶来助阵的郑起龙。
郑起龙算是朝鲜军中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一直保持着一项国内纪录——他是唯一一名指挥明军作战的朝鲜将领。当初李宁战死沙平驿的时候,郑起龙正在附近,他收拢了败退下来的明军,带着他们摆脱日军威胁,逃出生天。后来万历皇帝听说以后,颇为赞赏,下了一道旨意,允许他保留着这一部分明军在麾下,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郑起龙一看明军不动了,很着急,生怕这一次进攻又无疾而终,屡次请战。他是受到万历皇帝夸奖的,董一元不好驳他,有得说敌人固守,我军进攻徒增伤亡,如果敌人有出城的动静,我派将军当先锋。郑起龙听了董一元的允诺,天天在泗川城外溜达,寻找战机。
到了九月二十七日,郑起龙一直等待的机会出现了。
当时岛津家在泗川旧城里,也派驻了川上忠实、相良丰赖两员将领,加上三百士兵,他们的任务是守住旧城以及旧城附近的东阳仓。当明军云集之后,岛津义弘怕他们又什么闪失,叫他们把东阳仓里的粮食收拾一下,运入泗川倭城。
川上忠实、相良赖丰接到命令,连忙收拾部队,点齐兵马,准备出城。
他们的动静被郑起龙看见了,立刻飞报董一元:“董总兵,敌人要出城啦,咱们快去打啊!”董一元一看,不好反悔,便从诸营里抽调了两千步兵、一千骑兵,让郑起龙带着先去,然后自己又亲自率领四千精锐随后赶到。
这八千多人(还要算上郑起龙所部)黑压压地朝着泗川旧城压过去,杀到城下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
率先发起攻击的,是明军冲在最前头的一员将领,叫李宁。他冲到城下的时候,后继部队还没跟上。
李宁在夜色里模模糊糊看到,好多日本兵抱着稻子在城外跑来跑去。这些日本兵看到李宁,吓得扔下稻子,转身就往城里跑。
李宁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被日军发现了行踪;喜的是日军果然是打算搬家,必然防御会非常薄弱。他心想索性趁夜色敌人不知虚实,杀进去,一份先登之功稳稳到手。
计议已定,李宁遂带着几名亲随杀入城中。
等到他一进城,才发现自己算错了。城里日军听到示警,纷纷放下辎重,拔刀准备战斗。李宁再想往外跑,后路已经被截断。结果李宁寡不敌众,被乱刀砍死,英勇牺牲。
这里多说一句。壬辰战争里有很多疑问,“李宁的身份之谜”也是其中一个。史料上记载的李宁,一共有两个,一个是辽东军副总兵李宁,还有一个是大同参将李宁。前者战死居昌,后者参加了西路军的围攻,一直活到战后。
而此时出现在中路军的第三位李宁,也是大同人,职衔也是参将,唯一的区别只是他战死在泗川。这第三人的事迹,只在《两朝平攘录》里有简短记载,其他史书均未提及。不知道是真的在朝鲜战场上同时出现过三个李宁,还是出于某种误记李宁一死,不仅挫动了先锋锐气,而且惊动了准备撤退的日军。川上、相良两将一看,明军居然先拿泗川旧城开刀,当即也不敢跑了,就地准备守城。
可是这泗川旧城,已经不是那么好守的了。要知道,日军本来是打算偷偷撤退的,粮草辎重都已经搬出一大半在城边,大片大片地摆在东阳仓和泗川城之间。明军这一来,让撤退变夹生了,跑也不是,守也不是。
到了凌晨时分,董一元大军赶到。川上、相良一看敌人的阵势,面色都一片苍白。这时候一员锦袍金铠的小将站出来,说我愿意带人去把明军阻挡一阵,两位将军快撤。
他带齐人马,跨马出城,对着明军的阵势大叫大嚷。嚷到一半,忽然不喊了。
原来明军中军里有一位名叫方时新的副将,看这个日本将实在太聒噪,一箭射去,登时射中咽喉,翻身落马,气绝身亡。
这一下子,明军的士气都旺盛起来。董一元一看军心可用,立刻命令开始突击。游击卢得功率领骑兵冲在最前头,把许多来不及准备的日军踏翻在地,泗川城下立刻大乱。城头的日军急忙举枪反击,乱射一通,卢得功因为冲得太前,被冷枪打中,当即阵亡。
但此时明军的优势已经不可动摇,茅国器已经带着浙兵步兵扑上了城墙。川上、相良所部哪里是他们的对手,几下反复,城墙即告失守。其余明军一涌而入,守城战变成了巷道战。巷道战又变成了击溃战。
泗川旧城的日军在明军的逼迫之下兵败如山倒,这些勇猛的萨摩兵彻底丧失了战意,纷纷扔下辎重,朝着他们唯一的希望——泗川倭城跑去。明军自然毫不客气地从后面掩杀追击,杀得倭寇哭爹喊娘,一直追到倭城下才被铁炮射回来。
在乱战中,日军一员叫做伽麻可末余九业的大将被斩杀。这个名字出自于朝方史料,已经很难还原成日文名字,从读音分析,应该是川上家的某一个族人。
他算是最倒霉的了,可两位主帅也好不到哪里去。
相良丰赖身负重伤,几乎死在半路;川上忠实更惨,他爬进城里的时候,已经不省人事,事后一清点,居然身中三十六箭,快成刺猬了。
明军驱散了日本人,占领了泗川旧城,取得了一场胜利。不过董一元知道这场胜利无足轻重,因为明军是进攻方,对他们来说泗川旧城是鸡肋,守之无用,弃之可惜。他真正的目标,始终只有泗川倭城一个。
董一元不想在这个地方呆太久,他下令把旧城和东阳仓里的所有粮草都付之一炬,然后收兵回营。东阳仓里是岛津家多年积蓄下来的粮草,连续燃烧了两天两夜,烟雾才徐徐散去。岛津义弘在城头看过去,心疼的不得了——可就算是难受到了这份儿上,他还是不肯出城与明军作战。
关于这一场战斗,有一件相当奇怪的事情。明军的作战记录,是说斩敌一百三十余级,而日方的记录则是损失一百五十人,数字差别不大。
可是,明军的参战部队总数,是七千人,算上朝鲜人,八千出头。以八千人追击三百人,居然只干掉了一半,明军的战斗力,是不是太弱了?
可再仔细一想,泗川旧城关系到东阳仓数万石粮草,岛津义弘坐拥万余大军,却只派了三百人去守卫粮仓重地,未免太过儿戏了。
三百守军这个数字,出自于《征韩录》,同样是这本书,还提及到了另外一个数字,即寺山兼久在望津峰南江防线的兵力,总数是两百人。
要知道,明、朝史料里都提及,日军在看到明军渡江时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撤退,是堵截。寺山兼久不是军神,他如果麾下只有两百人的话,怎么可能会试图对抗明军近四万人的渡江?
再回想一下《征韩录》里对岛津放弃望津、昆阳、永春三营的解释,我们便会释然了。
《征韩录》一直在拼命为岛津义弘在初期的不利找借口,它为了证明岛津义弘不是战败而是诱敌深入,必须要把日军在泗川外围部署的兵力数写的很小——你既然要诱敌深入,当然不会设置重兵在外头。
《征韩录》里的数字,可信度非常之低,为了政治服务可以信口胡言。比如他们会说泗川之战明军总伤亡人数是三万八千七百人,有零有整,都快接近中路明军的总数。
这些伤亡数字都可以胡吹,为了证明岛津义弘的英明,修改一下防守兵力的数字,根本不算什么。于是就有了“望津两百人”、“泗川旧城三百人”这种奇特的数字。
最直接的反驳证据,是明军在突破南江的时候,焚烧了日军营盘里的倭房两千余间。如果日军守兵只有两百的话,平均一个人要住十间房,实在荒谬。
也许有人要说,日军是故意设置很多空营,来迷惑明军也说不定。
这是有可能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战例。可是不要忘记,岛津义弘如果要搞诱敌深入,应该是让明军感觉日军越弱小越好,而不是虚张声势。设置出这么多空倭房来,根本毫无必要。
而在泗川旧城下的这场战斗,明方史料《两朝平攘录》亦有与《征韩录》相矛盾的地方,明确记载“数千倭仓皇出战”。
两者谁更可信,想想就能明白。面对区区三百名倭寇,董一元绝不可能置倭城大军于不顾,派八千人去围攻。
而实际情况是,董一元确实动员了八千人赶到泗川旧城,那么原因只有一个:此处的敌人数量很多,必须要有八千人,才能确保胜利。
因此,我认为临津与泗川旧城两处的守军,都在数千人以上,前者大概是一千五到两千人,后者大约两到两千人到两千五百人。
《征韩录》在这里,玩的是一个数字花样,只记录了寺山兼久、川上忠实、相良丰赖三个人的直属兵力——他们三个人的领地石数确实不高,带来朝鲜的兵力大概也就数百人左右。
可惜的是,这时候不是战争初期,而是战争末期,日军处于极度的战略劣势,非常时期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穷讲究“武将兵力以领地石高为限”的原则。岛津为了加强防守,从其他家臣麾下抽调部队,给他们三个人配备了超出石高数的兵力,这是非常有可能的。附近就有一个例证:立花宗茂的额定兵力是三千人,但在这个时期,他带兵数达到了七千人。
明军八千人对两千五百人进行了短暂的追击战,一共获得一百三十余级的斩获,实际歼灭一百五十人。这一系列数字,比起《征韩录》里给出的数字,更为可信一些。
打赢了这场仗以后,明军全体士气高涨,现在董一元面临着两个选择。
一是对泗川倭城围而不打,先去攻破东翼固城的立花宗茂。
二是立刻展开对泗川倭城的进攻,赶在立花宗茂赴援之前干掉岛津义弘。
茅国器坚决认为应该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他对董一元说,倭城坚固,攻打起来旷日持久,万一敌人援军从侧后杀来,就会变成另外一场岛山之战。不如先击破立花军,让岛津义弘彻底陷入绝望,然后一战可下。
董一元捋着胡子摇摇头:“不然不然,兵贵神速,只要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泗川,固城之敌必然胆落。”
这不是废话么?我担心的,就是无法迅速攻克泗川呀!茅国器听到这里,有点抓狂。
“攻城这事交给我好了!保证旦夕可下!”
一员将领忽然站出来拍着胸脯说。众人一看,原来是彭信古。他是京营出来的军官,跟诸将平时关系一般,手底下的人也不太规矩。
彭信古说我亲自去城下查探过,敌人城中炊烟很少,可见兵力不多。如果以我为先锋,一日强攻就能打下来——不过得给我一天准备时间。
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听的话。董一元听到彭信古这么说,心里乐开了花,当即拍板,就这么干。茅国器觉得不太靠谱,可是军令如山,他也只得领命而去。
彭信古、茅国器走了以后,郑起龙又来了。
他给董一元带来一份很关键的情报:泗川倭城里,没有水源。
之前岛山倭城里,就是因为没有水源,才被明军困得死去活来。没想到岛津义弘没长记性,仍旧把水井修到了城外,结果明军一围上来,汲道立断。
郑起龙建议,敌人既然缺水,我们不妨围三阙一,让他们有机会逃出去,再于半路围歼。董一元大手一摆:“不用这么麻烦了,明天攻城,一日可下。”
这几乎就是岛山之战中吴惟忠向杨镐建议的翻版。
其实这时候岛津义弘在城里,已经是坐困愁城。城中无粮也无水,外头大军云集,正是内外交困之局。有人向他建议,说如今海路还算畅通,不如大人你赶紧坐船离开吧。岛津义弘苦笑一声,说我若是这么逃回去了,岛津家就完蛋了。
此时城中一万多人,都是萨摩精锐,岛津一走,这些人必死无疑。等到他回到日本,也会被严厉申饬,削藩减石不说,岛津家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丰臣家的新兴势力领地都在九州,紧挨着岛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