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6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带着这样的憧憬,他成为光荣的北洋骑兵,加入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为皇帝照临四方而战。
  为此不惜在麻家港的隆冬蜷缩发抖、在常胜县的盛夏大汗淋漓,在白马河的泥泞中与敌对的西班牙人浴血厮杀。
  终于,遥远大洋的另一边,帝国商人说有一片土地要归附大明,调令很快就下来,年轻的天之骄子乘着能买下整个城镇的巨大战舰,在大东洋的万顷波涛里被咸湿的海水溅了一身。
  他来到普州、来到伦敦,这个比他家乡到北京还遥远十倍百倍的偏僻地方,打赢了一切所能打赢的战斗,最后因为仁慈放下端起的鸟铳。
  死在一把从背后刺来的卑劣匕首上,没有棺木、没有草席,人们发现他时躺在丛生杂草里,价值数十两的装备无影无踪,腐坏的尸首被野狗与渡鸦蚕食。
  他留在家乡的父亲收到消息后积劳成疾很快去世,母亲不能接受发了疯每天站在村口树下等孩子,青梅竹马的姑娘在第三年寻了人家,给一个和他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富商做了小。
  而他,只是东洋军府向朝廷年度报告中四位伤亡数字的其中之一,在十几个文件中出现,只有一个留下他的姓名,并在十几年之后被某个清理档案的吏员拿去烧掉。
  应明并不觉得这样的剧情在这片土地上真的发生过,但他认为相似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无非是一颗炮弹、一颗铅丸、一支弩箭、一杆长矛、一次冲撞、一场失败的手术,几个家庭、数十上百人数年如一日的培养,全部灰飞烟灭。
  一名跟自己奋战的士兵,最终能留下什么?
  他看不上的戏剧,突然就有了意义。
  至少应明看见的《伦敦记》,能证明一个死去的士兵活过。
  如果换个剧本,也许能证明许多死去的士兵曾经活过,他们会活在以后。
  等他同时代的人都死了,也许他还活着,活在每个看过戏剧的人的记忆里。
  应明不在乎英格兰百姓看了这部戏剧会想到什么,能不能感受到汤显祖处心积虑的解构都铎王室权力,即使这部戏剧像他原本所想象的那样,在战争的应用上只是一场无用功也没关系。
  他是个盲从陈沐的人。
  在陈沐的对外策略中从来没用过怀柔手段,低级军官出身的应明也不懂什么叫因地制宜,在他看来陈沐能为帝国掌控新大陆,他也一定能用同样手段掌控英格兰。
  但对他来说这次前来观剧是值得的,让他明白一些比战争更为重要的东西。
  就像陈沐推动的英雄志小说,这一次,应明要推动大明英雄戏剧的发展。
  让他们与世长存。


第306章 峰区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悟。
  当伦敦府成为后方,汤显祖和应明大可把最多的时间拿去研究,研究如何彻底消灭这片土地的反叛力量。
  但是在前线的刘汝国眼中,他无暇顾及一切生存之外的东西。
  这场战争在历史意义上已经随着女王投降、明军顿兵而停止,但对身处英格兰的大多数人来说,战争远未结束。
  因为明军仅完成了战争的前半段,而未完成后半段。
  通常意义上来说,随都铎王室最后一位继承人投降,战争就应该结束了,但在这片土地上的权力分配却并非如此。
  明军的征服条件也并非名义上统治这片土地,或者说女王的投降,只意味着英格兰的国王放弃了继续抵抗,但这个王国没有。
  明军的风格与他们过去所见识到的任何敌人都不同,这个王国掌握权力的只有两种人,一是贵族、二是教会。
  明军不承认贵族与教会的存在,反而将百姓推到了历史地位最高点,这是对一个公文还大面积出现‘自由民’词汇的王国最大侮辱。
  出现自耕农,说明有佃农。
  出现自由民,说明有奴隶。
  贵族与教会率领下的反叛力量是不会消失的,这在刘汝国率领其顺天安民军,踏上英格兰的土地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了。
  因为这就好像一个外部力量靠军事力量快速击败大明帝国的中央朝廷,却宣布以后没科举了,也不需要六部官员,要使用一套根源完全不同的路子来统治。
  其统治阻力之大,可以想象。
  明军最大的优势无非在于制度更加完善,在刘汝国的意识里,他很简单地把大明的制度理解为官、吏结合,而把英格兰的制度理解为一种非常模糊的贵族、教会与掾属制度。
  没有成熟的制度,贵族不是贵人而是贵族,整个家族掌握一片土地;教会不是修士而是教会,整个教会管理一片土地。
  只有掾属才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没有升迁制度,仅依贵族喜好,有些任人唯贤、有些任人唯亲,任用为领主的卫队长官、面包匠、铁匠、税官这些东西。
  贵族不是官员,没有管理地方、发展地方的责任,他们最大的义务是享受生活,打猎、游玩、买贵东西、睡别人老婆以及好好活着。
  教会也不是官员,同样也没有这些责任,他们的首要使命是侍奉神,次要使命是传教以收更多的税,像开妓院、啤酒厂、睡妓女这些活计只能往后排。
  现在拿出大明的制度硬生生往这片土地上套,刘汝国认为不让他们亲身体验,就连百姓都理解不了。
  反叛很正常,不反叛才奇怪。
  但这种经过分析很容易理解的结论,为现实带来的变化,摊在刘汝国身上就不能接受了——德雷克的后备兵源很多,多到只需要找几个贵族与修士振臂一呼,领地里成百上千的农夫就会拿起兵器加入叛军。
  哪怕他们战力低下、很少离开封地,却屡败屡战遍地都是。
  刘汝国太难接受了,他带着从艾兰王国辛苦拉起的队伍,受应明邀请而来。
  顺天安民义军从南安普敦登陆,挥师北上迎着大明帝国正规军在泰恩河南岸的防线而去,随后正规军南撤,由顺天安民义军顶上。
  然后便开始了大明帝国隆庆年大扩张以来战史最为诡异的一幕:
  顺天安民义军在战斗中打出一场又一场辉煌的大胜,战线却一步又一步地朝伦敦的方向逼近。
  起初,刘汝国能随意越过泰恩河,甚至能在把德雷克部叛军撵到哈德良长城更北的同时顺手打垮一两个苏格兰贵族的部队。
  但这没用。
  他前脚打垮德雷克,后脚就有割据一地的贵族起兵袭击他的粮道、抄掠他的后路。
  甚至有人为阻止顺天安民义军,放任士兵在自己统治的村庄里毫不留情地放火杀人,在冲天的火光里接受修士热情洋溢的赞美。
  当刘汝国决定后撤,在苏格兰王国重整旗鼓的德雷克再度南下,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叛军汇合,沿途围追堵截。
  第一次交锋,刘汝国赢了。
  第二次刘汝国挫败敌人的追击。
  但到第三次交战,粮草不济、疲于奔命且缺少睡眠的士兵已经没精力再和敌人打一仗了。
  最后实在难以走脱,敌军压迫而上,身披铠甲提长朴刀的刘汝国面对打空弹丸的火枪阵单骑打马,劈死几名枪手,夺下旗帜环视睥睨,而后持旗打马全身而还。
  这才吓退敌军,让他的部队有机会后撤,险之又险地逃出包围圈。
  后来战线就一直被德雷克向南推进,先是占领了诺森伯兰郡,而后又夺取约克郡谷地,一直把刘汝国的顺天安民义军驱赶到约克郡南方交界的山里去。
  不过到这,德雷克也不敢再向南进攻了。
  这片山地东部是谢菲尔德,德雷克曾在那跟应明交手,吃了场大败,还是多亏了东部沿海的渔船,这才让他有从叛军被打成海盗的机会。
  否则恐怕这会儿已经没命了。
  在那场战斗中德雷克的部下们学到个汉语名词,叫北洋骑兵。
  谢菲尔德战役结束后,德雷克的人什么时候看见明军里头有骑马的就会大叫北洋骑兵,而后飞快溃退。
  这边的区域除了刘汝国被逼进山地,周围的平原都是明军骑兵可能活动的区域,德雷克根本不敢出去乱跑。
  他也能看得出来,刘汝国这帮人不是正规军,这从那不同色的兵装、不知从哪捡的板甲、少量的火枪与难得一见的火炮就能看出来。
  不过德雷克也没想到刘汝国的人是起义军,只当这是大明从爱尔兰弄来的仆从军。
  起义军的长处从来都不是硬碰硬的打仗,而是从百姓中来,更容易煽动百姓。
  特别巧的是,德雷克把刘汝国驱赶过去的这片山区,面积虽大、农田不少,但里面土生土长的百姓却不多,更多的是矿工。
  因为自十六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英格兰人在这里发现黑色、白色的大理石,大量铅矿、煤、紫英石和铜。
  所以很多日子不太好过的矿工以及一些法外之徒就来到这,提着矿镐采石为生。
  刘汝国在武师以前,也是个石匠。


第307章 明白
  狭长河谷内,独轮木车被停在某个不能再继续行进的位置。
  一小队百姓看着远处半山腰用木头搭起简易哨所那面飘扬顺天安民旗,从车上卸下货物带在身上,加快了脚步。
  这是义军防备力量最为稀疏的后方,沿着这条河向南走,就能走出山谷进入明军控制下的德比郡。
  这些百姓有二十多人,有壮年男子、妇女以及几个孩子,看上去像是几个英格兰土生土长的家庭,身上却运载着驴骡都难以媲美的辎重,一步一步朝着北方前进。
  叫瓦德的男人在肩上扛着帆布面粉袋,另一边的手上还要提上一只;女人背着盛放帐布之类物资的背篓,还牵着小孩。
  小孩手上倒是没拿什么,但脖子上挂着三条垂到膝盖装满弹药的武装带。
  几个家庭,几乎人人都是这样,背负的东西只比这些多、没有比这些少的,有些人还牵着马。
  他们看上去身材矮小瘦弱,饿得面色苍白看上去快要死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只是沉默的行进。
  累了,他们就在河畔的卵石滩坐着休息一会,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半山腰那面顺天安民旗,再起身脚步依然坚定。
  他们是来自德比郡北方贫瘠乡村的农民,听说顺天安民军的刘汝国被德雷克困于山地,自筹粮草向北输送,孩子肩膀上挂的武装带,是德比郡驻军看见他们拜托送来的。
  尽管言语不通,却没人怀疑他们的心意。
  这些百姓是德比郡或者说如今的德比县第一批登记在籍的百姓。
  可以说,第一批在籍百姓还活着的,几乎人人是大明死忠。
  因为他们没得选。
  当苏格兰军团南下,各地村镇被苏格兰人抢掠一空,贵族起兵、强拉壮丁,让地方人口锐减。
  而后苏格兰军团被明军击溃,追击的明军杀了回来,应明委任在战斗中负伤的北洋旗军总旗代行知县事。
  粗略的人口登记、粗略的清丈田亩、粗略的分田置地,和平没有持续太久。
  而后德雷克叛乱一度将战火烧至此地,德比县之行政、经济、农业遭受巨大破坏,更大的危害是对这些已经归于明军统治下的百姓。
  因为明军说,那些土地是分给他们的,除了每年收两次粮税,只要那些土地不荒废,就永远是他们的。
  幸运的是德比县北方土地贫瘠、多为山地,许多害怕战争的百姓都选择逃到山上避难。
  因为他们认为贵族一定会让他们把土地交出来,甚至可能会因此责怪他们,何况留下来很有可能会被卷入战争之中。
  战争的立场不提,除了职业军人,大多数人根本没有面对战争挺身而出的勇气。
  有些老人家或没有把这当成事、对贵族抱有期待的百姓留在村庄。
  尽管女王投降了,但谁心里没有一股气呢?这是他们的国家,他们国家的军队回来了!
  很快战争就结束了,贵族与修士一部分跟随德雷克败军去往他处,没走的也只能隐姓埋名,彻底的军事斗争也彻底摧毁了最为传统的封建统治。
  躲在山上的百姓回到家乡,那些留下来的人,活口寥寥无几。
  瓦德只是一步一步走着,直至深入山区,他和妻儿都快要饿死了,才终于见到顺天安民义军的小头目,并把他送到刘汝国面前。
  刘汝国从没想过会有当地百姓来给他送粮。
  义军的粮草并不多,但也还没到短缺的地步,他们在山脉东方的谢菲尔德有一条粮道,大明官军会从那组织民夫向山内运粮,他们也在山地开垦种植,甚至还有余粮养猪养鸡。
  他们只是因先前连续不断的战斗而感到疲惫,士兵需要一段时间休整而已。
  瓦德也没送来多少东西,六百来发弹药、八百多斤粮食,还有些帐布之类的零碎物资,刘汝国的义军都不缺。
  但刘汝国很感激,有人支持的感觉很好。
  其实他更想知道,瓦德为什么会带人来给自己送粮食……通常百姓对他们避之不及,就像在艾兰王国那些英格兰人统治的土地上,他在村庄立旗招兵都找不到,要花大价钱才会有人跟他走。
  更别说不花钱,人家把粮食送过来了。
  瓦德说:“我们以为他们会问,以为他们会骂我们,然后把土地收回,他们没有。”
  刘汝国知道,瓦德口中的他们,指的是跟德雷克打回来的贵族们。
  “他们根本没有问,也没有说,只是有一天,领主的骑兵突然出现在田里,用剑和长矛,驱赶看见的每一个人。”
  “领主下了命令,让骑兵把那些肮脏下贱占有土地的农民杀死。”
  “肮脏下贱的农民,呵!”
  瓦德说起这些时脸上没太多悲伤,只是撇了撇嘴:“有些活下来,被领主招进军队,然后死在和明军的战斗里;还有些人跟着领主往北跑了。”
  瓦德摇着头,眼神空洞,仿佛在回忆着收到战争结束的消息,从山上逃回家乡时看见的情景。
  “田地和道路被血染成很深的颜色,尸体被长矛戳死挂在村庄门口,井里和地下,有很多人杀。”
  这些事让刘汝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心里认为那些死去的人是自找的——收下大明赐予的土地,就该和大明站在一起;愿意为领主效忠,就该与大明划清界限。
  没人能种着大明给予的土地,却跟在领主身边。
  他甚至想问一问,难道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进入别的店铺,往怀里揣一堆东西却不付钱,还想和店主有很好的关系吗?
  但他不能说,他不能因为这些英格兰百姓贪了明军的好处,还想再和贵族站在一起而嘲笑他们。
  这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体会,尽管很多人会成为代价,但最终人们会明白。
  刘汝国只能说:“百姓得到土地,不是大明有求于百姓,而是大明赶走了贵族。”
  “大人,请杀死那些贵族吧,一定要杀死他们。”
  “我已经没有更多东西了,但只要能杀死贵族,就算是死,我也不愿让贵族再回来了。”
  刘汝国深深地吸了口气,他缓缓点着头,过了很久才长长地把气息喘出来,道:“贵族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第308章 义军
  任何时代,开辟新时代的人只要踏上第一步,就无法回头了。
  他可能半途而废,因与整个旧时代为敌而放弃,但永远无法回头,因为责任与大势,会推着他往前走。
  刘汝国是个幸运的人,在这片离家乡非常遥远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该做的事。
  只是前路艰险。
  山外各处都在流传刘汝国物资短缺的消息,几处山口都时不时有百姓人拉马驮地给他送来粮食、盐、麻布甚至还有呢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