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经 的人生智慧-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曰摄善法戒,奉行一切善行的戒律;三曰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戒律。持戒的意义:一能息灭恶戒,持菩萨戒必然不会去持民间宗教规定的恶戒;二能关闭恶趣门,持戒止息一切恶行了,就不会堕三恶趣;三能生善趣,持戒利益能令我们生人天道中;四,持戒能获得等持。等持是定,即由戒生定。

 

戒律是行为轨范,因为它注重仪轨形式,使得人们很容易著相,终日总在分辩应作、不应作,犯罪、不犯罪之中,因此持戒往往为戒律所缚,‘别别解脱’变成别想解脱了。般若引导下的持戒则能避免斯过,《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名具足尸罗波罗密。’从缘起上看,显然有罪不罪的差别,但深入性空中,以慧眼观照,罪与不罪差别都无,本性空寂。因而,罪与不罪都不过是种假相,这样就能从犯罪不犯罪的著相中解脱出来。

 

忍辱:《摄论》卷二说:‘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忍辱是体现了菩萨的涵养。它包括:耐怨害忍,是对于怨家仇人的种种无理非难,能够忍受;安受苦忍,是个人修行及度化过程所存在的种种恶劣条件,如身体病弱,天气冷热,衣食不具等,都能泰然处之;谛察法忍,是对与我们认识悬殊的真理,能认同接受。忍能使我们消除愤怒,一个人倘若充满憎恨心,缺乏忍的涵养,才会产生愤怒;具备忍的涵养,就不会有愤怒了,对于别人的伤害你能心平气和,和颜相向,就很难树立怨仇,因而忍的涵养又能使彼此和谐,内心安祥。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说: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平常人不能修忍辱,是因为心为境所动,怎么能做到心不动呢?那还得用般若慧观照,了知我法相了不可得。《金刚经》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佛陀回忆当初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之所以能够忍辱,是因为无我相,因此要能以般若观照,通达性空,了知诸法如幻如化,无我无人,自然心不为境所动,成就忍辱法门。

 

精进:《摄论》卷二说:‘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精进有:披甲精进,披甲是勇士上阵杀敌,勇往直前,喻菩萨在止恶断烦恼时勇猛不懈;修善法精进,是精进修习一切善法;饶益有情精进,是精进不息的饶益一切有情。精进能止息恶法,对治懈怠,成就善法,乃至令善法日益增长。精进要在般若引导下。世间缺乏般若,世人一生中也在为财富、家庭、地位努力奋斗,有时甚至精进的杀人、杀动物,精进的偷盗、抢劫,精进的邪淫,精进的妄语。虽然得到一些眼前虚幻不实的利益,但却造下了无穷无尽的罪过。在般若引导下的精进是以止恶行善为准则,不仅现生使您活得心安理得,未来世也利益无穷。

 

禅定:《摄论》卷二说:‘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禅定与散乱是对立的,如同水火,有散乱就不得禅定,成就禅定就能消除散乱。禅定又能使心境处于寂静状态中。《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说:‘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波罗密。’般若引导禅定,照见诸法如幻如化,心不随境转,则不乱。世间修禅往往容易住禅定中,贪著禅悦,依般若观照则能远离禅味的贪著,不味。

 

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佛,梵语佛陀,汉译觉者,智者。成佛,称为成就无上菩提。发心趣向佛道的人,叫做发菩提心;菩萨具称菩提萨埵,菩提是智义、觉义,成佛,是成就无上的智慧,无上的觉悟;发菩提心,是发心追求无上智慧,无上觉悟;菩萨,是趣向无上智慧的实践者。声闻解脱道中,将成就涅槃的法门称为三十七菩提分。即四正断、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菩提分,即菩提因,这三十七种法门为成就菩提之因。

 

成佛乃智慧的成就,因而在佛经中又以智慧为出生诸佛的父母,如《维摩经·佛道品》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以智慧为诸佛的父母,一切诸佛都以智慧成就。《大智度论》卷十八说:‘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能养育诸佛,如果佛为众生慈父的话,那么,般若便是众生的祖父了。

 

【无上法门──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金刚经》以般若法门,是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此经又以般若法门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可见般若法门的殊胜。

 

咒,是不能以语言说明的特殊灵力之秘密语。通常又称神咒、禁咒、密咒、真言,乃祈愿时所唱的秘密章句,具有令怨敌遭受灾祸,或为自身求福、消灾等功效,印度人以为咒语能解决人力所不能奈何的事。在佛教出现之前,古印度就盛行咒语,佛教创立之后,佛陀也采用咒语,在佛教的各各宗派中,尤其是密宗,对咒语特别重视。

 

《心经》中将般若法门比喻为咒语。是大神咒:般若法门神力无比,能消除人生烦恼;大明咒:般若是大智慧光明,能破除人世间的愚痴黑暗;是无上咒:般若法门在佛教的一切修学法门中,是最殊胜的;是无等等咒:是说任何法门都不能与般若法门等量齐观。这也可见佛教对智慧的推崇了。

 

【劝勉──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前面比喻般若法门为咒语,这里干脆就把般若法门归纳为咒语的形式说明。

 

修习般若法门成就般若,通常是通过闻思经教,即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从而成就实相般若。但这种方式对于根机钝的人来说,无疑是很困难的,于是本经又为钝根人提出另一条成就般若的途径,那就是通过诵咒语,专心的诵咒,能远离分别,使心灵进入禅定状态,从定中引发般若。

 

咒语,一般都以为是没有什么意思的,这是因为我们对咒语无法理解造成的。咒语,是梵语的音译,我们不懂梵语,自然无法从咒语中望文生义,然而我们倘若将咒语进行义译,那也是有意思的。试看《心经》的咒语:如‘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

 

那么《心经》咒语的综合含义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速疾成就。

 

1995年12月31日

于南普陀寺阿兰若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