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5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捕鸟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都将成为埋藏在心底永远不向别人诉说的秘密,那些劳力半生虚度光阴的失败者们不会有脸面向旁人说起他的代价,只有最终捉住鸟儿的幸运儿才会在今后有限的岁月里反复提及。
  就好像那些代价不是损失,而是金光闪闪的功勋章一样,给无知者带来一种只要愿意付出代价总能捉住鸟儿的错觉。
  参与捕鸟的人,得心应手的行家总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捕鸟,能知道哪里鸟多能抢占先机就已经不是泛泛之辈了。
  朱晓恩看见的大明正是如此,这个伟大国度有无限可能,同时他也对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归属感,哪怕他羡慕大明的农夫、商贾、官员、将军,哪怕他再是大明的藩王,百姓背后说他几句刘唐,也不敢反驳。
  哪怕这是明目张胆的诋毁,他一样不敢正面反驳,同时还在心里认同大明这种做法——大明确实就是最强大的帝国,黎民百姓理应受到官员节制,他们同样应受到节制。
  不论刘唐还是段景住,都会让人很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现实:他们是外来者。
  既然是外来者,就得融入,融入花费的代价越大,他们对大明的感官反而会越好。
  大明人因他是大明人而备受尊敬,艾兰王因他是艾兰人而被看不起,只有这样才会让人想要融入其中做个大明人。
  如果反过来,因他是艾兰人便给善待、给他尊重、让他宾至如归,那这一切魅力都来源于艾兰王国,与大明有何关联?
  大唐的万国来朝番将尤其勇猛,李光弼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跟他是契丹人有关系吗?只因他是中兴战功第一,他有才能,而大唐能用。
  仅此而已。
  朱晓恩在大明所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非但没让他对大明产生恶感,反而在回到艾兰王国的每天都在思考,等完成艾兰统一战争要不要向皇帝上表,请求终老天津。
  这种事也不是没有过,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麻剌国王哇来顿本、锡兰国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皆葬于大明。
  朱晓恩并不认为自己会是最后一个做出这种选择的人。
  在这一点上或许朱晓恩与白老虎殊途同归,他们不论进行统一战争,还是经商致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让自己后半生以一个大明人的身份生活在大明人时代生活的土地上。
  只是在此之前,他跟着白老虎把沼泽原野看遍,依旧没看出什么有助于他兵马攻下都柏林的神兵利器。
  他只能看见一堆堆像坟头般堆在旷野上的泥煤堆,稀疏的几座粮仓看上去只能供应为白老虎工作的亚州白马部土民。
  看上去,白老虎也根本没有为艾兰王军准备辎重的意思。
  那你把本王带到这做什么,消遣?
  白老虎指着一望无际的泥煤堆道:“那些就是我要交给大王的辎重,这所有晾晒好的泥煤,大王都能带走,部众做了大车,只要大王的军队把它们推至前线即可。”
  “都柏林周遭村落百姓需要泥煤来给土豆施肥,这个冬季也要准备取暖的泥煤,整个岛上都没有人有我这样大规模生产泥煤的能力,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把食物卖给大王。”
  “不不不不不!”
  不知是哪里触动到朱晓恩的心弦,白老虎普普通通的话语吓得他突然接连摇头,避之不及道:“不行不行,这些东西不是我的,我不能要。”
  “而且我也没有土地能给你了,在河口我交给你相当于整个岛屿一百份里的一份,那些土地你的公司到现在甚至没开垦完其中一成。”
  “在你开垦完土地之前,我不能在交给你更多土地了。”
  白老虎摇了摇头,道:“这些泥煤,我要换的不是土地,正如大王说的那样,白马公司的土地已经狠多了,我需要的也不是土地,是能开垦土地的人。”
  “我要大王接下来打仗的所有俘虏,只要大王把俘虏交给我,艾兰发生的每场战争,与当地百换取辎重所需的泥煤,皆由我白老虎一力供应。”


第167章 俘虏
  很快,驻守在爱尔兰都柏林的总督格雷手下有一名秘书察觉到艾兰王国的军事行动。
  这名秘书名叫埃德蒙·斯宾塞,一个富有的布商之子,曾在剑桥读过书,喜好写诗。
  也正因这一爱好,受到菲利普·锡德尼爵士的欣赏成为门客,并将他推荐给英格兰的爱尔兰总督格雷维尔伯爵,跟随总督来到爱尔兰。
  在他来之前,能在爱尔兰殖民地的总督身旁做一名秘书,住在女王赏赐的城堡中居住、工作,可是难得的好差事。
  除了体察民情、安置移民以及每年为女王在爱尔兰向贵族收税外,大把时间可以让他在城堡里写诗。
  钱多、事少、离家近。
  不过自从埃德蒙·斯宾塞到这之后,麻烦就没断过,先是泰隆郡的伯爵回归,从北方向周围世袭贵族发起声势浩大的兼并战争。
  由于那时候他们心理准备不足,并不认为泰隆郡肖恩·奥尼尔的出现会让英格兰在此地的局势恶化,并未加以阻止。
  结果才不过短短半年,肖恩周围的伯爵投降的投降、被吞并的被吞并,竟一个不剩。
  而后肖恩向爱尔兰全境宣告,他是大明皇帝册封的艾兰王国国王朱晓恩,于领内传汉文、尊明皇、练精兵,亮明旗帜要驱逐英格兰岛夷。
  总督府才终于意识到,肖恩向他们宣战了。
  而后的战争里,诡异的现象不停地在这片土地上演。
  前一阵还在为英格兰女王效力的爱尔兰贵族在战场上被艾兰复国军打得节节败退、连战连溃。
  同样是这拨人,投降后在高举的前明后艾兰的大旗下列阵,下次战役就能回过头把贵族征召部队打得溃不成军。
  人是一样的人,但这些爱尔兰部落战士在英格兰人旗下不愿出死力,到了朱晓恩手下情况就好了些。
  都是经历过血战的老兵,沙汰了老弱、更新了装备,甚至在战法上都被韩金环等东洋游击军出身的将官因地制宜地短暂操练,教授适合他们散兵游勇小规模作战的军阵战术。
  对上英格兰部队或许实力依旧不济,但跟同样的爱尔兰部落打起来,那端是叫个气势如虹。
  战争会最大限度上改变人的生活,对埃德蒙·斯宾塞来说,他很难再腾出时间构思诗句,不过倒也不全是坏事。
  好在让他出门的机会多了,这也有助于思考。
  去年都柏林险些陷落,外有朱晓恩围城大军、内有黑死病肆虐,好在朱晓恩执意围城,最后围城大营里病患肆虐,这才让都柏林仍旧在女王统治下坚挺到今年。
  秘书埃德蒙在出城寻找创作素材的路上,路过村庄发现各地村民都在储存粮食,他认为这很可能是爱尔兰部落在为艾兰军准备围城的军粮。
  当他将这种反常情况汇报给格雷总督,后者执意认为朱晓恩去年被瘟疫造成极大影响,依照爱尔兰北方的穷困潦倒,今年不会再有大规模围城,并认为他的诗人秘书太紧张了,劝他放松一点。
  在埃德蒙看来,这不是紧张与放松的事,久历战阵的老将有属于自己的经验判断,可别人的经验永远无法安抚自己的恐惧——他是真的很害怕。
  去年末,瘟疫在围城大营肆虐开来,趁朱晓恩麾下主力复国军不在营地,格雷伯爵率城内精兵以奇袭手段击溃敌军,等复国军发现局势有变想要回援已来不及,只能尽快退走。
  在复国军短暂驻扎过的营地,他们找到一门被炸坏的火炮,收集到一百四十颗炮弹,以及大量火药在土地上炸出的大坑。
  格雷伯爵更重视他们发现的那门火炮,由于普利的战争,伯爵总督始终无法把炮膛断片送到伦敦的火炮厂加以验证,但他有个大胆的猜测,艾兰叛军从大明购置的这批火炮很可能为一体铸造。
  内层是铁、外层是铜,极高的技术手段。
  埃德蒙则并不关注那门炮是怎么做的,因为别管那炮怎么做的,他们都没办法大规模制造,铸铁炮他们铸不出来,但铸铜炮并不难,都柏林也不缺铜。
  他们缺的不是铸铁炮的技术与铸铜炮的用料,缺的也不是花费的财富,他们缺的是火药。
  这十年是英格兰最缺火药的十年,过去他们可以用锻铁回旋炮也就是佛朗机炮和摩洛哥换硝土,后来海上来了个人叫杨策,后面的故事不必多说,他海葬了一代航海家。
  所以他更关心的是艾兰叛军随手炸掉多少火药,才能把炮炸裂了、把船炸个大坑,才能让一门炮备一百四十颗炮弹。
  不打听还好,一打听叛军随手炸了都柏林所有火枪手战斗半个月的火药储备,在埃德蒙心里这场仗他们没法打了。
  英格兰的收复失地,只怕也没法收复了。
  英格兰贵族用爱尔兰士兵和艾兰叛军打仗这事本身就是个技术活儿,只能组成大规模步兵阵,一旦离开军官眼线监督,他们的小分队就会变得不可靠。
  而同样装备的小队去投奔叛军,他们立刻就变可靠了,不但战斗的士气更高,还能担任小分队的灵活任务,连监管的军官都不需要。
  哪怕那些爱尔兰部落士兵都是没见识的山村野汉,也能认识到一个最浅显的问题:
  曾一度有统治爱尔兰全境之势的英格兰都柏林总督,只要他和艾兰叛军形成对峙之势、只要他们不敢主动进攻朱晓恩,那就说明这场战争朱晓恩已经赢了。
  爱尔兰人的世界很小,小到意识里英格兰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至于别人说西班牙是最强大的肯定是谎言,西班牙要真那么强大,怎么会无法阻止英格兰对爱尔兰的入侵呢?
  而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想要吞并我们爱尔兰,只要我们的艾兰王国能把他的脚步拦住,甚至都不需要胜利,只要能把它拦住,那无疑艾兰就已经非常强大了。
  埃德蒙也能认识这个道理。
  战争的结果是集结一切对己方有利的条件、毁掉一切对敌方有利的条件,使胜利成为必然。
  在埃德蒙心里,提前把周围村庄部众藏匿的粮食收集到城里很有必要。
  这是需要很多人去做的工作,上百个征粮队很快从都柏林集结起来,他们有八名强壮的士兵组成,由一名军官率领,在村镇部落乱窜,夺走一切他们能看见的粮食。
  就这样,白老虎的泥煤原野得到了第一批俘虏工人。


第168章 外人
  也许连埃德蒙自己都想不到,居住在都柏林附近,过去如小绵羊般驯服的爱尔兰人会反抗城里派出去的征粮队。
  都柏林派出去的征粮队员各个强壮、军官也是专门精挑细选出嗓音洪亮的人物。
  爱尔兰纵然民风强悍,到底英格兰积威已久,就连那些封建大贵族都一一对女王的使者俯首帖耳,那些部落百姓哪里敢反抗征粮,不要命了?
  还真不要了,因为去年末,都柏林乡下来了几个外人。
  爱尔兰从不缺少敢于反抗英格兰的封建贵族,他们有兵有甲,被总督府逼急了便扯旗造反,但战力不济是一讨就灭。
  虽然能造成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效果,让英格兰无法完全掌控这片土地,但终究人心不齐,难以做出一番大事业。
  这片土地的造反事业最大的局限性就局限在他们贵族的身份上,只有贵族才能起兵,但英格兰人已经在爱尔兰经营数百年,相互之间不沾亲带故的贵族已经很少了。
  这外人名叫刘汝国,南直隶安庆府人,早年是个石匠,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双臂能举数百斤,又习了一身武艺做过武术教头,为人崇尚侠义、仗义疏财,乐于走南闯北。
  那年徽商大出海,同一班徒弟朋友受雇护卫商人到了东洋亚州。
  闯东洋把他高兴坏了,不是因为东洋军府看他有本事,认为他是能拿天字号户籍木牌分地,而是他发现东洋亚州居然这么好,老百姓在这儿只要肯干活,一家老小不愁吃穿。
  这些年大明的情况其实并不好,连贯的瘟疫一直到陈实功回去还此起彼伏,各地又多发天灾,不是旱就涝。
  对很多人而言,东洋军府的分地意味着他们劳苦一辈子终于等来了好运,而对刘汝国来说,大丈夫生于此世不可只顾眼前自家生计。
  后来他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们没在东洋耕过一天地,靠着地租买下三十多条大福海船,专门往返于松江府与常胜港,回国时为军府押点商货、为移民送些家书。
  到国内派人四处给活不下去的灾民饥民宣传东洋亚州的情况,接送他们出海讨生活。
  每次临开船,告诉人船价要银十两。
  付得起的赶下船让他在国内好好过,付不起的发给水粮,分文不取送到常胜。
  三年,刘汝国这帮人在大洋上跑了百余个船次,送至亚州的饥民灾民不下万人,邹元标还专门给他在常胜港口修了个忠义仁善牌坊。
  但这艺高胆大之人通常都不是安于现状之辈,眼看着复国军入艾兰有了结果,他便也想去哪瞧瞧。
  别人出海都图个富贵,可刘汝国这人吧,他不图财,自己也留不住财,手上有钱很快就疏出去了,倒是自己没钱了也能过,凑着大明扩张的机会帮了不少人,他就想到处看看。
  便带着仨最亲近的徒弟,一个叫陶九儿、一个叫贾九儿、另一个叫赵灿,来了爱尔兰。
  到这儿一看,嚯!
  艾兰打爱尔兰,英格兰打爱尔兰,艾兰用爱尔兰打英格兰,英格兰用爱尔兰打艾兰……这可真是且要乱呢。
  本身他这一身不安分的热血还没什么机会,在艾兰王国的领地里学学当地人怎么说话,还被聘为枪棒教头,后来跟着部队出征南下,瘟疫一溃,跟部队走散。
  他也不像普利的老道士那么多才多艺还会防治瘟疫,在他身上只有瘟疫防治他,流落都柏林左近,只能藏了铠甲兵器在沼泽村落的寡妇人家落脚,一住就是四个月。
  这家女主人名字发音有蜜,因此被叫做蜜娘,平日里他们师徒四人就帮人家挖些泥煤、劈些柴来报答恩情,做了几张软弓进野地勉强打猎来补贴家用。
  还真别说,在亚州放着上千亩自己的地硬是没耕过一次的主儿,在这为报答别人抡起了石锄。
  四个月里当地领主的税官带着英格兰老爷来收了五回税,每次刘汝国都和俩徒弟逃到沼泽里,一次都没被别人发现。
  不过刘汝国一直觉得耕地也好、挖泥煤也好,哪里能算得上报答救命之恩呢?
  从税官第二次来,刘汝国心里就有个更大的报恩计划,为此他还专门托蜜娘拿猎物换了些铁,用粗铁打了四根棒子,这棒子跟他们藏在沼泽的朴刀正配。
  通常朴刀是宋代以后农民起义最常用的兵器,因为朝廷法律大多数时期禁止民间长兵,而朴刀是重兵器里可长可短的兵器,装上长杆就是重兵器,短柄则是挂在腰间或负于背后的短兵。
  眼看着瘟疫过去,师徒四人辞别蜜娘,带干粮穿甲衣,裹了朴刀提着哨棒却并未一路向北,反而向南打进地主商人院门,讨要马匹,随后一路追向当地贵族猎场,仗着武艺将贵族及其十余护卫一概打杀。
  而后领地集结的征召兵跟他们逢道相遇,师徒铠甲朴刀虽锈迹斑斑,分量还在质量也不差,寻常弓矢不得加身,倒纵马疾驰令其四人将百余征召兵冲散杀出一条血路。
  在刘汝国心里,虽然仰仗铠甲还是遍体鳞伤,可这下问题就算解决了,后边几个月都不会再有人找蜜娘收税了。
  至于几个月之后?几个月之后复国军不就回来了么。
  不过复国军并没有让他们真等到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