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跃马大唐-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仙芝斥道:“又乱说话,不许胡说。”然后苦笑对王源道:“不要见怪,我这七妹家中最小,都被我们宠坏了。”
  王源笑道:“看来我在你小七妹的心中印象不佳啊,你到底是怎么介绍我的?怎地让我如此被她厌恶?”
  “我可没有厌恶你,是你刚才的行为让我生气。哪有你这样的大帅,带着兵马冲过来,弄了我们一身的灰,还诡辩说什么没有尘土如何接风洗尘。看来阿兄说的没错,你倒是确实善诡辩。欺负我阿兄为人大度不计较是么?”小七妹嗔道。
  王源哈哈大笑道:“原来是因为这件事,我可你阿兄开个玩笑,谁知姑娘看不下去了要替乃兄出头。罢了,高大帅,兄弟给你陪个不是,免得令妹为你出头鸣不平。”
  高仙芝微笑道:“那到也不必,不用和她计较。”
  王源一笑,拨马便走。互听那小七妹道:“这便完了么?”
  王源扭头笑道:“那你还要怎样?你阿兄都不计较了。”
  “阿兄不计较,我却要计较。阿兄是大人大量,我可是个小女子,你难道不知道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么?我可没阿兄那么好说话。瞧瞧我这车里车外,全是黄尘落满了。我这翠衫长裙也都全是黄尘。你怎么说?”
  王源微笑道:“姑娘是要我也向你道歉了?”
  “难道不该么?”小七妹歪头道。
  “该是该,但是要看我愿不愿意了。应该要做的事情未必便一定会去做。我应该向你道歉,这不代表我便会真的道歉。”王源微笑道。
  小七妹嗔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勇,知其可为而不为之是为耻。”
  王源哎呀一声,心道:来了,果然是个喜欢斗嘴的姑娘。再看身旁的高仙芝,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摆明了是要看热闹了。这家伙也许带着他的小七妹来的时候,就期待看着这一天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不是勇,那是蠢。知其可为而不为之,是为智。”王源反驳道。
  “你错了。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你更错了,既知其不为而为之,与不撞南墙不回头何异?为人行事当知因果轻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此举固然看似勇武,但葬身虎腹之后便只能为人讥笑为蠢了。”
  “明知山有虎,但你不去虎山焉知胜败?虎可食人,但人亦可杀虎。这里说的是明知山有虎,并非是明知将为虎食。不起虎山焉知是否为虎所食,疑惑将虎杀之?故为勇非为蠢也。”
  “……”
  “……”
  两人唇枪舌战的开始了辩论,周围人一片绝倒。什么可为而不可为,什么耻勇,什么老虎吃不吃人的,周围的兵士们一个个如听天书奇谭,个个昏头转向,简直比打仗还累。
  斗嘴还在继续……
  “……罢了,不跟你说这些了,你就说你道不道歉吧。作为一个无缘无故被你带人弄脏了车驾衣衫的人,你若不道歉便是自认飞扬跋扈不知礼节。这件事我会宣扬出去,你可莫怪我坏你名声。”小七妹道。
  王源道:“我不道歉。”
  小七妹跺脚道:“那可休怪我了。我要告诉所有人,身为大唐节度使的王源欺压百姓飞扬跋扈。”
  王源道:“你宣扬吧,我是冤枉的。”
  “冤枉?事实俱在,你还冤枉?瞧瞧我这车里的黄尘和我衣衫上的尘土?瞧瞧。”小七妹抖动红裙,还拨动头发上的双环,但见她头发上冒出黄土来,衣服上也尘土飞扬。
  王源见她样子滑稽可笑,忍住笑道:“我没有弄脏你的车驾和衣物,所以我是冤枉的。”
  “怎么没有?你刚才没看到么?黄尘飞扬,这还不脏么?”小七妹怒道。
  王源道:“你刚才说是黄尘飞扬是么?”
  “是啊。瞧瞧,这不是黄尘么?”
  “那就好,你已经承认了我没有弄脏你的车驾了衣服了,却要我想你道歉,你该向我道歉才是。”王源道。
  “什么?”小七妹圆睁双目跺脚道:“你还讲不讲理?你还反咬一口,我何时承认你没有弄脏我的车驾和衣服了?”
  “就刚才啊,你自己说是黄尘啊。”
  “那又如何?我怎么听不懂?”小七妹有些发蒙。
  “这是什么?”王源指着一匹马问道。
  “这是一匹马。”小七妹皱眉道。
  “这不是一匹马。”王源道:“因为这是一匹白马。公孙龙曾经论证了白马非马,所以这不是一匹马。同理,你刚才说的黄尘他不是尘,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但既非尘土,便不可能弄脏你的车驾和衣服。你说我说的有道理么?”
  小七妹圆睁双眼,张着小嘴半天说不出话来。白马非马是战国公孙龙最著名的诡辩之论,小七妹当然知道这个典故。但此刻被王源生拉硬套到这件事上,闹出个黄尘非尘的解释来,当真是教人哭笑不得。但好像一时也难反驳。
  王源微笑看着小七妹尴尬的样子,心道:小妮子,跟我斗嘴,这下可操翻你了吧。
  然而片刻之后,便听小七妹开口了:“王大帅,从今以后你便不是人了。”
  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哗然,高帅家的小妹说不过人家开始骂人了,这还了得。骂王大帅不是人,这下可怎么得了。
  高仙芝也吓了一跳,以为小妹失态了。从小到大还是第一次见到小妹急眼骂人,骂的还是王源,这还了得?于是忙斥道:“七妹,休得无礼?太过了哈。王大帅,千万莫生气,我会好好的责罚他。”
  小七妹淡定开口道:“我可没骂人,这是事实。”
  “你还胡说。”高仙芝急的直挤眼。
  “这是按照白马非马的道理推论而来的啊。白马非马,黄尘非尘。那么王大帅是个男人。男人非人,这没有毛病啊。人是人,男人是男人。王大帅是男人,所以他不是人。”小七妹脆声道。
  王源包括高仙芝以及周围的所有人均目瞪口呆,连王源自己也哑口无言了。


第662章 可悲
  大营中,高仙芝将自己所知道的朝廷对于和议内容的争论说给王源听。这都是安西镇的那名官员在离京时打探到的消息,高仙芝恰好回了一趟安西镇,故而得知了这一切。但其实高仙芝所知的也仅仅是皮毛,他仅仅知道太子李亨和右相李林甫为了和议的内容而大肆争吵,却不知真正的原因。
  其实总体而言,朝廷对于和议的内容是满意的。毕竟从局势上来看,大唐想更进一步灭了吐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四位领军大帅的奏折上说的很清楚,要想灭吐蕃,起码需要增兵十五万到二十万,才能和吐蕃人在逻些城死磕,才有把握拿下逻些城。
  玄宗当然是想这么干的,但是现实是不允许的。大唐出兵吐蕃这半年时间里,因为调集了河西陇右和安西镇的几乎全部兵力,这三镇目前处于兵力真空时期。这样一来,防御北方突厥的重担其实便落到了朔方和河东道的肩膀上。
  而在开战之前,朝廷抽调了朔方军中的一万步兵加入河西陇右联军之中,这一万人在石堡城之战中被哥舒翰和李光弼抛弃,尽数被歼灭。本来兵额只有六万五千人的朔方军只剩下了五万五千兵力。在河西陇右两军讨伐吐蕃期间,朔方军便要以这五万五千兵马独自防御突厥人,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大唐各大节度使的设立和职责都是有讲究的。安西节度镇远在西域,专门应对天山西域诸国,总体的战略便是让这些西域小国归顺大唐,从而达到战略上对吐蕃国的包围。河西军是连接安西镇和大唐内陆的最重要的节度军镇。北御突厥南防吐蕃,同时还守护着河西走廊这条通向西域的通道,并且割裂吐蕃和突厥两国之间的交通,可谓职责最为重要。所以河西军的所辖兵力仅次于范阳和陇右,兵额达到了七万三千人之多。陇右节度使的兵额达到七万五千人,虽不如范阳节度所辖的十万兵力那么多,但因为他的主要防御对象是吐蕃大国,故而拥有如此庞大的兵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体而言,朝廷设置节度使以及兵额的数量都是经过研究的。针对所要防御的敌人的强大程度以及地理因素和各方面的综合考虑,才会有了如今的局面。也就是说,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道在大唐的西北方向所辖的近二十八万的兵力是足以应付突厥和吐蕃两国和大唐边境的防守态势的。当然这只是在正常状态下。
  当大唐主动调集河西陇右大军出征吐蕃时,这种平衡便立刻被打破。刚开始突厥人还在观望,唐人和吐蕃之间战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也没打算插一脚。但是当河西陇右联军在纳木错湖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之时,突厥人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了机会。河西陇右两军,在经历两次和吐蕃的大战之后,他们的兵力已经消耗殆尽,两节度使只剩下不到两万残兵留守。唯一尚有五万多兵马的朔方军,他们的节度使还是一个上任不久的无能书生张齐丘。
  突厥人只是稍微的试探了一下,便试探出这位唯一手头有兵的张齐丘没什么打仗的本事。他们稍微攻了一攻,便拿下了朔方军所辖的北端堡垒受降城。然后,突厥人便开始蠢蠢欲动,酝酿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张齐丘本就不会打仗,此刻又是独木难支,所以忙向朝廷请求援兵。朝廷只能从已经归于安禄山的河东道调集兵马支援。虽然短暂的稳定住了局面,但那也非长久之计。
  而且河东道归属于安禄山,调动安禄山的河东道兵马破费了一番功夫。安禄山连上奏折称东突厥和契丹人也蠢蠢欲动,河东道兵马不能调动云云。不但说不能调兵,反而要求朝廷增兵。一来二去,还是李林甫写了信给安禄山,这才让河东道的五万五千兵马勉强分了三万到河西道,稳定住了边境的形势。
  而王源高仙芝等人请求议和或者增兵的奏折便是在那时抵达了京城。在那种情形下,玄宗即便想灭吐蕃想的发疯,却也无兵可派,只能同意议和了。
  虽然议和了,玄宗心里其实还是不要太痛快的。虽然王源等人议定的和议对大唐是极其有利的,但他总是心里不得劲。接到议和的条款之后,太子李亨的一句话让玄宗心里更加的不痛快。那便是议和条件中吐蕃不愿称臣于大唐的那一条。玄宗本来就认为没能没了吐蕃甚为可惜,现在吐蕃人连称臣都不愿,这让他非常的不满。
  于是,明白了玄宗心思的李亨在议论和议条款的时候指出了这一点,要求打回去重新拟定,必须要吐蕃人称臣。此举顿时激起了李林甫的反对。虽然李林甫揣摩出玄宗的心思,但这一次他可不能让李亨通过了这个提议。一来朝廷的形势确实不允许,二来那可是李亨啊,自己的死对头啊,他说白自己必须说黑,绝对不能让他冒头出来。
  于是乎双方围绕此事争吵不休,乃至于最后已经不再争吵于议和之事,而是互相揭短,掀各自的老底,在朝堂之上毫无底线的相互攻击起来。
  李亨这次也是豁出去了,他认为这一次自己是站在父皇这一边的,最终父皇一定会帮自己说话。然而圣意难测,吵了三天之后,玄宗突然宣布和议按照原定的条款批准,命人立刻传旨王源等人订立合约之后即刻退兵。
  李亨有些发懵,他不知道父皇为何忽然又这么做,将自己忽然弄得不尴不尬。但后来他很快便得知,是高力士和杨贵妃在陛下耳边吹了不少风,陛下这才改变了想法。
  高力士和李林甫过从甚密,杨贵妃自然是左相杨国忠的授意,两大相国联手之下,即便是父皇也不可能无视。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李亨极为愤怒和失落而且还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愤怒的是,王源所答应的事情,要了自己几十万贯钱说要做杨国忠的工作,让杨国忠不在同李林甫联手对付自己。结果完全没有起任何的作用,几十万贯喂了狗,连一点点的效果也没有。王源胆大包天,这是戏弄到了自己的头上。
  失落的是,自己本以为这一次有父皇做后盾,但其实自己还是太天真。父皇的心自己永远都摸不透,永远都猜不准,自己像只猴子一样跳上跳下,结果一无所获。
  而恐惧的是,这一次自己一反常态的作法会不会引起父皇的怀疑。父皇会不会认为自己平日的沉静木讷是装出来的,会不会对自己产生防备之心?更重要的是,这一次和李林甫当众撕破了脸,私底下已经有人告诉自己,李林甫似乎抓住了自己的什么把柄,准备恰当的时候公之于众。李亨觉得这把柄便是罗衣门,这是自己的命门。如果李林甫得知罗衣门的存在而将之公之于众,那么自己便彻底的完了。
  李亨龟缩在少阳院中瑟瑟发抖疑神疑鬼的时候,朝廷关于和议的圣旨终于得以离开长安出发。高仙芝的预料没有错,圣旨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三天。
  以上这一切,高仙芝和王源都是不知情的。高仙芝所知道的仅仅是朝廷因为和议的最后一条而发生了争论。争论的双方是太子李亨和李林甫,其余他便一概不知了。而王源听到这个消息想到的是,太子李亨终于跳出来了,不过他太蠢了,这时候跳出来对他有什么好处?而且从此事可以看出来,李亨绝对不是个好皇帝的料,此时明显战事不能进行下去,天又近秋,应该尽快的达成协议结束战争才是。
  这个人,绝不是王源想要辅佐的那个人。王源想辅佐的那个人目前还没找到,将来能否找到,也并不知道。
  翌日午后,朝廷圣旨抵达,从圣旨上丝毫看不出因为和议的条款朝廷之中爆发过大争吵的迹象。玄宗热情洋溢不吝赞美之词对王源和高仙芝一顿褒奖。对和议的条款也极为满意。最后要求两人尽快达成协议撤兵回朝。玄宗表示自己希望在一个月后的长安见到两人,亲自给予嘉奖和赏赐。
  王源和高仙芝不敢怠慢,立刻通知已经等得焦头烂额的吐蕃方会面,交换双方的签字合约,达成停战和议。三天后,安西军在封常清的率领下回安西镇,而高仙芝则随同剑南大军往东回剑南军,以便同王源结伴去往京城接受玄宗的召见。
  这一场陆陆续续持续了半年的大战,终于落下帷幕。双方各有损伤,但很明显,获胜的一方是大唐。得利最大的人便是王源了。


第663章 美男
  大军凯旋,王源真个是归心似箭。想想来到剑南这两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仗,其实真正悠闲的日子没过多少,着实有些身心疲惫。当年在永安坊时倒是悠闲之极,每天过着吃饭睡觉巡坊守夜的日子,时间也多的不得了,也从未有过这般的辛劳苦累的感觉。
  但这就像人们平常所慨叹的那样,有钱的时候没有闲,有闲的时候没有钱。年轻时有的是时间,但却没权没钱没地位。到老来有钱有权有地位,却又时日无多。世事永远都是这么矛盾的存在着,十全十美的事情确实少的可怜。在外人看来,王源已经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之人,但其中甘苦却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若要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是喜欢哪一种生活,那答案不言而喻。对于王源来说,穿越至此,便要有个精彩的人生。虽然喊苦喊累,但真正要过那种清屏无聊早不保夕的日子,王源是打死都不愿意的。
  一路从墨脱城沿着群山之间的兵道往东,十日后抵达了律賁城。再六日终于重回大唐姚州城。这一路虽然山道坎坷,但凯旋时和来时的心境完全不同,一路上气氛轻松谈笑风生。高仙芝其实也是个风趣的人,和王源倒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