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6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纮微微一笑。“将军是凤鸟之命,上动于天,但有举动,岂止宛城可知,整个天下都会震动。”
  孙策看了张纮片刻,“噗哧”一声笑了。张纮转身看看四周,吸了吸鼻子。“好香的味道,是袁夫人来了吗?我还没用晚餐,如果有剩的,给我来一点吧。”
  孙策眨眨眼睛,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张纮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洒脱,又或者,他这是故作洒脱?他冲着麋兰使了个眼色,麋兰会意,一边命人去取,一边笑道:“先生误会了,袁姊姊可没来,是我们东施效颦,正好请先生尝尝。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先生包涵。”
  “无妨,无妨,名师出高徒,仅闻这味道,就知道有七八分神韵了。说起来,我上次品尝袁夫人的手艺,还是三年前的事。将军,时间过得真快啊。”
  孙策也有些感慨。侍者端来晚饭,张纮也不客气,自行入座,呼呼啦啦的喝了两碗粥,放下筷子,擦了擦嘴,便算结束了。孙策看在眼里,很是惊讶。
  “先生吃饭一直这么快?”
  “以前不是,现在习惯了。事情多,能省点时间就省点。将军来的这些天,天天陪着饮宴,我也是苦不堪言。听说将军在宛市喝醉了,我可是窃喜得很。”
  孙策打量着张纮憔悴的面庞,心中涌起一丝歉意。张纮不是那种热衷仕途的人,否则他早就出仕了,不必等到自己去请。这样一个人就算施政方略可能有些守旧,却不太可能因为利益关系而故意放纵,对他们来说,义利之辨不言自明,怀疑他循私枉法无异于污辱他的人格。
  孙策原本沉重阴暗的心情明朗了不少。“先生,我到宛市可不仅仅是喝酒,还听到了不少消息,其中不乏对先生不利的。”
  “我知道,所以我赶来听听。平时听到的多是谀辞,可没什么人会当面直言。”张纮叹了一口气,苦笑道:“将军,我有时候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南阳是帝乡,虽说民风豪奢,但南阳人也骄傲惯了,很少有人会对官员如此恭敬。现在则不然,即便豪富之家也是见官三分笑,逢吏貌必恭。将军,这是你期盼的盛世吗?”
  孙策眉梢微颤。他打量了张纮两眼,笑了一声,欲言又止,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张纮。他不希望看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这样的事,不希望豪强横行乡里,兼并土地,与朝廷争人力、物力,制造离心力,但他希望看到所有人都畏官如虎吗?有经济实力的人尚且如此,那普通百姓又拿什么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一个万马齐喑的盛世,不是他想要的盛世,也不是真正的盛世。
  孙策沉吟了片刻。“先生,我听说太守府每日高朋满座,门槛都换了好几条,先生那里也是如此吗?”
  “差不多吧。”
  “那普通百姓还有机会一窥先生容颜吗?”
  “比较难。”张纮淡淡地说道:“如果我敞开大门,来者不拒,那我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我不仅是将军的长史,还将是南阳太守、宛令,说不定还要兼任这治城的城门都尉。只要是有权的,能管辖到一部分人的职务,都有可能落到我的身上。”
  “这么说,将军只接待那些大商人,比如宛城吴、湖阳樊之类?”
  “是的,他们是债主,是他们借出大量的钱财帮将军击败了袁绍,将来还要靠他们帮将军对抗朝廷。”
  “对抗朝廷?”孙策歪了歪嘴,一丝笑意从嘴角绽放。“先生,你打算如何依靠他们对抗朝廷?”
  尹姁送来了茶,张纮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将军,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具体的办法,但朝廷为了从丝帛贸易中得利,不惜让普通百姓衣不蔽体,我很反感。我打算减少对关中的布匹供应,但中小商户太多,无法统一行动,只有让他们知难而退,生意集中到几个人的手上,我才能居中调度。”
  孙策喝着茶,静静地等着。
  “将军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实力一般的中小商户宁愿去关中做生意,也不愿意在本地经销?虽说荆州布价低,也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新衣的。”
  “为什么?”
  “因为关中布匹价格高,有利可图。本地百姓大部分刚刚温饱,还不知道将来能否如此,就算手上有钱也不敢用,要存着以备不测。至于那些刚从关中、洛阳迁来的百姓,就更不敢将有限的收入用于添置新衣了。我查了一下,他们很多人都在工坊做工,因为做工的人太多,佣工的价格一降再降,幅度超过布匹价格的下降。”
  张纮一声长叹。“将军有所不知,南阳这两年的赋税增涨很快,几乎每年增涨两到三成,赋税增加是好事,可是增加的问题却也让人应对不及。就拿宛市来说,以前只有不到千户,现在已经超过两千,商户倍增,市吏数量不足,每个人都要承担更多的事物,俸禄却不增,难免有人不满,中饱私囊的现象屡禁不止,查得严了,很多老吏宁可去职,人手更不足。查得松了,吏治败坏,一发不可收拾。将军,我们现在也是焦头烂额啊。南阳如此,南郡、江夏的情况只会更严峻,论治民理政,李通、文聘不如阎象远矣。有空你问问杜畿,看他怎么说。将军,我总觉得自己就像一头老牛,力不从心。”
  看着一脸无奈,甚至有些沮丧的张纮,孙策点了点头。他知道问题所在了。张纮当年曾提醒郭嘉,法家凡事务求控制的做法难以实现,他现在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经济快速增涨,尤其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对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那一套管理办法跟不上了,通晓政务的官吏数量不足,已经开始拖后腿。
  政务堂的建立刻不容缓。


第1566章 筹建政务堂
  “不是先生老了,先生刚逾不惑,正当壮年,岂能言老,只是变化太快,有些措手不及罢了。”
  “是么?”张纮打量着孙策,将信将疑。“将军……有所预料?”
  孙策笑笑。“我有准备,但是也没想到这么快。”他当然知道工商业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潜在危险,只是他一来没有真正的行政经验,不知道经济危机的酝酿过程有多长,初期又会有什么征兆;二来忙于作战,根本没时间考虑这些问题,总觉得刚开始发展,正是快马加鞭的时候,没必要太过担心。
  他忘了一件事,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一点点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最有机会从中受益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实力更强的既有利益获得者。正如原始社会解体了,成为奴隶主的绝对不是会普通氏族成员,而是已经占据高位的氏族部落头领一样,当他在南阳推行新政,振兴工商时,从中受益最大的也不会是普通百姓,而是他一心要打击的世家豪强。
  襄阳蔡家就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当时蔡家还只是襄阳首富,现在大概已经是荆州首富了。不过没关系,蔡家再强,命运也掌握在他手上。张纮不是说了么,南阳的世家现在见官三分笑,逢吏貌必恭,乖得很,所谓宛城吴、新野邓什么的,也不过是张纮手里的几把刀,想用谁就用谁,想毁了谁就毁了谁。
  “荆州的上计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
  “月底吧,八月上计,到太守府要月底,今年事务多,甚至可能延期到九月上旬。”
  “工坊、商户都在上计范围内吗?”
  “在的,用工、产量都会进行统计。”
  “普通百姓呢?都统计什么内容?”
  “这个是难点。如果已经落籍,那自然在统计范围以内,户口、年龄、家产,概不例外。可若是流民,还没有落籍,那就没办法处理了。他们可能今天在宛城,明天就到了棘阳,如果统计,必然重复。如果不统计,又明显是个遗漏。袁绍南侵,河南百姓南下的可不少。”
  “这都是问题,只靠以前那一套是不行的,要想办法解决。人手不足,就招募掾吏,那么多读书人,找几个愿意为吏的应该不难吧。”
  张纮有些难色。“愿意做官的不少,愿意为吏的不多。况且他们虽然读过书,却不通吏事,至少要学个一年半载的。”
  “这个简单啊。”孙策笑了。“首先,要求不要太高,能识文断字就行,不需要太高的学问,这样的人不仅南阳容易找,各县也没什么难度。其次,你考虑一下,主要是哪些职位缺人,然后找精通这些职位吏事的老吏授课,集中讲解必要的技能,十天半月也就够了,立刻就能上岗。现在开始操办的话,年底就能见到效果。”
  “以吏为师?”张纮眉头微蹙。
  孙策早有准备。不管张纮是否激进,对朝廷的态度如何,他毕竟是名士,是精通儒家经典,也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名士。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行法治的重要标志,向来为儒家诟病。让他主动行秦法,从思想上就有抵触情绪。
  “以吏为师只是第一步,先解决眼前的人手不足,然后从中挑选德才兼备的重点培养。为了避免有人为谋利而来,在招募的时候就公布岗位要求、规章制度,以及将来升迁的可能和方向,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让他们有不切实际的奢望。这就是一份工作,就和进工坊做工一样,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而已。如果有志于造福一方,那当然欢迎,如果想以此牟利,请他另谋高就。”
  张纮神色稍缓,却还是有些犹豫。“只是这样一来,这就和讲武堂、木学堂没什么区别了?”
  “先生觉得讲武堂、木学堂低人一等么?”
  张纮一愣,随即笑着摇摇手。“将军,我一时失言,惭愧,惭愧。”
  孙策不紧不慢地说道:“希望先生只是失言。如果先生也有这样的看法,南阳的风气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的。士农工商,士也是四民之一,并不是与农工商相隔离的贵族。先生,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士的含义,不能认为只有读书人才是士,做官才是士人唯一的出路,只要有能力、有抱负、有担当的人,都可以称为士。武士演兵讲武,保境安民。农士精研水土,扩耕增产。工士研习技艺,精炼百器。商士货通天下,利国利民。这样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定只有当官的人才能称为士?士人当入世,世道的世,而不是仕途的仕。”
  张纮凛然。他与孙策相识以来,这还是孙策第一次这么严肃地和他说话。他仔细品味了一番,又觉得孙策说得有理。就南阳的经验而言,读书人只要肯放下身份,做什么事都比不识字的人快一些,农为国本,自然不用说,工商也是强国利民的重要手段,这已经被事实证明。如果能吸引更多的读书人愿意投身其中,好处不言而处。既然要重用他们,又怎么能歧视了他们,将他们排除在士以外?拓展士的范围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选择,当官不应该是读书人唯一的选择。
  “将军所言甚是,是我泥古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孙策摇摇手,轻笑道:“我只是从讲武堂、木学堂得到启发,觉得政务也许可以依例行事。这样吧,索性就取一个类似的名字,叫政务堂,如何?”
  看着笑容满面,意态从容的孙策,张纮没有立刻回答。他看得出,孙策绝非一时起意,也不仅仅是和他商量,他肯定是早有准备,只是现在提出来而已。具体细节也许可以商洽,但政务堂的建立却势在必行,不管他同不同意,孙策都会办。
  “将军所言,我原则上同意,但事涉官吏,还是谨慎一些的好,不宜大张旗鼓。不如这样,先从百石吏的选拔开始,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摸索办法,等成熟了,再逐步扩展到县寺州郡。”
  “这是自然。”孙策笑道:“论政务,还是先生具体负责比较方便,这第一任政务堂祭酒非先生莫属,我是一窍不通的,只能垂拱而治了。”
  张纮眼睛一闪,抚着胡须,会心而笑。“如此,南阳幸甚,天下幸甚。”


第1567章 志同道合
  筹建政务堂的事落实完毕,孙策趁热打铁,说起了今天下午在宛市的见闻。
  他原本的确有些生气,宛市的商户越来越多,但市场却被部分世家控制,大部分的商户只能旁观,这不符合他的三观。可是听了张纮的分析,他又觉得张纮这么做有一定的道理。凡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商业尤其如此,自由竞争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战略物资必须有所控制,不能放任自由,无序竞争。
  丝帛不是普通的布匹,具备和军械一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不能什么人都来插一脚。大部分商户无法涉足关中的布匹生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做生意的人太多。而做生意的人多正是因为有利可图。再追问下去,之所以有利可图,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流民成为廉价劳动力,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加了利润空间。关中强行制定的高价只是推波助澜,却不是根源。
  他提倡工商的首要目标是自强,其次是富民,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有稳定可言。现在百姓不仅没能从中受益,反而受损,自然不是他能够接受的结果,必须加以调整。
  设立一个最低工资标准就成了当务之急,但这个标准如何设定,却是必须慎之又慎的。太低了没有意义,太高了又会影响工坊的利润,最后物价上涨,反过来又会影响民生。设立了最低工资标准,工坊必然会收缩用工,采用延长工作时间之类的办法来抵冲,而工作机会减少,又会让没有生活来源的流民更加处于弱势,本来是为了保护他们,操之过急,反倒又会伤害他们。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孙策清楚这其中的利害,虽然着急,却也不敢一刀切。他没有具体的行政经验,只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具体的问题只能依靠张纮等人来解决,说得好听点,也就是垂拱而治。
  只是他这个垂拱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管,只当泥菩萨。他是引领者,是确立方向的人。也许张纮会选择与他预期不同的道路,但最终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儒家比法家有优势。法家是帝王术,只为帝王考虑,如何方便管理如何来,百姓的福祉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儒家毕竟有一定的民本意识,只是被师法、家法束缚,制度创新时的动力不足,只能被形势逼得往前走,比较被动,适应时间比较长。孙策现在要做的,就是打破他们的思维局限,引导他们向自己期望的目标前进,主动求变。
  拓展士的定义,实际上就是拓展民的概念。儒家反对与民争利,但他们的民并不包括普通百姓,所谓士农工商实际只是读书人、大地主、大工商业主,而在东汉,这些人又成为世家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口九成以上的农民反而不包括在其中。
  现在孙策要求拓展民的范围,将绝大部分人口都包括进去,对这个时代来说,是一个观念的重大革新,即使张纮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也需要时间来消化理解,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好在张纮有读书人以仁为本的初心,有儒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明知这件事很难,还是慨然应诺。
  具体的事务由张纮承担,孙策垂拱而治,他只提了一个要求:让张纮尽快挑选一些助手,不要把所有的事都困在自己身上,严格执行休沐制度,有病要及时到本草堂诊治。他可不希望张纮累死。行政事务是一个非常累人的事,勤政绝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历史上的真正勤政的帝王大多短命,大臣也好不到哪儿去。张纮拯救了郭嘉,他也不能看着张纮成了诸葛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