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上海的金枝玉叶-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This photo shows that I am still working。
  1998年9月24日,戴西度过她今生的最后一个下午。那天我和她在一起最后确定将要放进《上海的金枝玉叶》里的照片,这些来之不易的照片,涵盖了她九十年的生活,最早的一张,是她一岁时候的照片,最后一张,是她九十岁生日时在亲友为她开的晚会上的照片,她站在蛋糕边上。差不多全是中正精心保留下来的。
  窗前的小圆桌上,被我们堆满了照片。戴西翻动着它们说:〃从前我有三十多本照相本,'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业余大学的老师全撕光了。那时我想我再也不要照片了,可现在看看,又有这么多了。〃
  这时,她拿起这张照片,冲印得很粗糙的黑白照片,她说:〃我喜欢这张。这是在业余大学照的,那时他们又请我回去,每星期为英文口语课录音,那时候学英文的磁带还是不多,许多课文都是我读,然后录下来,给学生在听力课用。〃
  业余大学就是〃四清〃的时候虐待了戴西,〃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吞没了她所有留下来的照片的地方,也是更早时候,她第一次劳动改造时的外贸农场。那里看门的老人一直在原处,看到她日日来这里劳动,看到她日日来这里上班,现在又看到她回来为学生录课文。他们见面还彼此打招呼。老人说:〃我记得你的。你不是从前来劳动改造的郭家四小姐吗?〃戴西就说:〃是啊,就是我。〃
  中正曾反对戴西回去,他说,那地方对你那么坏,怎么还回去为他们干活。
  可是戴西还是回去了。有人说,她这是要做给当时批判她、把她说得一无是处的人看看,她还是被学校当成一〃个宝贝一样的请回来了。还有人说,这是她的大度,她证明了自己可以对别人有用。可戴西什么也没有解释。
  在她失去了许多照片的地方,她得到了这一张照片。
  戴西抚着这张照片说:〃我很喜欢这张照片。我曾想过,要是我去肚了,我就用这张照片当我的遗像。〃
  〃为什么呢?〃我问。
  〃这张照片表现出,我正在工作。〃戴西挪过放大镜来一一点着说,〃你看,那是录音室,还有话筒,还有我手里拿着的东西。〃是的,那是一个老式的话筒。还有一本1983年时在所有文具商店里都可以买到的练习本,图案很粗糙,压色也不准。可这并不妨碍戴西为自己骄傲,为自己工作的骄傲。
  她终于作为一个独立的女子,得到了承认。
  一天以后,戴西在家中安然辞世。
  七天以后,静姝、中正和媚分别赶回上海,为戴西举行葬礼。葬礼上,这张照片被精心放大,挂在戴西的近旁。




 



  

1986 七十七岁 乔治归来

  As for Daisy's piano; she went searching in the suburbs; but the one she found there wasn't hers。 Then she was drawn to Suzhou; and the one there wasn't her either。 Finally she was notified to go to Guangzhou to identify her piano; but she was reluctant to make that long journey。
  乔洽回家来了,就是那个当年惊慌逃出、将枪留在吴家的乔治,戴西最小的弟弟,他的脸慢慢长得像在美国的犹太人了,有种缄默的软弱的怀乡。他的太大,是当年戴西结婚时为她做头发的美容师,他们在夏威夷开了家美容店,乔治在店里帮忙。
  戴西陪他去看了老房子,那是他们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他们还去看了当年的七重天宾馆,那是从前乔治的办公室;他们也去看了从前郭家的百货公司,现在它已经改名叫〃华联商厦〃,它仍旧算得上是南京路上的大商厦。从前戴西到店里去买皮鞋,选不到合意的,在店堂里当经理的乔治拿出自己的钱来。说:〃你到先施那边去看看,快不要在这里难为我们了。就算我送你鞋子好了。〃
  她向他说了几年前,自己被通知去领回从前的抄家物资的经历,被抄走,没收走的东西里,有一些是1962年以后,戴西从七重天郭家的公寓里搬到吴家花园里用的。
  〃文化大革命〃以后,政府开始清退当时的抄家物资。在大致列出一个当年被抄走的东西的单子,井由政府收去单子以后,戴西便常常得到通知,去什么地方认领自己的东西,有时是去一家教堂,戴西这才知道整个〃文化大革命〃,教堂关闭期间,许多教堂被征用为仓库。当时,戴西的同事以为她一定会认回一大堆东西,还特地为她找了一辆小卡车去。可是,让她认领的,只是一个已经碎了的白翡翠戒指,而戴西从来没看到过这个戒指。
  另一次,戴西带着通知去领她的珠宝,她真的领到了一大包,可打开一看,大多数不是她的,她把不是肉己的珠宝又还了回去。
  还有一次,原来的单位通知她去拿回当时被抄走的东西,许多人被抄走的东西全堆在一起,到处都是。她找到了自己家的一个保险箱,她那时用来保存中国邮票的。她这次认回了自己家的保险箱,可它的锁已经被撬开过,现在放在里面的,是一些麻将牌。
  有时认领东西的地方很远,在大场,甚至在郊县。到大场去认领被拿走的字画时,戴西一进仓库就吓了.一跳,那高大的房子里,挂着上千幅字画,供人认领。在〃文化大革命〃中,戴西被拿走了上百幅字画,可她仰头去看密密麻麻的字画,很快头就晕了,有时她发现自己的字画上已经别上了别人的名字,表示已经有人认走了。后来,戴西发现有些出色的字画边上,会出现不同的十个名字,表示同时有十个人认定这东西是自己的。要到最后,才能决定到底那是谁的。
  而戴西家的钢琴,找到郊县,可那架琴不是戴西的,找到苏州,发现苏州的那架也不是戴西的,以后又通知戴西去广州认琴,可戴西已经不想再去认了。
  戴西从原单位得回〃文化大革命〃中被扣去的工资。
  在政府为吴豌骧案平反以后,政府清还了十年中从戴西收入中扣除的罚款,为此,戴西曾有十年每月只有六元钱的生活费,政府还清退给戴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沃利寄来帮戴西清还吴毓骧罚款的八千美金。
  乔治带着侥幸的神情,问起戴西在上海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所有郭家在海外的成员一样,乔治也认定。要是自己当时留在上海,也会像戴西一样经历所有他们不能想象的事。对乔治来说,戴西的遭遇把他当年惊恐出逃的日日夜夜,反衬得几乎是甘美的回忆。戴西说了一些,然后她像从前一样,耸耸肩,摊开双手说:〃你看,我就这样过来了。我好好地过来了。〃
  乔治没有问起那三把左轮枪的下落,戴西也没有况。
  后来我问起戴西,为什么不让乔治知道他惹了大祸,戴西说:〃他不是有意要害我们。要他知道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他们总是要抓YH的,开始抓他的时候,并没人知道我们埋了枪。就是没有枪,YH也会为了别的理由被抓的。〃




 



  

1989。9 八十岁 〃我今天应该从哪里说起?〃

  In her memoirs she recorded her experiences during the long periods of the 〃Four Cleanup Campaign〃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re were many things that her own children first learned about from her memoirs。
  戴西在美国西部中正的家里,在亲友的鼓励下开始用中正的打字机写自己的回忆录,他说是为自己家族里的孩子写的。她是这样开的头:
  爱尔莎写信给我,说到里昂写了一些郭家的事,她还为他改了几处。可是一直到爱尔莎和里昂都去世了,我都没有看到他们写下来的东西。直到后来,乔治寄给了我。
  我一看完,就觉得我也回忆起了一些早年的生活。我最大的遗憾是波丽没看见里昂写的东西就去世了,我知道她要是看到了一定会非常享受它,而且我也知道,要是我们一起读的话,我还能听到在许多方面她的看法。
  时光如水湍急地流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来得及写下所有我记得的事。
  我今天应该从哪里开始说呢?
  为了写得好,她参加大学文学系的写作课程。
  在写作班上,戴西一星期要写一篇小文章,作为练笔。她写了自己小时候在澳大利亚怎么跟老师学做白脱油的故事,写了在锦霓时装社时,在杭州的公路上遇到强盗的故事,写了自己小时候怎么和沃利玩〃跟着领袖走〃的游戏,还写了结婚后第一顿早餐的故事。可是,没有写一个字的〃文化大革命〃。而〃文化大革命〃,是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事。
  她解释说:〃外国人不会懂得这些事的。〃
  在回忆录里,她写下了自己的经历,漫长的〃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许多事就连她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在回忆录上知道,后来,静姝说曾有外国人想要帮助她发表,戴西没有同意




 



  

1990。4 八十一岁 童年时代的咒语

  Now she has e back alone; smilling in the sunshine that once upon a time shone on her。 She will never again wear that skirt trimmed with white laces; and her shoes will never again be in such a clean state that one cannot tell the sole from the vamp。 Her face lights up with deep smile; which is typical for the elderly。
  奇迹般的,戴西在澳大利亚度过她八十一岁的生日,而且把这一天留在了照片上。所以我们能看到,澳大利亚那些高高的树,在阳光和大风里没有落下多少叶子,而且还在南半球的秋天里,满树开着小小的结实的黄花。那里的雏菊也井没有全部凋谢,戴西在花店里看到了许多,那是她的花,她的朴素而但白脑花。这是大洋洲无数秋天中的一个,戴西实现了自己在最艰难的时候的梦想,回到澳大利亚她的出生地去看一看。
  八十年代,戴西去了美国看自己的亲人,去了新加坡看自己丈夫家族的亲人,这都比不上回到澳大利亚,去看自己离开时的老房子,悉尼科罗顿街2号,一栋八十年前在用煤气灯的老房子。戴西是不是还能如愿找到它,我不知道,她没有说过。要是房子已经不在了,她一定不会觉得奇怪,她自己也早已不是那个单纯的小姑娘了,她离开这里时,曾对小朋友解释说,爹爹要带着全家到一个叫〃上海〃的中国餐馆吃饭。现在,她早已经知道,〃上海〃这个当时遥远的单词,对她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现在,她才知道这晴朗的干净的地方,真正是她一生中的乐园。
  从前,在老房子里,郭家有两匹马,大哥哥里昂照料它们,可以得到两个便士。后来由沃利照料那两匹马,他不像里昂那样细心照顾马,总是差比他小的戴西去喂马吃草,为了让戴西听话,沃利答应要分一个便士给她。戴西很起劲地干完了活,去问沃利要自己挣来的那一便士,沃利叫她把手摊开,戴西就摊开手准备接钱,可沃利把一便士放在她的手里,然后乘戴西张着手的时候,又马上把它抢去。他说:〃我是说要给你一便士,可我没说那一便士你可以收着!〃
  经历了爱情和对爱情的失望,经历了为一个风流男子的妻子、为一双曾经十全十美的孩子的母亲,经历了独自度过的难产之日夜,经历了在陌生的监狱停尸房向自己丈夫不能相认的尸体走去的下午,经历了在江南薄淡的阳光下目睹一窝小老鼠在劳改资本家的棍棒下的惨死,经历了一个富家女子在大时代中动荡起伏的漫长人生,戴西现在再也不会为沃利生气了,她回忆起这些,会觉得生命之初的美好与单纯,在八个孩子里,她和沃利是最好的手足。
  她现在独自一人回来,她在从前照耀过她的阳光里笑着。她再也没有穿那白色蕾丝的裙子,她的鞋子再也不会因为没有走路而干净得不用分鞋底和鞋面。甚至她脸上不再是八十年以前的安详和孩子的庄严。她的脸被老人深潭流云般的笑容轻轻掩着。
  我相信她和家乡那些笑容淳朴的人在一起旅行的时候,会说到自己的童年,说到怎么在悉尼的幼儿园里学做白脱油的事,她在回到美国继续写作课的时候,还把这故事写了下来。
  一天早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瓶牛奶。〃我们来做白脱油吧,〃她说。于是我们都很热烈地看着她。她把牛奶瓶交给第一个孩子,说:〃你用力摇一分钟,然后传给你边上的同学。〃
  这样,每个孩子在传到那瓶牛奶的时候都用力摇了一分钟,然后再接着往下传。不一会儿,我们都注意到,有零零星星的白脱油粘在瓶子边上来了。
  〃接着摇。〃老师说。
  这时下课铃响了。
  〃想要出去玩的,可以出去了。想要接着摇白脱油的,就留下来接着干。〃老师吩咐说。
  我的两个小朋友过来对我轻声说:〃出去玩完昨天的跳房子吧。〃我是班上唯一的中国人,能交到朋友不容易,我很高兴她们对我好,所以我马上就同意了,于是我们就出去玩跳房子了。
  当铃声再响,我们三个人回到教室里,发现我们的椅子被放到了一边,别的孩子围在一起接着摇他们的白脱油,而老师告诉我们三个人,就自己坐在椅子上。
  他们看着手中瓶子里的白脱油越来越大,高兴得不得了,当老师宣布白脱油已经做好了的时候,他们都微笑了。然后,老师发给他们每人一小片面包,然后在面包上涂上刚刚做好的白脱油。我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
  〃这是为了惩罚你们不在这里做白脱油,而是出去玩。〃老师解释说。对我而言,它等于什么也没解释。是老师让我们选择的,可我们为了自己的选择而得到惩罚。
  要是戴西那一次真的还找到了在科莱斯脱街上的幼儿园教室,站在她曾经被排除在小朋友之外的教室里,她会想到更多的吗?
  也许她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找。因为这一次她也不光是为了怀旧回来,这一年,中正将要完成他的博士课程,戴西希望能帮中正在澳大利亚找到工作。但是她没有如愿。这一次她取得了澳大利亚护照,但从未对人说起。从这一年以后,她是以一个侨民的身份生活在上海。
  中正最后留在了美国。
  戴西显然最低限度,不想让中正再回到中国。
  然而,她自己回到了中国。
  这总是每个知道她经历的人最疑惑的问题,为什么戴西还要回到中国呢?
  戴西第一次从美国回到中国以后,曾有一个中学请她去与学英文的学生座谈,当时,也有学生问到她,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这里是我的家。〃
  戴西从澳大利亚回国后,又有人间她,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她说:〃我的整个生活在上海,我不能离开我的生活,所有我熟悉的,我的医生,我的理发师傅,我的床。〃
  戴西最后一次从美国回来,因为医生认为她有中风预兆,所以她决定不再去美国,也不再去澳大利亚。我问她,她说:〃我没有钱在澳大利亚生活下去,也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她简短地说完以后,深深地看了我一眼。




 



  

1996 八十八岁 戴西与松林

  Songlin said that it depended upon the individual person; not upon the class that the person belonged to。 A former maid always used to bad…mouth hi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