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5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策摆摆手。“你收拾一下,准备回阳翟。”
  庞山民下意识地应了一声,随即又很惊讶,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着孙策。孙策很无语,却不想和他计较。大战将起,全柔没有时间处理阳翟的政务,他需要庞山民回去分担责任,守住阳翟城,让全柔一心一意的执行战斗任务。
  “回去之后,配合全柔,如果有人想征战立功,让他们到我营中报到。郡兵交给全柔,由他统一调度,你安心处理政务。麦收基本结束了,父城、昆阳诸县有不少人响应黄琬、麹义的,你把名字记下来,等战事结束,我再和他们一个个的算帐。阳翟、颍阳、临颍、颍阴诸县交战,会有损失,你也记下,届时找枣祗划拨粮食救济……”
  孙策要需要庞山民做的事一一交待,庞山民认真地听着,不时的点点头。孙策最后又关照了几句,让他有什么不清楚的去问诸葛亮。诸葛亮有过人的记忆力,他几乎记得孙策说过的每一句话。
  庞山民唯唯喏喏,跟着诸葛亮出了大帐。出了大帐,他轻轻地吁了一口气,觉得很丢脸,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和诸葛亮说话。诸葛亮倒是很平静,陪着庞山民走回他的大帐,帮着庞山民收拾东西,等庞山民情绪稳定下来,他才慢吞吞地说道:“山民兄,我刚到平舆的时候,曾由严曼才引荐,随徐公河大师学过几天算学。”
  庞山民默默地点点头。他听说过这件事。
  “可是我后来放弃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庞山民这才意识到诸葛亮不是说闲话,打起精神,思索片刻,若有所思。他重新抬起头,打量着诸葛亮,眼神有些复杂。他沉默了好久,点点头,欲言又止。
  诸葛亮笑笑,指指摆在一旁的《盐铁论考释》。“弱冠而位登颍川太守,未而立而著此书,几乎人手一册,山民兄仕途得意,学林有声,足以青史留名,又何必非要在军功上证明自己?”
  庞山民苦笑,又有一些释然。“孔明,多谢。”
  ……
  黄琬赶到颍阳,比预期的日期迟了两天。
  荀衍接到消息,已经提前赶到,与麹义一起出营三十里迎接。韩繇随行,他双腿不良于行,只能坐着轮椅。这轮椅是从南阳传来,据说是南阳本草堂病人专用,后来便流传到颍川来了。
  黄琬看着韩繇,很是感慨。他和韩馥也算是上旧相识,谁会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他和韩繇寒喧了几句,聊了些当年事,默契地避开了韩馥之死。
  客套话说完,黄琬便与麹义、荀衍商量起攻打颍阳的事。他告诉麹义、荀衍一个消息:黄忠已经离开了鲁阳,正尾随在他后面,但离得比较远,大概有百里左右。
  麹义和荀衍不解,异口同声的问了一句:“他想干什么?”
  黄琬一声苦笑,透着说不尽的无奈。“别看黄忠只有万人,他却是孙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早在襄阳之战时,他便阵斩过曹操部下的夏侯渊,此后一直坐镇南阳。”他看看荀衍,又扫了一眼麹义,伸手点点自己的太阳穴。“这样的人跟我后面还能干什么?取老夫的项上人头耳。”
  “不会吧。”荀衍倒吸一口凉气,头皮有些发麻。他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黄琬会迟到两天,而且脸色这么不好了。被一个这样的人盯着,绝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他对此深有体会,董袭是江东人,以勇猛著称,他一直担心董袭会来踹营,每天睡觉都不敢睡死,随时准备应变。几天下来,人就像霜打了似的,浑身乏力。黄琬虽说有带兵经验,毕竟年过半百,精力日渐不济,如果再睡不好,这是很熬人的。
  荀衍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袁绍今年也五十了,他面对的孙坚可比董袭、黄忠还要勇猛,他的压力岂不是更大?他的身体坚持得住吗?就算他这次战胜了孙坚,下次面对孙策呢?让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和二三十岁的青壮拼体力,不用看也知道孰胜孰负啊。
  见荀衍出神,黄琬咳嗽了一声:“麹将军,休若,我想设计伏击黄忠,先解后顾之忧,你们意下如何?”
  荀衍不假思索。“一切全凭黄公吩咐。”
  黄琬看向麹义,麹义不紧不慢地说道:“黄公所言,自是至理,只是黄忠谨慎,离我军百里,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远遁,想伏击他怕是没那么容易。如果伏击不成,又耽误了时间,那可如何是好?”
  黄琬再次抬起手,点点太阳穴。“我用我的首级作诱饵,不怕他不来。”


第1346章 传帮带
  鱼齿山北麓,湛浦侧。
  湛浦并不算大,方圆五十余步,但水质清澈,适合饮用。湛浦北侧还有一片坡地,名为湛阪,南侧数百步远就是湛水,地势低洼,到处是茂密的水草,无法列阵,尤其是对骑兵非常不利。
  黄忠知道麹义有五千骑兵,他只有两百亲卫骑,差距悬殊,不能大意。离开鲁阳,进入颍川后,他一直非常小心,选择驻营地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不能给骑兵突袭的机会。颍川以平原为主,是适合骑兵奔驰的地形,麹义又是出自边地的将领,不会不利用这一点。
  好在黄忠手里有图,一份非常详尽的军用地图,详尽到湛浦有多大,水质好不好,能够满足多少人马日常用水都一清二楚,甚至标注了不同季节的水位。有这份地图在手,黄忠对颍川地形了如指掌,大大减轻了对斥候的依赖,也增强了取胜的信心。
  尽管如此,黄忠还是不敢大意。下令扎营前,他在亲卫骑的陪同下亲自查看了地形,确认没有明显的漏洞,又在关键位置安排好暗哨,这才回到大营。亲卫准备好了晚饭,一碗米饭,一碟酱,几片熟牛肉,一杯酒,和普通士卒吃得一模一样。黄忠几口吃完,一边抹嘴一边让军谋将收到的消息取来。
  军司马李严捧着一卷纸快步走了进来,跪坐在黄忠面前。一手将案上的杯盘推到一边,一边摊开手中的纸卷。黄忠看看他,嘴角微挑。“有什么发现?”
  “将军,我觉得黄琬这些天立营的地点有些诡异。”
  “诡异?”
  “是的。”李严将纸卷展开,这是一幅地图,里面夹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几个地名。“我对照地图,仔细查看了一番,发现这些地点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适合伏击。”
  “哦?”黄忠凑了过去,盯着地图看了又看,嘴角挑起一丝笑意。“正方,还有吗?”
  “还有?”李严抬起头,看着黄忠,摇摇头。“我暂时想不起来了。将军,你发现了什么?”
  黄忠直起腰,打量着李严,若有所思。“你听过朱太尉的兵法课吗?”
  李严眼珠转了两下,忽然笑了。“将军的意思是说,黄琬这几次扎营的安排与朱公用兵的习惯暗合?”
  朱儁免职后,受孙策之邀,先在汝南游历,后来又去了南阳,除了拜见故主尹端之外,还在南阳讲武堂开讲,包括周瑜、黄忠在内的将领都去听过课。李严当时已经从讲武堂毕业,在黄忠身边任军司马,他跟着黄忠听课。朱儁是尹端的故吏,但他们用兵的习惯不太一样。尹端主要在北疆作战,朱儁却是在交州一带,地形不同,养成的用兵习惯也不太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他们的处理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黄忠作为知名将领,自然参与了讨论。
  “黄琬虽是太尉,但他作战的经验并不多,他选择这些地方扎营应该是听取了朱公旧部的意见。当然,他在豫州为官,多次经过颍川,对这里地形还是熟悉的。最终的方案很可能是他们互相补充的结果。”
  李严咧着嘴乐了。“怪不得我总觉得有些别扭呢,原来是这样。”
  黄忠接着说道:“他想伏击我,这并不奇怪。不过现在他已经到了颍阳,又离我们有百里之遥,用步卒奔袭的可能性不大,倒是要小心骑兵。你们找找看,这一路走过去,有没有适合步卒扎营,却又适合骑兵踹营的地方。如果有,我们要特别小心。还有,行军路线也要加强侦察,仔细搜索,不要给他们伏击的机会。骑兵速度快,活动范围广,明天将行军速度再降一半,给斥候足够的时间。”
  “将军,是不是太谨慎了?”
  “关系到上万将军的性命,不能不谨慎。”黄忠语重心长的说道:“正方,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只有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谈到找到破敌良机。千万不要小瞧你的对手,我们能看出黄琬麾下有朱公旧部,麹义、荀衍难道就不能看出我们的习惯?麹义是河北第一名将,荀衍是颍川名士,与荀祭酒不相上下,也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不容小觑。在没有摸清对手的路数之前,谨慎一些总是好的。”
  李严点点头,也有点头疼。“是啊,胡骑来去如风,防不胜防,真要被他们抓住机会,后果不堪设想。”
  “谨慎是必要的,但用兵不是写文章,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不贪功冒进,寄希望于侥幸,就算有所失误也不会造成致命后果。剩下的就是看双方耐心了,谁的耐心更好,谁就能笑到最后。”
  “那肯定是我们笑到最后,黄琬、袁绍都是半截入土的人了,等不起的是他们。”李严想了想,突然说道:“将军,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折向北,去奔郏县,切断黄琬与洛阳的通道?”
  黄忠想了想。“你们可以商量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喏。”李严拿起地图和纸条,兴冲冲的去了。
  黄忠叫来了卫士,走出大帐,开始例行的巡营。他要走遍每一个大营,与尽可能多的士卒见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安抚他们的心情,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尤其是要查看那些刚从讲武堂毕业的学生。今年是讲武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以前的讲武堂学生都是从各营抽调出来的精锐,本身就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到讲武堂是进修,系统的学习用兵技巧,弥补他们的短板。李严这一批讲武堂毕业生入学之前没有军营经历,多少有些书生意气,和老兵之间常有摩擦,需要他这个主将调解或仲裁,帮他们顺利渡过这几个月的适应期。
  一万多人,七八个大营,一圈走下来已是半夜。大部分将士都已经入睡了,黄忠才回到中军大帐。即使是最强壮的卫士这时候也感到疲惫,与换班的袍泽交待完事情后,就抓紧时间洗漱,钻进帐篷休息了。黄忠却还不能休息,李严等人研究出几个方案,正等着他审阅。
  黄忠解了甲,李严提来准备好的凉水,浇在黄忠的身上,黄忠迅速洗了一遍,擦干身体,换上干净战袍,舒展身体,在帐中练起了导引术。不用他吩咐,李严开始口述拟好的方案。他经验丰富,节奏掌握得正好,黄忠练完,他正好结束。
  “这么说,不去郏县?”
  “是的,就算能攻下郏县,也未必守得住,反而自缚手脚,患得患失,不如全无牵挂,相机而动。”李严有些脸红。“将军,你……是不是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黄忠看看李严。“正方,我想到了是我的经验所得,你们经过讨论得到结果,就是你们的经验,和我直接告诉你们是不一样的。”他来回转了两圈,又说道:“还有一件事,你们没有考虑到。将军一直与董越有来往,黄琬到了颍川,董越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李严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第1347章 陷阱
  经过几个军谋讨论,李严最初夺取郏县的计划被否定,修正成驻扎在鱼齿山,等待战机。
  鱼齿山东麓有襄城,南麓不远就是昆阳,滍水、昆水经其南,汝水绕其东,湛水则穿行其间,取水非常方便,既能顾守颍川通往鲁阳、叶县的要道,又利于防范骑兵突袭。襄城离颍阳约六十余里,处于作战半径内。如果战机出现,半天时间就能赶到战场。
  襄城在汝水之侧,溯汝水上行,经郏县,可至梁县,与沟通洛阳与南阳的三垭古道相接。在不能控制阳翟的情况下,这条路是黄琬与洛阳保持联系的必经之道。麦收之后,黄琬很可能会从洛阳运粮来供应大军,保障长期作战。
  当然,襄城的重要性人所皆知,麹义之前便在鱼齿山东麓立阵,以便阻击东来的孙策。现在麹义赶赴颍阳作战,还在襄城留下了不少人马,强攻襄城的难度犹胜郏县。麹义的主力就在颍阳,骑兵在一个时辰内就能赶到战场。
  在夺取襄城的可能性微乎其乎的情况下,驻兵鱼齿山,保持对襄城、郏县的威胁,牵制黄琬,让他不能全力以赴的攻击颍阳城,就成了黄忠部最好的选择。
  黄忠接受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谈不上出奇制胜,但胜在稳妥,没有明显的破绽。进可攻,退可守,牢牢的掌握着主动权。一旦形势不对,还可以得到鲁阳和叶县两个方面的增援,或者干脆退回南阳。
  接受方案的同时,黄忠调整了斥候营的任务,将主要精力用于侦察鱼齿山的地形,寻找攻破襄城的机会。机会少不等于没有,如果能找到破绽,夺取襄城,对形势影响甚巨。即使不能,也能造成一种想要强攻襄城的态势,分散麹义的注意力。
  惊喜不期而至。仅仅用了两天时间,斥候营便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黄琬在襄城,大量的信使出城向东,同时又不断有使者归来,举着三角小旗,高呼声穿过城门。种种迹象表示,襄阳似乎成了指挥中枢,黄琬成了颍川战场的主将,但他却没有去颍阳,而是驻留在襄城。
  黄忠对此很惊讶。襄城固然重要,但作为全军中枢似乎离颍阳太远了。骑士可以迅速往返,步卒却不太容易。他麾下士卒精练,每天绕营行军十里,隔三岔五的还要进行长途急行军的演练,这才有把握有半天时间内行军五六十里,还能保持战斗力。黄琬麾下的那些屯田兵可没有这样的体能,六十里路,他们至少要走一天。
  但军谋们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很合理,具体有几个理由:首先,论官职,论名望,论与袁绍的关系,黄琬成为颍川战场的主将当之无愧,荀衍是晚辈,麹义是武人,他们都不足以和黄琬比肩。之前分作两部,各打各的,不论高低,现在合兵一处,自然是黄琬为主。其次,颍阳是县城,又只有鲁肃四千人马,麹义和荀衍有三万多人,足以围攻,不需要黄琬亲临一线。更何况黄琬虽然在襄城,但他的部下并不是全在襄城,有一部分在颍阳协助进攻。最后,黄琬年过半百,又是读书人,经过几个月的军营生活,身体有所不适,回襄城养病,同时加强襄城的防御力量,确保退路安全,有何不可?
  双方各有道理,相持不下。黄忠也无法判断。他下令继续打探,同时率领大军潜入鱼齿山深处,像一只潜伏的猎豹,藏起了自己的踪迹。
  ……
  黄琬负手站在紫云岭上,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愁眉不展。
  他说服了麹义和荀衍,以身为饵,出现在襄城,伏下重兵,一心等黄忠入彀,黄忠却一直没有露面,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连续几天都没打听到他的下落。
  鱼齿山说大不大,和嵩高山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就连鲁山都要比它大很多。可是说小也不小,南北四十余里,东西七八十里,又分作几条山岭,现在正是林深树密的时候,要迅速找到黄忠的踪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黄琬叹了一口气。他这个计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胡骑不能入山,擅长在山里作战的是曹豹、许耽等人率领的丹阳兵,可是这些丹阳人都倾向于孙策,他不能完全相信他们,只能派自己的心腹承担这个任务,却将曹豹、许耽安排在颍阳,协助麹义、荀衍作战。
  他身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