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乐大典 2-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立,攻桂馆取连州又隶于广。宋开宝三年,王师平之,仍为连州,属广东。要之,连以山制名,地介楚粤之间。刘宾客《与刺史厅壁记》所谓与番禺相犬牙,与长沙同祖习是已。按星分与古制当属楚,以湟水东南入于海,遂属粤,今仍之。
  阳山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汉本旧县,东汉省入氵含光县。晋复析置阳山县,属始兴郡。宋齐并因之。梁天监六年置阳山郡,县属焉。隋属熙平郡。唐属连州,移治水北。宋仍其旧。元至元十九年,割属贵阳州。本朝洪武元年,属桂阳州。二年革桂阳州,属韶州府。十四改属连州。
  【图经志】
  秦始建小邑曰阳山、连山。晋属广州。宋分郴州之桂阳为小桂郡。梁大同开以桂阳郡为阳山郡。天监开领含光县属西衡州。唐始改为连州。宋升为连州军。元改为连州路,领桂阳、连山、阳山三县。至元壬午改为州,后升桂阳县为州,由是连山属连州,阳山属桂阳州。本朝洪武元年,仍设连州,桂阳州。二年革去。仍为阳山、连山二县。三年革连山,并为阳山一县。
  【考究湟川图志】
  谨按,阳山天下之穷处,陆有邱陵之阻,虎豹之虞;水有惊滩之险,舟楫之虑;民言央鸟舌,欲杂獠,自秦罢侯置守,设立郡县,所谓阳山、连山小邑皆为桂阳所属。然其境界乎湘广之间,湟水合流而东,故以湟川名郡,但不得其详。至汉武帝时,南粤伏溪峒南蛮,俱阻声教,乃命伏波将军路博德由此道往征之,今有伏波路将军庙存焉。晋宋以来,纪载无闻。唐之兴也,改为连州。考诸太守刘禹锡《厅壁记》云:郡与荆州同星分,汉制所谓与番禺相犬牙,是也。贞观十七年,韩愈谪为阳山令,作别知赋。《朱文公考异》注云:其连州乃郴州之属邑,末年为马殷所据。南汉刘晟攻取之。宋平湖南,升为连州军,名宦多谪于此。唐有韩愈,宋有张浚,后其子南轩先生亦至焉。至元丁丑属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至治壬午,始升桂阳县为桂阳州,割连州户计三千隶焉。由是连州与桂阳州始各分治。至于季年兵起,官民避匿,无所统摄。天朝混一,开复州县,设置衙门,招集良民复还旧业。洪武元年,仍设桂阳州、连州,统属阳山连山二县,直隶江西省。洪武二年钦奉圣旨,革去连州、桂阳州,止设阳山、连山二县,拨属韶州府。后洪武三年又裁革连山县,总治于阳山县。当年十月内拨属广州府官民始得两便焉。《舆地纪胜》:在州东南一百四十七里。《元和郡县志》云:本汉旧县,为南越置关之邑。其故关在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史记》:尉佗移檄阳山关曰:盗兵且至,急绝聚兵自守。今阳山北当骑山岭路,秦于此立阳山关。汉破南越以为县,后汉省,晋重置,在注水南。梁天监六年置阳山郡,以县属焉。隋开皇十年属连州,神龙元年移于注水北。即今理县也。
  连山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汉本桂阳县地。梁武帝分桂阳西北界置广德县、属阳山郡。隋开皇十年改为广泽,仁寿元年又改连山,治归义里。唐属连州,神龙元年徙治武昌乡程山之下。宋淳佑六年又徙治吉皇神冈,元因之。本朝洪武元年属连州,二年革连州,属韶州府。三年又革连山县。十四年复置,属连州。
  【湟川志】
  连山县本桂阳地,属桂阳郡。梁武帝分西北界置广德县。开皇十年改为广泽县。仁寿元年避炀帝之名改为连山县,属熙平郡。唐属连州,县治本在归义里,神龙元年移置县东武昌乡程山下。景灵元年移置县西四十步,宋因之。嘉定元年后移程山前。厥后吏民以岚瘴不便,淳佑六年郡侯孙叔谐因采众议,移县治于上吉里神岗爽垲之地,取归义里旧基为近。详见郡博士刘处记。
  星分野
  【图经志】
  《前汉地理志》云:本府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九真,日南,南海,皆粤分。《后汉郡国志》云: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为吴越分野。《晋天文志》,《隋地理志》同。《唐天文志》云:初南斗九度,馀千秒,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自庐江南涉越门,迄苍梧,南海,逾岭表,自韶广以西,珠崖以东,为星纪之分。《唐地理志》云:韶广康端封梧藤罗雷崖东为星纪之分。康,今德庆州,隶肇庆府;端,兮肇庆府;封,今封川县,隶肇庆府;梧今梧州,隶广西;藤,隶广西;罗,今化县;雷,今雷州府;崖,今崖州。
  【南海志】
  若以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晋天文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隋地理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得其分野。唐一行禅师《分楚图》云:自韶广康封藤罗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东为星纪。杜佑《通典》云:于南越西在天文牵牛婺女,则越之分野。韩文公《送窦平序》云:逾瓯闽而南皆百越之地,于天文其次星纪,其星牵牛。
  连州
  【湟川志】
  连,古楚地。当为翼轸之墟。今隶广左,又粤地也,当在牛女之分。按刘宾客《壁记》,此郡天文与荆州同星分,壤制与番禺相犬牙,今属广,但以境跨番禺,而湟流入于南海耳。此以地理言也。若考之天文,实楚州分野,其星翼轸,夫奚疑?骆金人《怀乡诗》云:翼轸西南占一星。
  道 里
  【图经志】
  本府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界地名罗浮山,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惠州府一百零五里,共二百五十五里。惠州府博罗县界地名凤凰冈一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转东南到惠州府一百三十五里,共二百五十里。西至本府鸡笼山界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肇庆府九十里,共二百四十里。南至肇庆府阳江县地名冲金村界五百一十里,外抵海洋,难定里数。北至韶州府英德县黎峒界三百零五里,自界首到韶州府三百七十五里,共六百八十里。东南至本府番禺县地名相对冈海五十五里,自相对冈到本府东莞县虎头门山一百三十里,共一百八十五里,外抵海洋,难定里数。西南至肇庆府界地名南津水口一百七十里,自界首到肇庆府二百五十里,共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本府南海县界地名军都山二百里,自界首到肇庆府四会县六十里,共二百六十里。东北至韶州府界英德县三百三十里,自界首到韶州府三百里,共六百三十里。
  【郡县志】
  州境东西五百三十里,南北五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京四千七百里。
  东至惠州府三百一十五里,
  西至肇庆府二百四十里。
  南至南恩州七百五十里。
  北至英州四百二十里
  东南至海四十一里。
  西南至肇庆府四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鸡窠山一百三十二里,重山无路。
  西北至肇庆府九百里。
  【寰宇记】
  北至东京四千里。
  西北至西京四千四百里。
  西北至长安五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循州水路沿溯相兼四百里,陆路三百六十里。
  正西微北至端州沿溯相兼二百四十里。
  南至恩州五百里。
  北至韶州八百里。
  东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大海四十一里。
  西南至恩州水路六百里。
  西北水路沿溯至连州八百九十里。又西北取古氵存水县路至贺州八百七十六里。
  【南海志】
  秦开南越新道,由北徂南入越,必道岭峤,时有五处,按《通典》云:一塞上岭,今南康郡大庚岭是也;二骑田岭,今桂阳郡服岭是也;三都庞岭,今道州江华县永明岭是也;四渚岭,今江华界白芒岭是也;五越岭,今始安郡北零陵临源岭是也。此秦人戍守之道也。汉武伐越,以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出豫章,下临浦,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苍梧;发夜郎兵下爿羊爿可江,咸会番禺。盖汉人讨击之道也。若夫游旅之往来,负贩之转输,穹官显人之南辕,则自陵江下浈水者,由韶州为北路;自始安下漓水者,由封州为西路;自循阳下龙川,自朝阳历海丰者,皆由惠州为东路;其自连州下湟水,则为西伯路。舟行陆走,咸至州而辐辏焉。有张文献公九龄《凿开大庾岭序》,余襄公靖《韶州真水馆记》,林运使安宅《修潮惠下路驿记》,掇其大略,附注于后。张序曰: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开元四载,俾左拾遗张九龄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役匪逾时,则已坦坦而方九轨,阗阗而走四通。余记曰:凡广东西之通道有三,出零陵下氵离水者,由桂州出豫章下真水者由韶州出桂阳下武水者亦由韶州之峤南者,虽三道,而下真水者十七八焉。林记曰:予将漕东广,至潮问途,父老曰:直北而西由梅及循,谓之上路;南自潮阳历惠,谓之下路。俱八百馀里。上路冈岭险峻,瘴疠袭人;下路坦夷,烟岚稀远,人喜由之。州境至燕京水程八千三百七十五里。至龙兴路水程三千二百七十五里。至建康路水程四千九百六十五里。四至东至惠州路界地名罗浮山一百五十里。西至肇庆路界鸡笼山一百五十里。南至南恩州界冲金村五百一十里。北至英德路界黎峒三百五里。八到东到惠州路城二百五十里。西到肇庆路城二百四十里。南到南恩州城七百五十里,北到英德城三百七十五里。东南到大海五十五里,西南到肇庆路城四百二十里。东北到英德路鸡窠山三百三十里。西北到肇庆路程九百里。
  【元一统志】
  广州路里至。本路西北至上都七千里,西北至大都六千二百里。录事司里至与本路同。
  南海县
  【图经志】
  东至本县界地名米布市街一里,自界首至本府番禺县一里共二里。西至本县东涌山一百八十里,自界首到本府新会县七十里,共二百五十里。肇庆府高要县界地名鸡笼山一百五十里,到高要县九十里,共二百四十里。肇庆府四会县界地名基塘村一百二十五里,到四会县七十九里,共二百零四里。南至本县界桂华坊木棉村一十二里,自界首转东北到本府番禺县一十二里,共二十四里。新会县古劳里一百五十二里,自界首到本府新会县一百二十里,共二百七十二里。北至本县界地名巴由迳一百八十三里,自界首到本府清远县一百一十七里,共三百里。东南至本府番禺县界城外地名小市门一里,自界首到本府番禺县二里,共三里。西南至本府新会县界地名古劳里一百六十里,自界首到本府新会县一百三十里,共二百九十里。四会县地名南津水口一百七十里,到肇庆并高要县二百五十里,共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本县地名军都山二百里,自界首到四会县六十里,共二百六十里。本府清远县界地名白土铺二百一十里,自界首到清远县九十里,共三百里。东北至本府番禺县城三里,自界首到番禺县二里,共计五里。
  【南海志】
  四至东至番禺县东城二里。西至四会高要二县界地名矶塘村一百二十五里。南至新会县界地名古劳里一百五十二里。北至清远县界地名巴由一百八十三里。八到东到番禺县即本路城二里。西到四会县治二百四里。南到新会县治二百二十五里。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东北到番禺县城及录事司五里。东南到新会县治二百九十里。西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西南到番禺县城及录事司三里。
  【元一统志】
  忘西北至上都七千里。西北至大都六千二百里。
  番禺县
  【图经志】
  东至本府增城县界地名大蒲村七十五里。自界首到增城县一百七十五里,共二百五十里。西至本府南海县界地名米市街一里,自界首到本府南海县一里,共二里。南至本府香山县界地名黄旗角大海二百一十里,自界首到香山县七十里,共二百八十里。北至本府清远县界地名象岭二百一十里,自界首到清远县九十里,共三百里。东南至本府东莞县界地名归化里一百七十里,自界首到东莞县一百三十里,共三百里。西南至本县城二里,自界首到本府南海县三里,共五里。本府南海县界桂华坊木棉村一十二里,自界首转北到南海县一十一里,共二十四里。西北至本县界城外地名小市门二里,自界首到本府南海县一里,共三里。本府清远县地名新添铺二百一十里,自界首到清远县九十里,共三百里。东北至本府增城县界白木村一百二十里,自界首到增城县一百一十里,共二百三十里。
  【南海志】
  东到东莞县二百五十里。西到南海县治二里。南到新会县治二百五十里。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东北到增城县一百七十里。东南到东莞县治二百五十里。西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西南到香山县治二百八十里。
  【元一统志】
  西北至上都七千里,西北至大都六千二百里。
  东莞县
  【图经志】
  东至惠州府归善县地名崖山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归善县一百零五里,共二百五十五里。西至本府香山县界麻涌村一百里,自界首到香山县一百五十里。共二百五十里。南至大海洋,难定里数。北至本府增城县石碣村六十里,自界首到增城县一百里,共一百六十里。东南至本县地名林村大步三百一十里,外抵大洋,难定里数。西南至本府香山县地名黄旗角八十里,自界首到香山县七十里,共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本县界梁家村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本府增城县一百里,共二百五十里。本县界地名归化里一百三十里,自界首到本府番禺县一百七十里,共三百里。东北至本县地名湖石村七十里,自界到博罗县九十里,共一百六十里。惠州归善县界地名梧桐山一百四十里,自界首到惠州府并归善县一百七十里,共三百一十里。
  【南海志】
  东到惠州路城三百里。西到香山县治三百里。南到大洋,难定里数。北到增城县治一百里。东北到博罗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北到番禺县城三百里。东南到大洋,难定里数。西南到香山县治三百里。
  【元一统志】
  西北至上都七千三百里。西北至大都六千五百里,东北至本路三百里。
  新会县
  【图经志】
  东至本府南海县界地名东涌山七十里,自界首到南海县一百八十里,共二百五十里。本县潮阳里三十里,自界首到本府香山县一百二十里,共一百五十里。西至阳江县界地名琅村三百里,自界首到阳江县三百四十六里。肇庆府新兴县界北双一百里,自界首到新兴县二百七十里,共三百七十里。南至本府香山县界地名梅角村一百一十里,自界首转东至香山县一百里,共二百一十里。北至本县古劳里一百二十里,自界首到南海县一百五十二里,共二百七十二里。东南至本府香山县界地名沙尾村一百里,自界首到香山县五十里,共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本县地名冲金村二百里,外抵大洋。西北至肇庆府新兴苍步水界一百一十里,自界首到新兴县一百二十里,共二百三十里。本县界古劳山一百二十里,自界首到肇庆府并高要县一百八十里,共三百里。东北至本县古劳里一百三十里,自界首到本府南海县一百六十里,共二百九十里。本县界潮阳里五十里,自界首到本府香山县二百八十里,共三百三十里。
  【南海志】
  西至新州界北双一百里。北至南海县界河清坊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