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钱统治-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历史不会永远默然,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昨天,其实就是他的今天和明天。这正是一种我们致力于改变的政治格局,一种我们不能再接受的经贸框架。我们的道路,其实只有一条:自己成为强者。
  然而,在既有的路径下,我们很难有变革的激励,你会为一个虚无的创新设想无端抛弃既得的国际市场吗?恰恰是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海啸给了我们契机,面对灾难,我们不仅要看到今天的世界经济萧条,更应该关注明天的辉煌。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全球金融海啸使我们转型更困难,然而,这不会是唯一的困难,甚至不是最大的困难,未来的路上,我们面对的会更多、更难。即使今天我们有信心,我们努力了,同样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如同千钧一发的战场,没有人能知道最终的胜出者究竟是谁。
  在危机中挣扎,方知上帝不会对人类许诺。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明灯不灭,终究可以飞越迷雾,冲破既有的国际利益格局。
  因为,只有胸怀天下的民族才能真正领导世界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也才能领导未来的人类文明。
  我们,必将是其中之一。
  这,才是我们的预期。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
  有信心,是好的,现实问题,还得解决。
  现在我们的体制暴露出很多弊病,也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某些时段、某个问题上,甚至矛盾会激化,比如,2004年以来不断疯长的房地产价格。
  人们抱怨地产价格高,谁也不能否认房地产中的灰色,谁也不能否认房地产有泡沫,甚至没有人能够反驳超过纽约的上海房价对中国经济是致命的威胁。
  换一个角度,让攻击者易地而处成为地产商,会怎么做?会不会做得更好?
  如果不能,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
  这个问题,请不要问我们。
  第一,我们确实不知道;第二,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中国不高兴”,“中国怎么办”,问题是无论怎么办,都会有人不高兴。利益是既定的,无论如何去做都会分割现有利益格局,任何一个自称高明的策略,都未必有效。控制房价,不可能是帕累托改进。只有市场是对的,我们也只能顺着这个逻辑前进:对与错,是与非,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后的评价。
  有很多人说:土地供给有限度,所以,地产价格应该永远提升。
  上述说法=废话,因为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是有限的,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举例说明:
  任何时段,人力资本(全部土地)都不可能骤然增加,所以供给也是有限的(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几十年下来就是萎缩了),高端人才(繁华地段)应该极度稀缺,因此,工资应该无限提升。
  以上理论,适合任何一种资源,比如,空气。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6)
如果上述逻辑不对,凭什么相信只有土地供给有限?
  人力资本成本不能无限提高,因为,获益者实在太多,不可能结成利益联盟。地产泡沫,是一场以少对多的博弈,很遗憾,胜出的永远不可能是购房者。
  高房价是恐怖的,金融危机下就更加恐怖,恐怖到已经锁定银行、绑架国民经济、限制内需,已经从根本上改变国民财富分配——富者愈富,而贫者愈贫。
  这些,无疑需要改变。
  与历次经济危机一样,地产泡沫如何而来,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投资途径,没有创新引导资金,结果就必然是房价虚高。只要没有实质性的自主创新,泡沫就会继续,不只是今天中国如此,南海危机如此,橡皮潮风波如此,次贷危机还是如此。
  这些,不是政府或者任何政令可以限制住的,资金必然要寻找高回报,也就必然滋生种种不如意。
  后面的问题是,房价会碰到天花板吗?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延展视野。
  地产泡沫不只今天有,历史上就始终存在,不仅中国有,全世界都有:本卷我们看到了19世纪末上海租界地产泡沫,最终拖累上海金融业;在世界卷中你还将看到日本东京地产泡沫,竟然搞得日本经济衰退一下就是十几年,号称“失去的十年”。
  这,都不是地产泡沫最拉风的战绩。
  现在,很多人知道,1929年美国大危机罪魁祸首是华尔街,1929年10月29日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最终拖垮了美国经济。
  这么说、这么想确实没错,不过,华尔街远没有这么神奇,可以俯仰之间撼动整个美国。道琼斯指数,更只是一个代表。
  没有道琼斯,没有华尔街,美国经济该崩溃,照样会崩溃。
  如果你觉得现在北京、上海遍地都是房产中介有点夸张,那是没见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1923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仅有万人口,规模最多相当于我们一个县城,竟有万名地产经纪人,当地房价更是在3年内涨了6倍。人们对地产业的疯狂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最响亮的口号是“如果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今年确实买到了,明年却被套牢了。
  1926年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美国房地产骤然跌价,无数人破产,其中包括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被弄得一贫如洗,甚至混到以卖纸杯为生,后来大概觉得自己实在太穷了,于是就创办了麦当劳这个穷人快餐店。
  虚高的房价耗空了货币市场的资金,华尔街在后来的反击中其实已经没有子弹。
  2009年的次贷危机乃至后来的金融海啸,诱因同样是虚高的美国房地产市场。飙升的地价弱化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动力,大量信贷资金又使得房价继续上升,似乎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人们曾经认为房地产的未来是永远。永远有多远?
  有人说,永远将是没有尽头,因为,城市中心用地不可复制,所以,地产价格会只升不降。
  城市中心确实无法复制,但是,可以复制城市。
  你可能觉得这种回答过于夸张,不过,既然地产业利润前景无限,只要复制城市的收益足够大,为什么不可以复制城市?
  如果复制城市的收益不能弥补地产业成本,凭什么相信地产泡沫可以持续到永远?
  有人说,永远是没有尽头,因为,今天的房地产已非昨日的大板楼,此一房产非彼一房产,以前,小区里有亭台水榭吗,以前,你见过亲水社区吗?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7)
地产业也在不断创新。
  此一房产源自彼一房产。亲水,用20世纪80年代的另外一个名词形容也比较贴切:有人管理,叫做亲水;无人管理,就是臭水沟。
  地产业能创新的,只有概念,说白了,纯属忽悠。
  就算不忽悠,北京、上海无论如何发展也别指望几年内超过纽约、东京,凭什么相信北京、上海房价泡沫可以无限继续?难道世界上只有北京、上海土地供给有限,纽约、东京发展了几百年,最后都混成土地供给无限了?
  房地产泡沫,终将破灭,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照样如此;美国如此,日本如此,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听到这个答案,大家先别欢呼雀跃。
  我再重复问一次刚才的问题,房价会碰到天花板吗?
  其实,我知道,大家更想问的问题是,房价一定会下跌吗?所以,我才把问题改为“泡沫会破灭吗”。
  这完全是两个问题,所以,才要分开来回答。
  之前,有很多人回答过这个问题。
  从2004年起,就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呐喊,房价一定会降,一定会降……
  结果是,房价虽然偶有调整,却一直在升,一直在升……
  所以,有人断言:房价,不会降。
  实际上,第二个问题,不能这么问。正确的提问应该是,房价为什么在涨?
  大家一定很奇怪,房子还是那个房子,除了个把人,哪怕在县城买套房子都要耗尽普通人几代的积蓄,还得再欠一屁股债?这到底是为什么?
  于是,有人开始给我们讲道理,就是那两个著名的老太太:一个中国老太太,一个美国老太太。据说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新房,临终还清了贷款;中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蜗居,临终攒钱买了一套房子,却没机会再住进去了。
  结论自然是,要学美国老太太,不做中国老太太。
  故事很有道理,前提是偷换概念。
  贷款买房,条件是你能贷得起,也能还得上,而且不至于过分影响生活质量,比如,子女教育、吃喝拉撒,指望在生活费里省点银子出来买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这里,我并不想列举一系列数据证明房价已经高到什么地步,或者证明房价是否已经过高,相信大家的切身感受就是最好的结论。
  记得中国有个长盛不衰的情景戏剧,叫做《我爱我家》,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国人对家庭的习惯:国人早就习惯于被固化于土地,更希望被固化于家庭。
  美国居民源自新大陆移民,漂泊可以是一种习惯,贝克尔甚至可以在《家庭论》里用数学公式证明“成家、结婚、生子”的收益、成本。因为,对西方经济理性来说,这些确实都可能以成本收益来计算。
  中国,不是美国。
  对国人而言,家庭不是可有可无的经济损益,而是一个必需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开始和最终归宿,房子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人说,北京、上海是全国最繁华的地区,所以,大家都会在这里买房,房价应该涨。
  有人说,省城是全省首善之区,全省的人都会向这里挤,所以省城房价应该上涨。
  有人说,地市的有钱人都会往市里挤,所以地市的楼价应该只涨不跌。
  县城的人说,全县的人都会往县城里挤……
  以此类推,村里大致只有一两个小卖部,小卖部本身可是区域商业中心,所以,小卖部周边房子的价格应该照样飙升。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8)
最后一个逻辑荒谬吗?如果荒谬,凭什么又认为前面几个逻辑不荒谬?莫非中国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连乡镇的房子都被有钱人炒起来了?
  中国房价飙升的背后,另有其因。
  房地产,尤其是所谓高端楼盘、中心地段应该高价,这没错;甚至多数人都不应该在繁华闹市区购买房产,这也没错。不过,如果连县城、乡镇的房价都在飞涨,中国人口再多,也没到这个份上吧?
  推动房价上涨的,不仅仅是开发商,开发商要有这么大能量,早改行当强盗了。只是开发商在前台表演,更为刺目罢了。
  中国土地市场分为两级,唯一能控制一级土地市场流转的,只有地方政府。地价高涨,最大的受益者,不只是开发商,还有地方财政。只有财政收入提高才能有政绩,才能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在领导面前倍儿有面子……
  不过,政府有很多种,比如,中央和地方。
  都是政府,差别其实很大,中央政府的角度是全局,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政治家更关心民生,需要考虑的最基本因素根本不是财政收入,而是获得全民支持。虽然,中央政府政策也是地方政府力量博弈的结果,但如果一件事搞得民生鼎沸,就是再赚钱,也必须整顿。
  地方政府的激励其实很傻、很天真:地产涨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搞搞面子工程。
  地方政府也是政府,不是个体工商户,在关注城市面貌的同时,更要关注地方产业竞争力,只有各地产业有所突破,全国才能有所突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全国各地都是地方,如果大家一起改行做地产生意,虽然很有“钱”途,却会毁掉国计民生。
  搞搞城市建设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城建,而不是把这个逻辑反过来。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建并不绝对成正比,如果城建过度消耗财政资金,楼能起多高,经济发展就有多缓慢。
  无论国家还是家庭,很显然,钱就这么多。都去买房了,其他的所有事情,就必须排队。中国的房子再漂亮,也只能是本地人买、本地人住,指望全国各地住满外地人甚至老外,还不如指望变形金刚莅临中国更现实。
  说穿了,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并无半分创新,房价涨跌不过是财富分配游戏,在贫者和富者之间、在政府和公众之间,获益的永远是富者和政府。“天下之利,不在官,便在民”,指望地产创造辉煌还不如去印刷货币来得实在。
  然而,对国人来说,家,是缠住你心的根,是远离时永远的回程票。如果一个社会,尤其是绝大多数人都要为房产付出几代人的积累、背负几十年的债务,整个民族莫非都在为地产这一个行业而负债?
  年轻人,尤其是刚刚进入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过多的积累,也就必然会对整个城市望而却步,如果对任何一种希望都望而却步,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希望又在何方?
  然而,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中坚。
  有人说,住不起市区,可以住郊区,住不起郊区可以住廉租房,廉租房都住不起,还可以住地下室……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精英。高房价把年轻人压进了地下室,如果所有人都终日为栖身之所在打拼,那国家还能有多少未来可言?
  普通人的未来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不是恰恰相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之所以是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文明准则,而维系儒家文明的,说到底是每一个国人的家庭。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9)
如果多数人、多数家庭,都游离于整个民族文明底蕴之外,会有什么结果?
  说好听点,叫做“江湖中国”;说难听点,就是乱世之源。
  虽然西方也始终在为地产泡沫头痛不已,虽然地产泡沫早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中国全国性地价飙升,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不同的是,制造西方地产泡沫的是失去创新投资途径的资金,我们还加上与民争利的地方财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地产泡沫才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沉疴。
  争论其实已经没有意义,必须让地产业恢复理性,把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动力还给创新,不要再把国民的未来牺牲在非制度性的江湖。
  这样,民族和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寻找失落的启蒙
  很多人认为,论及金融与文明,我们比西方落后。这么说,从现在来看,确实也是事实,只是有效期不足200年。
  我们落后的原因,其实很奇怪,是因为过去牛得有点过头。
  这么说,倒不是想追溯自己祖上有多阔,更不想说明国外的月亮有多圆,只是想明晰一个概念。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很辉煌,中有孔子,西有阿基米德。不过,辉煌的背后是整个古代地球人都在饿肚子。银行、证券交易早就存在,但这些玩意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西欧信贷也是给王室打仗准备的。
  活着,才是最高理想。这种生存底线,决定了人类对吃饭的需求弹性无穷大,我们姑且称之为“生存经济”。
  因为,不吃饭会死人。
  如果使用经济学语言描述:生存经济时代不存在个人偏好,没有偏好,谈何市场?
  用市场、交换的概念去理解古代经济,是彻头彻尾的偷换概念。
  面对自然和异族的双重挑战,皇权的优势很显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