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学不知道-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见过一个男生,正面临大四毕业,可他根本不喜欢自己所学的工科专业,成绩也不是很好,又没什么突出的兼职和实习经历,因此对进入社会感到恐惧。
  “我现在想考研,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比如企业管理。”他说,“我现在已经是大四了,去年就没有准备,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今年不能再错过了。我是想和您确定一下这个想法是否正确。”
  “你将来想要做一个管理学方面的学者吗?”我问。
  “不是。其实我是想自己做老板,但是一直没有想清楚做什么生意,因此才想去读研究生。到时候也许会认识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
  “有没有人靠读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发现了商业机会,做了老板的?”我说,“肯定有,算他运气好;但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很强的必然联系?我看是没有。”
  “为什么说没有呢?”
  “单就你的这个情况来说。第一,你对管理学了解吗?你有没有翻过管理学的原著?也许你曾经翻过,但是我敢肯定你对管理学是缺乏了解的。虽然我也不了解,但我了解你的不了解。第二,基于你的这种不了解,基于你在上学期间成绩并不是很好,你确信自己改换专业后能考上研究生吗?这是有风险的。第三,即便你能考上,就真的更容易如愿以偿吗?你觉得你的同学会是些什么人?上市公司的老板?500强公司的高级经理?这些人是不会读这样的专业的,也不会跟你同校。你最有可能遇到的还是跟你一样迷茫的同学们!”
  “可是不读研究生怎么办呢?现在就从底层做起?我怕起点太低,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翻身的机会!”
  “我必须批判你的思想,批判你的思想是为了帮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出路。我认为你要老有这种想法,就把自己将来要当老板这条路给毁了。也许你可以一时冲动,和几个同学凑几万块钱过一把‘老板瘾’,但是你如果不把这种想法从脑子里挖掉,注定会失败!
  “什么想法呢?就是‘学历改变命运’的土想法,这对于一个未来的企业家是尤其要不得的!一个企业家相信的应该是‘创业改变命运’,而不是其他;一个工程师相信的应该是‘技术改变命运’,而不是其他;一个销售员相信的应该是‘销售改变命运’,而不是其他……只有一个纯粹的学生才会相信‘学历改变命运’!
  “我理解企业家素质中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更不是管理知识,而是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和胆识。也许学校教育让你认为,只有高学历才有利于创业,这是荒谬的!高学历也许有利于做管理,但是有志于做职业管理者的人,更应该去积累经验读MBA,而不是直升企业管理研究生。在任何一个行业里,管理者大都是从行业内核心业务模块里的从业人员中提拔起来的,比如财务经理是会计出身,软件项目经理是程序员出身,主编是编辑、记者出身……你只学一个企业管理的硕士,初入这些行业,除了发呆还能干什么呢?我认为,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只适合那些真正对管理这门学问感兴趣的人,并不适合你想要从事商业实战的志向!

如何避免明天从底层做起?(2)
“假如你真的想要做企业家,你只说自己没想清楚要做什么生意,但问题在于你真的想了没有?尝试过没有?
  “我曾见过一个男生,他说自己要做企业家,可是他爸爸逼着他去考研,他说服不了家人。我就对他说,这是你面临的挑战。一个企业家要面临的说服工作太多了,如果你说服不了父母,明天怎么去游说更多的人?你的客户、你的投资人、你的员工、你的物业、政府等等。你要证明自己有经商的能力,空口无凭,神仙也不能证明。但是你能不能尝试用行动证明呢?比如你去卖桔子,假如两三个月能卖几千块钱,交给父母,就不需太多废话,这几千块钱可以为你说话。可是这个男生说,我怎么能卖桔子呢?我怎么跟那些在街头混得很油的小商小贩去竞争?他们跟工商、跟城管、跟税务的斗争经验相当丰富,我怎么竞争得过他们?我就说,那回去考研吧,你爸爸妈妈是对的,你不适合做企业家,你没有企业家精神,这是培养不出来的。为什么呢?第一,如果你觉得卖桔子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你可以换做其他物品,你需要证明自己赚钱的能力,而不是抱怨。第二,即便是必须卖桔子,如果说要体现经商的优势,你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更会想办法去营销,去做好各方面的关系才对。如果小商小贩都竞争不过,还有什么机会做大生意?你想想,即便你有机会做高科技产业,面对智商更高的竞争对手,难道他们比小商小贩更好对付?难道他们因为你读了很多书就更同情你?
  “你的问题跟我谈到的这个男生是一样的。你们说想要做企业家,想要做老板,这是从时髦的或功利的角度出发的。你们并不关注于生意本身,而只看中闪亮的光环和头衔。你并不想做企业家,只想做‘成功企业家’;并不想做老板,只想成为‘大老板’。实际上你们是想通过升学的方式跳过底层,但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何避免明天从底层做起?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今天从底层做起!
  “事实上,我们也见过这样的学生,一毕业就进入了500强外企的管理层,甚至连管理培训生都没做过;或者直接创立了自己有竞争力的企业。但是,回放镜头,他们一定是在上学期间就在外企实习过很长时间,或者早就创立过自己的企业。不管怎么样,底层是不可能通过学历跨越过去的,只有先‘经历’过底层,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这是我要跟你分享的一个基本理念。”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现在我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
  “你问我怎么办,我并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锦囊妙计,我只能给你一种不同的思路:在未来的一个月里,不要到处碰运气找工作,也要放弃考研的打算。给自己设立一个科研项目,主题是‘我怎么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
  “怎么去实施呢?你曾在写给我的信中说自己对各种工作没概念,那就从建立概念开始。打开一个招聘网站,用排除法找到自己比较喜欢或者可以接受的工作,可以按照招聘条件的要求进行自我提升。如果英语不行,就去接受一年半载的英语培训,如果计算机不行,就去培训机构补习计算机课程(具体参见《关于“转行”的知识扫盲》)。这些保证比读不知所以然的硕士更有利于你的就业,更能短期见效。这是你在为自己的就业‘定制教育’。
  “实际上,如果你的梦想是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来创业,倒是可以读某种技术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如果你的志向不在于此,对钻研技术不感兴趣,就应该把自己沉浸在行业中去发现真实的商业机会,而不是去读管理学的课本。退一步说,学一点管理学确实有助于你在行业中跨越底层。但假如只有管理学,没有行业内平台的实际基础,硕士毕业后你来到我面前时问的一定还是老问题:我没什么竞争力,到底该怎么就业?
  “现在,读管理学研究生这个想法就像大麻、鸦片,对你起到的主要是麻醉精神的作用,以求能暂时逃避现实。可实际上它并不能让你避免从底层干起,它只是一股幻想的青烟。大学教育其实已经给了你足够的支撑,你只需要从底层踏踏实实地做上来,不论你是想成为比尔·盖茨,还是国务院总理。”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第四编 大学几年应该如何度过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如果我们单纯传递给贫寒学子的是这样一种信息,那么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教。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曾有一期特别策划,题目叫做《知识不再改变命运?》文中揭示了近年来在西南边远贫困山区、东南沿海富裕乡镇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
  在贫困地区,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开始动摇当地人多年来对教育的信仰。过去,上大学是农村学生拔掉“农根”,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主要渠道,如今这条路显得不再那么灵光,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国家包分配的“干部”,而要面向市场,农村学生也因此成为大学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当地有句话,听来令人心痛:“当年是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现在是上了大学马上受穷。”
  在东南沿海则不同,如在温州等地区,与走高考的独木桥相比,经商甚至出国经商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另一选择,而且是一条更加宽广的人生出路。这就带来了知识教育在当地人心目中的贬值。这里的情形似乎是,当年是上了大学的相对富裕,现在是不上大学早经商的更加富裕。
  相比较而言,教育在城市人群的心目中还保留着过去的崇高地位。“不合经济规律”的狂热教育投入,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国最大的城市里仍然存在。让孩子挤进各级重点学校,从而有利于将来更顺利地考上名牌大学,仍是家长们殚精竭虑的追求。
  应该看到,中国以高考为核心的“大一统”式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变化的是整个时代。市场化带来了社会的多样性,促成了中国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人已经可以有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和奋斗路径。农村人可以到城市打工,温州人可以到国外经商,这是社会整体进步的讯号。另一方面,教育对整个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似乎正逐渐变小,这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如果我们单纯传递给贫寒学子的是这样一种信息,那么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教。因为整个社会走向的是更需要知识的时代。今天,中国以制造业闻名世界,但不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明天,一个更加富裕的中国需要更多的知识,并且用创造性的知识参与更高层面的国际竞争。一个民族对待应试教育的过分狂热和对于知识教育的冷漠,结局都只能是一样的悲剧。
  贫困家庭将做出最为实惠的选择。如果上大学使得他们更加贫困,他们必然不会选择让孩子继续读书。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如何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保证每个热爱读书的孩子都有学上,而不成为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课题。
  今天,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不是可以在土地上自给自足的农民,而是城市失业人口。而其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将农民引向城市,再宣告他们失业。不管是农民工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如果社会机制不能善待他们,不能提供给他们起码的谋生出路、福利保障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途径,社会矛盾将有可能进一步激化。
  谈论这些问题总是令我们忧思,这些都是时代的转型之痛。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体系不能进一步保持开放性和多元化,求学不再只有通过高考拼进大学这一条路,还有更多的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院能够培养市场需要的对口人才;如果我们就业时不那么看中公职单位,看中成为国家干部,可以有多样的就业选择,情况会好得多。
  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教育和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形成了价值错位,这是教育失灵的主要根源。知识是有用的,但大多数情况下知识更需要具有市场应用价值。只有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变动的市场需要的活知识,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命运!
  

“坏学生”成功定律
“坏学生”成功定律
  我访谈过数位没有大学毕业证的青年,他们的年龄在22~25岁之间,月平均收入在一万元左右,是同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三倍以上。我发现了其中一个有趣的“定律”……
  我身边一位朋友的妹妹去年在高考中失利,她的母亲大为不悦,取消了带她游北京的暑期旅行计划,早早地为她报了一个补习班。假期结束,她又要为穿过“黑六月”再复读一年。
  这个女孩子本来成绩并不差,只是因为心理压力导致考试发挥失常。像这样的女孩子,我觉得做父母的更应该带她到北京来旅行,一来舒缓心情见识一下多彩的世界,二来看看北大、清华,未尝不会激发她的斗志。不幸的是,母亲只是简单把她赶回高考的牢笼了事。
  据###公布的数字,2007年参加国内高考的报名总人数是1;010万,而全国普通高校的录取总人数只有567万。这就意味着有近一半的考生会成为“落榜生”。他们绝不是边缘人,而是另一大主流人群。这些人还有其他的出路吗?
  各种媒体纷纷支招,是复读,是留学,是选择民办大学、技术学校或者网络大学,还是参加成考、自考?可以想到的“权宜之计”不过这么几种,相互之间的比照和权衡,充斥了几大主流网站的专题版面。只要在百度里输入“高考落榜”四个字,便可找到大量相关网页。
  这种前途的选择是技术上的,因此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其实是观念和心理上的抉择。媒体的探讨普遍带有一种无奈的氛围,“在已经不行了的情况下,你还有如下勉强应付的选项……”在这种观念意识和心理预期下,所有的选择都是糟糕的!
  让我们回头来看,在今天的中国,高考已被夸大成一种畸形的怪物,具有了某种终极性的色彩。它支配着中国学生的一切,决定着中国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变态”的社会现象。
  高考按照分数评定学生的好坏。高考成绩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学生的考试水平高,书本学习能力强。但是,这种评定方式应该只是社会的评价系统之一,而不是全部,不足以囊括一个开放、多元社会的精彩要素。高考落榜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关注我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既然不擅长书本学习和应付考试,那我怎么跟那些名校的毕业生竞争?或者,我怎么样找到一个他们根本无法跟我相比的领域?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决定你未来事业和成就的高度,你必须找到答案。成功的人有成功的规律,失败的人有失败的规律;幸福的人有幸福的规律,不幸的人有不幸的规律。在这些规律里,学历只是其中微弱的要素。
  你可以去踢球,可以去弹琴,可以去写作,可以去做销售,可以去做程序开发,可以去培训中心教课,也可以去创立企业。我认识许多在上述领域成功的人士,他们并没有大学毕业证书。
  我访谈过数位没有大学毕业证的青年,他们的年龄在22~25岁之间,月平均收入在一万元左右,是同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三倍以上。我发现了其中一个有趣的“定律”:按照成绩来评价,他们都算不上是好学生,只能算差学生;按照听话的程度来评价,他们也都不是好学生,只能算是坏学生。我发现了我称之为“坏学生成功定律”的规律:只是差学生,而你又特别听话,是没什么出路的;而你如果既差又坏,倒很有可能在25岁之前就月收入过万!
  对于这听起来极为荒唐的学说,请允许我做更多的解释。好学生一般是有出路的,“上好大学,找好工作”那一套已经高度体系化,只要照着做就是了。“坏”学生(这里单指不听话,而非道德意义上的品质恶劣,虽然他们经常被师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