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5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哥萨克没什么本事,有本事的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
  这个家族并无悠久的历史,也不是贵族,只是在索里维切哥茨克开办盐矿的商人家族。
  沙皇征服喀山汗国后,把卡马河和楚索瓦亚河上游的大片土地划给格里哥里·斯特罗加诺夫,那几乎是一片野地,他们在那发展盐铁矿、木材和皮毛贸易。
  还从沙皇那拿到了招募志愿兵保护定居点的权力,所谓的志愿兵其实就是别的地方逃来的哥萨克。
  搁在大明,叶尔马克就是介于山大王与农民起义军首领之间的身份,他在抢劫伏尔加河过往客商和外国使臣,前两年惹急了沙皇被击溃。
  而在这则是被斯特罗加诺夫招揽来的匪帮首领,大地主看重他被沙皇通缉,除了为自己效力戴罪立功外再无退路。
  这不是一支多么勇猛无敌的部队,他们曾以数千人的规模被莫斯科正规军打得溃不成军。
  这些人装备简陋、训练不足、毫无纪律、疲于奔命。
  但他们也有丰富的野战及逃命经验、良好的野外生存能力、不知道义没有廉耻、毫无身份无所束缚、凶狠狡猾善于散播恐惧。
  最重要的是习惯向肚子里塞进一切能塞进去的东西,并能依靠河道划着小船快速行动。
  至少对斯特罗加诺夫家族而言,雇佣这样一支部队作为进军西伯利亚的先锋军,便宜、实惠,还不用像出高价钱雇佣正规军队那样发愁他们的补给。
  第一批投入进西伯利亚的部队共有八百四十人,其中五百四十人是叶尔马克被官军击溃后硕果仅存的水匪老兵。
  余下三百人,则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担心哥萨克的战斗能力,而塞进去的立窝尼亚战争俘虏,多为德意志人和立陶宛人。
  没人能保证他们的忠诚,但至少他们是正规军老兵,而且要钱不要命。
  其实伊凡雷帝对西伯利亚才不上心,即使谁都知道西伯利亚意味着貂皮产地,可没有出海口就永远只能跟英格兰贸易,油水都进了伊丽莎白的肚子里。
  他能得到什么?火枪、火炮,这些东西有屁用,只能让他继续发动战争。
  莫斯科需要的是出海口,需要自己掌控自己的贸易,而不是从英格兰人手中攥出来仨瓜俩枣,别人给什么他就吃什么。
  这个节骨眼上,伊凡雷帝可不好过。
  他年轻时的改革曾带领莫斯科公国走向强大,但晚年刚被波兰立陶宛、克里木汗国合起伙来揍得晕头转向,还发起疯来弄死了自己的继承人。
  人生低谷,对西伯利亚有心无力。
  可就在这人生低谷里,经由南方一支进贡队伍像一针强心剂,几乎要把大悲大喜的伊凡雷帝中风过去。
  这是一支来自南方的西伯利亚探险队使者,为首的是叶尔马克的亲信伊凡·科里佐。
  这个伊凡带着叶尔马克的奏报与战利品——由二千四百张貂皮、二十张狐皮、五十张海狸皮组成的礼物,向沙皇报捷。
  大喜之下伊凡四世也不管为什么今年该来的莫斯科公司船队没来,飞来横福让他震惊的顾不上那些琐碎小事儿。
  这批货有多重要?
  重要到能让伊凡四世当即下令施舍莫斯科贫民,在莫斯科大教堂进行感恩祈祷,全城鸣钟进行祝福。
  最重要的是,这类似‘祥瑞’般的捷报,将立窝尼亚战争失利的阴霾一扫而空。
  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再一次受封大量土地,沙皇赦免了叶尔马克的哥萨克们所有罪责,拿出金钱、绸缎、呢绒来表彰他们的伟业,并把沙皇自己的衣服和皇室所用金银器皿赏赐下去。
  赏赐中还有阵亡于立窝尼亚战争军功大贵族叔伊斯基的铠甲,这几乎意味着叶尔马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河上匪类立成为军功大贵族只有一步之遥。
  就连回来报信的伊凡·科里佐也天天享受国宴,给宫廷与元老院的贵族们讲述他们在西伯利亚的艰难征战。
  等他们享受够了,沙皇命令伊凡·科里佐先回去,随后伯爵鲍尔霍夫斯基率领五百名帝国精锐射击军开赴西伯利亚,正式开始对西伯利亚的完全征服战争。
  在他们的行军过程中,叶尔马克的攻势仍在继续。
  万历十一年二月,一个投降的汗国小贵族巴赫塔出卖库楚汗的消息,把特库尔部马麦小汗在库拉尔湖打猎的消息告知叶尔马克。
  随后的突袭中,库楚汗的亲信将领马麦小汗被生擒,送入莫斯科,伊凡四世更高兴了,还给他授了个千夫长。
  而库楚汗这边则忙着策划一次夺回都城的大反攻,为此甚至派人至哈萨克汗国求援。
  在汉特人、沃古尔人、巴什基尔人匆匆四面八方集结的过程中,他的求援使者见到哈萨克汗国的塔武凯勒汗,又通过叶斯慕拔都儿之口,传进戚继光的耳朵里。
  严格意义上来说,戚继光的明军与哈萨克汗国仍处于箭在弦上、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
  但有余塔武凯勒汗不愿腹背受敌,尽力避免战争;有康力戟的投效让戚继光短时间内不必为粮草发愁,这场仗硬是没打起来。
  遣使进贡、交出突骑施部首领的事被暂时搁置,两家都对另一件事更感兴趣:组织联军援助西伯利亚汗国。
  皇命大过天,既然万历皇帝有‘垄断皮草市场’的愿望,戚继光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并不急于向西进军,他要让部队去会一会称霸毛皮买卖的罗刹国,以掌握更多情报。
  而塔武凯勒汗则需要借此机会好好观察来自遥远东方明帝国的力量,再做下一步打算。
  对他来说,用别人的血来验证这个遥远帝国的军事能力,总比用自己子民的血要好的多。
  正因如此,双方一拍即合。
  一支汇聚了大明浙军万岁军、大明蒙古轻骑金国具装骑兵、哈萨克骑兵的联军在巴尔喀什湖畔集结,开进西伯利亚汗国境内。


第195章 寒冷
  联军有一千七百四十二名哈萨克骑手。
  其中精悍战兵二百四十骑,各个身穿板链甲戴璎珞奇恰克头盔,三四匹战马,其中一匹披挂锁链马甲。
  他们都是塔武凯勒汗派给侄子乌拉孜的护卫,余下有四百八十轻骑是他们的辅兵,剩下的则是骆驼队,运载水和粮食。
  明军这边派出的主将是董一元,兵力则有整个朱钰五个千户部。
  同样,明军的真正承担战斗任务的人也不多,而且除了运送辎重外,还肩负着设置驿站的使命。
  毕竟与哈萨克人不同,戚继光的目的并非帮库楚汗多撑一会儿,而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永久据点与商路。
  两支部队精简军卒,都携带足量的代步马匹,又有认识路的哈萨克人充当向导,行军速度最快时甚至两日走了三百四十里。
  不过就那一次是急行军,是为赶到水源地才会如此,其他时候像翻越哈萨克山地一天二十五里、平时快的时候也就日行百里,正常六十里地像郊游一般,赶上盛产粮食的地方就歇几天补充粮草。
  再加上沿途修筑哨所、百户所,搭建临时营房以供后续部队休息。
  他们的总体行军速度非但不快,还太慢了,因此深受哈萨克部队诟病——骑毛驴的老头儿走上一个月都比他们走得快。
  不过也有一点也令哈萨克骑兵啧啧称奇,不论他们走到哪,不论他们当日不等明军往前跑出多远,总能看见明军斥候在前头接应他们。
  令引路的哈萨克骑手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到底是我们和他们谁才是向导?
  董一元多贼呀,他们这帮明军上层将领都知道塔武凯勒汗心里头盘算的是什么念想,这场仗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自然是要尽可能扬我威风,但也不能还没打仗就把底牌都亮了。
  至少行军能力该藏的要藏一藏,一来没啥坏处,库楚汗那边也正在集结人马,国都早就丢了,整个一游击队,没什么好着急的。
  二来也能养足精神、保留马力,看着沿途落脚的村子和部落,能吃几天人家粮食就多吃几天,也能对这边的生产能力摸个底。
  就这么晃晃悠悠,等他们靠近大乌瓦特湖,才终于能见识到西伯利亚汗国地貌的常态——沼泽,随处可见的沼泽地。
  近七千人的部队一路走走停停将近三个月,盛夏一过,天气很快就变得寒冷起来,走到这部队已经只剩两千三百人。
  明军倒是冻不着,他们离队的士兵在所经之处设立四十六处兵站,其中四十二处驿站有囤积粮草的功能,四处则用上了土木石料精心构筑,作为可供部队驻守拒敌的要塞。
  这既是大部队进兵的中转站,也是攻势受阻后的撤退据守点,并且在选址上,扼守河道与道路,交通便利是建立城镇的好去处。
  友军的情况就要糟一些,一部分汗国军队因缺少冬衣不耐寒冷出现冻伤与发烧,经董一元与乌拉孜商议后,把缺少冬衣的部队留在沿途修建的堡垒和驿站。
  “我们的目标是西伯利亚汗国的都城伊斯凯尔城,如果向导说的没错,只剩四百里路,这些士兵没必要承受非战斗减员。”董一元这么对乌拉孜说道:“何况正主儿库楚汗还在六百里外集结他的部队,你说非战斗减员?”
  “是一种名词,摔伤、得病、被野兽吃了,这些不是与敌人交战却失去战斗能力的伤亡,叫做非战斗减员。”
  乌拉孜没想到明军的样子看着挺能打,却连这些都承受不住,显得矫情的过分。
  哈萨克汗国比邻西伯利亚,当然知道这儿的环境与天气,可这有什么办法?
  他们是来打仗又不是旅游,难道酷热能让人在战斗中脱下铠甲、寒冷就让马背上的骑士离开战场?
  “这是他们的错,他们没准备厚实的棉衣,失去国都的西伯利亚人也是这样打仗的,不要小看我们,他们没问题。”
  在董一元眼中,乌拉孜这样说话是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浑身连锁板甲边缘都露出貂毛的大贵族说那些被征召来的民夫穿不起棉甲是他们的错。
  他当然可以这样指责,因为在他们国家战士们的铠甲与兵器皆需自备,领主没有义务为部众准备征战所需的装备。
  但董一元不能让乌拉孜把冻伤、得病的士兵继续留在队伍中,这些丧失战斗力的士兵战斗中使其他士兵碍手碍脚,何况根本没有让他们上战场的必要。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西伯利亚汗国的都城,是座坚城,叶尔马克本部人数不多,但他们有火炮,还可能有投降的草原贵族援军,你也看见了我的人没带大炮。”
  乌拉孜听着董一元的话皱起眉头:“没带大炮,那你们车上拖着的是什么东西?”
  “那是佛朗机炮,一种野战小炮,重量轻射速快,对石头城墙没有威胁,围城可能会拖上几个月,现在应该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吧?”董一元的表情很慎重,对通译再次重申道:“我没有小看你的想法。”
  “可在最冷的冬季,大部分士兵在野外撑不住一个月,你的人是这样,我的人也是。”
  董一元的话让乌拉孜感到怀疑。
  至少怀疑那些真正的大明帝国步兵不会撑不住冬天的野战,他看过万岁军步兵在休息时试穿他们携带的冬季兵服与棉甲。
  哪怕最瘦弱的人穿上那些都会魁梧的像一头冬眠的熊,最灵活的人也会因那身甲衣而行动不便、笨重迟缓,但它们很暖和。
  “呵,你别怀疑,我们在东边的乌梁海试过,那应该没这偏北,即使穿上陛下的冬衣也只能让人晚点冻僵罢了,人呐,没事还是别老想着跟老天爷做对。”
  董一元笑呵呵,大明有人知道该如何在这世上最冷的地方生存,但人家麻家港那边穿的是什么玩意儿,在那完全就不用考虑怎么打仗,只要不被冻死就赢了。
  这在西伯利亚汗国是没法比的。
  “咱们离得很近,让他们在这休息,我们只要两千人跟库楚汗汇合就够了,即使围城时需要他们,再派骑手来召就是,三天就能赶到。”
  “最好别在冬季围城,实在战局不利,我们可以拖到明年开春,只要不让他们出城就行。”
  董一元已经看到如何轻松取胜的奥秘。
  明军中的浙军与万岁军在制式装备上,对冬季寒冷的防护普遍强于他所见的任何军队,长途行军的能力也强于他所见的大部分军队。
  在这片土地上遇敌,也许都不用放铳,溜儿着他们在冬季的旷野上追三五天,对手恐怕就成冰原上的艺术品了。


第196章 明将
  库楚汗有着标志性的鞑靼脸庞,皱纹被岁月深深刻进皮肤里,这场仗已经打了太久。
  久到甚至让人忘记原本战争因何而起,久到跟他对抗的叶尔马克甚至不知道对手是个听不见也看不见的老人。
  西伯利亚草原上一个个部落随着战争崛起、也随着一场场战争灰飞烟灭。
  尽管都城被人夺走,但他还站在这,依然是西伯利亚的大汗,谁来与他作战,他便回报以战争,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这场战争是从何开始的呢?是从喀山汗国灭亡开始的。
  喀山汗国是如何灭亡的?内战,其中一个汗位争夺者向莫斯科公国请求援军,伊凡四世的部队因此进入喀山,并赖着不走,当莫斯科的傀儡被推翻,以此借口进兵喀山。
  整场战争几乎一面倒,号称十五万大军,一千公里行军后勤补给线,两个月兵临喀山城下,以壕沟围城,精于肉搏的射击军与通过向英格兰莫斯科公司购买一百五十门火炮把喀山军队围困城内。
  又是两个月,采纳军中英格兰顾问的建议挖掘坑道埋设黑火药,掀翻城墙随即俄军蜂拥而入攻取坚城,避免了冬季顿兵城下的窘境。
  那场战争带给库楚汗的震惊无与伦比,但悲哀的是身处乌拉尔山东侧,他没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帮手,沼泽深林中的紫貂无法告诉他仗还怎么打,也不能卖给他天下无敌的神兵利器。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是年轻的库楚汗所能学到的东西,那便是沙俄是极危险的外部威胁,一定要先干掉想向恐怖伊凡请求援军的汗位继承人。
  他确实是这样做的,突厥人出身的雅格迪尔大汗违背了成吉思汗定下非黄金家族不可称汗的铁律,招来了伊凡的援军,经历混乱的内战,库楚汗终于取胜,干掉了雅格迪尔。
  人们能在草原上绝户灭门的战争中存活多久呢?长达二十年的内战,把草原上两代人消耗一空,年轻人早就不知道战争因何而起,只知道给凶狠狡猾的哥萨克人献上毛皮也许就能避免战争。
  库楚汗不愿如此。
  他向雅格迪尔宣战不仅仅因为汗位,还因为那是他祖先的臣仆,不可以高高在上指挥他。
  但当雅格迪尔被杀,库楚汗登上大汗的宝座,夺回属于祖先的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利弊权衡,执掌国家的第一天,就处死了沙俄驻派西伯利亚的使臣,解除藩属关系、发兵袭击边境上的沙俄哨所。
  那时的库楚汗耳清目明,所谓的莫斯科大公国还是沙皇俄国都无所谓,不论他们是什么,在库楚汗眼中那就是他祖先的奴隶,罗斯人。
  宣战并非因民族大义,而源于黄金家族的荣誉与大汗的责任,还和库楚汗内心不甘受奴役的尊严有关。
  祖先的奴仆即使变得强大,尽可以灭亡他的汗国、杀死他的肉体,绝不能让他俯首称臣。
  谁都能选择屈辱苟活,库楚汗别无选择,只有奋战到底,以命相搏。
  西伯利亚汗国的子民没有辜负他。
  在日渐寒冷的大平原微微的山岗上,库楚汗没有骑马,尽力挺直了脊梁,两手撑着长长的权杖,倔强地全身披挂锁板甲,头上戴着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