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谋天下-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奴婢就过去回话了?”花孟跟猎豹,跟随在李弘的左右两侧,三人均做平常百姓打扮,准备出去赴陈敬之的答谢宴。
  “不必理会他们,就让他们候着。”跨上马车的李弘,余光扫过,只见一个像是卑路斯的人影,正在东宫不远处张望。
  顾不及理会的李弘,也没有去细看是不是卑路斯,而是上了马车便往皇城外飞奔而去。
  “卑路斯如今被陛下封为什么官职了?”坐在马车里的李弘,想了想还是问着外面的花孟跟猎豹。
  “回殿下,陛下赐封卑路斯为大唐武散官右威卫将军,并在醴泉坊设置了波斯寺,供他们波斯人在此集会用度。”花孟坐在车辕边,扭头对马车里的李弘说道。
  马车里的李弘没再出声,直到马车到达一家酒楼的门口,李弘下车后,才对花孟说道:“让礼部接触下卑路斯,看看他们在东宫门口晃悠,是不是有什么事儿。”
  “是,殿下。”花孟看着从酒楼里面走出来的狄仁杰跟陈敬之,低声说道。
  “记得绕过夜月,别被她知晓了,这小丫头这几日很不安分,可能也在跟卑路斯谈什么条件,这些话一并告知礼部。”李弘再次说完后,这才回头看向已经在自己眼前,等着行礼的狄仁杰跟陈敬之二人。
  络绎不绝的酒楼门口,并未有人特别注意这一辆豪华的马车,以及身材高大的李弘。
  豪华的马车如今在长安城比比皆是,甚至是比李弘的马车还要豪华奢侈的,也是数不胜数,所以三人在门口寒暄,也并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
  在狄仁杰与陈敬之的引领下,三人一同来到一间并不算是此等酒楼最好的包间,而陈敬之的女儿,也早已经在里面恭敬的恭候太子殿下的到来了。
  “你们父女倒是说话挺算数的,还以为你们不会答谢我了。”李弘笑看着向他行礼的陈清菡,呵呵着说道。
  分宾主之位坐下,李弘这才再次细致的打量起陈清菡,相比起在江南的时候,此时的陈清菡显得更加漂亮了很多,不像白纯、夜月那般高挑的身材,但却也是完美无瑕。
  肤色比起当初显然是光亮了很多,白皙的像是泛着一层光般,漂亮的脸颊加上一双会说话的眸子,把江南女子的婉约、温柔,在气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相比较于陈敬之与陈清菡的谨慎拘束,狄仁杰对李弘的了解便多了很多,所以席间也便放的较开,很好的在四人的宴席上,起到了润滑的作用。
  至于两人为何会认识,李弘一点儿想要了解的想法儿也没有,无论是这个时代的官场,还是后世的官场,官员与官员之间,都有一条君主无法理清的联系脉络。
  哪怕是人家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但身为上位者的你,也是无法做到向他们那般,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僚。
  所以李弘自始至终对于狄仁杰与陈敬之的相识缘由,绝口不问,狄仁杰与陈敬之,自然是也明白其中道理,特别是狄仁杰,满面笑容、风趣之间,神情轻松而平常,也根本不在乎太子会不会问起来。
  席间陈清菡在其父与狄仁杰的劝谏下,也与李弘饮了几杯酒,不胜酒力的她,在几杯酒下肚后,顿时原本白皙的脸颊显得更加白皙诱人,一朵红晕渐渐攀附在脸颊,点缀着江南女子特有的婉约与羞涩之美,仿佛使得整个房间也靓丽了不少。
  “小女很是感激殿下在江南时,对小女的照顾,如果不是殿下您,臣怕是早就身死大牢了。”陈敬之端起酒杯,在陈清菡坐下后,感谢的对李弘说道。
  李弘在陈清菡帮自己倒满后便一饮而尽,而后看着狄仁杰说道:“如今也已经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了,今日你狄仁杰作陪,想必是有事儿吧。”
  “殿下英明,殿下便是不问,臣也打算敬您一杯水酒后,请求殿下一事儿。”狄仁杰端起酒杯站起身,含笑说道。
  “大唐官员拾遗补缺者众多,狄仁杰你单单推举陈敬之,看中了他什么才能?”李弘直接略过了接下来,狄仁杰可能会说的废话,直截了当的问道。
  狄仁杰神色一愣,明显是没有想到,李弘竟然会如此直截了当,连接下来自己准备的铺垫之词都给拒绝了,直接问自己看中了他什么。
  “殿下,陈敬之大人在扬州时的声名,想来您比我更加了解,论其才华,或者是治理一方州府的才能上,或者是与同僚在相处之道上,陈敬之陈大人比起其他拾遗补缺者,并没有多少优势。但陈敬之有一点儿乃是我大唐如今众多官员欠缺的,便是不知变通以及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不谋私利、不会任人唯亲的优点,这些臣以为,正是切合我大唐如今所需官员的特点。”狄仁杰想了想,组织着言语说道。
  李弘把弄着手里的酒杯,神态平静,看不出丝毫内心情绪地说道:“大理寺不缺这样的官员吧?大理寺如今在你的掌管下,可说是从不畏权贵……”
  “殿下您说笑了,臣自认做不到如陈敬之如此一般,臣观时事、看世事,自掌管大理寺以来,上不曾得罪,下不曾得怨,无论是皇室宗亲,还是九品流外官员,都对臣毫无怨言。如此便足以说明,臣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显然是无法做到如陈敬之一般:不畏权贵、不懂变通。臣也愧对陛下与殿下您的期望。”狄仁杰摇头叹息一声,一饮而尽杯里的酒,神情稍显落寞跟自责地说道。
  狄仁杰的一番自我批评,在李弘看来,非但是把自己的优点与弱点全部呈现在了桌面上,更为重要的是,狄仁杰在身居如此高位后,还能够看清楚自己,这在他看来,是更为难得的品质。
  试问,这世间,有多少高官要员,在身处要职后,不是被周遭的赞美之词,夸的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


第657章 御史台
  但如今狄仁杰如是说,怕也是在借着推举陈敬之之机,向自己表露他的立场跟心声。
  也同时在告诉自己,我狄仁杰只求忠于朝廷之事,忠于大唐江山,皇室宗亲之间的明争暗斗、朝堂官员之间的拉帮结派,我狄仁杰这辈子也不会参合。
  “那么你认为呢?”李弘并不认为,面对狄仁杰的自我刨析,自己也得掏心掏肺的跟他真情流露。
  身为上位者,能让你的手下永远看不透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在计划什么,是不是被人家的话所左右,则是第一要务。
  更何况,是自己这个身为大唐的太子,如果因为狄仁杰这一番话,自己就赞同或是反对,只会使得狄仁杰更加理直气壮的坚持他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与自己的利益不相符。
  而李弘的反应,像是也在狄仁杰的意料之中,只见狄仁杰说道:“殿下,如今我大唐的富庶、繁荣是贞观年间,还是前朝、大汉时都是前所未见、无法想象的。而如今,百姓的富庶带来的,便是官员的贪婪,一些官员,在不满足于官职的同时,也开始在向金钱方面靠拢,同样,我大唐十道诸州、诸县,怕是官员贪墨、吞并,与当地豪强权贵联合起来,发生如陈敬之大人身上的事情,不在少数。大理寺掌管律例,却不能……”
  “那不是还有御史台风言奏是,来监管、弹劾我大唐的地方以及京都的官员?”李弘琢磨着狄仁杰此番话的意思,继续反问道。
  “臣以为,殿下应该在大理寺、御史台两衙署之外,再设置一所监察衙署,来监管百官才是。”狄仁杰沉声说道。
  在他看来,如今大唐的职能衙署,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对于大唐百官的震慑跟监察管理,只能是另设一衙署,来保证大唐官员,在大唐的日益繁荣的背景下,继续保持清廉的风骨。
  而陈敬之,便是一位极佳的,掌管新监察衙署的人选。
  李弘望着餐桌上的一双玉手,无意识的点着头,而后又摇摇头,此举让狄仁杰跟一直未曾说话的陈敬之,有些琢磨不透,殿下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大唐衙署如今看来,本身已经开始彰显臃肿,虽然新的问题出现,让各个衙署之间出现了监管缝隙,出现了灯下黑,其权利职责无法做到有效到位,但设立新的衙署,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后,以后再出现新问题怎么办?
  难道就像是历史的走向一样,随着新的衙署出现,而后架空旧的衙署,就像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一样,随着时代的潮流,随着历史的变迁,终究被权臣与六部架空,至宋以后,变成了一个空壳子?
  “治标不治本。”李弘敲着桌面说道。
  在他看来,设置新衙署这是不可能的,机构的臃肿带来的便是办事效率的低下,跟官员之间的相互推诿。
  但也不得不承认狄仁杰的眼光独到,看到了特别是监察百官的御史台的弊端,看到了御史台对京都官员的约束力,远远大过了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力。
  而这也是,大唐在历史后期,因为朝廷对地方监察的不力,以及节度使开始兼领监察御史一职后,导致了节度使最终变成了手握重权的地方军阀。
  “那不知殿下可有良策?陈敬之在扬州被李敬业诬陷一事儿,可是给朝廷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再不及时改正,以后怕是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到时候总不能一直出兵镇压,或者是您亲自前往吧?”狄仁杰眉头渐显隐忧。
  他自己把这一个问题没有禀奏陛下跟皇后,而是直接禀奏给太子殿下,便是当初看在了太子殿下雷厉风行的性格,以及对于这件事情的认知程度,要比陛下跟皇后透彻的原因上,才直接找到了太子殿下,但如今殿下模棱两可的态度,让他有一种所托非人的感觉。
  “御史台大夫几品官阶?”李弘突然问狄仁杰道。
  “从三品。”
  “御史中丞几品?”
  “从四品上。”
  “各道御史几品?”
  “正七品与正八品官。”狄仁杰不明白太子的意思,只能是随着做快问快答。
  李弘笑了笑,看了一眼陈敬之,而后说道:“如果道御史乃正七品的官,他要想在官场站稳脚跟,得到升迁的机会,也就必须与其他官员搞好关系,那么自然与地方刺史、长吏的关系便就变得微妙起来了,是不是?”
  “是。”狄仁杰点头回道。
  “而且一个七品官的俸禄多少?参加一次地方刺史的宴会,怕是他一个月甚至三个月的俸禄,都回请不起一次地方刺史吧?”
  “是。”
  “提升官阶,打消他们升迁仕途的疑虑,加以高薪防贪,道御史由原来的正七品直接提拔为从四品上,道御史丞提为正五品上,御史大夫与六部尚书同阶为正三品,御史中丞为正四品上。如此一来,是否可行?”李弘语气变得凌厉起来,看着思索的陈敬之跟狄仁杰说道。
  “这……”狄仁杰一时之间,犹豫在了御史台的分工职能上,对于太子殿下这个胆大的设想,显然比他另立衙署的想法更有效率,中间省也去了太多太多的环节,只要旨意一下,便可立即执行、立即生效,对于地方官员,一下子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威慑效果。
  而在历史上,御史台被分为台院、殿院、察院,便是李弘的龙妈武媚所为,如今随着狄仁杰换成了向李弘禀奏,也自然而然的,这一改革,变成了李弘的改革。
  随着官员品级的提升,相应的,沿袭前朝的职权便会被李弘拿走大半,永远也不会再出现,历史上监察御史身兼行政权、军事权、审判权的局面,而是变成了只有监察权与司法权两权,一个职责分明的机构。
  一系列的改革,一下子把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衙署的权利,彻底的清晰划分开来,变成了三权分立、监管、监督的局面。
  但李弘也很清楚,任何一个时代都一样,光明永远是伴随着黑暗同在,此起彼伏的存在着,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完全清廉的制度,所有好的制度,不过是恰巧对应了实时背景,完美的契合到了一起罢了。
  而这便是考验皇权社会中,一个皇帝对于实时的观察是否敏锐,是否能够完全掌握、了解自己治下江山的一切,而后给出一个适合的制度。
  坐在马车里的李弘,思绪依旧飘渺着,实时顺应着潮流的发展,因为自己的出现,大唐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比起历史的轨迹来,不过是提前了约二十年的时间罢了。
  今日狄仁杰所言的这一切,不就是武媚当政后,在监察制度的完善中,拿出了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的环境吗?
  御史台被武媚分为台院:执掌弹劾京都官员,参与大理寺、刑部以及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又与门下省、中书省受理冤讼之案,形成了对于大理寺跟刑部的监管,也被人们称之为:小三司。
  殿院:则是职权说小也小,说大也大,更像是对魏征的一个写照,没事儿可以看看百官在宫中上朝时的行为,或者是皇帝在上朝时,有无遵循各种礼制,专门与皇帝对着干的那伙人,职能弹劾上不受法律约束。
  自然,殿院就像是太常寺等一样,跟东宫的太子殿下李弘,向来是谁看谁都不顺眼。
  察院:便是职能最为广泛的一个御史台衙署,率监察御史、监察道御史监察天下十道,同时也监察司农寺、太府寺等皇家机构,尚书省以及尚书六部同样也是察院的重中之重,这两年因为李弘被封为尚书令后,倒是有所放松,毕竟,这本来就是皇家的,监管的话,太子或许便替代他们做了一部分职责。
  而这些如果都是武媚在原有历史上的功绩,该会有多好呢!
  但历史往往最是无情、公正,在记录一个君主的英明时,自然也不会放过你在掌控上,对于一些人的纵容。
  酷吏由来已久,而提及武媚登基为帝,便不得不提起四大酷吏,来俊臣、索元礼等大名鼎鼎的,为唐王朝在后世留下不少酷刑的有名人物。
  如此也足以看出,无论李弘如何改变历史,所有的随着时代变化、前进的问题,依然是还会接踵而至。
  如果刚才席间按照狄仁杰的建议,结合着武媚登基后一系列的举措,那么李弘与狄仁杰如果想法不谋而合的话,便会出现:大唐不是朝堂之上出现酷吏,便是精卫可能效仿大明,出现锦衣卫的景象。
  抖了身上突然涌出的冷汗,马车在丽正殿门口已经停下了足足一刻钟,小雪、夏至、半梅、寻兰,甚至就连白纯,都在门口等着李弘下车。
  但马车里却是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太子殿下像是呓怔了一样,坐在马车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显得有些茫然、有些呆滞。
  花孟与猎豹也同样站在马车两侧,却是不敢打扰,像是在想事情?还是在神游天际的太子殿下。


第658章 卑路斯
  元日之前最后一个朝会已在昨日举行,而关于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改革,李弘便是统统交给了狄仁杰跟陈敬之来做前期处置。
  至于狄仁杰举荐陈敬之一事儿,李弘并没有答应什么,所以现在陈敬之虽然有事儿干,但依然还是一个时刻准备拾遗补缺的文散官。
  “说什么了?陈敬之的女儿也要一同进宫?为什么?”早上锻炼完身体的李弘,赤裸着上身站在后花园,手里一根长矛被拿走手里比划着。
  穿着白皮裘,小脸儿冻的通红,时不时在地上跺跺脚的白纯,看着浑身冒着热气的太子,把手里的长矛舞的虎虎生风,继续说道:“奴婢也没说什么,是皇后提出来的,要陈清菡也一同入宫的。对了,杨雨也没有被排除在外,陛下说了,杨思俭罪不致死,也应该在考察一番的。”
  “让你进宫送了五百多万两银子,然后你就给我弄出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