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跃马大唐-第4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瑁恭敬道:“父皇,儿臣这段时间都在想这件事。自从出长安一来,南北衙禁军几同解散。父皇身边竟无护卫禁军,这如何能成?如今天下纷乱,重建禁军不仅于平叛大事上有益,更是能让保护父皇的安危,此事势在必行。”
  玄宗微笑道:“你这话不对啊,朕身边不是有神策军么?成都城中有两万神策军保卫朕的安全,这还不够么?神策军是北衙禁军的编制,你难道不知?”
  若是在房琯和自己谈论之前,李瑁听到这样的话必然以为父皇说的是真话。但在和房琯聊过之后,知道父皇其实心里一直想重建禁军,便知道父皇这样的话不过是试探的话语了。
  “父皇,儿臣不得不说些不中听的话。父皇若觉得不妥,便可责罚儿臣,儿臣绝无半句怨言。”李瑁低声道。
  玄宗微笑道:“你我父子闲聊,哪有什么冒犯之言?你说,朕听着。”
  李瑁咳嗽一声,低声道:“父皇,王源确实是我大唐功臣,马嵬坡上救驾护主立了大功。我们能在成都立足,挽回颓势,也是王源出力尤多。特别是目前平叛大事,王源几乎一手操办。前几日通州大捷更是振奋人心。王源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儿臣对他也甚是尊敬和感激。但儿臣不得不说一句,如今我们什么都靠着王源,怕未见得是件好事。王源所领的神策军是他的亲领兵马,前身其实便是陇右军和剑南军。这些边镇之兵本就只遵从边镇节度之命,安禄山能怂恿我大唐三镇兵马造反,便是正说明了这一点。边镇兵马眼里只有节度使而无朝廷,这便是隐忧所在。儿臣不是说王源会如何?只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再说重建南北衙禁军也是正常的举动,父皇身边可不能只有一只神策军护卫,这便是儿臣想说的缘由。”
  玄宗静静的听完,沉默不语。李瑁的话其实未出其意料之外,这些都是重建禁军的理由,李瑁说的话也是在他心中翻来覆去所想的那些话。然而,他却不能点头答应,因为他知道还有几道坎需要过。若李瑁当真要重建禁军,他必须有个周祥可行的计划才行。
  “你说的虽然都在理,但重建南北衙禁军,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玄宗缓缓开口道。
  “儿臣知道难度很大,不过儿臣有信心能办成此事,儿臣已经考虑的很周祥了。”
  “哦?你说说你做了哪些准备?”
  李瑁沉声道:“首要之务便是不能让王源觉得我们重建将军是对他的不信任。朝廷如今要靠他平叛,此时若是因此事而让王源心中不快,那会影响大局。这其实也是儿臣甚是心忧的原因,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朝廷要重建禁军需要考虑到臣子的想法,这也说明了我们如今的处境,也说明了重建禁军的必要性。”
  玄宗微微点头道:“你说的很好,正因为如此,禁军的重建才是极为必要的。皇权何曾会受制于人?但这便是现状。”
  这是玄宗第一次明确表态要重建禁军,李瑁强压住心中的激动,继续沉声道:“父皇说的对,禁军是一定要重建的,但不能让王源不高兴。不能打消他平叛的激情。故而儿臣想的是,重建禁军不以禁军之名,而是以其他的名义来建立一支军队,这样王源也无话可说。”
  玄宗诧异道:“以何种名义?”
  李瑁道:“儿臣斗胆请父皇下旨,封儿臣为领军之将。儿臣打着平叛的旗号募兵,便说招募的兵马是为了平叛杀敌。这样王源便无话可说了。”
  玄宗眼睛一亮,细细的想了片刻,微微点头道:“这倒是一条曲径。名为募集平叛兵马,实际上便是禁卫之军。待兵马招募之后,可以随时改变兵马的编制封号。”
  李瑁道:“儿臣正是这么想的,故而儿臣想请父皇随便下旨让儿臣遥领一处节度使之职,那么儿臣便有了募兵的资格。”
  玄宗点头道:“这个好办,只是还有别的难处,你还没说。”
  “父皇说的是,还有很多难题。第二个难题便是募兵的兵源。这一点儿臣认为不成问题。如今蜀地聚集了各地逃来的百姓百万,从中招募十余万青壮应该不是大问题。随同父皇一起来成都的也有不少禁军中的武将,他们如今也是赋闲在此。儿臣想请他们出来帮着训练兵马。这训练兵马的事情也基本上解决了。”
  “很好,兵员和训练。还有呢?”玄宗微笑问道。
  “还有就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了,募兵的钱粮问题。钱粮不到位,募集兵马便是空谈。”
  玄宗点头道:“这是朕最想知道的,钱粮何来,朝廷的现状你是知道的,朝廷目前可养不起太多的兵马。王源还在领兵打仗,他那里也耗费甚巨。”
  李瑁轻声道:“有件事儿臣必须要告知父皇,王源其实在成都囤积了大量的粮草。有人说他囤积的粮草达数百万石之多。”
  玄宗一愣,皱眉道:“这么多?此事当真?”
  李瑁咂嘴道:“是真是假儿臣也不知,只是儿臣知道有此风闻。有人说数年前王源便开始囤积粮草,这几年每天都有大量的粮车运粮食来成都。若此事是真,则说明王源手头是积聚了不少钱粮的。”
  玄宗想了想皱眉道:“即便此事是真,这也不是什么过错。身为节度使,囤积粮草也是他的职责。难不成你想要向王源伸手要粮不成?”
  李瑁摇头道:“儿臣可不是要向王源伸手。用他的钱粮募兵,岂非受他约束。但若此事是真,那么王源的神策军平叛所用的粮食物资便不该动用南方州府运达的钱粮才是。他王源囤积了粮草可不是他私人之物,那也是我大唐的钱粮。他若囤积为了神策军之用,便该拿出来用才是。而事实是,他现在用的是朝廷的钱粮,而非他囤积之粮。所以,儿臣的意思是,用南方州府运抵的钱粮募兵,而王源自有屯粮,他的兵马也不会因此而受影响。”
  玄宗沉思片刻,皱眉道:“此事不可行。万一王源并没有囤积多少粮草,动用了平叛兵马的粮草,可是要坏大事的。那件传闻朕觉得有些夸大。以王源在剑南这几年的财力,他能囤积多少粮食?再说朕来成都,数百万难民来成都,他曾经禀明要开仓赈济。这么多天过去,怕是他也没多少粮食了。”
  李瑁想了想道:“父皇要不这样可好,优先供应平叛神策军的粮食物资,剩下来的用来募兵。不会误了平叛大军的大事便是。儿臣明日将发动一场募捐,号召上下人等有钱出钱有物捐物。儿臣拟将身边的值钱财物统统捐出。以募集之资向成都百姓收购粮食,用来募集兵马。父皇你看如何?”
  玄宗喜道:“这是个好办法,虽然有些寒酸,但这正表现了我皇族誓要平叛的决心。这办法好。朕也捐些物事,诺,朕的贴身玉佩,你拿去换粮食,重建禁军。”
  玄宗伸手从腰间扯下一枚玉佩,递到李瑁手上。李瑁激动不已,看来这件事已经得到了玄宗的首肯,自己今日算是圆满成功了。
  “多谢父皇,有了父皇这玉佩,我想各位皇族成员朝中官员都会踊跃捐助。每多一人捐助,禁军便多一名士兵,很快我们便有千千万万的兵马了。”
  玄宗呵呵笑道:“瑁儿,朕没想到你有如此魄力,考虑的如此周详,朕很欣慰。这件事朕定会全力支持你。对了,朕明日下旨,让你遥领河东节度使之职,这样你便有身份募集兵马了。至于王源那里,你不要动用他的物资,也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流言。防人也要用人,这是一门学问。你若想学,改日朕可以好好的跟你说一说。”
  “多谢父皇,儿臣定当跟着父皇好好学,哪怕学到父皇一丁点的皮毛,也够儿臣受用的了。”
  李瑁跪地磕头,心中激动难言。房琯所言不差,果然,这件事一提出,父皇对待自己明显和以往不同了。父皇说要教一教自己防人用人之道,那实际上便是为君者御下之道。
  紧闭着多年的那道门,终于在自己面前慢慢的打开。似乎已经能看到里边的花团锦簇,里边的金碧辉煌。


第799章 清查
  金州城中,神策军大军正在休整恢复。无论是王源所领的兵马和高仙芝所领的兵马都需要休整恢复。王源手下的八万余兵马穿越蜀道时太过辛苦疲惫,而高仙芝的兵马则更为辛苦,他们遭遇了数场大战,而且还饱受粮草短缺的困扰,更是需要休整。
  对于高仙芝谈及的缺粮之事,王源开始觉得这当中可能有些延误,或者是因为道路难行,或者是因为战事频发而导致的延误,故而也没有想太多。然而,当王源私下里召来了军中管粮草的后勤军官来询问之后,才猛然发现,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王源询问的军需官是跟随自己去往通州作战的后勤军官。不问不知道,一问之下,那军需官告诉王源,实际上在通州时本该运抵的粮草也并没有从成都运达军中。但由于在同史思明的大军交战之后缴获了大量的粮草物资,故而军中并不缺粮。后勤军需官还以为因为缴获了十余万石粮草,故而王源下达了命令,让粮草暂缓送达。
  王源何曾下过这样的命令?十余万石粮食说起来很多,但十几万兵马人吃马嚼其实也不过只能撑半个月到二十天左右。作战时期,战马吃的也是精粮,伙食比士兵都好,十余万石粮食是顶不了多少天的。自己率军出蜀地作战,补给线拉的很长,在出蜀之前便要补足粮草物资,以利于长期作战的。结果,居然自己的兵马在通州时便已经断了粮。这简直不可思议。
  王源当即下令撤了军需官的职务,给予军法惩处。此人是不合格的,管着军中的粮食,而逾期十余日军粮未到,他居然不来禀报,这种行为是恶劣而且不负责任的。但除了军需官的失职,运送粮草的那边也一定出了问题。高仙芝的粮草没有按时运抵,自己会认为是有些原因,但现在自己在通州时粮草通畅,粮草居然也没有运抵,那便说明这当中有了问题了。
  而大军的粮草问题自己在离开成都出兵的时候便已经交给了房琯负责,房琯也满口的答应了自己,现在出了这种情形,王源不免怀疑是房琯的问题。
  王源并不想将问题往坏处想,所以他耐着性子等待了数日,希望延迟了的粮食能抵达军中,那便只是延误的问题,性质上要轻的多。然而三天过去,连一辆粮车的影子也没有。通往蜀地的山道上王源也派了骑兵去探查,然而毫无消息。眼看军中的存粮一天天的消耗,已经只剩下了七八天的量,王源终于坐不住了。他几乎可以肯定,粮草是运不来了,有人在这关键的时候扯了自己的后腿,将自己的大军困在了金州。没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大军根本不敢越过秦岭山道进军长安,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王源立刻将这种情况告知了高仙芝,高仙芝听完了王源的叙述后惊愕不已,思索片刻道:“兄弟,这件事毫无疑问其中必有蹊跷,也不用在这里猜测,这样吧,我回一趟成都弄清楚原委,另外也需要调集粮草送达军中,否则我们的麻烦大了。”
  王源摇头道:“兄长回去恐怕不成,此事需得我回去。兄长,这里的十三万大军便交给你了,我快马回成都,十日内必调运一部分粮草抵达,这十天时间,兄长要稳定军心,合理安排余粮,万不能让军中生乱。而且还不能让兵士们知道这件事,以免造成混乱。另外,要严密监视山口之外,若断粮之时叛军来袭,那才是大麻烦。”
  高仙芝点头道:“说的也是,我回去没有你回去有用。不过,若当真有人背后捣鬼的话,兄弟你打算如何处置?我是说,如果真的是房琯在背后做了手脚,你能如何?”
  王源呵呵冷笑道:“我能如何?慢说是房琯,这一次就算是陛下,我也绝不善罢甘休。但愿这一切都是误会,虽然我并不相信这是场误会。事不宜迟,我要立刻动身,军中一切便拜托兄长了。”
  高仙芝轻叹一声,拱手道:“兄弟放心,这里一切有我,倒是你不要捉急上火,一切三思而行,多加保重才是。”
  由于要轻骑快速赶路,王源只带了公孙兰和赵青谭平的五百亲卫骑兵随行。一行人于未时出发,傍晚时已经进了蜀道山口。时正月中,月色正满,王源等人并不歇息,趁着月色连夜赶路,一直到后半夜月亮落下才稍微的休息片刻。
  如此日夜辛苦赶路,加之全部是轻骑简从,脚程倒是很快,两日三夜便抵达了通州。在通州休息一夜后,次日清晨从通州出发一直奔行到天黑。在山岭中休息了几个时辰后等到下弦月升起来的半夜再行赶路,终于在五月二十二日上午抵达了成都。
  这一路的奔行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一行人人困马乏。王源光洁俊美的脸上也变得黑瘦,嘴边也起了一层参差的胡茬,眼睛里全是血丝,整个人显得憔悴无比。公孙兰倒是没什么异状,只是看着王源憔悴的模样心疼不已。
  一行人立刻进城,守城的兵马是神策军士兵,得知大帅回成都,立即禀报给李宓知晓。李宓得知后忙从军营赶来迎接。王源让他先莫要声张,他不想让陛下和朝廷官员知道自己已经回成都了,因为他想暗中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到掌握了情况后再出手。
  王源一行人没有回府,而是直接进了神策军的东军营中歇脚。王源连茶都没喝一口,吩咐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李宓立刻拿着自己的手谕派人去粮仓装载粮车运往军中,七日内必须送达。李宓立刻派人去办,回过头来,王源才有暇告诉他事情的来龙去脉。
  李宓听了王源的叙述之后,气的跳脚大骂起来,第一句话便是:“定是房琯这龟儿子捣的鬼,一定是他。”
  王源忙问:“你怎知是他?”
  李宓便将这段时间城中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说到那天通州大捷后房琯来到军营中要自己出兵镇压百姓的事情,还说到了陛下下旨任命寿王李瑁遥领河东节度使的事情,更谈及了最近成都城中轰轰烈烈的募兵行动。
  王源静静的听着他说完,心中顿时明白了大半。自己在外领军拼命,朝廷在后面做了这么多的动作,而自己一无所知。让寿王遥领节度使,在成都以募集河东平叛兵马的名义大肆征兵,便是傻子也能看出来这其实是要另建一只兵马。否则要是募兵平叛的话,为何不已神策军的名义?而偏偏要这个寿王以募集河东平叛兵马的名义?这是欲盖弥彰,实际上便是要在成都新建一只不属于自己指挥的兵马。结合之前玄宗和高仙芝私底下谈及的重建禁军之举,此举不言而喻。
  但其实王源对这些倒也不感冒,他关心的是,据李宓说寿王已经募集了数万的兵马,那么这些募兵的钱粮从何而来?而且李宓说这次募兵的条件极为丰厚,兵士的待遇相当于小官吏的待遇,导致城中参军风潮激涌,人人争相参军。神策军之中的士兵们私底下都眼馋不已,因为寿王的兵马的待遇比神策军好了一倍。在朝廷如此拮据的情形下,以如此丰厚的待遇募集兵马,钱粮从何而来?
  听完了李宓的叙述,王源基本上已经能明白为何自己的军中粮草物资迟迟不至了。若说同寿王募兵之事毫无关系,王源是绝不相信的。
  但这件事是需要证据的,李宓知之不详,不知内种详情。王源需要一个知道内情的人来跟自己详细说一说。沉思半晌后,王源沉声道:“李老将军,烦你亲自去政事堂一趟,找到左相韦见素,私下里告诉他我已回到成都的消息,告诉他我就在东城兵营之中。”
  “大帅找韦见素作甚?他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