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柳如是别传-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渭枪叵底蠲芮校乇瓿鲋愿媛畚闹问分印
又“梅魂”之语既出于苏集“复出东门”诗,东坡此题后第肆题为“二月三日点灯会客”诗,其结语云:“冷烟轻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或者河东君读苏集时连续披览,因感紫钗记中上元观灯小玉十郞相遇之事,遂糅合苏诗汤曲,削去“上元”之语,以符寒柳之节候,惟梅花之魂尚留痕迹耳。昔年笺证香山新乐府,详言七德舞、二王后、海漫漫、捕蝗诸诗之取材与贞观政要中篇章次第之关系,今论河东君此词,犹前旨也。
复次,昔时读河东君此词下阕“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诸句,深赏其语意之新、情感之挚,但尚未能确指其出处所在。近年见黄周星有“云间送徵舆李雯共掸春闺风雨诸什”之说,(见前引沈雄江尚质编辑古今词话“词话”类下。)及陈忠裕全集贰拾菩萨蛮“春雨”词,(见前引。)始恍然悟河东君之意,乃谓当昔年与几社流交好之时,陈宋李诸人为己身所作春闺风雨之艳词遂成今日飘零秋柳之预兆,故“暗伤如许”也。必作如是解释然后语意方有着落,不致空泛。且“念畴昔风流”与上阕末句“尚有燕台佳句”之语,则后思想通贯。“酿成”者,事理所必致之意,实悲剧中主人翁结局之原则。古代希腊亚力斯多德论悲剧,近年海宁王国维论红楼梦,皆略同此旨。然自河东君本人言之,一为前不知之古人,一为后不见之来者,竟相符会,可谓奇矣!至若瀛海之远,乡里之近,地域同异,又可不论矣。其余可参前论宋让木秋塘曲“雨雨风风能痛哭”句,茲不复赘。
综合上述与河东君最有关系之周道登李待问宋徵舆及陈子龙四人言之,河东君之入周念西家尚为幼小不自由之身,可置不论;李存我则以忠义艺术标名于一代,自是豪杰之士;宋辕文虽后来进仕新朝,人品不足取,然当崇祯中叶与河东君交好之时,就其年少清才而论,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至于陈卧子,则以文雄烈士,结束明季东南吴越党社之局,尤为旷世之奇才。后世论者往往以此推河东君知人择婿之卓识,而不知实由于河东君之风流文采,乃不世出之奇女子,有以致之也。语云:“物以类聚。”岂不诚然乎哉?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
(二)

 
复次,据陈眉公集卷首载其子梦莲所作年谱,崇祯六年眉公年七十六岁,其生日为十一月初七日,则宋诗序中所引河东君寿眉公诗自不能作于崇祯六年,此寿诗之作成疑在崇祯四年冬或五年冬眉公七十上或七十五岁生日相近之时耶?又河东君“李卫学书称弟子”之句,李卫者,李矩妻卫铄之谓,盖以卫夫人自比。此虽是用旧辞,然其自负不凡亦可想见矣。更观此句,似河东君亦赏如同时名姝王修微辈之“问字”于眉公之门者。(参汪然明汝谦春星堂诗集贰绮咏载陈继儒序云:“又有二三女校书,如王修微林天素,才类转丸,笔能扛鼎,清言无对,诗画绝伦。”同卷有“山中问眉公先生疾,时修微期同往,不果”诗,又有“王修微以冬日讯眉公先生诗见寄。有云,何时重问字,相对最高峰。余初冬曾过先生山居,赋此答之”五律,并赵郡西园老人即李延(正)南吴旧话录贰肆闺彥门“王修微”条所记:“王修微将至匡山,问法憨山(德清)师,诣东佘别陈徵君。适有貎者王生在山中,遂写草衣道人话别图”事。以常情测之,当不过虚名而已。)
今资益馆本眉公晚香堂小品伍有“赠杨姬”诗云:“少妇颜如花,妒心无乃竞。忽对镜中人,扑碎妆台镜。”暗寓对“影”不自怜而自妒之意,盖以河东君之名为戏也。此诗后接以“登摄山”五绝,(此集分体编辑,故全卷皆是五绝。)摄山在南京近旁,或疑此杨姬亦与南京有关。但检眉公集十种本中之眉公诗抄陸(此卷亦全是五绝。)有“赠金陵妓”及“马姬画兰”两首,似亦与南京有关。唯未载“赠杨姬”及“登摄山”两诗,不解何故。
考陈梦莲编陈眉公集附梦莲撰眉公年谱,六十岁以后并不载其往游金陵事。眉公集十种本之眉公诗抄及资益馆本晚香堂小品,其诗编纂往往不依年月先后,甚难确定此“赠杨姬”诗之年月,亦不知其与“登摄山”诗究有无地理上之关系也。茲因“赠杨姬”诗,依其内容有“对影自怜”之意,暗藏“影怜”名字,姑假定此乃为河东君而作者,与“登摄山”诗并无关系也。
至资益馆本晚香堂小品肆“端竿日白龙潭同杨校书侍儿青绡廿首”其第壹贰首云:“别后以鱼书一纸,秦淮江上正通潮。”及第壹叁首云:“白门红板渐平潮,侬比垂杨侬更妖。”“醉后思家留不住,傅谁同挽紫罗绡。”则此杨校书及其侍儿青绡居处在金陵必非河东君可知。眉公集十种本中之怍公诗钞伍,此廿首之后即接以“赠妓”一题,(资益馆本晚香堂小品中无此诗。)其诗首句云:“翰墨姻缘岂有私,旧知毕竟胜新知。”故知此妓当是青绡之主人杨校书。眉公因过誉其侍儿之故,遂别作一诗稍慰其意耳。此诗又云“团扇挥毫字字奇”,明是一能书之人。考眉公集十种本中之白石樵真稿壹柒载有“题杨媛书”一文,中有“止生复购永兴禊帖,归作道师。此后散花卷上,不待言矣”,是此“杨媛”即茅元仪妾杨宛。列朝诗集闰肆及明诗综玖捌杨宛小传俱载其为金陵妓,善草书,然则上引眉公集十种本中之眉公诗钞伍所谓“杨校书”及“赠妓”之“妓”乃指杨宛叔而言,与河东君无涉也。
又卧子秋潭曲言及书法一端,则当日河东君在同辈诸名姝中特以书法著称。茲暂不广征,即据第贰章所引牧斋“观美人手迹”七诗已足证知。云美之传及其他记载皆称河东君之能书,自非虚誉。寅恪所见河东君流传至今之手迹既甚不多,复不知其真伪,固未敢妄论,然据翁叔平同和甁庐诗稿柒“客以河东君画见示,伪迹也。题尤不伦。戏临四叶,漫题”云:“铁腕拓银钩,曾将妙迹收。(自注“在京师曾见河东君狂草楹帖,奇气满纸。”)可怜花外路,不是绛云楼。”翁氏乃近世之赏鉴家,尤以能书名,其言如此,则河东君之书为同时人所心折要非无因,而“狂草”“奇气”更足想见其为人矣。
抑更有可论者。卧子“秋潭曲”及“秋夕集杨姬馆中”两诗皆明著杨姬之名,其为河东君而作自不待言。但有一疑问尚须略加解释,即卧子平生狭邪之游、文酒之会多与李舒章宋辕文相偕,何以崇祯六年癸酉秋季白龙潭舟中及集杨姬馆中,与卧子同游会者仅彭宾宋徵璧二人,而不见李雯宋徵舆之踪迹耶?考光绪修华亭县志壹贰选举上举人表云:“宋徵璧,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宋存楠改名徵璧,见进士。案:宋府志作青浦学。今因进士题名录补。”及嘉庆修松江府志肆伍选举贰明举人表云:“彭宾,崇祯三年庚午科举人。”然则卧子崇祯六年秋季作此两诗时与燕又让木皆是举人,舒章辕文二人尚未中式乡试。崇祯六年秋季适届乡试之期,舒章之应试自无问题。又假定辕文虽年十六亦得有应试资格,此两人谅必离去松江。陈彭宋三人则已是举人,因留本籍以待往北京应次年春见之会试耳。此两次游会所以无李宋二人之参者,殆职是之故欤?
河东君自为吴江周氏所放逐,遂流落人间,至松江与云间胜流往来交好。前引李舒章蓼斋集贰陸“坐中戏言,分赠诸妓”四首之四所谓“梦落吴江秋佩冷,欢闻鸳水楚怜新”,正谓此时河东君出自念西之家而以杨影怜为称也。
又钱肇鳌质直谈耳柒“柳如之轶事”云:
扁舟一叶放浪湖山间,与高才名辈相游处。其在云间,则宋辕文李存我陈卧子三先生交最密。时有徐某者,知如之在佘山,以三十金与鸨母求一见。徐蠢人也,一见即致语云:久慕芳姿,幸得一见。如之不觉失笑。又云:一笑倾城。如之乃大笑。又云:再笑倾国。如之怒而入,呼鸨母,问:得金多少?乃令此奇俗人见我。知金已用尽,乃剪发一缕付之云:以此尝金可也。又徐三公子为文贞之后,挥金奉如之,求与往来。如之得金,即以供三君子游赏之费。如是者累月,三君意不安,劝如之稍假颜色,尝夙愿。如之笑曰:当自有期耳。迟之又久,始与约曰:腊月三十日当来。及期果至。如之设宴款之,饮尽欢,曰:吾约君除夕,意谓君不至。君果来,诚有情人也。但节夜人家骨肉相聚,而君反宿娼家,无乃不近情乎?遂令持灯送公子归。徐无奈别去。至上元,始定情焉。因勖徐曰:君不读书,少文气。吾与诸名士游,君厕其间,殊不雅。曷不事戎武?别作一家人物,差可款接耳。徐颔之。闲习弓马,遂以武弁出身,乱中死于炮。其情痴卒为如之葬送,亦可悯也。初,辕文之未与柳遇也,如之约泊舟白龙潭相会。辕文早赴约,如之未起,令人传语:宋郞且勿登舟,郞果有情者,当跃入水俟之。宋即赴水。时天寒,如之争令稿师持之,挟入床上,拥怀中煦妪之。由是情好遂密。辕文惑于如之,为太夫人所怒,跪而南之。辕文曰:渠不费儿财。太夫人曰:财亦何妨。渠不要汝财,正要汝命耳。辕文由是稍疏。未几,为郡守所驱,如之请辕文商决。案愿古琴一张,倭刀一口。问辕文曰:为今之计,奈何?辕文徐应之曰:姑避其锋。如之大怒曰:他人为此言无足怪。君不应尔。我与君自此绝矣。持刀斫琴,七弦俱断。辕文骇愕出。
寅恪案:河东君与宋李陈三人之关系,其史料或甚简略残缺,或甚隐晦改易,今日皆难考证详实。姑先论李宋,后及陈氏。至钱氏所言“徐三公子”乃文贞之后,文贞者,明宰相华亭徐阶之谥。阶事迹见明史贰壹叁本传,茲不征引。以时代考之,此徐三公子当是阶之曾孙辈,观几社胜流钓璜堂集主徐闇公孚远乃阶弟陟之曾孙可以推知也。据嘉庆修松江府志伍肆徐阶孙继溥传附弟肇美事略云:“肇美字章夫,以锦衣卫武生仕本卫百户。亦以不屑谒崔魏告归,终身放于诗酒。”然则此徐三公子或即肇美之子,所以能“闲习弓马,遂以武弁出身”,盖由久受家庭武事之熏习所致,后因承袭父荫以武弁出身,否则河东君恐无缘以“事戎武,别作一家人物”勖之也。河东君除夕之约乃一种爱情考验,其考验徐三公子之方法与其考验宋辕文者虽互异,而两人结果皆能及格则实相同,可称河东君门下文武两状元矣。河东君所以遣人持灯送徐三公子归家者,盖恐其不归徐宅别宿他娼所耳,名为遣人护送,其实乃监督侦察之。于此愈足见河东君用心之周密也。徐三公子固多金,然称李宋三人何至间接从河东君之手受之以供游赏?钱氏所言殆传闻过甚之辞,未必可尽信也。
若“蠢人”徐某者,其人既蠢,又不载名字,自不易知。此“蠢人”固非徐阶徐陟之亲支,但松江徐氏支派繁衍,此“蠢人”所居当距佘山不远,或亦阶陟之宗族耶?又据陈忠裕全集壹贰焚余草“饮徐文在山亭”七古一首,后附案语略云:“徐景曾字文在,华亭人,文贞公阶曾孙。居文贞公别业西佘山庄。”则佘山近旁有徐氏产业可以证知。河东君既居佘山,其与近旁大族往来自为当然之事,故此“蠢人”极有为徐阶同族之可能。至徐景曾虽是阶之曾孙,但颇能诗,宋辕文曾序其集,则必非钱氏所谓“徐三公子”可知。或者徐三公子乃文在之兄辈欤?更有可笑者,今观此“蠢人”与河东君之语,乃杂糅李延年“北方有佳人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二者组织而成者,是一曾间接受班孟坚白乐天之影响,倘生今日似不得称为甚蠢,然因此触河东君之怒,捐去三十金换得一缕发,可谓非“一发千钧”,乃“一发千金”。但李太白“白纻词”云“美人一笑千黄金”(见全唐诗叁李白叁),后来谢象三以“一笑堂”名其诗集,钱牧斋垂死时“追忆庚辰冬半野堂文宴”诗有“买回世上千金笑”之句,(见有学集一叁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之三十四。)则此蠢人所费仅三十金而换得河东君之两笑,诚可谓“价廉物美”矣,岂得目之为蠢哉?
茲更有可论者。卧子“癸酉长安除夕”诗云“去年此夕旧乡县,红妆绮袖灯前见”(见下引全文及所论),可知卧子等实于崇祯五年壬申除夕参预河东君在内之花丛欢宴,(第贰章所引李舒章“分赠诸妓”诗或即作于是夕,亦未可知。)肇鳌所言徐三公子欲于腊月三十日即岁除日宿河东君家,当即指崇祯五年除夕而言。检近人所推算之明代年历,崇祯五年六年七年,十二月皆小尽,唯四年八年,十二月大尽。肇鳌是否未曾详稽当时所用之官历,遂以五年除夕为腊月三十日。抑或肇鳌所言无误,而近人所推算之明历,不合实际,如第肆章所引牧斋“〔崇祯十四年〕二月十二日横山晚归作”诗“最是花朝并春半”句,可证牧斋当日所依据之官历崇祯十四年二月十二日为春分节,但近人所推算之明代年历则崇祯十四年春分节在二月十日,相差两日。吾人今日因未得见明代官历,不能决定其是非,故此问题可置不论。今谓徐三公子欲于除夕宿河东君馆中似应在崇祯五年除夕,盖四年为时太早,河东君尚在苏州,此年除夕未必即移居松江,六年除夕卧子固在北京,而肇鳌谓陈李宋三人劝河东君“稍假颜色”,是徐杨会晤之日卧子等当必与徐三公子同在松江,故可决定必非六年除夕。且据卧子崇祯六年秋所赋秋塘曲及集杨姬馆中诗,知陈杨两人关系已甚密切,徐三公子自不敢作与河东君共渡除夕之事。七年除夕陈杨两人将同居于徐武静别墅,徐三公子更无希望同宿之理。至于八年除夕,河东君已离去松江迁往盛泽镇,徐杨两人应无遇见之可能。然则肇鳌所言之除夕非五年之除夕不可。既为五年之除夕,则河东君以道学先生之严肃口吻拒绝徐三公子者,恐由此夕与卧子已有成约在先,遂借口节日家人应团聚之语押送徐三公子归家。斯为勾栏中人玩弄花招不令两情人睹面之伎俩,其情可原,其事常见,殊不足论。所可怪者,此年除夕卧子普照寺西宅中尚有祖母高安人、继母唐孺人、嫡妻张孺人、妾蔡氏及女颀,并适诸氏妹等骨肉在焉(见陈忠裕全集所载卧子自撰“三世苦节传”),竟漠然置之,弗与团聚,岂不内愧徐三公子耶?于此事可见河东君之魔力及卧子之情痴矣。
王胜时虞山柳词第六首云:
尚书曳履上容台,燕喜南都绮席开。闪烁珠帘光不定,双鬟捧出“问郞”来。(自注云:姬尝与陇西君有旧约,以“问郞”玉篆赠别。甲申南都,钱为大宗伯,一日宴客,陇西君在坐,姬遣婢出问起居,以玉篆归之。)
寅恪案:“问郞”者,华亭李存我待问也。胜时讳其名字,仅称“陇西君”,以其与河东君有旧约为可耻,遂为贤者讳耶?殊可笑也。
嘉庆修松江府志伍伍李待问传略云:
李待问字存我,华亭人。崇祯十六年进士。(寅恪案:据同书四伍选举表贰明举人表,李待问彭宾陈子龙均崇祯三年庚午科举人。)受中书舍人,工文章,精书法。沈犹龙事起,待问守城东门,城破,引绳自缢,气未绝,而追者至,遂遇害。
李伊璜继佐国寿录贰进士李待问传云:
李待问字存我,江南松江人,工书法。董玄宰尝泛滥于古帖,然气骨殊减,自绳头及大额而外,便不令人嘉赏。待问傲然为独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