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跃马大唐-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半的士兵都陆续出现了呼吸困难身体乏力头晕眼花的症状。一夜过来,竟有百余名士兵死于营中。
  不懂其中原因的士兵们发生了恐慌,军中发生瘟疫的流言迅速扩散,不到半日光景,军中流言四起,人心浮动,个个惶然,人人自危。
  王源立刻命人辟谣,一面严厉的惩罚散布流言之人,一边以身体力行的行动证明瘟疫的传言是错误的,他亲自带着身边的亲卫抬走死去的士兵尸体并安葬,以这种行为告诉所有人这不是瘟疫,不会传染人。同时集中各军中高级将领艰难的向他们解释着高原病发生的病因。虽然什么空气的成分,氧气的稀薄造成呼吸的困难,从而导致供氧不足之类的话将领们是无法理解的,但王源还是尽量打着比方解释此病的病因,告诉他们不必恐慌,数日时间的休息便可自然适应云云。
  王源作的一个有趣的比方便是将南诏国的空气比喻为鲍鱼之肆。乍然进入其中,会被臭的头昏脑涨甚至呕吐生病,但久入其中便不闻其臭,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适了。这个说法倒是很快被将领们以另外一种方式领会,也符合他们心中一直猜想的南诏国的空气中全是毒瘴的猜想。他们怀疑是空气中稀薄的毒瘴造成了这一切的病因。
  于是乎全军士兵开始除了吃饭喝水之外尽数将防毒面具套在脸上,走路说话睡觉都带着面具,王源见了也哭笑不得。但王源并没有制止,只要能安定军心的作法王源都不会去阻止。而且,第二天起,很多有高原反应的士兵开始恢复,身体变得生龙活虎,到了第二天的晚上,绝大部分的士兵已经消除了症状,这更是让他们将这一切归功于面具之功。面对如此情形,王源也只能苦笑摇头了。
  无论如何,危机总算过去,王源最担心的高原反应引发的大面积死亡并没有出现,要是那样的话,这次进军恐怕就要半路夭折了。这年头的人身体素质还是岗岗的,两天时间便一个个从歪头搭脑变成了活蹦乱跳的没事人了。只是从此以后,每个人都面具不离脸,好端端一只剑南大军便成了一只外星球来的兵马,一个个带着长长猪拱嘴的面具人,这倒是王源没想到的。


第448章 兵临
  两日行军,穿越百余里渐趋渐高的开阔高原地带,中和峰遥遥在望。高大连绵的山峰之巅,白雪皑皑覆盖其上,雪线之下,白云飘荡其间,像是给山峰围上了一条白色的围巾。再往下便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整座山峰横亘南北阻挡住大军的去路。
  虽然明知道,中和峰的另一边便是南诏国都城太和城,但面对这座高大的山峰,别说是军队,怕是飞鸟也难逾越。只能从山北麓的山谷进军继续往西,绕过连绵的山峰余脉转而往南攻击横亘在谷地之中的羊且咩城。
  三月初四午后,大军抵达羊且咩城西的开阔谷地上,远看羊且咩城,规模着实不小。城池长宽超过六七里,这说明是一座能容纳七八万军民的大城池。
  事实上,羊且咩城是河蛮所筑,本是河蛮族的居住中心。阁罗凤的老爹皮逻阁借助大唐之力统一六诏的时候将河蛮征服,此城也成为南诏国的第二大城池,成为南诏都城前的一道巨大屏障。
  羊且咩城坐落的谷地正是通向太和城北龙首关的唯一通道,两侧都是中和峰的余脉,高逾五六百丈的高山,大军不可能越过这些山峰绕行。只有拿下了羊且咩城,才能抵达洱海之畔的太和城。
  在城外扎营之后,王源按照惯例带着宋建功柳钧刘德海等人抵近观察地形。在距离西城门外数百步处,众人仔细的观察这座城池的防御体系,发现这座城池的坚固程度超出了想象。
  西城的城墙又高又大,粗略估计超过了两丈,不但加高加固而且从城门外的圆形弧度的城墙来看,还效仿了大唐城池修建了外瓮城。南诏人跟着大唐混了这么多年,倒也偷学了不少玩意儿。此时此刻,城头上密密麻麻还有很多人背着麻袋走上城墙,加固着城墙的高度,筑造防御的工事。
  城外的护城河也是天然的河流,那是城北山峰中奔流而出的桃花溪和城南山中奔流出的绿玉溪。这两溪正是苍山十八溪之二,能上这十八溪的榜单,并有自己名字的溪流那可不是山间无名的潺潺小溪,基本上可以算是河流了。这两条溪流正是被引为护城之河,宽度也有五六丈宽,显然经过了拓宽。
  在看城墙上,每隔数十步便有一座凸起的堡垒,那显然不是白白修建的,那堡垒必是为了防御攻城所修建,里边摆放的是什么便不得而知了。
  “这羊且咩城好像不太容易拿下来啊。阁罗凤显然是打算把我们挡在这里了。他所有兵力应该都放在此城中防御了,副帅,您怎么看?”宋建功皱眉抚须道。
  王源点头道:“也难怪他如此,这是通向太和北城龙首关的最后一条屏障,守卫得当的话也完全有可能将我们堵在这里。我们的补给线太长,和他们消耗不起。”
  柳钧道:“义父,对付弄栋城的战法恐怕不能适用此城了,我们除了攻击西城门别无他法,无论骑兵步兵都没办法绕到后面突袭其他方向的城门了。”
  王源笑道:“当然不成,攻击每座城池都要因地制宜,弄栋城四面都是平地,除了城池本身坚固之外其实没什么地利之便。而此城便不同了,你无法将兵马穿越两侧的高山密林运动到后方或者侧翼。而且即便做到了这一点,也无法攻破其他城墙,因为城中的守军数量足够。阁罗凤的所有兵马应该都在此城中,不会出现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形。”
  刘德海道:“副帅,那我们如何攻城?还是硬碰硬的攻击么?卑职立刻命士兵砍伐树木打造木排,攻城时需要这些玩意儿。”
  王源摇头道:“当务之急不是造那玩意儿。我们只有不到五万的兵马,此城中起码有三万蛮兵,强攻胜算不大,且伤亡一定不小。阁罗凤定是打着在此消耗我大军兵力的念头,所以不能强攻。”
  宋建功道:“副帅是否有了想法了,何不说来一听。”
  王源道:“我确实有些想法,回营后召集众将一起商议一下,大伙儿商量商量。”
  ……
  夕阳照在羊且咩城的城头,阁罗凤立在城楼上看着两侧城墙上忙碌修筑工事的士兵和百姓,眉头紧蹙。城下里许处大唐兵马已经扎下营盘,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营气势恢宏,旌旗翻卷。唐军大营之中,战马奔腾来去,噪杂震天尘土蔽日。这一切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
  数日前,当得知弄栋城半日失守的消息后,阁罗凤大为惊讶。他本希望阿豹将军能够拖延住剑南大军数日时间,给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准备。那晚在花甸坝撤退之后,阁罗凤意识到自己再不能掉以轻心,自己要应付的对手可不是数月之前的鲜于仲通了。这个剑南军的新帅是铁了心要将大军的铁蹄踏上洱海之畔的土地上了,自己也想尽办法去吓阻他,但他根本没有回头的意思。
  形势对阁罗凤而言已经非常危急,虽然他表面上依旧镇定自若,对属下的官员和将军们放出豪言,要将这只胆敢侵入南诏国境的唐军尽数歼灭。但其实阁罗凤心中丝毫没有底。毒瘴攻击的手段已经无用,毒蛇洪水,种种手段都被识破失去效用,这只唐军天不怕地不怕的闯进来,态度之坚决让人咂舌。
  阁罗凤明白,自己不能再掉以轻心,他必须拿出自己的所有来抵抗剑南军的进攻,一旦稍有不慎,便可能国灭身死。越是这时候,他越是意识到当初父王在世时的抉择是多么的英明。自己当初觉得父王向唐朝卑躬屈膝是多么丢脸,现在他明白了,父王不是没有血性,而是为了保存南诏国的存在。现在,危机临头,南诏国因为自己的愚蠢就要灭国了么?阁罗凤想都不敢想这个问题。
  阁罗凤毕竟是阁罗凤,他不会轻易的认输,所以他命阿豹坚守弄栋城,自己星夜赶回太和城下达了征兵的命令。南诏国十三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都被征召入军,就这样,数日之内,他的手头增加了两万士兵。加上原有的两万多兵马,他的手中勉强有了和唐军数目相当的兵力。
  而且阁罗凤指定了战略,他要利用羊且咩城和太和城的地利之势拖垮唐军。唐军奔袭数百里深入苍山腹地,他们的补给将会非常的困难。消耗到唐军的兵力锐减,粮草所剩无几的时候,他们便只能退兵。为此,阁罗凤驱赶男女老幼几乎所有的人力开始加固羊且咩城的城防以及太和城南北龙首龙尾两关的城防。
  没日没夜的调兵遣将,没日没夜的劳作,终于在唐军抵达前,羊且咩城的城墙被加高到创纪录的两丈五尺高。这个高度几乎是所有的城墙中最高的。城墙的边缘被修建成弧形,那是防止唐军带铁钩的云梯勾住边缘而设计的。西城墙上,每隔数十步便有一座堡垒,每座堡垒之中都安有一架床弩。一共有两百多架床弩堡垒。
  这些床弩可是南诏国这么多年来从没亮相的玩意儿。都是父王在世的时候偷偷从唐朝和吐蕃国的官员那里,用了很多南诏美女和珠宝换来的这些玩意儿。父王像宝贝一样的藏着它们,不敢拿出来亮相,因为这些玩意儿亮相之后必然会招致大唐朝廷的怀疑。
  现如今,这些压箱底的玩意儿阁罗凤也要全部拿出来对付唐军了,因为没什么好顾忌的了,面对灭国之灾,阁罗凤什么都豁的出去。
  “阿兄你瞧,唐军正在两侧山峰上砍伐木头运回营地呢,这些天杀的不知要做什么?这些可都是我们南诏国的山林,胡乱砍伐,神鬼会惩罚他们的。”阁罗凤身后,身穿彩裙的阿萝公主皱着眉头指着城下唐军的军营怒道。
  “妹子,不用生气,这一次哥哥会让他们全部死在这里,拿他们的尸体做养料,滋养山上的林木。阿妹,你还是离开这里会太和城吧,阿娘阿婆他们需要你照顾,太和城中的百姓需要你安抚他们,这里马上就要打大仗了,你不适合呆在这里。”
  “阿兄,我不走,我要在这里杀敌。杀这帮闯入我南诏的强盗。我知道阿兄心里其实很焦急,我们的兵力武器装甲不及他们,所以能多一个人便多一分力。阿兄,我不会走的。”阿萝摇头道。
  “哎,罢了,你这个倔强的阿妹,我是拿你没法子了。走吧,咱们回去召集臣下和将军们再商议一番守城之策去,虽然已经商议了几十次了,但我总是觉得不安心。”
  阁罗凤叹息着转身下城而去,阿萝却没有走,凤目盯着城下唐军军营中忙碌的情景,秀眉紧蹙,红红小嘴撅成了一颗红樱桃。


第449章 神威
  剑南军确实正在大规模的砍伐林木,刘德海带着五千士兵在两侧山坡上将高大粗壮的各种乔木放倒,柳钧率骑兵负责用马将这些长达数丈的树木拉回军营。人多力量大,半天时间,营地前部的空地上便堆满了原木。
  这些原木固然是可以用来搭建军营的栅栏以及住所和箭塔,但这不是主要的用途,砍伐树木是为了大规模的建造抛石机攻城之用。这一路上路途崎岖,抛石机这样的重型机械是绝对无法随行的,所以,从一开始王源便舍弃了这种攻坚城必备的器械而选择在需要事现场打造这玩意。
  进入南诏国中作战其实也提供了制造的便利,因为这里最不缺的便是原木材料。这也是为何在弄栋城中,当李宓为王源带来数百工匠的原因,这些工匠便是王源为了在攻城现场打造投石机而向李宓要求征集的。眼下羊且咩城以及其后的龙首关太和城都是南诏的坚城,这个时候抛石机也该派上用场了。
  抛石机是唐军中常用的重型器械,在唐军之中被称为石炮车或是飞石车。唐军中常用的制式投石机在王源看来还是小了些,虽然可以抛射三四十斤的巨石达三百五十步的距离,但在无论是体型还是射程都显得太过浓缩。王源明白,这是为了携带的方便。高一七尺抛臂一丈,地盘上装着实木小轮的抛石机可以用一匹马牵引着随军行动,机动性也很不错。
  然而,此时王源需要制作的是比制式的抛石车起码大上一倍,抛射距离起码要远百步以上的巨型投石机。当日在嶲州城外战胜吐蕃大军的时候,缴获了不少吐蕃大军所制作的“抛楼”。那抛楼其实便是吐蕃版的投石机,虽然粗糙,但是比唐军中制式的抛石机看上去要威猛的多。
  在嶲州停留的半个月里,王源好好的研究了那些抛楼,发现吐蕃的抛楼和大唐的投石机各有利弊。大唐制式投石机比较坚固,抛射的精度也比较好,而吐蕃的抛楼虽然比较粗糙,但投射的重量大,距离也远。在结构方面略有不同。
  王源花了很大的精力画了些图纸,希望能够吸取二者之长,制造出精度高,投射距离远,投射重量大的新一代抛石机来。于是在大军大规模伐木的时候,王源召集了军中近九百名匠人,将其中善于制作军械的巧匠挑选出来一百人,拿着这些图纸跟着百余名巧匠商量如何按照要求制作出满意的投石机来。
  王源和这些工匠在一起研究了一下午和一个整夜,次日上午,工匠们开始试着制作一架新的抛石机出来。百余人一起动手,制造的速度惊人,上午开始制作,到了中午的时候一架高达两丈,抛臂长达五丈的巨型抛石机便矗立在营地里。
  原木排列制作的底座上,四根两丈高的粗大原木在两侧并排竖起,中间以粗木相连形成框架。框架顶端是檀木制作的坚固转轴,整个框架两侧各以四根原木在不同的高度以斜撑牢牢撑住。五丈长的抛臂安装在转轴上,较短的一头用粗绳捆住一块重达千斤的巨大青石作为配重,另一头便是带着巨大抛篮的长臂。
  拴在长臂顶端的两条粗绳索一条连接在底座上的绞轴上,另一条很短很粗,前端带着粗大的铁钩。数十名士兵合力绞动绞轴可将抛篮一端的长臂拉下来装载石块,并且用短绳的铁钩勾在木轴上。发射时以大锤将木轴击飞,铁钩松脱之后,千斤青石轰然落下,带动长臂猛然上升,利用惯性将抛篮内的石块远远的抛射出去。
  这个庞然大物惹得众人啧啧惊叹,这么巨大的庞然大物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午饭后,巨型抛石机的第一次试射在营前进行。王源带着众人在旁围观,只见一名老工匠指挥着三十名士兵奋力摇动机轴,咯吱咯吱的吃力声中,高高的抛臂一头被拉下地面,另一头的千斤巨石慢慢吊上半空之中。整个抛臂立刻成为一道弧形。在抛篮内装上百斤重的大石头之后扣好铁钩,一声竹哨响过,全场寂静无声。挽着袖子,露出胳膊上疙疙瘩瘩黑色肌肉的王大黑提着铁锤上场,在手心里吐了两口吐沫搓了搓,嘿然一声高举大铁椎对着勾住铁钩的木轴一头用力砸下。
  木轴飞出,铁钩松脱,千斤巨石迅速下落重重的砸在地上,溅起轰天的尘土。抛篮一头的长臂快速翘起,整座投石机发出咔咔的巨大声响,呼的一声,抛篮中的百斤巨石高高飞向半空中,迅速成为一个小黑点。不久后轰然一声落在远处的地面上,冒起一阵黄烟。
  “成功了!”众人喜笑颜开,击掌相庆。
  王源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了地,他本来担心这种盲目的扩大投石机的行动不会成功,因为一个好的机械肯定是经过很多次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每一处的改动都可能让抛石机根本无法使用甚至伤及自身。好在自己经过认真的测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原来的投石机的尺寸加以放大,看来没有破坏机械结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