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跃马大唐-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慎矜起身奏道:“刚才殿上都已经商定了,直接派兵押送原籍,再下诏安京城百姓民心便可;偏偏李左相又来变卦,搞的拖而未决。一桩如此小的事情,弄得这么复杂,也不知李左相是怎么想的。”
  李适之沉脸道:“杨慎矜,你说的轻巧。刚才我是同意了你们的办法,但后来一想觉得非常的不妥,这才请陛下再次商讨此事。你们的办法看似一了百了,但却太过简单粗暴,完全罔顾百姓的感受。这些百姓从北边逃难而来必是家园均已被毁,丰州一带还在拉锯作战,叫他们回去他们何以安生?”
  杨慎矜冷笑道:“倒像是你李左相一人忧国忧民一般,我问你,照你的意思是要收留他们咯?然则此例一开,今后京城岂不成了难民聚集之地了。这几年和契丹突厥边境上的冲突就没停过,一打仗百姓便都往南边涌,这岂能允许?”
  李适之道:“我可没说便要收留这些人,这些人固然不能收留,但简单的打发走却也是不成的。总之要想个完全之策才成。若像你所言,驱赶百姓回去,若中途生乱该如何?”
  杨慎矜呵呵而笑道:“李左相未免杞人忧天了些,这事儿我都不用劳动南北衙的兵马,单我刑部便可以办了。到你口中怕这怕那倒是显得极难了。”
  两人争争吵吵闹得不可开交,玄宗的脸色越发的阴沉,终于忍不住喝道:“你们在朝上当着百官的面也吵,下了朝来到这里又是吵,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几句,也没个结论来,朕听着都烦了。这样吧,朕到阁上去睡上一觉,你们慢慢吵,吵出结果来再禀报朕。朕告诉你们,今日不给朕个办法来,你们便都别回家了,朕管你们的饭。”
  众人顿时无语,知道陛下是真的发了怒。今日早朝开始,陛下的心情便不好,翰林学士院无端得咎,被骂的够呛。要知道玄宗对翰林院的学士们可是很尊敬的,这么当面训斥还是头一回。
  说实话,孟夫子的诏书拟的也和平日一样的水准,并无差错之处,可惜陛下今日就是要找茬,也只能将学士院的学士们都请个遍来拟诏了。偏偏这个王源又不见踪影,陛下等候的时候更是焦躁的很,口中喃喃怒骂。总之今日诸多不合心意之事弄到一起,陛下已经开始发毛了。
  玄宗平日平易近人,但谁都知道陛下要是狠起来那是很让人害怕的。近年来陛下不太上朝,有个贵妃哄着,脾气好了不是一点半点,但今日这情形很可能是内宫出了什么事儿,导致影响到陛下的心境。
  李林甫咳嗽一声终于开口道:“李左相,我看咱们还是不要在这件事上掺杂不清了,难民就在城门外,城里流言蜚语不少,不尽快解决此事,陛下也寝食难安。以老夫看,杨慎矜的办法虽然粗暴些,但为了京畿的治安考虑,倒也是个快刀斩乱麻的好办法。不仅如此,还要定个规制,今后再有难民前来,要在京畿周边的州府进行拦阻。一点点难民的事情是小事,但乱了长安便是大事了。”
  李适之叹了口气,知道这件事若不妥协,今日很可能惹得陛下发怒,闹出大事来。虽然让李林甫占了上风,但自己确实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
  李适之和裴宽对视一眼,两人均知今日需得妥协,正欲开口说话,清晖阁侧门处一名内侍匆匆而入,从侧幕走到高力士身边,在高力士耳边低语了几句。
  高力士面色诧异的看了看站在角落的王源,神情颇有些玩味。
  “力士,怎么了?派去的人回来了?还算安定么?”玄宗皱眉问道。
  高力士凑近玄宗的耳边,低低说了几句话,玄宗脸上也满是惊讶之色,眉头舒展开来,问道:“竟有此事?”
  高力士微微点头。玄宗看向王源,招手道:“王源你过来,朕问你话。”
  王源本听着几人在这里毫无建树的吵闹很是无聊,听到玄宗叫自己忙打起精神上前行礼。玄宗摆手道:“不用多礼,朕问你,你今日上午告假去办的什么私事?”
  王源咂嘴道:“一点私事而已,不值得陛下过问。”
  玄宗微笑道:“你是不肯说么?刚才力士派了人去西门打探难民的消息,回禀说有人在西门外摆了大锅煮饭烧肉给难民们吃,这事儿你知道么?”
  王源没想到消息这么快便传到了宫里,知道无可隐瞒,只得道:“陛下,这事儿确实是臣所为,臣告假便是去办这件事的。”
  众官愕然,万没想到王源今天早上居然跑去救济难民去了,李林甫李适之王鉷杨慎矜等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这厮真会找机会,这是给自己刷名誉去了。
  “王源,你好大胆子,朝廷对难民之事尚未定论,你跑去赈济是怎么回事?要赈济也是政事堂决定的事儿,你跑去算什么?沽名钓誉么?”李适之沉声喝道。
  李林甫也道:“李左相说的很是,王源,你行事前跟谁打了招呼?这等大事你居然擅自行动,眼里还有朝廷么?”
  这大概是第一次左右相意见相同,第一次站在同一立场上,因为都觉得王源越俎代庖多管闲事。
  王源挠头道:“两位相国,这件事很严重么?”
  李适之吹着胡子道:“你以为我们不知道难民在挨饿?之所以没下令救济,便是不想让他们赖在京城不走,你这么一闹,难民们还走么?有饭有肉他们怕是赶都赶不走了,简直混账的很。”
  众官纷纷点头道:“确实胡闹,出什么风头,也不看看自己什么身份,这事儿是一个翰林院学士该做的么?想要名声也不用这么直接。”
  王源甚是无语,之前虽然有些担心有人会说些这样的话,但没想到招致满堂反对,倒是有些尴尬。
  玄宗不动声色的看着眼前众人,摆手道:“力士,将西门外的情形告知诸位卿家们听。”
  高力士应诺,高声道:“诸位,早间奉陛下之命,派了宫内内侍去查看难民情形,刚才内侍回报说,西门外难民们齐齐跪在城外高呼万岁,感谢万岁救济之恩。几名老者还托内侍带话进来说,他们绝不乱来,乖乖呆在城外听候朝廷发落。他们感谢圣天子之恩,祝愿陛下福寿万年。”
  众官面面相觑,李林甫忽然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迟疑道:“难道说,是陛下下令救济难民的么?”
  玄宗微笑摇头道:“朕可没下过这样的命令,这件事咱们还要听听王源是怎么解释的。”
  众人齐刷刷看着王源,听他如何解释。
  王源躬身朝玄宗行礼道:“陛下恕罪,臣确实跟难民们说是陛下让我去救济他们的,臣有罪。”
  杨慎矜冷声道:“知道你胆子大,没想到会大到这样的地步,你这是假传口谕明白么?是要砍头的。”
  “让王学士说说缘由再扣罪名好么?毕竟做的也不是坏事。”杨钊忽然开口道。
  “什么?杨钊你也这么说话?王源不懂,你也不懂么?我知道他是你推荐给陛下的,怕担干系是么?”杨慎矜怒道。
  杨钊赫然起身道:“杨慎矜,说话可给自己留着后路,你这叫什么话?就是论事怎么又扯到我和王源的关系上来了。为朝廷推荐人才有错么?召王源入翰林学士院是陛下的决定,陛下的决定难道是我小小杨钊可以左右的么?岂有此理。”
  “过了,别再说了。”李林甫低声叮嘱杨慎矜道。
  杨慎矜也忽然意识到自己牵扯太广,现在可不是跟杨钊闹的时候。杨钊不算什么,可他背后可是有着一个贵妃娘娘的,闹起来自己没什么好处,当悻悻退下,再不作声了。
  玄宗的脸色又沉了下来,玩平衡之术虽然对自己的权力有利,但每日看着下边几帮人吵来吵去,心情也好不到那里去。
  “这个……杨尚书的话恕我没听明白,我今日去救济难民纯属处于怜悯之心。实不相瞒,昨日我听到难民之事,得知不少难民数日未食,想到这当中还有不少老弱妇孺,从边境逃难而来,又没得吃没得喝,心中实在不忍。所以我才穷尽家财去给他们弄点吃的,这难道也错了么?”
  “这是没错,但这件事你该跟政事堂知会一声,免得乱了政事堂定下的大策略。你这么一来,对难民遣返的大略甚是不利。”李林甫沉声道。
  王源摇头道:“我不懂李相国说的大略是什么,我只知道,难民数日不吃饭会饿死人的,饿极了的人会出乱子的,而且我也有点闲钱去救济他们,所以我便去做了。如果说大略是两位相国和诸位尚书中丞们考虑的事情的话,我便只能为朝廷安定这些难民之心。如果这也是错的话,那我也认了。”
  “说的好。”玄宗抚掌道:“朕赞同王源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的作为。如果这真的影响了朝廷大略的话,就算有错,但总比那些明知难民在挨饿却不闻不问之人要好。”
  玄宗的话就像一记榔头,一下子将有人要斥责王源的话给打回肚子里憋住。众人终于明白了,玄宗对王源今日所为是持赞赏态度的,这便是基调,想拿这件事来搞王源,那是不太可能了。
  “可是……你总不能假冒陛下口谕吧,这可不是件小事。”王鉷毕竟直性子,憋不住这句话,还是问了出来。
  王源摇头道:“我根本没假传什么口谕,刚才我的表达或许引起了众人的误解,实际上我救济难民的时候,有难民跪谢我的大恩,我就告诉他们‘要谢便谢陛下恩惠,朝廷没有忘记难民,陛下更是记着难民的疾苦。’。正因如此,难民们才在西门外跪呼万岁。如果说这也是假传口谕的话,那我也认了,哪怕是被下大狱砍头,只要让百姓们明白陛下之恩,死也值了。”
  “好厉害,马屁拍到如此境界,这王源岂是善类。”众人心中均闪过这样的念头。
  众人看着玄宗的脸色便知道,陛下心里舒服的要命。即便是皇上,也是需要虚荣的,听到难民们跪拜陛下之恩的事情,让玄宗的心情一下子变得灿烂起来。


第171章 对策
  “朝廷之中,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做实事之人便好了。”玄宗似在自语,又似乎在说给众人听。这话听在李林甫李适之等人耳中,就像是被当堂打了几耳光一般颜面无存。
  “王源,朕想听听你对难民之事有何见解,难民是遣返还是安置,众卿争执不决难以决断,你今日去接触了他们,应该心里有些想法吧。”玄宗问道。
  李林甫等人脸色再次大变,陛下问计于王源,这更是一种对群臣的轻慢。哪有当着左右丞相的面,当着御史台,各部首脑官员的面问一个小小翰林学士意见的,这可难以容忍。
  “陛下,翰林学士无议论朝政之权,陛下岂能问计于他。”李林甫脸色阴沉道。
  玄宗愣了愣,点头道:“朕倒是忘了这个规矩了,翰林学士确实无法参政,李相国倒是提醒朕了。嗯……翰林学士满三月之后便会授予侍御史的职位准许参政,那么朕便提前这么办吧。来人,拟旨,授王源侍御史之职,准其议政。”
  众人一片哗然,玄宗此举可不是为了听王源的意见,他这是故意要驳李林甫的面子,对李林甫处处于鏊插一腿的行为表达不满之意。李林甫何其精明,立刻便明白今日不宜再多言,面色如常的退到一旁去。
  王源也没料到事情会如此转变,他可不愿意发生这一切,虽然加侍御史的职位拥有了对朝政说三道四和上奏议政的权力,但王源宁愿不在此事不在此处,因为看李林甫和李适之等人的脸色,显然是对自己压抑着愤怒。他们绝不会去怨恨陛下不给他们面子,而只会怨恨自己出来搅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但无论如何,玄宗金口一开,事情便成定局,王源略有些尴尬的自己给自己拟旨加了侍御史的职位,宣读谢恩之后,王源还是王源,但身份已经不同。
  既然今日已经这样了,王源倒也横下心来,反正已经得罪人了,便不用再顾忌许多了。
  “陛下,难民的事情,臣确实有些想法。”
  “很好,朕看得出你有想法,从你去救济难民这件事上,朕便知道你一定有着自己的看法。说吧,畅所欲言。”
  王源道:“臣今日接触了数千难民,深知难民之苦,千里迢迢从边镇逃难,一路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想我煌煌大唐天下盛世,却让子民受苦若斯,这实在是不太应该。”
  玄宗脸上微微变色,皱眉不语。
  “有人说他们聚集在长安城外是件坏事,会让京城中人心惶惶云云,但臣认为他们能自发聚集在城外等候朝廷救济,这反倒是一件好事。他们聚集于此恰恰是因为他们是纯善之民,来到京城是因生计无着,寻求朝廷庇护的行为。而一旦朝廷不闻不问又不加以救济的话,百姓们饿到了极点反倒不会再乖乖呆在长安城。到那时为了吃饱肚子,他们恐怕什么事都会做得出来。长安城外的近郊州府便首当其冲成为难民的冲击之地。一旦有一件抢夺杀人之事产生,便会起连锁反应,到那时便不是安置难民的问题,而是暴民作乱的大问题了。”
  玄宗脸色郑重,抚摸着长须沉吟不语,众臣有的微微点头,有的却面露不屑之色。
  “这几千人能闹出什么乱子来?只要他们敢作乱,数日之内便教他们全部人头落地,王源,你未免将事情想得太严重了。”王鉷不屑道。
  王源摇头苦笑道:“王中丞,我相信朝廷旦夕之间便可平息此事,但这样一来对朝廷有何好处?明明是顺民,为何一定要逼成暴民。砍了几千百姓的头难道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么?而且这当中所要调配的兵马钱粮,损毁的财物,用来救济这数千百姓绰绰有余。为何朝廷不提前救济,反倒等事后用这样的手段去镇压?这不是本末倒置么?况京畿一旦发生暴民作乱,传遍大唐天下,所产生的影响何其巨大,可不是长安城中的一些流言蜚语可比了。一场暴乱带来的民心之变才是整件事中最可怕的部分,不知我的话诸位认同否?”
  座上重臣焉能不知王源所言的道理,太平盛世之中并非没有矛盾,只是盛世繁华掩盖了矛盾。太平盛世之中,哪怕只是一场小小的暴乱,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力,他会唤醒许多人心中的魔鬼。
  只要开了一个头,便会有人开始效仿。历朝历代有多少朝代就是因为不重视这些小矛盾而最终酿成了灭国大祸的,众人都是熟读史书之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微妙之处。
  “王源,你这么说未免危言耸听了些,这一切都是你臆想罢了,朝廷正在解决此事,岂会酿成你口中所言的那种情形?”李适之忽然明白过来,这一切都是王源描绘的可怕场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发生的可能。
  王源微笑道:“李左相,这当然是预测之言,否则我们还能在这里谈论此事么?我的意思是,这件事需要立刻解决,不能不引起重视,难民之事的处理既要慎重又要快速,当务之急是立刻拿出合适的处置办法来,而非像王中丞所言待难民成为暴民再去打杀他们。”
  玄宗蹙眉道:“听你之言,倒像是有了办法了,说给朕听听。”
  王源道:“启禀陛下,臣认为,强迫遣返难民是绝对不成的,刚才听说,边境尚自拉锯作战,这数千百姓的都是家园被毁才毅然往南逃难的,若非如此谁愿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此刻强迫遣返他们到尚有战火的边境,无异于让他们送命。哪有朝廷不庇佑子民,反倒去逼着他们送命的道理?”
  玄宗微微点头道:“朕也觉得这么做草率了些,但安置在京城的话似乎会开了个坏头,一旦边境有战事,百姓们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