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柳如是别传-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侧闻先生泛轻舟,驾华轩,惠然贲于敝邑。惟敝邑之二三子及不佞徵舆在远闻之,以为先生有岁时之事,信宿而已。日复一日,惠驹不歌。且闻诸从者曰难返,将数至焉。呜呼!以先生之密迩,曾不闻敝邑之病乎?敝邑狭小,有明之末因于烦赋,顺治二年大兵攻焉,宿而守之,为之将者若李若吴,皆叛师也,其为郡守者若张若卢,皆残吏也,(寅恪案:嘉庆修松江府志叁陸职官表武职载:“李成栋,顺治二年松江提督。吴胜兆,顺治三年松江提督。马进宝,顺治十四年至十五年止松江提督。”及同书叁柒职官秩载:“张铫,偃师人,举人,顺治二年松江知府。卢士俊,锦州人,监生,顺治五年至六年知府。李正华,献县人,拔贡,有传,顺治十年至十三年知府。郭起凤,锦州卫人,拔贡,顺治十四年知府。祖承动,汉军正黄旗人,贡生,顺治十四年至十六年知府。”又同书肆叁名宦传李正华传略云:“李正华字茂先,献县人,精明强干,奸弊一清。提督马进宝威悍莫与抗,独心惮正华。去之日,儿童妇女竞以束蔬尺布投其舟几满。”)视民如仇,而慑之以军。十年以来,无岁不灾,无家不役,今郭以内皆列伍也,郭以外百金之家可籍而计也。江南诸郡,松难深矣。邀天之幸,获一廉守,鸠我残黎,而又以法去。(寅恪案:董含莼乡赘笔二略云:“吏茲土者往往不能廉洁。有李正华者,小有才,矫廉饰诈。下车之日行李萧然。及其归也,方舟不能载。”董氏所言与辕文书及松江府志违异,俟考。)今亦惟是新帅纪律,新守之惠义,若时雨焉。(寅恪案:“新帅”指马进宝,“新守”指郭起凤或祖承动。)小人闵闵皇皇耕鞭五谷,知其卉麻,以庶几供旦晚之命,如是而已,而何足以淹从者?且先生少怙隽才,壮而通显,所事者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及弘光帝以至今朝廷,历六君矣。自庚戌通籍至于丁酉,四十八年矣,所变亦已广矣,所取亦已侈矣。丑于记而给于辨,游人文吏亦内服矣。宜乎动为人师,言为人则,而乃不能割帷薄之爱,负难受之声,忘其蘧蒢,而傲其谑浪。是以谤言流传,达于行路,使我三吴之荐绅言及变色无以应四方之长者。先生虽不自爱,其若虞山之水何?呜呼!鬼神不吊,延先生以年,其将益其疾,而降之大罚耶?抑使先生自播其行以戒我吴人耶?未可知也。然如先生者可以归矣!可以休矣!南使之便,敬布腹心,惟先生加意焉!
寅恪案:有学集柒高会堂诗集“高会学时酒兰杂咏序”云“不到云间十有六载矣”,序末云“丙申阳月十有一日收于青浦舟中”,可知牧斋实于顺治十三年丙申冬季在松江。辕文作此书在顺治十四年丁酉任职北京时,故云“不佞徵舆,在达闻之”“〔先生〕自庚戌通籍,至于丁酉,四十八年矣”及“南使之便,敬布腹心”也。(松江府志载马进宝顺治年始任松江提督,有误。金鹤冲钱牧斋先生年谱据江南通志载马进宝于顺治十三年升苏松提督,移镇松江,因定牧斋顺治十三年丙申游松江,甚确。)其实牧斋自顺治三年丙戌辞官自燕京南归后,即暗中继续不断进行复明之活动,是以频岁作吴越之游,往往借游览湖山或访问朋旧为名,故意流播其玩景物、移情声乐之篇什,盖所以放布旧君者,不可同日而语。观其书中“不能割帷薄之爱”一语,如见其肺肝。噫!自顺治十四年丁酉辕文作此书之时,上溯至崇祯七年壬申或六年癸酉辕文与河东君决裂之时,其间已历二十五六年之久,何尚未忘情耶?夫辕文因己身与河东君之故痛诋牧斋,固已可鄙,似犹有说,而王胜时以其师与河东君之故,复附和辕文,集矢钱柳,(或疑“纪钱牧斋遗事”为王沄辈所作。俟考。)则殊可笑,实更无谓也。辕文书中又云“且闻诸从者曰,虽返,将数至焉”,盖牧斋之至松江实际说提督马进宝即辕文书中所谓“新帅”以响应国姓进攻崇明南都,此为牧斋复明活动之一端,俟后第伍章详论之。或谓辕文于此中秘密似有所知,而尚未得确证,故未告诸清廷捕杀牧斋,以报其私怨也。鄙意此时清廷尚欲利用马进宝,揆之清初驾驭汉奸之常例,即使辕文言之于清廷,恐清廷不但不接受其告密,转而因此得罪。斯又怯懦之辕文所以虽知牧斋有所活动,而终不敢为告密之举欤?
又蔡练江澄鸡窗丛话“古来文人失节修史”条附录宋辕文杂记云:
娄东王冏伯,弇州长子也。家有一书,编辑先朝名公卿碑志表传,如焦氏献征录之头。而益以野史,搜讨精备,卷帙甚富。冏伯殁,牧斋购得之,攘为己有。乃更益以新碑及闻见所记,附会其中。喜述名贤隐过,每得一事必为旁引曲证,如酷吏锻炼使成狱而后已。以是捃摭十余年,漫题卷上曰秽史。书成之夕,其所居绛云楼灾,即编纂之地也,所谓秽史者遂不可后见。乃取程孟旭年撰列朝诗选,于人名爵里下各立小传,就其烬余所有及其记忆而得,差次成之。小传中将后及人隐过,或以鬼神事戒这,乃惧不敢。然笔端稍滥,则不能自禁。吾邑张雪窗云,牧斋诗人小传人多称之,而意见偏谬则有如辕文所言者。近日顾芝严序吾邑史氏致身录云,王褚下流,变乱黑白,不能自即于正,每力排正气,以为容身之地。呜呼!其不能逃于公论如此。人品如斯,何怪乎诗学之谬也。
寅恪案:辕文所记甚谬,朱长孺鹤龄尝辞而辟之矣。茲附录其愚庵小稿拾“与吴梅村祭酒书”于后。至吴氏有无后书今不可知,以意揣之,骏公与钱宋两人交情俱极深厚,必难措词,当是置之不答也。
朱书云:
忆先生昔年枉顾荒庐,每谈虞山公以著作之盛,推重諈诿,不啻义山之欢韩碑。乃客有从云间来者,传示宋君新刻,于虞山公极口诟詈,且云其所选明诗出于书佣程孟阳之手,(寅恪案:燕京重印本朱鹤龄愚庵小集“书”作“笔”。非。)所成秽史乃掩取太仓王氏之书。愚阅之不觉喷饭。夫虞山公生平梗概千秋自有定评,愚何敢置喙。若其高才博学囊括古今,则敻乎卓绝一时矣。身居馆职,志在编摹,金匾之藏,名山之业,无不穷搜逖览。乱后悯黙,乃取而部分之,自附唐韦述元危素之义。未及告成,熸于劫火,秽史之名何自而兴?夫古之撰文者,自司马迁班固而下,如新唐书之修因于刘煦,五代史之修因于薛居正,凡载笔之家莫不缀缉旧闻,增华加丽。(燕京本“丽”作“厉”。非。)弇州藏史未定有无,即使果出前贤,采为蓝本排缵成书,亦复何害?宋君乃用此为哓哓耶?鹊巢鸠居,厚诬宗匠,不足当知者之一粲。而愚敢斥言之于先生者,以其文援先生为口实也。先生夙重虞山公文章著作,岂有以郭象壮解、齐丘比化书轻致訾謷者?愚以知先生之必无是言也。先生诚无是言,当出一语自明,以间执谗慝之口。如其黙黙而已,恐此语荧惑见闻,好事之徒将遂以先生为口实。
又同书壹叁“书王右丞集后”云: 
王右丞为子美前辈,子美赠王中允诗何等推重,且深为湔雪其陷贼之故,而右丞集中从无一诗及之,何也?岂有之而集中偶佚耶?何为西壮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说者以王给事即王右丞,未免有不足之意。然此语亦惜之,非识之也。右丞与郑虔同污禄山伪命,乃子美诗皆无刺语,可见古人用心忠厚,非独以全交情也。今人诡辩于才名轧己者,必欲发其瘢垢,掊击不啻仇。解之者则曰文士相倾,自古而然。呜呼!使诚为文士也,岂有相倾者耶? 
可知朱氏自比少陵,不以王郑受污禄山伪命而与之绝交也。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
(三)

  
上论述河东君与李存我宋辕文之关系既竟,茲请言河东君与陈大樽之关系。杨陈两人关系之史料,今日通常流布者乃违反真相,绝不可信,究其所以致此之故,恐因有人故意撰造虚伪之材料以扰真实,而卧子又以殉明死节之故,稽考胜国之遗闻颇为新朝所忌恶也。今先略引通行以讹传讹之伪史料,名后详征杨陈关系之真史料,以纠正旧日虚伪之传说,并附论杨陈二人情好始终不渝之事实。但移录原文稍繁,亦有所不得已也。 
虞阳说苑本牧斋遗事“柳尝之松江,以剌投陈卧子”条云:
柳尝之松江,以剌投陈卧子。陈性严厉,且视其名帖自称女弟,意滋不悦,竟不之答。柳恚,登门詈陈曰:风尘中不辨物色,何足为天下名士?
寅恪案:钮玉樵琇觚叁吴觚“河东君”条当是取材牧斋遗事此条,但删节河东君登卧子门相詈之语而稍加润色。玉樵之文较佳,世人喜观之,故卧子严拒河东君之物语遂流传于今日,莫有悟其与事实相违反者也。读者若检后列卧子所作诗词自可知其虚伪,茲暂不辨证。又古学汇刊本牧斋遗事及香艳丛书中绛云楼隽语(即牧斋遗事一书之改名),其校者将此条“女弟”二字易作“女弟子”三字,殆由浅人习闻袁枚陈文述广收女弟子之事,因认陈大樽为随园碧城仙馆主一流人物。此端颇为可笑,而又不能不为之辨明。盖师弟尊卑殊等,旧日礼教不能有婚姻之关系,是以简齐云伯搜罗当日闺阁才媛列诸门墙,不以为嫌。观河东君于崇祯十三年冬自常熟致汪然明书尚自称为“弟”,(柳如是尺牍逆数第二札。考其时河东君年二十三,汪然明年六十四,据有学集叁二“新安汪然明合葬墓志铭”,然明生于万历丁丑即万历五年,至崇祯十三年庚辰其年为六十四岁。)两人年龄相差逾四十岁,而河东君乃以兄弟平辈为称谓者,以歌筵酒坐,酬酢往还,若尊卑殊等则于礼数不便,更无论男女情好或至发生婚姻之关系也。
茲先录卧子集中明显为河东君而作之诗略加释证,然后再就其他最有可能为河东君而作之诗词择录少数,稍为引申。若诗词中可疑为河东君作而不能确定者,则择其重要者列具篇目以供参考,不复详论焉。
前已引“秋潭曲”及“集杨姬馆中”诗句,今再录全文于下,以其明著河东君之姓,无复至辨之余地者也。
陈忠裕全集拾陈李倡和集“秋潭曲”(原注:“偕燕又让木杨姬集西潮舟中作”)云:
鳞鳞西潭吹素波,明云识夜红纹多。凉雨牵丝向空录,湖光颓澹寒青蛾。瞑香泾度楼船暮,拟入圆蟾泛烟雾。银灯照水龙欲愁,倾盆不洒人间路。美人娇对参差风,斜抱秋心江影中。一幅五铢弄平碧,赤鲤拨剌芙蓉东。摘取霞文裁凤纸,春蚕小字投秋水。瑶瑟湘娥镜里声,同心夜夜巢莲子。
同书壹伍“秋夕沉雨,偕燕又让木集杨姬馆中。是夜姬自言愁病殊甚,而余三人皆有微病,不能饮也”七律二首云:
一夜凄风到绮疏,孤灯滟滟帐还虚。冷蛩啼雨停声后,寒蕊浮香见影初。有药未能仙弄玉,无情何得病相如。人间愁绪知多少,偏入秋来遣示余。
两处伤心一种怜,满城风雨妒婵娟。已惊妖梦疑鹦鹉,莫遣离魂近杜鹃。琥珀佩寒秋楚楚,芙蓉枕泪玉田田。无愁情尽陈王赋,曾到西陵泣翠钿。
寅恪案:此两题皆卧子在崇祯六年秋为河东君而作者,前已略论之矣。但检陈忠裕全集壹伍几社稿,崇祯庚午辛未壬申三年之间所作七律中有“中秋风雨怀人”一题,其辞旨与“集杨姬馆中”二律颇相类似,诗中后复包含“怜”“影”“云”“婵娟”等河东君之名字,尤为可疑。初见此诗后第肆题为卧子六月一日廿五岁“生日偶成”诗,以为此中秋乃崇祯四年之中秋,细绎之,此“中秋风雨怀人”诗之前第陸题为“伤春”,中有“海滨烽迫鲁王宫”之句,据所附考证为“指同东孔有德事”。依明史贰叁庄烈帝本纪所云:“崇祯四年十一月丁卯孔有德率师援辽,次午桥反。五年春正月辛丑孔有德陷登州。”则伤春一题明是崇祯五年春季之作,故“中秋风雨怀人”一诗亦不必定为崇祯五年所赋,盖诸诗排列先后未可拘泥也。或者此“中秋”乃五年中秋甚至六年中秋,殊不可知。卧子全集中尚多类是者,详后所论。茲姑录此诗于后,以俟更考。
“中秋风雨怀人”七律云:
谁将幽怨度华年,河汉濛濛月可怜。落叶黄飞妖梦后,轻绡红冷恨情边。青鸾泾路萧声歇,白蝶迷魂帯影妍。惆怅卢家人定后,九秋云雨泣婵娟。
复次,据李雯蓼斋集叁伍“与卧子书”云:
孟冬分手,弟羁武林,兄便北上,已作骊歌,无由追送。弟薄岁除始返舍,即询知老年伯母尊体日佳。开春以来,见子服兄弟,益沉动定。我兄可从心场屋,了此区区,以慰弟辈之凉落矣。辕文言兄出门时意气谐常,滑稽为乐。张三作侠,中间乃大有合离。某某在云雾之中,怅怅不休。何物篱落间人,乃尔颠倒人意。弟辈正坐无聊,借此一鼓掌耳。今里弄之间又盛传我兄意盼阿云,(寅恪案:李雯蓼斋集贰贰“除夕咏怀兼寄卧子”诗云:“闻君念窈娘。”舒章此诗作于崇祯六年癸酉除夕,正卧子在北京留待会试时。考窈娘事见孟棨本事诗情感类。窈娘为乔知之家婢,艺色为当时第壹,固适切河东君身份。又据河东君戊寅草“〔崇祯六年〕寒食雨夜十绝句”其五云“想到窈娘能舞处”及陈忠裕全集壹玖陈李唱和集“清明”七绝四首之三云“雨中独上窈娘坟”等语,故知舒章所言之“窈娘”即是阿云无疑矣。)不根之论,每使人妇家勃豀。兄正木强人,何意得尔馨颓荡。乃知才士易为口实,天下讹言若此,正复不恶。故弟为兄道之,千里之外,与让木燕又一笑。若彝仲,不可闻此语也。
舒章书中所谓“孟冬分手”者当是崇祯六年孟冬,卧子自撰年谱崇祯六年癸酉条略云“文史之暇,流连声酒,多与舒章倡和,今陈李唱和集是也。季秋偕尚木诸子游京师。是岁纳妾蔡氏于家”、陈忠裕全集壹伍陈李唱和集“留别舒章并酬见赠之作二首”其第壹首结句云“秋深碣石有飞鸿”、附录李雯“送卧子计偕北上”诗原作其第壹首云“北极云平秋气屯”、其第贰首云“翻然仗剑历秋城”等可证卧子此次别舒章为深秋初冬之时。若卧子崇祯九年由松江赴北京会试,据卧子自撰年谱崇祯九年丙子条略云:“复当计偕,以先妣唐宜人久疾,予意不欲往,先妣以义勉之,冬尽始克行。”则卧子崇祯九年北行在年杪,必非所言之“孟冬”明矣。然则卧子与河东君相遇岂即在崇祯六年耶?鄙意在此年之前亦有可能。何以言之?
据陈忠裕全集拾属玉堂集“癸酉长安除夕”诗云:
岁云徂矣心内伤,我将击鼓君鼓簧。日月不知落何处,令人引领道路长。去年此夕旧乡县,红妆绮袖灯前见。(可参同书壹叁几社稿“除夕”五律。此“除夕”即崇祯五年壬申除夕也。)梅花彻夜香云开,柳条欲系青丝缠。曾随侠少以城阿,半拥寒星蔽春院。今年此夕长安中,拔剑起舞意难雄。汉家宫阙暖如雾,独有客子知凄风。椒盘兽炭皆异物,梦魂不来万里空。吾家江东倍惆怅,天下干戈日南向。鹤驭曾无缑领游,虎头不见云台上。且酌旨洒银筝前,汝曹富贵无愚贤。明朝曈曈报日出,我与公等俱壮年。
此诗题即是“癸酉长安除夕”,而诗中又有“去年此夕旧乡县”及“今年此夕长安中”等句,则此“红妆绮袖灯前见”之人必于崇祯五年壬申除夕与卧子相遇。此人虽未明著其为谁,但检卧子集中与此诗前后时间距离不甚久所作绮怀诸篇观之,则此人非河东君莫属。故卧子于崇祯五年壬申冬季即遇见河东君殊为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