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帝王故事100篇-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Page 112…

                            巴列维王朝覆灭记 



     1979年2月1日上午9点39分,一架银色大型喷气客机,载着伊朗宗 

教领袖霍梅尼,飞抵德黑兰上空,从而结束了他15年的流亡生涯,在数百万 

群众的欢呼声中重返故国。半个月前,同样在这个机场,伊朗末代国王巴列 

维在一片萧瑟中被迫飞离他统治了37年的土地,逃亡国外。这一去一来,无 

异于向世人宣告:巴列维王朝覆灭了,伊朗持续2500年的君主制也寿终正寝 

了。79岁的老人霍梅尼不费一枪一弹,通过遥控,发动国内群众,终于把拥 

有40多万现代化军队的伊朗国王赶下了台。 

     要探讨巴列维王朝灭亡的原因,还得从巴列维的父亲礼萨·汗说起。 

     礼萨·汗,1878年出生于里海之滨马赞德兰省的一个山村以,父亲是个 

团长。他出生才40天,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性格倔强,不愿在婆家过寄人 

篱下的生活,就抱着襁褓中的礼萨·汗,跟着商队翻山越岭,徒步回到娘家 

德黑兰。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礼萨·汗无钱上学,目不识丁,整天在 

外面游荡。 

     16岁时,他已长成身材魁伟、气力过人的小伙子,报名参加了波斯哥萨 

克旅。在战斗中,他英勇善战,冲锋在前,很快就连连升迁,最后当上了旅 

长。 

     1919年10月26日,德黑兰秋寒料峭。闻知妻子即将临产而匆匆赶回来 

的礼萨·汗,在家中院子里转来转去,焦急地等待着。3年前,他已有个女 

儿。今天,他盼着得个儿子。“是个男孩!”接生婆从屋里走出来报喜。礼 

萨欣喜若狂,大步流星想进屋去看一眼他的儿子,接生婆拦住他:“慢着, 

还有一个呢。”5小时后,妻子又生了个女儿。从此,这一男一女双胞胎, 

给礼萨·汗一家带来无穷的乐趣和茉耀。男孩叫穆罕默德,后来成了统治伊 

朗30多年的一代君主,女孩叫阿什拉英,长大后成为宫廷中骄横傲慢、目空 

一切的伊朗第一女强人。 

     得子后的礼萨·汗更加野心勃勃,加速了问鼎王位的行动。1921年2月 

21日,他率领2500名骑兵进驻德黑兰,上演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他控制 

了恺加王朝的国王艾哈迈德,迫使国王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和国防大臣。两 

年后,他当上了首相。随后,他带兵荡平了称霸一方的各部落势力,迫使他 

们俯首称臣,为自己君临波斯创造了条件。1925年12月12日,礼萨·汗废 

除了恺加王朝国王,自立为波斯王。 

     1926年4月25日,礼萨王正式举行加冕典礼,新的国王封号为“礼萨·巴 

列维王”。“巴列维”是礼萨家乡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名称,这个部族曾建 

立过著名的安息王朝,现在巴列维不仅成为新王的称号,也成为王族的姓氏 

称谓。这一天,年仅6岁半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宣布为王储,成了 

王位的继承人。 

     礼萨王前后4个妻室生下的9个子女,在宫中整天生活在一起,嬉戏玩 

耍,形影不离。继承人选定后,礼萨王便决定,让这个自小娇生惯养、体弱 

多病的王储与母亲、兄弟姊妹分开居住,以便使王储接受所谓“大人物的教 

育”,长大了能胜任君主的职责。他别具匠心地为王储设立了一所军事小学, 

校址设在德黑兰以北海拔5600英尺的荒山顶上的萨达巴德宫。军校共有21 

名学生,除了王储及其4个弟弟外,其余的都是陪读生,他们是礼萨王的宠 

臣和爱将的儿子。军校的训练很严格,学生整天都身穿军装,课业十分繁重, 


… Page 113…

不仅练习骑马和体操,还要学拳击、打靶和参加野外军事演习。 

     穆罕默德王储8岁后,礼萨王便要求他单独同自己共进早餐,而且还经 

常带他去参加内阁会议、出席阅兵式和外出视察等。王储10岁时,礼萨王委 

任他为巴列维御骑队上校,让他尝试当“大人物”的滋味。有一张照片便记 

录当时的情况:小上校双手插在口袋里,趾高气扬地站在中间,在他的左右 

身后簇拥着30多个毕恭毕敬的军官。从他那自命不凡、傲视群雄的眼神中可 

以看出,礼萨王执意要把王储培养成“大人物”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 

     1931年5月,12岁的穆罕默德·礼萨在军事小学结业。颇有心计的礼萨 

王决定把他送到欧洲去深造。他深知,要使儿子将来能承担“伟大的职责”, 

必须要同西方多多接触,学会西方人生活和思维的方式。他先派一名顾问去 

瑞土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了在日内瓦与洛桑之间的勒·鲁塞学校。同年9月, 

穆罕默德王储在其弟弟阿里和两个儿时伙伴的陪同下来到瑞士学习。勒·鲁 

塞是瑞士最负盛名的私人学校。王储在这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尽管他学习成 

绩平平,但在待人接物、应酬交际方面却有不少收获,言行态度不再像以前 

那样盛气凌人,显得文明多了。他对政治腻烦透顶,却对体育运动颇感兴趣, 

被选为学校足球队和网球队队长。 

     5年后,即1936年,穆罕默德在瑞士读完中学回国。这时,国家的名称 

开始正式改为伊朗。他被送到德黑兰军官学校学习。礼萨王以武取天下,当 

然也希望儿子能以武保江山了。待儿子从军官学校毕业后,老国王对他进行 

细心观察,还是觉得他太嫩了。这位王储从欧洲学来一些皮毛,整天嘴里说 

的都是什么“平等”、“自由”等时髦词汇,但在行动上却是典型的花花公 

子:逛夜总会,去赛马和赛车,动不动就闯祸出乱子。于是,礼萨王一方面 

给这个年已19岁的继承人说亲,娶了埃及国王的妹妹芙吉娅公主,以让他收 

收心。另一方面找他正式谈了一次话,告诉他自己年事已高,要他作好准备, 

很可能不出一年自己就不能临朝执政了。从此,礼萨王一步也不许穆罕默德 

离开他,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并同他一起处理政务,增长他治理国家的才 

干,这也是为了在群臣中树立王储的权威,为将来君临天下做准备。 

     就在礼萨王加紧培养穆罕默德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礼萨王想 

借德国的力量把美国和苏联势力赶出伊朗,便请了许多德国军事专家帮助他 

建设现代化的军队。战争开始后,大批的德国间谍在德黑兰十分活跃,力图 

把伊朗拖入反苏战争的漩涡。德军进攻苏联后,礼萨王又拒绝了盟国借道伊 

朗向苏联运送军用物资的要求。礼萨王虽然宣布中立,但仍然纵容希特勒分 

子在伊朗活动。于是,1941年8月25日,英军队南面和西面,苏军从北面 

攻进伊朗。第二天又轰炸德黑兰。伊朗15个师的军队不战而降。盟军占领伊 

朗后,于9月14日给他下了最后通牒,逼他3天内退位,否则盟军就要开进 

德黑兰。礼萨王迫于压力,只好照办。9月16日上午,他在议会上宣读了退 

位的诏书。当天下午,穆罕默德从议会大楼的一个旁门走进去,正式宣布登 

基。就这样,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成了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君主。 

     当巴列维国王回到萨达巴德宫时,老谋深算的礼萨王生怕盟军变卦,已 

只身逃往伊军控制的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盟军唯恐老国王暗中捣鬼,又进一 

步要求他离开伊朗。老国王提出去阿根廷,可一艘英国船像押送囚犯一样把 

他送到英属殖民地毛里求斯。后又转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1947年,这位创 

建巴列维王朝的“礼萨大帝”因心脏病突发死于南非,终年69岁。后来,他 

的尸骨被运往埃及,葬于拉法伊清真寺墓地。谁也想不到,33年后,巴列维 


… Page 114…

国王也与他的父亲一样,落得个同样的归宿,流亡异同,埋骨埃及。 

     巴列维继位之初,处境十分艰难,朝纲不振,危机四伏,在盟军当局手 

里不过是个玩偶,处处要看美、苏、英的脸色行事。两年后,巴列维才抓住 

机会,找到一个靠山。 

     1943年11月底,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和苏联领袖斯大林, 

这世界三巨头秘密聚集德黑兰,召开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事前伊朗王室一 

无所知,会议期间,巴列维两次会晤罗斯福,罗斯福答应支持伊朗,以便在 

战后遏制苏联。有了美国人撑腰,巴列维终于平息了国内各种割据势力,坐 

稳了王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一年,外国军队也先后撤出了伊朗, 

巴列维的统治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1953年掀起的一场政治风暴,差一点将巴列维头上的王冠打落在地。 

1951年担任首相的摩萨台,是个民族主义者。那时候,伊朗的石油产量已居 

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委内瑞拉和苏联。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取得 

了大片的“协议区”,生产、销售、油价,伊朗均不得过问。因而石油出售 

后,伊朗只能得到收入的18%。于是,摩萨台就职后的第一天,就宣布石油 

国有化,全国所有的油并都归伊朗国家所有。摩萨台的威望在国内直线上升, 

他继而提出要兼任国防大臣,以控制军队。深知军权重要的巴列维当然不答 

应,两人发生了尖锐对立。在议会的支持下,摩萨台不仅兼任了国防大臣, 

而且逼巴列维到国外长期休假。巴列维只有躲在里海之滨的一座老王宫内, 

一筹莫展。 

    对此,美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西方石油公司也联合抵制伊朗石油,摩 

萨台政府因此财政枯竭,连军恼也发不出。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埃 

杰克斯行动计划”。他们派被摩萨台流放的阿什拉芙公主潜回国内,说服巴 

列维国王先发制人,颁布一道罢免摩萨台的法令。阿什拉芙花了5天时间, 

才使过分沮丧的巴列维振作起来。1953年8月15日,巴列维按计划派人到 

德黑兰,给摩萨台送罢免令。谁知摩萨台早有准备,扣留了来人,并在第二 

天到电台,宣布巴列维企图搞非法政变。巴列维吓得赶紧带了第二任王后苏 

拉娅,乘一架双引擎小飞机飞到巴格达,请求避难。不久,巴列维又飞到罗 

马,在一家旅馆里躲了起来。 

     中央情报局一手不行,又来一手。8月19日,当过警察首脑,被巴列维 

指定为首相的萨希迪将军,率领效忠国王的部队攻入首都德黑兰,很快就控 

制了全城。过了几天,摩萨台被逮捕。8月22日,巴列维国王返回伊朗。这 

一次,中央情报局为使巴列维重登伊朗孔雀宝座,共花去39万美元,但与赢 

得伊朗这个对苏前哨阵地相比,此代价可谓微乎其微。 

     有了这次教训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就着手帮助巴列维建立情报组织。1956 

年,凌驾于所有其他警察部队之上的“伊朗国家安全与情报组织”正式成立, 

这个组织就是臭名昭著的, ‘萨瓦克”。据统计,“萨瓦克”的人数达两万 

多人,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一位曾在苏联和伊朗工作过的中央情报局高 

级官员透露,“萨瓦克”统治整个伊朗,其势力之大,实际上已超过苏联的 

克格勃。“萨瓦克”的特工人员,几乎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人们谈之色变, 

对它深恶痛绝。在“萨瓦克”的刑讯室里,什么刑具都有,有砍四肢的铡刀, 

有剥指甲和剁手的器械,有烧烤人的铁桌子,还有通电的电椅。“萨瓦克” 

惨绝人寰的暴行,成了导致巴列维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巴列维还加强了他的专制统治。尽管从伊朗宪法看,巴列维国王 


… Page 115…

所拥有的权力并不会比英国女王多,可事实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都是 

巴列维一人独揽的。同时,他作为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也加紧了对军队的严 

密控制。他每周都接见陆、海、空三军司令两次,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无权 

调动哪怕是一个连的军队。没有他的同意,将军之间不得会面。1973年石油 

繁荣以后,巴列维财大气粗,大规模扩充军备,每年从美国购入的现代化武 

器要占美国武器出口额的20%左右。就这样,巴列维拥有了一支有40万人 

之众的现代化军队,成了波斯湾地区的霸主。 

     在摩萨台政府被搞垮后,为平息民愤,他也开始争取民族利益。他与西 

方石油公司谈判,将伊朗石油收入的份额从18%提高到50%,后又提到75 

%;1973年7月宣布收回租借地石油的勘探、开采、加工管理和设备使用的 

权力,这也就是收回了本国石油资源的主权。后来,巴列维在石油输出国组 

织中带头提高油价,海湾地区石油由1973年10月份的每桶2.99美元提高 

到12月份的每桶11.56美元。伊朗的石油收入因此增加了4忆美元。他的 

这一举措,使伊朗财源滚滚而来。 

     1973年,伊朗石油收入50.67亿美元,1974年达到186.71美元,伊 

朗一下子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急骤膨胀的财富,使巴列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全国大兴土木, 

大小工程一齐上,经济上出现了一时的繁荣。伊朗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第9个 

最富裕的国家。但是,腐败奢靡之风与经济繁荣齐飞,贪污舞弊日益盛行。 

王公贵族花天酒地,王室更是富甲天下。有人统计,王室成员,即巴列维的 

10个兄弟姐妹的财产在16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1958年创立的巴列维基全 

会,实际上垄断了国家最大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合法 

的和非法的收入难以计数。巴列维本人在世界旅游胜地都有别墅。他经营的 

资产,从房地产到炼油厂,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据瑞士银行人士透露,巴 

列维的财产达数十亿美元。 

     巴列维虽然建立起先进的工业体系,但农业生产连续下降,占全国人口 

的一半以上的农民依然生活艰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造成庞大的失业大军。 

城市里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消费品奇缺,民怨沸腾。 

     正当人民愤怒的火山酝酿喷发之时,巴列维国王却在1971年10月15 

日举办庆祝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的盛大典礼活动。大典在波斯波利斯举 

行,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曾在这里建造一座雄伟壮丽的宫殿,至今宫殿遗 

址仅剩下断垣残壁,但其壮美雄浑的气势,仍令人叹为观止。庆典所需设备 

器材,全部在法国专门订制。在宫殿遗址前,60座巨大的白色帐篷显示出上 

古风貌,帐篷内豪华古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专为69位外国 

元首和特使准备的。200多名装扮成古波斯武士的士兵守卫在帐篷前。庆典 

开始后,全体人员首先去帕萨加第拜谒居鲁士大帝陵墓,返回后出席盛大的 

宴会。仅宴会的花销就高达一亿美元。大典之夜,几十公里范围内彩灯似海, 

乐曲阵阵,探照灯把居鲁士宫殿的断垣残柱照得十分高大,使人们仿佛又回 

到了波斯帝国的时代。巴列维不惜花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