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6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城保甲到现在军纪都非常好,只不过就是汉语不太好,因为这帮人汉语全是景胜教的。
  知县吴中行曾向东洋军府表达过担忧,认为以后金城会出现方言。
  应明过去也是见识过日本部队的,各路诸侯的兵往那一站,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入眼到处是旗子,现在可好,那些旗子基本上都不见了。
  如今景胜这已经登陆的千余部队,仅有百余人背插小旗,看上去整洁多了,也容易认。
  军旗,是战场上用来分辨敌我、番号的东西,过去他们的背旗多,多到需要人手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封混战带来轻整体、重局部、小规模等特点决定的。
  武士、足轻,装备口粮自备,一名千石武士麾下十二名足轻装备各不相同,有的有甲、有的无甲;有的有阵笠、有的没阵笠。
  打起来如何区分敌我、区分统属?
  统一国家是不需要那么多旗子的,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前,平氏统治时所有人都用红旗,源氏与之对抗因而用白旗,两个阵营,红白两色就够了。
  但进入战国时代,自然不够用。
  这名武士也没有资财为所有人配置统一的铠甲与装备,但他能让每个人准备一块布。
  人人一面军旗非但不费钱,而且还是最省钱的方法。
  现在就不一样了,应明眼前的这支部队,装备还是那个样子,由于当年从征皆为各个家族抽调之精锐,哪怕是足轻也有像样的铁甲和铁阵笠,几乎除了头盔,跟武士在装备上不差什么。
  所有人的盔甲全部在胸口后背加了勇字铁牌,编制亦被统一为小旗有靠旗、总旗有盔旗,除此之外只有传令兵背旗。
  不仅盔甲统一、他们也头一次穿上了统一布料与颜色的兵服,是由东洋军府批下布料,由景胜差人制作。
  倒不是为避免他们打仗时穿不惯,主要还是赵士桢懒得记录了,头一次是由军府制作制作制式兵服两万套,结果北亚保甲兵能穿,景胜的兵普遍反应兵服做大了不合身。
  没办法,北方的兵服较厚实,智利那边的兵用穿不上,陈沐只好再收上来,打包送去西班牙,也不知道如今卖出去没有。
  反正后来是又由军府直接给景胜批的布料,让他们自己做了,这人也挺实诚,做好兵服剩的布料还全上交回去。
  挺懂事一人。
  他们也确实省布料,不用做军鞋,缝个足袋穿草鞋,足轻们自己都编得挺利索。
  如今这会,应明瞧见的就是一群穿着扎甲,光着脚丫列队的士兵,他们刚从船上下来没多大会儿,足袋和草鞋都挂在腰上,整备自己的装备,照景胜的话说,这些赤足队已经准备好投入战斗了。


第311章 神仙
  伦敦以西的方圆三百里的辽阔大地村村起战火。
  为了让汤显祖的戏剧队能随处表演,短短一月之间,上杉景胜四处出击,打出了难以言喻的威名。
  应明给他的部队做了一次简短的分析,最终认为上杉景胜暂时还不适合被派往北方与苏格兰军团作战,命其根据情报,在伦敦府与普利县之间剿匪。
  他这四千人被称作上杉卫军,这是一支没有战场支援力量的轻步兵。
  由于是整编而成的部队,士兵成分非常好,即使是足轻也早在日本列岛经历过战斗厮杀,后来在金城成为职业士兵好几年。
  更有大量战技娴熟的武士。
  但问题同样不少,第一没有火炮、第二没有骑兵、第三是火枪很少,与弓箭手混编才能勉强达到三成比例。
  这导致他们的地位非常尴尬,拿去镇压剿匪,有点屈才。
  拿去跟北方叛军、苏格兰军团硬拼,战报传回军府应明又怕死伤惨重让陈沐觉得他智商低。
  战绩再娴熟,缺少火枪、没有火炮的部队,只能在小规模战斗里捡便宜,大规模硬仗太吃亏了,更别说他们的主要兵器还是长矛和刀。
  十几个铁罐头骑着夏尔马冲进来,就能接连碾压冲散几个百人队全身而退。
  一样是全身披挂,应明认为在冲击力、防护能力上,铁罐头的冲击力确实天下无双,北洋骑兵也差上一筹。
  这个东西应明是承认的,他自己率领骑兵交战时见到敌军骑士搞集群突击,都会带人撤退避让。
  毕竟装备造价都不一样,谁吃饱撑的拿T…34一对一找虎式单挑啊。
  北洋骑兵从来不强调个人勇武,在战斗中也极力避免骑兵彰显个人勇武的行为,也正因如此,才让武装到牙齿、对他们有威胁的骑士总吃瘪。
  因为这帮贵族在应明看来就是俩极端。
  要么怂的不行甚至厌战,就像早前普利围城时出征就带一支箭、在城下拿长弓射出去就骑马回家的那种。
  要么猛的不行不畏生死,凭马重加厚两军对阵初初接战就撕开缺口猛冲,什么都不怕。
  而且毕竟在部队中这种玩意属于少数,真被单对单逮住了算运气不好。
  可搁在上杉景胜的赤足队身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们的刀、矛都无法对骑士造成伤害,那些玩意对布面铁甲都得砍刺半天碰运气,更别说防护部位更加全面的铁王八了。
  但在剿匪战斗中,景胜赤足队几乎等于无敌。
  北方叛军好歹还有苏格兰明晃晃、法兰西暗搓搓的提供支援。
  南方叛军跟他们比起来惨多了,就是一群傻乎乎的农夫跟着坏极了的贵族起兵,而且贵族连兵器铠甲都都无法给他们配齐。
  说是剿匪,一点都不夸张。
  虽说赤足队在体格上矮小了些、也瘦弱了些,但兵器、战术、胆量、素养都要比叛军强大太多。
  剿匪半月,送到伦敦的战报厚厚一叠,让应明觉得自己手下是一群神仙。
  俩德川氏出身的低级武士脱离百人队说要出去打猎,带了四个足轻,其实是想去附近村子趁机抢劫弄点财物。
  六个人闷头进村,谁知道运气不好,就在半个时辰前盯上的这村子刚有一伙叛军进村抢劫,被人捷足先登。
  俩人顿时火冒三丈拔刀就追,他妈的同行是冤家呀!
  别看上杉景胜是上杉卫的头目,可他麾下的武士最多的都是来自德川氏,主要是来自三河的穷鬼武士。
  大明东征也好、西征也罢,日本的各路诸侯出力极大。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万历册封的大王足利义昭、将军德川家康对许多诸侯都不放心。
  跟着明军出征——这基本上就等于流放。
  除了上杉谦信当年是真想撵着明军出征,别人几乎没大名带队从征的,都是被大名指名道姓地派出去。
  别人是派战争中后归附的地方豪族、不听话的小头目出征,就德川家康不是,他是诚心实意地要把三河武士送出去。
  别看家康总对着外人夸什么三河武士,什么三河魂,其实他一点都不待见那些三河武士。
  除了少数几个人,绝大多数三河武士是外战外行内斗内行,先砍死家康祖父、再砍死家康老爹、把主君儿子卖给敌人,堪称三河魂之阴魂不散。
  历史上在华夏大地上也有许多能与三河魂媲美的精神。
  比如汉末西凉叛军韩文约、唐末忠心耿耿安禄山,比他们还优秀的大概也就只有历史上明末的目标明确洪承畴了。
  皇帝让他剿农民军,好,督师大人就去剿农民军了。
  剿到后来哪怕大明的国策都从攘外先安内变成联寇御虏、身上的官袍和发型都变了,可督师大人的目标从来没变过,坚定不移地和农民军做对到底。
  从三十六岁打王左挂,一直剿到七十岁,其间还组建了自个儿的叛变者联盟,麾下主要将领几乎人人叛变两次。
  非常摇滚。
  三河武士也很摇滚,他们是最早一批到了东洋就不想回家的人。
  家里头穷啊,像个有一百石知行的下级武士、足轻小头目,听起来挺唬人,其实就是管理产出一百石粮的土地,四五十亩地,类似封地。
  完事还得五公五民交一半。
  种出粮食,种地的农民得吃、家里的佣人得给钱、还有几个有兵役的民兵也得有俸禄,兵器铠甲这些东西零零散散的开销,不能维持体面生活就不说了,关键好多人根本就吃不饱。
  并非人人都是百石知行,最惨的是小贵族手下的高级武士手下的中级武士手下的下级武士们。
  有的人知行地才三石。
  搁建国后一亩半的地都没法给定性地主。
  反倒让他们到北亚轻松了,兵役不用担心、跟着部队管吃管住、更别说卫所还有军田,而且随随便便一个小旗官就有二三百石的知行地。
  尽管卫所收税也类似他们的五公五民,到底是能吃饱了,舒服得像神仙一样呀。
  也正因如此,他们到了英格兰,那就像狼进了羊圈一样,看哪儿都想下嘴。
  就这样,两名来自德川氏的下级武士,追击叛军直入贼巢,被人堵在村子里打了整整一下午,等半夜他们的百户率兵来援,俩人非但没死,还把四十多名敌人砍死砍伤,战绩斐然。
  应明都好奇俩人到底是咋打的。
  别说四十头猪,就算四头猪,也能把这俩人撞个半残吧?


第312章 麻烦
  猪比叛军厉害多了。
  尤其是英格兰的野猪。
  如果要是把俩下级武士、四个足轻换成六头野猪,整个村子的叛军与村民下场肯定比这个要惨得多。
  等上杉景胜把前线情况统计完毕,再报告到应明那,情况就清晰多了。
  遭遇战打得要多糊涂有多糊涂,从装备上,不论是下级武士的标准还是足轻的标准,他们的装备都非常完备;对手却是一群连像样衣裳都没有的叛军。
  地形上也对他们有利,一下午三场战斗,初次交锋是六个人蹲在村子外,等叛军分完财货各自归家,这才拔刀冲了进去,若非人少,这一次就把叛军击溃了。
  第二场战斗,他们在街上被四面八方赶来的叛军围住,见势不妙躲进村里最好的石头屋子,据守的战斗里没人能攻进去,一直到敌人搬来草垛引火,这才从窗户跳出去,其间一名战斗中腿部中弩箭的足轻被擒下杀死。
  第三场战斗发生在村子外的树林里,叛军追进树林却被杀了几个人,恐惧让他们不敢进林,直至人多了才冲进林间,厮杀到一半,武士的援军赶到,把这伙叛军歼灭了。
  在这打仗,对上杉景胜来说没有一点儿不习惯,应明交给他们的任务区域,作战半径只有一百五十里,这是他们最习惯的战斗,几乎就等于从三河到远江打一仗,在过去他们也是这样打仗的。
  在这个区域里,散布着数十个叛军贼巢,如果让他们集结人马,很可能会汇聚成一支数千人的大军。
  放在应明手上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在兵多将广的景胜手上,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逐个击破、统统剿灭。
  景胜的活儿干得漂亮,应明笑呵呵地给他们录功,紧跟着就把景胜叫到了衙门偏厅。
  “将军打了胜仗,应某本该让将军稍事休息,大帅也是有命令的,在这挑选一片土地,由上杉卫永镇斯土,就像北亚的呼兰卫一样。”
  “不过今日将军却不能休息。”
  景胜的听力没问题,但汉语有问题,他自己也知道,金城不知道多少人都被他带拐了,所以尽量不吭声,只是轻轻点头。
  应明展开地图,指向伦敦北方的一片山地,道:“刘汝国将军在此,操练兵马已有数月,军府刚为他送去一批辎重,他打算再次向北开战,问军府能有什么支援。”
  “我想要将军北上彻底肃清残贼,这场战斗可能会持续很久,如若取胜,我可为将军向军府表功,入夷兰都指挥使司。”
  上杉景胜的表情明显在听到都指挥使司这个词时有所变动,看上去有几分强忍着问道:“那将军麾下那些南蛮人,可会参战?”
  南蛮人,在应明耳朵里几乎可以笼统指代一切和他们长得不一样的人。
  不过在这,特指杨策麾下的西班牙人。
  应明笑道:“他们不参战,他们要启程去荷兰了,西国离此终究太近,他们和我们不同,用他们打几仗也便是了,但朝廷不会给他们官职。”
  “我若北征。”他问道:“几品?”
  “至少都指挥佥事吧,正三品。”
  说实话景胜这种问法把应明问的有点脑袋转不过来弯,他们这些海外兵将什么时候在乎过品级啊,手上的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刚过来时应明不过是个试千户,打下多大的土地,官职不就跟着往上走了么。
  解普利之围,就成了普州参将;兵进伦敦就算大局已定,这不就是总兵官了。
  在应明看来,只要夷兰两岛得到长久的和平,都指挥使司设立后,都指挥使一定是他,还能在东洋军府兼个都督,岂不快哉。
  他是不知道,景胜一直在想养父谦信当年是越后卫指挥使,正三品的官职,他这后继之人总要超越养父啊。
  “将军若想要品级,我有个办法。”
  “待夷兰岛叛军平定,你荣受夷兰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之职,由我代你向军府提议,东征丹挪。”
  应明说着指向地图上并不存在的东边,道:“这里有两国,曾与夷人为盟,早晚也是要讨伐的,其东方还有些蛮族部落。”
  看着景胜的表情,应明语气颇有蛊惑意味,道:“二品不是问题。”
  尽管蛊惑,但应明说的是实话,景胜要是能带兵把那三国都讨了,别说区区二品,就算被册封个爵位都没有问题。
  景胜向后猛地靠了靠,拱手道:“北征南蛮人,我去;将军,能否派人至日本地方,准我再募万人?”
  “再募万人?他们可赶不上北征啊。”
  “北征不用他们,东征用。”
  这一句东征用,把应明高兴得够呛,鼓掌道:“放心,你这便挑选能吏亲信,三十人吧,我派船派人,带回东洋军府,向大帅请下一份募兵令,准他们去日本地方募兵。”
  “既然如此,我愿意去。”景胜看着地图道:“这场仗的时间会很长,我希望将军能不催促我进兵,南蛮叛军,与一揆无异,人多便不能精诚团结;大势在我,待能攻取故地,我会据河以守,一城一地的和他们争夺。”
  “如此甚好!”
  应明站起身来让人上酒,对景胜道:“将军北征,一应辎重物资皆由应某负责,你后方粮道不必担心,只需全管作战便是。”
  其实这一下,给应明解决了两个麻烦。
  眼下应明眼中最大的两个麻烦。
  麻烦跟德雷克、跟苏格兰、跟叛军都没有关系,他们称不上麻烦,实际上应明眼中最大的麻烦就是杨策、刘汝国,以及新来的上杉景胜。
  杨策出征,是打到哪儿、杀到哪儿、抢到哪儿,跟汤显祖想要在夷兰两岛大治的思想相左,杨策打过的地方再想治理非常难。
  如今他要去荷兰,应明就差自己去送了。
  刘汝国和上杉景胜,对地方的破坏力稍弱,但他们两个人的所求则是对立的。
  刘汝国想要的,是把打下的土地依照大明惯例,设官员管理,而且还要让跟随他的百姓有参与科举的权力,哪怕就在伦敦搞乡试呢,也要掌握权力的人来自百姓。
  上杉景胜就不一样了,他求的是像这片土地过去的贵族一样,统治一片封地,这是他最大的愿望。
  让这俩人一起,在应明眼中是最大的麻烦,比什么德雷克破坏力大多了。
  如今好办了,上杉景胜去北边打仗,打完仗接着渡海去东边,到时候打下来的土地一多半给他当封地都没关系。
  剩下个刘汝国,跟汤显祖的执政理念勉强合得来,这就不会出现内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