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柳如是别传-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Γ幻饔蟹糜阎伲扔谐衫裳食珈跏昙好锛淙幻饔牒佣捎紊躺剑币嘤腙偈狈弥焓现蜗嗬唷4撕佣杂新楣猛醴狡酵叹抑┯饕
又检闵麟嗣纂黄山志柒赋诗门,明代最后无名氏所作之前载有杨宛“咏黄山”七绝一首云:
黄山山上万峰齐,一片孤云千树低。笑杀巫山峰十二,也称神女楚王遗。
冒辟疆襄影梅庵忆语云:
〔崇祯十三年〕庚辰夏留滞影园,欲过访姬。(指董小宛。)客从吴门来,知姬去西子湖,兼往游黄山白岳。遂不果行。〔崇祯十四年〕辛巳早春余省劝去衡岳,由浙路往。过半塘讯姬,则仍滞黄山。
寅恪案:董小宛冒辟疆之因缘世人习知,无须多论。至此杨宛,即顾云美河东君传中引牧斋语所谓“天下风流佳丽,独王修微〔微〕、杨宛叔〔宛〕与君(指河东君)鼎足而三,何可使许霞城〔誉卿〕、茅止生〔元仪〕专国士名姝之目?”一节中之杨宛叔,其有关资料详见下论田弘遇南海进香节所引。鄙意牧斋编纂列朝诗集所以选录宛叔之诗并为小传,盖深致悼惜之意也。今据杨宛此诗及影梅庵忆语所言,可以推知当时社会一般风气,自命名士之流往往喜摹仿谢安石“每游赏必以妓女从”之故事(见晋书柒玖谢安传),然明之约河东君往游商山齐云亦不过遵循此例耳。盖昔日闺阁名媛之守礼法者常不轻出游,即在清代中叶文学作品如儒林外史叙述杜少卿夫妇游山(见儒林外史第叁叁回),所以能自矜许称为风流放诞之故也。
复次,第柒通云:“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王秀琴女士文楷君编选历代名媛书简肆载此文,“汉”字下注云:“疑漳之误。”殆以“铜台”“汉水”为不同之两义,不可连用,故改“汉”为“漳”,则两句皆表一义,盖以魏武之铜爵台与邺之漳水为连类也。鄙意河东君此文乃用太白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以比然明之深情,复用“铜台”“汉水”之辞以比然明之高义。铜雀台固高,可以取譬,认铜台为铜雀台自是可通,但若又义汉水为漳水,而与铜台为连类,则是河东君直以然明比魏武,而自居于铜雀台妓,与崇祯十二年汪柳关系之情势极不适合,河东君为避嫌疑计必不出此。且河东君熏习于几社名士如卧子李宋之流者甚久,几社一派诗文宗法汉魏六朝,河东君自当熟精选理,岂有不读文选贰叁谢玄晖同谢咨议铜雀台诗,即玉台新咏肆谢脁铜雀妓及文选陸拾士衡吊魏武帝文者乎?
魏文帝所作“燕歌行”云“星汉西流夜未央”(见文选贰柒),及“杂诗”二首之一云“天汉回西流”(见文选贰玖),又杜子美“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五古云“河汉声西流”(见杜工部集壹),皆诗人形容极高之语。天上之银汉可言西流,人间之漳水不可言西流。故“汉”字非“漳”字之讹。细绎河东君文中“铜台”“汉水”两句,皆形容极高之辞,即俗所谓“义薄云天”之义。或者河东君因三辅黄图谓“神明台在建章宫中,祀仙人处。上有铜仙舒掌捧铜,承云表之露”(据平津馆丛书本)及杜少陵诗“承露金茎霄汉间”(见杜工部集壹伍“秋兴”八首之五)之句,不觉掺混以铜台为言,并因杜诗“霄汉”之语,复联想天上之银汉,故遂分拆杜公诗此一句,构成此文“铜台”“汉水”之两句,以形容然明之“云天高义”耶?
陈其年维崧词(迦陵词贰捌贺新凉“春日拂水山庄感旧”)云:“人说尚书身后好,红粉夜台同嫁。省多少望陵闲话。”则实用魏武铜爵台妓故事。此词作于河东君此札后数年十年,河东君久已适牧斋。牧斋既死,又身殉以保全其家,迦陵词中用“望陵”之语,颇为适切也。
又太平广记壹玖伍“红线”条(原注:“出〔袁郊〕甘泽谣。”)云:“既出魏城西门,将行二百里,见铜台高揭,而漳水东注,晨飙动野,斜月在林。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副于心期。”然则河东君实取袁氏文中“铜台高揭”四字,而改易“漳水东注”为“汉水西流”四字。其所以如此改易者,不仅表示高上之义,与银汉西流相合,且“流”字为平声,于声律更为协调。吾人观此,益可证知河东君文思之精妙矣。
复次,有学集贰拾“许〔瑶〕夫人〔吴绡〕啸雪庵诗序”云:
漳水东流,铜台高揭。洛妃乘雾,羨翠袖之英雄;妓女望陵,吊黄须于冥莫。
寅恪案:此序用甘泽谣之文,亦改“注”为“流”,以合声律,但序之作成远在河东君尺牍之后。白香山诗云:“近被老元偷格律。”(见白氏文集壹陸“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七律。)林天素“柳如是尺牍小引”云:“今〔汪然明〕复出怀中一瓣香,以柳如是尺牍寄余索叙,瑯瑯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然则牧斋殆可谓偷“香”窃“艳”者耶?
又“黄须”事见三国志壹玖魏志任城威王彰传,“黄须”乃指曹操子曹彰而言。牧斋用典不应以子为父,或是“黄须”乃“吊”之主词,但文意亦未甚妥,恐传写有误,窃疑“须”乃“星”或他字之讹。若本作“星”字者,即用魏志壹武帝纪建安五年破袁绍条所云:“初桓帝时,有黄星现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一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抑或别有出处,敬乞通人赐教。
尺牍第壹柒通云:
流光甚驶,旅况转凄。恐悠悠此行,终浪游矣。先生相爱,何以命之?一逢岁始,即赐清驺。除夕诗当属和呈览,余台照,不既。
寅恪案:河东君当是于崇祯十二年冬游杭州,寄寓然明之西溪横山书屋,即在此度岁,元旦患病呕血,稍癒之后,于崇祯十三年二月离杭州归嘉兴,其间大约有三月之久。第贰贰通云:“雪至雨归。”谓雪季在杭州,雨季赴嘉兴。
尺牍第贰叁通云:
前接教后,日望车尘。知有应酬,良晤中阻。徙倚之思,日切而已。
其第贰肆通云:
云霄殷谊,褰涉忘劳。居有倒屣,行得顺流。安驱而至,坦履而返。萍叶所依,皆在光霁。特山烟江树,触望黯销。把袂之怀,焉马天末。已审春暮游屐遄还,故山猿鹤,梦寐迟之。如良晤难期,则当一羽修候尔。廿四日出关,仓率附闻。嗣有缕缕,俟之续布,不既。
故知然明以应酬离杭他往,欲河东君留杭至暮春三月还杭后与之相晤。然河东君赴禾之意甚切,不及待然明之返,遂于崇祯十三年庚辰二月廿四日离杭往嘉兴也。第贰肆通所谓“廿四日出关”者及第贰伍通所谓“率尔出关”,即前引春星堂集诗集叁“柳如是校书过访,舟泊关津而返”诗云“遽怀南浦出郊关”,皆指由杭州北行所必经之“北关”。(见光绪修杭州府志陸。)故河东君所谓“出关”,亦即离杭北行之意也。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
(三)

  
河东君此次游杭时经三月之久,中间患病颇剧,自有所为而来,必有所为而去。 
当崇祯十二年己卯岁末河东君年已二十二,美人迟暮,归宿无所,西湖之游本为阅人择婿。然明深识其意,愿作黄衫。第贰伍通所谓“观涛”,即然明又一次约河东君至杭为之介绍佳婿之意。钱塘可观浙江潮,故以枚乘“七发”观涛广陵为比,借作隐语也。“浪游”一语乃不谐之意。然则河东君此行究与何人有关,而终至其事不谐耶?鄙意此人即鄞县谢象三三宾是也。
鲒埼亭外集贰玖云:
三宾知嘉定时,以贽列钱受之门下,为之开雕娄唐诸公集。其后与受之争妓柳氏,遂成貿首之仇。南都时,受之复起,且大拜,三宾称门下如故。其反复如此。
寅恪案:三宾人品卑劣,诚如全氏所论。但谢山之言亦有失实者。考牧斋为天启元年浙江乡试正考官(详见前第壹章拙作“题牧斋初学集”诗所论),象三以是年乡试中式(见雍正修宁波府志壹柒选举一明举人条及初学集伍叁“封监察御史谢府君墓志铭”中“三宾余门人也”之语),故三宾所撰一笑堂集中涉及牧斋称之为座师者,共有“丁亥冬被诬在狱,时钱座师亦自刑部回,以四诗寄示,率尔和之”、“寿钱牧斋座师”、“寿座师钱牧斋先生”等三首(均见一笑堂诗集叁)。象三之诗,其作成年月虽多数不易详悉考定,然观象三于丁亥即顺治四年犹称牧斋为座师,牧斋且以“次东坡御史台寄妻诗”寄示谢氏,谢氏复赋诗和之,又“寿钱牧斋座师”诗中有“天留硕果自无为,古殿灵光更有谁。渭水未尝悲岁晚,商山宁复要人知”等语,皆足证象三于牧斋晚年交谊未改也。或疑此两诗为弘光南都即位牧斋复起以后所作,与谢山“三宾称门下如故”之语尚不冲突。但检初学集叁陸有“谢象三五十寿序”一篇,据一笑堂诗集壹“〔顺治七年〕庚寅初度自述”五古中“吾年五十八,六十不多时”之句,逆推象三年五十时乃崇祯十五年壬午也。河东君以崇祯十四年辛巳夏归于牧斋,崇祯十七年甲申夏福王立于南京,然则牧斋于此两时限之间犹撰文为象三寿,故知全氏谓“与受之争妓柳氏,遂成贸首之仇”,其说殊不可信也。
又检初学集捌伍“跋前后汉书”(参天禄琳瑯书目宋版史部汉书钱谦益跋,春酒堂文存叁“记宋刻汉书”,陈星崖诗集壹“鸥波道人汉书叹”并陈星崖铭海补注全祖望句余土音补陸此题注)云:
赵文敏家藏前汉书,为宋椠本之冠,前有文敏公小像。太仓王司寇得之吴中陆太宰家。余以千金从徽人赎出,藏弃二十余年,今年鬻之于四明谢象三。床头黄金尽,生平第一杀风景事也。此书去我之日,殊难为怀,李后主去国,听教坊杂曲,“挥泪对宫娥”一段凄凉景色,约略相似。癸未中秋日书于野堂。
牧斋尺牍外编“与囗囗”书所言多同于牧斋之跋,惟涉及李本石之语,则跋文所未载。茲仅节录此段,以供參考。其文云:
京山李维柱字本石,本宁先生之弟也。尝语予,若得赵文敏家汉书,毎日焚香礼拜,死则当以殉葬。
更可证牧斋于崇祯十六年癸未中秋犹与象三有往来。
牧斋此次之割爱售书,殆为应付构造绛云楼所需经费之用。考初学集贰拾下诗集肆“灯下看内人插花,戏题四绝句”其一云“水仙秋菊并幽姿”及“玉人病起薄寒时”,此题后第贰题即为“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然则牧斋售书之日与绛云楼上梁之时相距甚近,两事必有相互关系无疑。象三虽与牧斋争娶河东君失败,但牧斋为筑金屋以贮阿云之故,终不得不忍痛割其所爱之珍本鬻于象三,由是而言,象三亦借此聊以快意自解,而天下尤物之不可得兼于此益信,蒙叟一生学佛,当更有所感悟矣。观下引牧斋重跋此书之语,亦事证也。一笑!
有学集肆陸“书旧藏宋雕两汉书后”(参天禄琳瑯书目史部)云:
赵吴兴家藏宋椠两汉书。王弇州先生鬻一庄得之陆水村太宰家,后归于新字富人。余以千二百金从黄尚宝购之。崇祯癸囗二百金售诸四明谢氏。庚寅之冬吾家藏书尽为六丁下取,此书却仍在人间。然其流落下偶,殊可念之。今年游武林,坦公司马携以见示,咨访真赝。予从叟劝亟取之。司马家插架万签,居然为压库物矣。呜呼!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今吴中一二藏书家,零星捃拾,不足当吾家一毛片羽。见者夸诩,比于酉阳羽陵。书生饿眼,见钱但不在纸裹中,(天禄琳瑯书目作“但见钱在纸裹中。”)可为捧腹。司马得此十箧,乃今时书库中宝玉大弓,当令吴儿见之头目眩晕,舌吐而不能收。不独此书得其所归,亦差足为绛云老人开颜吐气也。劫灰之后,归心空门,尔时重见此书,始知佛言昔年奇物,经历年岁忽然复睹,记忆宛然,皆是藏识变现,良非虚语,而吕不韦顾以楚弓人得,为孔老之云,岂为知道者乎?司马深知佛理,并以斯言谂之。(天禄琳瑯书目此句下有“岁在戊戌孟夏二十一日重跋于武林之报恩院”十九字。)
寅恪案:蒙叟于崇祯十六年癸未秋割爱卖两汉书,已甚难堪,象三此时家甚富有,但犹抑损牧斋购入原价二百金,靳此区区之数,不惜招老座师以更难堪之反感,岂因争取“美人”失败而又不甘间接代付“阿云”金屋经费之故,遂出此报复之市侩行为耶?牧斋云:“不独此书得其所归,亦差足为绛云老人开颜吐气也。”蒙叟属辞不多用“绛云老人”之称,今特着“绛云”二字者,不仅因绛云楼藏书被焚,深致感念,窥其微意所在,亦暗寓“阿云金屋”一重公案也。牧斋如卢家之终有莫愁,固可自慰,然亦卒不能收回已亡之楚弓,姑借佛典阿赖识之说强自解释,怀甚可怜。若象三以“塞翁”为其别号,则不知其所失者为书耶?抑或人耶?谢氏二十年之间书人两失,较牧斋之得人而失书者,犹为不逮。此亦其人品卑劣有以致之,殊不足令人悯惜也。
至牧斋所谓“坦公司马”应即张缙彥,其事迹见清史列传柒玖贰臣传本传及清史稿贰伍壹刘正宗传附张缙彥传。清史列传载其于顺治十一年甲午由山东右布政使迁浙江左补政使,十五年戊戌擢工部右侍郞,与浙江通志壹贰壹职官表壹壹承宣布政使栏“张缙彥”下注“字坦公,新乡人,前辛未进士,顺治十一年任”及“许文秀”下注“辽东人,顺治十五年任”之记载相合。又明史壹壹贰七卿年表兵部尚书栏载“崇祯十六年癸未十月张缙彥任。十七年〔甲申〕三月缙彥降贼”,及同书叁佰捌马士英传云“张缙彥以本兵首从贼。贼败,缙彥窜归河南,自言集义勇收复列城。即授原官,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便宜行事”(参计六奇明季北略贰贰张缙彥条)等,皆可与清国史馆张缙彥传参证也。
复次,有学集伍绛云余烬集下“赠张坦公”二首其一云:
中书行省古杭都,曾有尚书曳履无。暂借愿颅居左辖,(牧斋外集壹“愿”作“头”。是。)且抛手版领西湖。
其二云:
中朝九伐勒殊勋,父老牵车拜使君。藉草定追苏白咏,浇花应酹岳于坟。西陵古驿连残烧,南渡行宫入乱云。注罢金经卧帘阁,诸天春雨自缤纷。
牧斋外集陸“张坦公集序”略云:
中州张坦公先生射策甲科,起家县令,受当宁简在,入直翰苑,洊历大司马。当是时,国势阽危,枢务旁午,天子神圣,非常寄任。朝野屏息跂望,以为李伯纪(纲)、于廷益谦合为一人。俄而天地晦冥,国有大故,触冒万死,走荊积诸山中,经营寨栅,收合徒旅,逆闯之号令不行于荊南,公实以只手遏之。燕云底定,玺书慰存,乃始卷甲卧鼓,顿首归命。回翔朝右,资望深茂。乃由山左擢杭左辖。先后十余年,阅历变故,最险最奇。其所为诗文,亦随心递变。世之知坦公者,当以其诗文,而坦公之生平建树,欲有所寄托,以自见于竹素,舍此集亦何以矣。昔少陵遇天宝之乱,流离巴蜀,有昔游遣怀之作。一则曰: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一则曰: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盖自七雄刘项并呑割据之余,战伐通途,英雄陈迹,多在梁宋之间。而况如公者,以含章振生之姿,揽中州河积之秀,天实命以鼓吹休明,陶铸风雅。于是乎孟津超乘于前,(寅恪案:“孟津”指王铎,事迹见清史列传柒玖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