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这绝对比以前少,以前地方相互一通气,想要的银两就摊派下去了,如今没有内阁的条子,谁都批不下来钱,而且地方上的王府直接不敢要钱了。
  自山西三藩的宗室被万历皇帝连根拔起送到印度,天下宗室都消停了,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
  除了开国太祖与成祖,就算亲自上战场的武宗战斗力都未必有万历爷高。
  陈沐的意思皇帝非常明白,朝廷需要更多花费更低的优秀士兵,而入伍前完成基本的学习,是成为优秀士兵最好的方式。
  在信里,陈沐就大明帝国的基础教育向皇帝提出建议:“第一批北洋旗军退役后,应有两至三千名旗军不再续服兵役,会回到国内需要安置,他们能熟练读写千字、熟悉军事体能训练流程,懂基本的数学,部分事物道理与机械原理,且对新发现的高产作物有足够了解。”
  “这些退役老兵见到过海外的天下,更重要的是都为帝国流过汗、流过血,对陛下无比忠诚有极高的爱国精神,在陈某眼中是最好的小学教师。”
  “给他们配最少一名童生就能支起一间开设于乡都的小学,大明应该有两千至三千所这样的小学,每年有三至五万名超过五岁、农家树下疯跑的光屁股小孩入学接受为期五年的教育,当小学教育结束,他们就可以帮家里务农了或继续进学了,并不耽误农事。”
  “小学以每年两千间以上的速度扩张,最终使每年入学小儿达到三十万至五十万。”
  “受过这样的初步教育,他们对天下有初步认识、有良好的理解能力与身体素质,能进入民间各专业大学学习或继续习文,习文者能比旁人更易融会贯通。”
  “从军者,能在一月内迅速听懂军令、快速学习各种兵器使用方法,能接受指挥、清楚后勤筹算、看懂地图、知晓传信。”
  “务工者,进入任何一个工厂的生产线,都能在一月内熟悉工作流程、熟练操作保养机器,生产出合用器械。”
  “陛下不必为达官贵人、地主豪绅的孩子们寻找出路,他们出路太多了;让天下最普通的百姓、甚至连普通都称不上的百姓子孙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世代为帝国基石,当有登上厅堂的机会。”


第461章 路遥远
  东洋大臣在皇帝眼中一直是可以令他信服的好人。
  身份低微的南洋卫指挥使取得权柄的原因并非他是大明最优秀的将官,而在于他是天下间最了解海外的人,但他并未专擅这一特点,不贪恋南洋军府大权,并继续为大明创造更多了解海外的人。
  而现在,疯狂的南洋大臣为皇帝解开一个野心勃勃、前所未有的人才储备计划——在未来十年,系统培养三百万名受基本教育的少年,并在十年后以每年五十万的数量递增。
  这些人他们能熟练背诵几句古诗词,了解帝国的文化与朝代更替能看懂地契、房契与小说话本。
  上街卖肉买菜算得比店家还快,知道水银有毒、火药爆炸不是炼丹师的方术,哪怕当个佃农地主管家也不能再在契约上坑他们。
  认为世上有物理定律绝大多数并非因缘巧合,在他们的意识里爪哇国并不遥远,而真正遥远的大洋另一边有全国服色尚黑的西班牙与男子喜穿勒蛋裤的弗兰西。
  朱翊钧将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中儿童们称为‘万历一代’,显而易见,他们将更好地融入新时代,与此同时也会向帝国,或者说直接向他这个皇帝提出新的挑战。
  当他们知道这一切,又该如何让他们对帝国、对皇帝,保有极高的爱国忠君思想?这是他要解决的事。
  曹操倘若生在兴盛、繁荣、处于上升期且领土不断扩大的帝国,他也就如愿以偿去做大汉征西将军曹侯了。
  陈沐单提的是教育,但在皇帝看来,关于教育的方面陈沐不但为教育提供解决思路,还解决了军事,这是相辅相成的。
  他一点儿都不怀疑陈沐说的正确与否,因为这是他的亲身经验,他学东西就是比别人快,火德星君运到紫禁城,他看了半天就知道里头大概原理;鸟铳放在手上,看别人打放一次就知道怎么用。
  因为《陈氏道德经》是他的基础教育。
  因此待万历一代长成,朝廷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给这批人创造上升空间,人只要有盼头,谁都不会想掀桌子。
  陈沐还提到两个概念,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
  其实古代中国一直是这两种教育理念并行,因为印刷术的存在击败了贵族与世族,唐代以来,三代以上的望族依然存在,但他们已经不那么特别,平民百姓也有读书的机会。
  无非可能家学渊源令他们有更多机会,人不存在绝对平等,老子努力一辈子,生了小孩,老兵留下套兵甲、老文士留下一屋子书、卖菜的留下个小摊位、开当铺的也会把铺子与当票留下,但科举在明朝让大多数人平等了。
  做买卖的、陈友谅旧部后人与罪臣后人、服丧的、犯法的、和尚道士之外的大多数人。
  因为科举并非指的是受教育机会,而是做官的机会。
  但都可以学习。
  你要做医生,去医学;要学天文和术数,去阴阳学;医学和阴阳学就在帝国除海外领土外的每个县治官学的左边和右边。
  在这片广阔土地上,每个地方都有社学,社学,五十家一社,每社一学。
  弘治十七年明令天下,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应送社学读书。
  为什么到十五,因为到这岁数就成人了,而很多人在达到这个岁数之前就不读书回家帮助爹娘照顾田地去了,科举准许你考是一回事,你的家庭有没有脱产读书的实力供你寒窗苦读就是另一回事了。
  万历皇帝隐隐觉得,万历一代从五年制的小学出来后,应该再继续获得进学的机会,但很快他就从陈沐的信里后面找到这一段。
  “当第一批学子毕业,朝廷宜统算全国工业、商贾、医学、农牧、矿冶、造船、讲武堂、讲文院等诸般专科大学、学院,尽数收归学政大宗师管理,设立考核,并鼓励小学生报考,待其学成,自可从其业。”
  “两京都司宜设直属兵科大学,每年招募由陛下心腹统筹,聘请退役军官教授文化与学兵技能,凭其专业技能给予等级,如丙等兵管吃管住、乙等兵给四成饷、甲等兵给七成饷,如此待其毕业,由兵部分配各地从军,逐步替换世兵军户。”
  “最终目的为全国统一兵员选拔、统一兵员训练标准、统一军事理论,从职权上分离练兵官、统兵官、宣讲官、后勤官四层机构,哪个部分出错皆可找到负责人。”
  “如此一来,天下新兵入中央操练,练成学兵至四方驻防,精兵劲卒出边疆作战,稳固军队基层忠诚,收紧军队高层权力,主将只管打仗,练兵、后勤自有最好的专人负责。”
  “三大军器局统一管理、统一规格,至如今所用军器已皆可定型,实验可以继续,不过在有极大提升前不必再多造实验型号,以扩大军备为目的提高生产,小学毕业即可进入兵工厂、罐头厂、被服厂做学徒,当他们成为正式工人,则继续带学徒,当学徒成为工人,第一批已成为更好的工人,或晋升管理层,开设分厂。”
  “民用工厂亦是如此,绸缎、瓷器、工艺品、建筑用厂,除需身体素质与对身体构成危害的炼铁炼钢等工业外,皆可使用此法。”
  “农业上削弱掌握土地过多的大地主,鼓励寻常农户通过使用机械成为小地主,大规模生产农牧产品。”
  “士农工商四民为主,当他们富贵,会带动百业服务者生计繁荣。”
  “科技上鼓励创新,设立专利权,对技术上的进步给予三至十年的保护,世界范围内其他人在不经过允许的情况下不得使用,如其技术进步有利于国家,则由皇室出资依其价值一次性买下设计,设计即属帝国所有。”
  战争机器。
  万历皇帝认为陈沐要塑造的是一架战争机器。
  利用大规模普及教育的成果,短时间完成北洋旗军标准的训练,当然统一准备的伙食可能会比北洋军府稍差一点,但有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罐装军粮、铁路运输以及大规模制造的先进火器,这种天下屈指可数的军事力量将被真正普及。
  只是在纸上写下几段话,到一个庞大帝国真正实行,中间要走的路又有多远呢?
  皇帝揉了揉疲惫的双眼,并不在乎。
  他生来就是要一统天下的。


第462章 闹饷
  皇帝把自己想干的几件事列了单子随身揣着,他要在接下来几年干的事可太多了。
  但有件事比张居正的病情、并无头绪的小学教育更重要。
  杭州城驻防官兵闹饷,地方官府传信要调边军南下镇压。
  这是不久前的事,收到消息的皇帝都惊了:“闹饷你给他饷就得了,该给的,为什么要镇压,而且就算镇压,调边军?塞北正打仗不说,边军过去都过年了。”
  这很奇怪呀,让皇帝都无处吐槽了。
  不过紧跟着第二天的电报,就让皇帝明白了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
  杭州城,身处东南的城池,官军闹饷,闹饷就该给人家,当兵吃饷应当应分的事,后来仔细问了问才问明白,闹饷的东南剿倭时期的老兵精兵。
  其实在皇帝知道这个事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闹饷是胡宗宪时代备倭老卒,他们年长的已近五旬,年轻的也有三旬,因为后来倭寇逐渐平息就不再招兵,一直用着这些人,拢共九营四万五千人,过去是备倭,后来是七营防汛、二营守城,军饷为月银九钱。
  因过去倭乱,东南营兵、募兵的数量超过正常时期,军兵太多花费太大,偏偏他们从军半生,都不愿解甲归田。
  所以巡抚都御史吴善言就向朝廷建议,把地方军饷减去三分之一。
  而朝廷如今行了万历通宝,不是亚洲那种纸币,是渐感文治武功有远迈父祖之能的万历皇帝结合朝廷需要新铸铜钱的需要,发行的新铜币通宝。
  在使用铜钱多的北京,一枚万历通宝能换得旧钱两枚。
  但在浙江则恰恰相反,换钱是有价无市,而这价钱,是一枚旧钱换两枚万历通宝。
  就这个价,你想换还换不着,因为他们不愿意用铜钱,这里头有心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东南,人们用银子多,哪怕是其实没多少钱的普通人,也要用碎银才有面子。
  本来军饷就减了,军饷还发的是万历通宝,这些老兵去街市上买东西很困难,所以就要闹饷,闹饷的原因不是没发饷,而是发了军饷无处支兑。
  他们生计所迫,只好群起向巡按御史张文熙上诉,以铜钱不易携带的原因,让发银子,而且要把减少的军饷发回来,要不然没法过日子了。
  张文熙也没办法,就再找上御史中丞吴善言,可吴大人官威大,他威胁军兵:“减饷之事已定,不愿当兵的就回家务农去。”
  把军兵轰走,并且,吴善言吴大人还给朝廷发电,要求调边军顺漕河入浙,镇压兵变。
  皇帝全当没听见,并把电报纸撕了。
  反正他撕不撕对事情影响都不大,真正管这事的是廷议,跟他这个整天在清华园里开蒸汽船打巴子拳的皇帝好无干系。
  廷议还议着呢,第二封电报就发来了,这一次不是巡抚发的,是巡按御史张文熙,弹劾巡抚吴善言抚治无方,处事不当,自找殴辱。
  殴辱这个词,张文熙用的很灵性,深得皇帝之心,万历爷看这封电报时脸上一直带着迷一样的笑意,虽然言官骂他的时候,他很愤怒,但他看七品的监察御史对挨打的巡抚冷嘲热讽,心里极为舒适。
  张文熙就是说你这个巡抚做的不好,被老兵揍了是活该,都是自找的。
  张文熙的电报是中午发的,仔仔细细把吴善言上奏减少军饷、威胁闹饷官兵的时由说了一遍。
  紧跟着又说了在吴善言威胁完闹饷官兵的第二天,二营守城官兵是如何在兵头马文英、杨廷用的率领下大清早聚众起事,定出条例、发布安民告示、串通守门官兵,披甲执兵、刀剑在鞘、弓弩不上弦,马文英与杨廷用两将自缚与前,带着列队上街。
  先围督抚衙门、转而拥入巡抚衙门,军兵逮住来不及逃出去的吴善言便是一顿胖揍,最后是张文熙等官吏冲进军阵,张手疾呼,最后劝说其他御史官,答应给今年五个月口粮,又寻粮商贷了三个月的粮。
  张文熙又自己拿出两千钱给官兵,让他们拿这钱先买些酒粮,这才让兵乱稍熄。
  然后就有了这份弹劾。
  这是万历皇帝知道事,后来事情也好解决,根本不用想什么镇压的事,皇帝亲自下诏把吴善言革职回乡,跟这事有关诸人都该革职的革职、该调职的调职、该罚俸的罚俸,并派遣原兵部侍郎、宣府巡抚张佳胤巡抚浙江,平息兵乱。
  张佳胤没带兵也没带护卫,别说调兵、进力士他也都不听,自己一个人驾驭着马车就往浙江去了。
  没别的原因,这个时候大明在北方正打仗,各地兵事仍在变革之中,稍微动兵不但会把闹饷演变为真正的兵变,还会刺激其他地方的官军。
  皇帝对这次的事也挺感兴趣,他认为这支军队是好兵,专门赦免了两个参将与闹饷官兵,还给他俩传了封电报,把军队中年龄不足四旬的都集结起来,调来京北。
  万历老爷的脑回路跟别人不一样就不一样在这了,别人觉得,兵变是要镇压的;万历觉得,这帮人索要饷银都闹起来了,还对百姓秋毫无犯……这不是好兵这是什么?
  大明朝梦寐以求的不就这些人么?
  他们或许与官僚站在对立面,但天下最大的地主皇帝非但不认为兵变与自己站在对立面,还认为兵变的兵,是他的自己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万历要办的庸才贪吏,底层百姓与士兵天然与他站在一起。
  但是万历老爷并不知道,在闹兵变时,除了官员与闹饷官军,喧嚣的杭州城中另有数量众多的百姓对此感到欢欣鼓舞。
  在官军列队穿街过巷时,他们啸聚呐喊为官军助威,而在官军痛揍巡抚吴善言时,这些不到饿死绝不发出自己声音的百姓们高声叫骂,大声指责官吏的错误。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吸收了兵变的经验,收到了兵变的感召,默不作声地准备着。
  直至这一天,紫禁城的电报房宦官颤抖着为清华园的万历皇帝送来一份来自杭州城的电报。
  电报用的是已经过期的密文,密文向皇帝报告,杭州城电报房为贼人占领,贼首乃浙江上虞流民丁仕卿、韩瑾聚众两千余,啸聚纳喊折楼栅门,焚劫乡官宅舍肆行剽掠,请发兵即刻镇压。
  皇帝将这电报读得咬牙切齿,攥着电报信对宦官王安道:“一月之内,兵变民变,杭州城的官吏,以为朕是瞎子吗?”


第464章 夜巡
  万历十年,杭州城。
  天色刚复清明,聚众的短衫行人举火驱走雾气,端着食盒的随从打开电报房的横木,木门吱呀声里,食盒打散一地,瓷盘摔碎之音撞入耳朵,有人高喊:“人不见了,快去报告丁先生,郭三跑了!”
  郭三,是杭州府电报房过去的杂役,因此掌握一套已经过期的电报密文。
  而他们口中的丁先生,则是郭三用过期密文发往北京告密电报中的贼首丁仕卿,他并非郭三电报中的杭州城流民,有生员的出身,在杭州城东李坊的社学当了二十多年教师。
  但这杭州城里聚拢在丁仕卿身边群情激愤的百姓,绝大多数却是官员意识中的流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