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管产量如何,白冶城看上去可比五岭以南铁户炉户杂居的佛山看上去正规不少。
  知道戚继光在铁厂衙门,陈沐不敢让人多等,进城也没多逛,直接赶往衙门。
  在戚继光的地盘上,他看上去要比年初上朝少了几分威武,着山纹护心甲,发巾将头发一丝不苟地拢起,远远地边抱拳笑道:“陈帅前来,应为戚某有失远迎才对,快请进!”
  看见陈沐身后亦步亦趋的赵士桢与徐贞明,戚继光先后点头打过招呼,并不因位卑而忽视,还专门对徐贞明道:“工科徐先生,谭部堂与戚某提过先生的北方水利法,因为是可以施行的。”
  边说着,将陈沐迎进衙门,并肩而走随意问道:“戚某听说,陈帅此来是看铁厂可能支应北洋衙门使用?”
  “是啊,北洋衙门要有自己的军器局与船厂,广州府军器局虽有力,但其毕竟工匠不多、产能有限,如今天下首屈一指的官营军器局一曰南洋卫局、二曰宣府、三曰京师,京师供京营、宣府供中三边南洋供沿海。”
  “北洋暂且不说,东洋军府可不能光指望南洋那一天七八十杆铳。”陈沐说着摇头道:“各省卫营军兵都等着换装,今年海军讲武堂半数毕业学员也要下派各地任百户千户,陈某要调军械,怕是排不上咯。”
  “一天七八十杆,鸟铳?”戚继光连连眨眼,在心里速算后再度问道:“南洋军器局能造那么多武备?”
  说话间陈沐已跟着戚继光坐至衙门正厅,点头道:“南洋军器局守着佛山,那边出铁装船就能送过来,周围河道密集,几乎是穷一省铁力供起那一座军器局,去年单耗铁便用去一百二十万斤有余,鸟铳用铁是大头。”
  这个数量听得戚继光与陪于末坐的炒铁郎君对视一眼,俩人脸上一个尴尬一个狂喜,尴尬的自然是炼铁郎君……戚继光今天才刚拿着几十年前的旧账跟他问过,过去铁厂一年给京师供铁七十万斤还尚有余力,如今一年二十万斤常例匠人都闲着产能上不去。
  东三边也是用兵器大户,尤其戚继光,手底下就有铁厂偏偏产能上不去,他能有什么办法?
  戚继光脸上的狂喜很快隐去,对陈沐摇头道:“恐怕要让靖海伯失望了,遵化铁厂如今驻军九百八十,是军比役夫多、役夫更比匠人多,十月到四月,民匠军匠仅有二百二十,如今民夫征调已完,回乡种田,白冶城仅有工匠七十七。”
  “城内有炼铁炉二十五座、铸造炉五十六座,多数都已废置,匠人与学徒可随地招募,但本地矿山采尽,官属林场亦无木材取用,民属林场既要买木材又要雇脚夫,本地炉户已无利可盈。”
  陈沐缓缓颔首,这种情况他还真没想过。
  他不关心没有铁矿、没有木柴,他只关心一点——陈沐向炒铁郎君看了一眼,这才对戚继光问道:“白冶城匠人,技术如何,可会炼焦炭、可能担当天下顶尖?”
  戚继光一听陈沐这么问,面上愁苦眨眼褪尽,转头瞪向炒铁郎君,那意思再明白不过。
  ‘机会给你了,给戚某抓住!’
  炒铁郎君福至心灵,起身抱拳慨然道:“白冶城炼铁炉矮者一丈七尺,日出铁两千斤;高者二丈三尺,日出铁三千斤!官匠皆为熟手,只要铁矿、木料齐备,全盛之时半年炼铁七十万斤不在话下!焦炭更不必说,京畿之内随便哪个煤场都会!”
  “不过……”说着,语气又矮一头道:“那,那是嘉靖年的事了,如今匠丁稀少,二十万,二十万斤不是问题!”
  陈沐拍拍手,他就爱听这个,只要你有技术,别的都好办,他对戚继光拱手道:“别急,等我人手过来就开始探矿,戚帅等我仨月,缺矿缺木都不是问题。”
  陈二爷摩拳擦掌,打算让信奉能源可再生持续发展的老祖宗们见识见识咱暴力开矿的本事!
  别人不知道矿在哪、不知道矿有多少,他知道啊!
  这儿可是北直隶!


第28章 基础
  在戚继光那,陈沐得到了几幅顺天、蓟镇的详图,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绘图制法让他一眼就认出这出自宣府讲武堂学员之手。
  从遵化离开的回程陈沐没再选择骑马,被戚继光的旗军沿途护送至永平府开平中卫,在那乘船沿沙河南下至海口,转称海船沿岸行船不到一个时辰便回到大沽口。
  这条河道极为便捷,是陈沐认定将来极为繁荣的铁锭焦炭输送航道。
  回到大沽,陈沐不再心浮气躁,精心整理着自己这趟出行所得,他要开始投资商贾办厂了,张居正的统一税法对西北农户并不友好,但大体上使用白银缴税的优势更加明显。
  农民得到更多自由,给城镇带来更多活力;工商业者如果没有土地就可以不纳丁银,也鼓励了工商业,这给他想做的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唯独有一点陈沐不大满意。
  离开大沽前,他又派人给张居正府上递信一封,一方面说出他想在天津东部沿海大干一场的想法,另一方面则再次跟张居正商议给商贾行重税,同时请他再考虑自己把国中藩王弄到国外的想法。
  宗室这个问题不必多说,去年九边耗粮八百万石,宗室俸米也是八百万石,在陈沐看来哪个地方不能帮朝廷‘清理’一些藩王,丢出去当岛主多好啊。
  至于商税,则是张居正与陈沐分歧最大的地方了,陈沐主张对部分商贾收三成重税、余下与民生有关的则酌情收十税三至三十税一不等的分类计税,这对他来说是老生常谈了,上次进京他就与户部聊过烟草重税的事。
  这一次,张居正又搁置了。
  宗室的事张居正回信里压根没提。
  至于后者,张居正在信里倒是提了一个设想,鉴于四洋军府已成定局,在沿海各省皆选一港开阜,以规范管理海商进出海口,行七税一的重税,这基本上就是延续张居正先前对海商收税的标准,国内工商业则依然以三十税一的税率。
  因为他认为对商贾行重税会导致物价提高于民不利,引据经典,包括但不限于明太祖朱元璋、北宋王安石、汉代桑弘羊以及《孟子》来反驳陈沐竭泽而渔的重商税。
  还是有钱了,过去太仓银年年负数,隆庆出也不过才攒下八十多万,海关税与南洋军府京运一年给朝廷增收近三百万银,财力不是那么捉襟见肘,朝廷决策层一下就舒服了。
  要搁到以前,陈沐应该就认下读书少的亏,不吭声了。
  但最近认识了徐贞明,很受他那股气魄的鼓舞——朝廷不听,是因为我的准备不充足,那我就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以完善的条目与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说服你!
  当然也不全是令人沮丧的坏消息,
  “要设立军器局,需知情练达之人,关尊班掌管南洋军器局,把关尊耳调来督北洋军器局。还有曾押船行商的邵兴邵勇,也调过来。再派人去播州,让应龙给我找些那边挖盐井的熟练匠人,再让他在那边找火油井……没玻璃啊!”
  “给濠镜再传信一封吧,开出悬赏,别管是哪个国家的夷人,把制造玻璃的方法,不,葡人一个比一个精明,要方法恐怕不好要;从现在起濠镜海关不收任何类似琉璃的制品,悬赏葡夷在濠镜开设玻璃厂者,代雇工人、购置材料卖出成品免税五年……等厂开起来再进人把他们的技术学来,免税他也干不下去。”
  “也要在国内悬赏,国中有制出玻璃者,方法得当赏银千两。”
  大沽口要塞百户衙门后厅,陈沐与幕僚聚在一处,桌案上凌乱铺着数幅地图,涵盖京畿、渤海湾、黄海湾、辽东、朝鲜等地,其中辽东与朝鲜的地图并不准确,只在一副整体大图上有大概图样,那副大图是沿海航线图。
  此时图上被陈沐以炭笔绘出大大小小好几个三角区域,每个三角区域的起始地都是天津大沽口。
  很多东西都要用到玻璃,而他手上玻璃的替代品只有水晶与琉璃,水晶只能切割不能二次烧制,琉璃的制造工艺繁琐价格昂贵,都不是能普及的东西……在他的计划中,天津一带要形成初步的上下游产业,玻璃厂并非关键,但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它。
  尤其在于陈沐想在北洋设立一间化学实验局。
  “北洋将是一个整体,此地兼得漕运、海运之利,大多资源取得较之旁处更易,故我想在此地设立北洋七局。”陈沐说着抬眼看向周围杜松、徐渭、徐贞明、赵士桢几人,取过白纸边写边道:“军器局、育种局、造船局、军医局、火药局、实验局以及蒸机局。”
  “一切产业先以七局为目的,兼得盈利,周遭即将设立的工厂皆以四官六民行股,国内国外,应缴赋税不可遗漏,首先是木材加工厂,下辖伐木林场,暂且用以建设,等不需要了便专行木材加工,还有烧砖厂与水泥厂。”
  陈沐在这边图上标识北洋旁边刚注上木材加工,便听杜松道:“大帅,林场关了,取木材从哪来?”
  “临近经济作物很多,棉花、布匹都不缺,我们要有被服厂,供应军队之余出产棉衣,供北方穿用,也能销往朝鲜,我们在朝鲜取木材,这条航线很方便,往返不到两千里。”
  “水泥厂用铁渣,军器局有下属炼铁厂,可以供给,铸造锻造也解决了;然后是制漆制胶、榨油炼油、制砖制陶、造纸印刷、织造皮具,上下产业形成供需链,下游首先保证供给再扩大产能,再售卖四方获取利润;上游产业技术高利润高,有市场就有利润。”
  “剩下的就是养殖,主要目的是给旗军供给辎重,旁边守着长芦盐场,这一切既能让天津有更大的规模,也能让北洋东洋有足够的力量带动北方,减轻南洋军府的压力,南洋需要开拓的地方不比东西二洋少。”
  “除此之外,等各个工厂建起,用于工业的诸多学科也能设立,全天下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最优秀的技术与发展脉络将在我们手中整体地汇总、并进一步发展,它们与治国之间的联系,由我们来编书告知与世。”
  “安南缅甸是大明的粮仓,吕宋苏禄是大明的矿场,朝鲜与日本将会是大明的林场与矿场和市场。后人将会说,大明的初步工业化基础,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时代打下的,这幅图只是起点。”
  “朝廷负责大明的现在,北洋负责大明的未来。”
  “等这个起点的基础打下,我们会远渡重洋降临在西夷的土地上,学习他们、领先他们、压制他们……五百年!”


第29章 森林
  陈沐发现自己煽动力确实很强,在他还怀疑别人究竟有没有听懂自己到底在说什么时,徐贞明找上了他。
  赵士桢八字刚有一撇的老丈人明确表示希望转仕北洋或东洋军府发光发热,并附上他熬夜对北洋军府附近建设写出先后规划的建议,让陈沐有些措手不及。
  “在下所虑,在于军府掣肘较朝廷少之又少,本艺水利、营造能为军府出力,亦能在北洋辖地施行水法,完善《潞水客谈》,望大帅准许。”
  有人自愿加盟,而且还是有经验的六科给事中,当然是好事,陈沐欣然应允,便做下在北洋衙门营造好后便发下手令向吏部要人的决定。
  况且徐贞明的建议也很有效,他曾探查过匠人烧制砖瓦,此时北洋衙门工地不但有老练匠人、还有造好的砖瓦窑,来自山东临清的看窑大匠。
  即使徐贞明对陈沐所构思的砖瓦厂体制并不了解,也不妨碍他以官办窑厂思路来代入陈沐的主张,在这个时代,不单单砖窑厂,但凡要用到火窑的地方,别管是炼铁、炼钢、烧瓷还是烧砖烧瓦,最重要的就是看火师傅。
  只要今后北洋军府给出匠人的徭役银,给一份平价的佣金,再充分地说服,工匠多半愿意留在这边。
  没过几日,从南洋依照陈沐要求运载各项物资的船队靠港,货物卸入新造大仓,同时军府卫两个押船百户率领其全副武装的部下进驻北洋衙门工地,看护这批非常、非常、非常贵重的货物。
  二十六万五千两两白银、三千二百两黄金、各式军械、工具、物资与船舰。
  金银贵重,承载他们的箱子却并不大,用南洋卫常装火箭的木条箱装了八十多箱,在运输船队中仅占一小部分,更多的运载空间则用来输送水泥、各式车床、书籍以及人手和蒸汽机。
  杨青鸾带着土豆过来了,红薯被她派去军府卫伺候颜清遥,虽然小东西名叫海龙,但现在让小靖海伯跟小掌柜一起乘船渡海恐怕会把脑子晃碎,何况小掌柜也需要休养,陈沐打算等这边根基打好赶在西班牙那边船还没回来请个长假去军府卫岛住几个月。
  除了家眷,向飞、莲斗等人亦带陈氏家丁搭船过来,老平托依然留在南洋,只是附送一封书信,辩解没有跟随陈沐北上的原因,信中称他通过教会得到消息,欧罗巴近年来出现很多书籍,他将在南洋卫帮陈沐收集一些,翻译一些。
  话是这么说,但陈沐与平托都很清楚,这是为了缓解尴尬,一来明帝国的法令不允许葡人登陆濠镜以外的地方,二来陈沐似乎也从来不愿意让异国人登上他们的土地。
  就像现在被憋在船上只能眼巴巴望着近在咫尺的陆地却不能下船的莲斗一众一样,陈沐没有专门下令让他们下船或不让他们下船,但人们潜意识里就认为他们不该下船。
  家丁队长向飞的待遇就要好得多,他身后四百多个从广东赶来的好手全副武装,在缅甸战争结束后,作为家丁中的佼佼者,他们被投入海军讲武堂进行为期半年的集训,随后带着南洋最新式的步兵武装,奉命北上。
  在船上的货物被卸下后,各队前四声同时响起的号炮让他们岸边港口快速列队,笠盔、胸甲、臂缚、胫甲、短靴一丝不苟,他们身后背挂制式皮背包与被褥卷,挂满竹制弹药筒的腰间携带铳刺,部分人还有一支手铳,大多数人的主要兵器是斜扛在肩头的带托鸟铳。
  十一人一队,队伍里有三顶笠盔带盔枪,枪缨颜色不同,一红、一黑、一蓝,红色是小旗官、黑色为副小旗、蓝色是宣讲官,三名军官职责明确,腰间水囊旁往往会多挂一只小地图包。
  在每队中,还有一个衣甲相同但多披一件覆盖上半身土色带网斗篷的旗军,穿这种斗篷的旗军神色通常比旁人骄傲,手上带托长铳也与旁人不同,多出一副圆筒。
  他们引得大沽口闲懒的旗军侧目,趴在墙垛上扒头以露怯的神情看着港口快速集结的旗军,人们交头接耳地小声低语,说:这是靖海伯的家丁。
  不过片刻,又一声号炮响起,他们的号炮很简单,既非过去明军惯用的小口径火炮,也不是北疆戚家军所用的三眼铳,而是一种以手转动连发的手铳,声音不大,只能让百人方阵听清,再远的地方便没有余力了,因此每次放出号炮都是各队齐放。
  除了家丁,跟随军队一起行进的还有匠人,一百多个自宣府时追随陈沐的家匠,涵盖各行各业,这些老匠人比任何人看上去都喜气洋洋,陈沐给的雇工钱非常丰厚,平时没活时还能闲着领钱,现在终于有了新活计,但显然更让他们开心了。
  因为有活儿的时候他们才能领到全饷!
  在北洋衙门的工地上,已有大沽旗军为他们备下丰盛的食物,陈沐则在前番接应后即至仓库,清点问询辎重。
  他的手掌在仓库桌案上盖着一封老平托从南洋军府岛送到的长信,听押送货物而来的邵廷达对他说着:“沐哥你想不起来了?早年咱在清远峡,有矿工聚众,俺们受命弹压,那个矿山山长被你放了,叫杨荣。”
  听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