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10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印坊,发行报纸,到时候需要一批有见地的文章,证明冀州也是有人才的。崔琰身为郑玄弟子,又有卓尔不群的见识,足以担当首期报纸的头篇文章。
  崔琰感激不尽,再拜。他自己清楚,他的见识是有的,但冀州比他更有资格写这文章的人还有不少,眼前的沮授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沮授将这个机会给了他,就是将冀州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至于审家等世家,已经被他放弃了。
  冀州世家将迎来一次更新换代。有的将消亡,有的将崛起。
  崔琰下了楼,穿过侧门,回到了自己的公廨。刚进门,崔林就进来了,两人四目相对,不约而同的点点头。崔林将他今天的工作简明扼要的汇报了一遍,守大城的各部都将近断粮,即使他们有一些克扣下来的积储,最多也只能吃两三天。至于箭矢等军械,也被他找各种理由,一件也没发。这些人投降刘备之后,除了消耗刘备的粮食,发挥不出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直接抓了他们?”崔林不解的问道。“放弃大城,小城又能守几时?”
  崔琰没有说沮授的用意,只是淡淡地说道:“抓人容易,控制他们的部下却难,与其各怀鬼胎,不如留下能够信任的精锐。有沮鹄率领的三千亲军,再加上足够的物资,守小城绰绰有余。”
  崔林还是不太明白,也知道崔琰没有完全说实话,不过他信任崔琰。这么多年了,不论是家族还是乡里,认可他的人只有崔琰,崔琰不会害他。之所以不和盘托出,应该是还没到时候。
  两人说了一阵闲话,崔琰突然说道:“德儒,清儿今年几岁,可曾读书?”
  崔林想了想。崔琰说的清儿是崔瑜的女儿,一直在清河老家生活。“清儿今年七岁,刚开始启蒙,她看不上家里请的先生,一心要去南阳幼稚园读书,拜蔡大家为师。这孩子别的都好,就是太爱和人比较,尤其是衣物,非中原所产华服不穿。”
  崔琰皱了皱眉,没吭声。过了一会儿,他刚要说话,外面突然响起了急促尖锐的铜锣声。崔琰和崔林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一笑。
  刘备来了。
  ……
  刘备勒住坐骑,看着鼓声震天的邺城城头,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邺城来得太容易,战鼓声一响,邺城的三个城门就轰然洞开,包括审英在内的三个魏国大将来到他的面前,俯首称臣。
  除了小城之外,邺城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
  曾几何时,他在邺城内连落脚之处都没有,如今却成了邺城的主人。曾几何时,他想拜见审配而不可得,几年过去,审配的儿子却成了他的部下。
  我轻于去就,这些世家又能好到哪儿去。他们今天可以背叛袁谭来投我,将来也可能背叛我,再去投孙策。我是为了生存,他们却是为了利益,又何尝比我高贵呢。
  刘备心里不爽,看向审英等人的眼神也有些淡漠,半天没说一句话。逢纪见了,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刘备猛然惊醒,知道此刻不是评价冀州世家道德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控制邺城,并展开对小城的攻击,尽快击碎袁谭的负隅顽抗,只有如此,邺城才真正属于他。
  刘备随即换上一副笑脸,翻身下马,与审英等人把臂言欢,不仅会释放他们的家人,归还他们的产业,还会予以重赏,以酬其功。逢纪抚着胡须,跟在一旁,志满意得。因为他的谋划,看似坚不可破的邺城已经向刘备敞开了大门。守住邺城,就截断了孙策由南而此的路,守住冀州的机会又多了三分。
  审英等人拍着胸脯,表示愿意身先士卒,为刘备进攻小城。慷慨激昂之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困难:一是粮食不够,希望刘备能为他们提供一些粮食。原本按规矩,是十日领一次粮,昨天就是领粮的日子,没想到出了意外,没领到粮食。二是军械不足。袁绍占据邺城之后,就对邺城进行了扩建,尤其是袁谭被封为魏王之后,将邺城北部变成了王宫,又在西北增建了几座高台,易守难攻,没有足够的军械是无法攻克的。
  听完审英等人的解释,刘备很头疼,逢纪更是变了脸色。
  “沮授可在城中?”
  “不知道,他一直没露面。”审英说道。他知道逢纪在担心什么。如果城中有让逢纪忌惮的人,非沮授莫属。他也怀疑这是沮授的谋划,但他绝不会承认这一点,如果逢纪建议刘备退兵,放弃邺城,他们的付出就废了一半。
  其他几个人也纷纷附和审英的意见。他们这段时间的确没有见过沮授。不过,也没人确信沮授不在城里,出使只是传言,没有人亲眼见过。
  逢纪心中不安,却不便追究,显得自己惧怕沮授。他随即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攻克小城上来。邺城的情况,他是清楚的,以现有的兵力,强攻也不是没可能,只是要花些时间。
  最大的问题是粮食,多了审英等两万多人,粮食的缺口更大了,尤其是在烧毁了邺城周边的庄稼之后,除了邯郸,最近的补给线也在百里之外。偏偏大量的百姓外逃,征发民伕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仅从形势而言,攻邺城并不是明智之举。如果沮授在城里,或者眼前这个局面是沮授故意造成的,那他们攻克小城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强攻只会浪费时间,损失折将。但逢纪不能不攻。沮授就是他心里的一座城,他必须攻克这座城,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他随时会被刘备抛弃,被别人代替。
  逢纪为刘备分析形势,调兵遣将。刘备原有大军六万多人,增加了审英等人的部属后,总兵力接过九万人,足以将邺城团团围住。经过反复商议,刘备决定效仿关羽故计,用水攻。
  邺城北就是漳水。漳水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如果下雨,水量足以淹城。刘备现在有足够的兵力,又已经占据了邺城大城,可以利用大城现有的城墙来蓄水淹城,再用船运载土包,在城下堆积,为下一步强攻做准备。
  说干就干,刘备派人四处收集民船,准备草袋,又安排人伐木取柴,打造攻城器械,做好强攻的准备。
  袁谭利用沮鹄率领的三千精锐,牢牢的守住小城,见刘备打造器械,准备强攻,他也没闲着,命人先将小城的城门用土堵死,确保城外的水无法进入小城。关羽如何攻破廮陶的消息早就传到他耳中,如何破解,沮授也早有安排。小城地势高,刘备想复制关羽的战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逢纪的谋略,他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之所以这么做,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骑虎难下,不得不然。
  这一切,都在沮授的算计之中。
  ……
  陈琳再一次出现孙策面前。
  他带来了袁谭的降书,并有要求朱灵向孙策投降的命令。朱灵还控制着东郡大部,但他已经孤师,坚持无益,袁谭希望他能接受事实,向孙策投降。
  与此同时,陈琳还带来了一份作战建议:袁谭说,他已经决定向吴王称臣,就不会再变,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都将守住邺城,等待吴王大军的到来,所以孙策不必担心邺城安危,可从容布局,以全取幽州为目的。
  听到这一句的时候,坐在一旁的郭嘉、刘晔都笑了。
  孙策也不禁莞尔。“这是郭公则,还是田元皓、沮公与的提议?”
  陈琳躬身一拜。“沮公与首倡,郭公则、田元皓参议。”
  孙策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这应该是沮授的建议,拉上郭图、田丰只是表示他们是团结的一家人,正如要求朱灵投降一样,尽可能保持冀州系力量的完整,抱团取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孙策答应了,请陈琳再辛苦一趟,去东郡见朱灵。如果朱灵愿意投降,可官居原职,统领旧部,封鄃侯,食邑三百户。当然,他的旧部要按吴国的标准进行精简改编,最后保留三千人。
  朱灵就是清河鄃县人,封鄃侯是对他的礼遇,足以表现孙策的诚意。
  陈琳很满意,带着袁谭的命令去了。
  孙策随即与郭嘉、刘晔商议,既然袁谭、沮授等人要立功投效,那就给他们这个机会,利用这个机会完成既定计划。孙策召来徐琨、沈友,分配任务,中线以沈友为大将,庞统为军师,统筹全局,徐琨为副将,并担任前军将领,率先进入清河作战。朱灵若降,也由徐琨节制。
  沈友、徐琨都很满意,愉快的接受了命令。
  孙策随即又传令朱桓,命他统领吕范、纪灵部向北推进,按管整个兖州军事,饮马黄河。陆逊代行兖州刺史,负责兖州的民生、政务。
  安排妥当,孙策率部北上,剑指涿郡。


第2243章 渤海有故事
  一艘中型战舰加速行驶,与孙策的凤舞号座舰同向而行,慢慢靠近。座舰上扔下缆绳,将战舰紧紧固定在座舰上,又放下舷梯。
  “子山,请。”甘宁伸手示意,笑容满面。
  步骘连连摇手,一手前伸,一手轻托甘宁的手肘。“都督请,都督请。”
  甘宁挑了挑眉。“子山,到了大王面前,这都督二字可不能再提。要不然,麋子叔还以我卖资历呢。”
  步骘哈哈一笑,却不作答。甘宁是水师督,私下里都按军中习惯,升级称之为都督,就像称呼校尉为将军一样,只是到了孙策面前,这样的习惯自然要改,而且麋芳如今是中军水师督,称甘宁为都督,有压麋芳一头的意思,即使甘宁自负,一心想做水师都督,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的拉仇恨。
  甘宁一撩海蓝色的大氅,健步上了舷梯。虽然舷梯起起伏伏,并不平稳,甘宁却如履平地。步骘稍逊一筹,却也只是伸出一只手,扶着舷梯,并无惊惧之色。几年海上生活,他已经不再是一个书生,而是孔武有力的将领。
  两人上了船,便见步练师一袭贴身劲装,站在舷梯口,身后跟着两个女卫,手里各捧着一只小案。见甘宁、步骘走来,步练师上前一步,欠身行礼。
  “奉大王令,迎甘督、步督。远来辛苦,请饮酒一杯。”
  甘宁很意外,目光在步练师脸上迅速扫了一下,随即又看着步骘,眉梢扬起。步练师将入吴王宫,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站在这里迎接哪个将领的,他有这样的待遇,显然是沾了步骘的光。
  步骘也很意外,心里很是激动。步练师出现在这里,说明吴王宫里最后一席是步家的了。他和步练师交换了一个眼神,示意她先向甘宁敬酒。步练师心领神会,转身示意女卫上前敬酒。甘宁取酒饮了,虽是淡酒,并不甚烈,却清爽宜人,他心情大好,难得的礼貌起来,躬身行礼。
  “谢过夫人,谢过姑娘。”又招了招手,从亲卫手中接过两只锦盒,放在案上。
  女卫心中欢喜。谁都知道甘宁奢侈,这锦盒虽小,里面的东西却不便宜。她连忙谢了,退到步练师身后。另一个女卫向前,为步骘敬酒。步骘也取过随身携带的礼物,摆在案上。
  步练师再拜,领着女卫们退下。甘宁与步骘举步,上了飞庐,来到正方面的舱室前,躬身行礼。
  “水师督甘宁,请见大王。”
  “水师假督步骘,请见大王。”
  当值的郎官点点头,正准备进去禀告,甄像迎了出来。“二督请进,大王正在等你们。”
  甘宁、步骘不敢怠慢,侧身进了舱,见孙策等人正围着一个巨大的木制沙盘站着,除了郭嘉和几个军谋、中军诸将,麋芳、陈矫也在。孙策双手扶案,眼睛盯着沙盘,也不回头。“兴霸,磨蹭什么呢,这么久,不会是涂脂抹粉吧?就你那张强盗脸,还能抹成大善人?”
  诸将大笑,甘宁有些不好意思,挤开众人,来到孙策身边,拱手道:“大王,平日军中率性,可以随意一点,来见大王总得规矩些。这不,最近一直没作战,大王赐的衣甲藏在衣箱里,一时半会的找不着啊。”
  孙策转过头,似笑非笑地打量着甘宁。“闲了一段时间,没长赘肉吧?”
  “那不能。”甘宁握起拳头,曲起手臂,展示了一下鼓鼓的肱二头肌。“虽不作战,却无一日敢懈怠。天天练兵,就等大王一声令下,便可出征。”
  “甚好。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还担心你没养足千日,不敷大用呢。”孙策招了招手,有侍从取过一封公文,孙策接过,递给甘宁。“你先看看这个。”
  甘宁不解其意,连忙打开,看了两眼,脸色便是一变,下意识地瞥了步骘一眼。步骘也凑了过来,两人一起看。这是一封渤海太守臧洪的回书,里面说得很简单,他已经收到魏王袁谭的命令,本来是打算投降的,但上次水师入渤海,杀伤甚重,渤海士庶耿耿于怀。如果吴王要得渤海,请禁止甘宁入境,否则渤海将闭境自保,以苟全性命。
  甘宁和步骘面面相觑。步骘思索片刻,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上次入渤海,本为平原分忧,杀伤是大了些。不过责任在我,不在甘督。甘督冲杀在前,我统兵在后,未能节制部下……”
  孙策抬起手。“你不要急着请罪。是不是杀伤无辜,以后再说。你先说说,眼下该如何回复臧洪?”
  “臧洪是射阳人,虽未与臣见过面,却也臣勉强算是乡党。臣愿为使,当面向臧洪解释。”
  “你能解释得通吗?”
  “臣……尽力而为。”
  孙策转向诸将和谋士。“你们以为呢?”
  郭嘉摇了摇羽扇。“写封信便是了,人不必去。臧洪不肯降,并非他本人的想法,而是渤海豪强讨价还价。步督,你对渤海豪强了解多少?”
  步骘拱手道:“还请祭酒指教。”
  “渤海临海,与你们广陵倒是有些相似,半是海边滩涂,半是平原。只不过渤海地势较高,耕地广阔,土地肥沃,海浸也较少,所以一向以富庶著称。冀州有郡国九,以渤海户口最多,豪强自然也多,而且有很多大族强宗。只是渤海离中原较远,向南又隔着黄河,与中原沟通不便,文化略逊一筹。”
  郭嘉一边说,一边指示着渤海的地形。渤海的面积不小,但人口却集中在西南部,除了郡治南皮县,其他几个县离毗邻的河间国各县都比较远,有一定的封闭性。
  “文化不彰,仕宦不显,渤海很少出高官,很长一段时间内,仕途比较成功的就是一甲子前的任峻,他也不过官至洛阳令,离二千石还是一步之遥。桓灵时,渤海人开始走捷径,交游甚广,在党人中颇有名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苑康,与郭林宗友善,曾任颍阴令,题高阳里,后来官至山阳太守。又有公孙进阶,危言深论,不避豪强,名闻京师。”
  步骘恍然大悟。“这么说,渤海是党人之乡?”
  “党人之乡算不上,附党人骥尾而已。”郭嘉笑了两声,意味深长。其他人听了,也若有所思。
  苑康很有名,倒不是因为他和郭林宗友善,而是他为高阳里题名。高阳里就是荀家所居之里,之所以被苑康题为高阳里,是因为荀淑有八子,被苑康附会为高阳氏八子。以当时荀氏的名望,如何能比拟高阳氏,说白了,就是苑康向颍阴荀氏示好,向党人示好。
  渤海有公孙进阶、苑康这样的党人,在党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和豫州、兖州,尤其是汝颍相比,影响力显然要小得多,所以郭嘉才说渤海算不上党人之乡——那是汝颍的殊荣——只能算驸骥尾。既然如此,臧洪不肯轻易投降,就不是计较甘宁、步骘杀人的事了,而是要表明他们是袁谭的拥趸,还有一定的实力。袁谭的背后站在何颙,那可是老派党人。
  甘宁是益州人,没什么乡党可言,是个独臣,无须理会。步骘是淮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