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靠近草原的契丹军堡里,司马长安刚将一个装死的契丹军士削掉头颅,横刀在对方的衣袍上擦了擦,重新归入鞘中,看了身旁浑身颤抖的小鼠头一眼。在方才的战斗中,小鼠头冲得很快,依仗其灵活性和动作的突然性,最先将长刀送进了一名契丹军士的胸膛。
  “记住,下次杀敌时,刀不要捅进对方身体中,拔出来费事。最有效的杀人方法,是砍掉敌人的脑袋,或者划开敌人的脖子!”司马长安冷然对小鼠头道。
  小鼠头一边平复心境,一边认真严肃的点头。
  后续数百陷阵队将士赶到后,司马长安带着他们一起北行,不时即到了有大批契丹军驻守的关口上方,从山上望下去,可以清楚看见对方营地中亮起的团团火光。
  司马长安眼中杀气凛然,冷冷道:“热刀,热矢!”
  风雪严寒,刀剑容易冻在鞘中难以拔出,箭弦也会变得僵硬、易断,因此每逢战前,都需要“热刀”、“热矢”。
  不久后,得到山下皇甫麟打出的信号,司马长安站起身,凛然道:“军帅与诸位同袍,数月前即与契丹蛮贼血战,立下无数战功!我等本是虎贲之师,却看了半年热闹,今日,终于到了你我建功的时候了!”
  “破——关!”
  要破关,正面强攻不易,唯有里应外合。
  要里应外合,就需得要人率先杀入关内,打开关门。
  要杀入戒备森严的关口,就必须出其不意。
  要出其不意,就必然速度极快!
  司马长安现在的所为,就是如此。
  大雪夜骤然发动夜袭,固然有奇兵之效,然而此举却并非寻常将士能够做到。要奇袭成功,就需得指挥得当,此举又非寻常将领能够做到。
  数月前,李从璟初至幽云,即令皇甫麟屯守古北口,之后却一连数月令其按兵不动,即便是在李从璟转战各地时,也没准其出战,甚至连山上的契丹军堡也不理会。如此为之,有两个效果。其一,麻痹了古北口北关的契丹军,松懈了其警惕;其二,蓄养了辛字营将士的戾气,因其数月欲战不能战,故而能一战便发挥强大战力。
  如此李从璟尚嫌不够,又在出战时机上花了心思。首先,战事选择在李从璟营州战事“失利”,退守扁关逾月之后,此时,李从璟平州战事未定,契丹很难预料到李从璟会在古北口开辟第二战场;其次,选择了大风雪之夜。
  皇甫麟,良将,李从璟固知其能,所以将此事交予他手。辛字营,控鹤军老卒,本就是精锐,却因是降军,在百战军内立足未稳,立功心切,又憋了一股气数月,气势上是厚积薄发。如此,攻陷古北口契丹关隘之战,才有胜算。
  寅时,司马长安发动对古北口北关突袭。
  两刻后,皇甫麟亲率大军至关前,在司马长安接应下,杀入关内。
  天未明,而关隘易手。
  ……
  几日后,古北口关隘失陷的军情,被送到耶律阿保机面前,引其大惊、大怒。
  耶律阿保机连夜召集北院夷离堇耶律敌烈、南院夷离堇耶律欲隐、北府宰相萧痕笃、汉官韩延徽等人于御书房,商讨军情及应对之法。
  将古北口失陷的消息告之诸位重臣后,耶律阿保机开门见山,却未就此事多言,而是先问平州战事,“太子率领三万精骑驰援耶律敌刺已逾两月,自两月前克复营州后,至今未能攻下扁关、进入平州境内,其因究竟为何?”
  两位夷离堇、一位宰相、一位宠臣,此时都安静无声,没有半分响动,这些个把持契丹国大权势的顶级重臣们,平日里莫不是威风八面、一言九鼎的人物,契丹国政赖之以安,邦交社稷因之蒸蒸日上,但在面对耶律阿保机的这个问题时,无一人给出答案。
  非是不能,而是众人心头的答案,别说耶律阿保机不会满意,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众人不说话,耶律阿保机怒意不减,“我大契丹堂堂六万精锐之师,竟然奈何不了区区万余唐军,一败再败,以至于死伤惨重,成为疲敝之师,着实是奇耻大辱!朕自执掌八部以来,横扫北漠,建国称帝,数十年未尝遭遇如此情况,今朕之太子、肱骨大臣让朕失颜至此,该当何罪?!”
  他这话说出来,几人更不好开口了。
  良久,似是自觉无趣,耶律阿保机不愿再发怒,缓和语气问道:“诸位且说说,大契丹如何处理眼下局势?”
  此问便容易回答多了,北院夷离堇耶律敌烈当即道:“唐军狂妄,竟然胆敢一而再再而三踏足草原,挑衅我大契丹国威,是可忍孰不可忍!皇上,依臣之见,当召集大军,雷霆灭之!”
  “召集大军?你预备召集多少大军?”阿保机目光冰冷,“时入深冬,不利久战,若是兵发中原打草谷也就罢了,跟幽云边军作战,不仅无利可图,且损失的都是自家财货,如此作战,目的何在?”
  耶律敌烈张张嘴,不知该说什么了。
  “古北口唐军乃小节,平州李从璟才是大患,依臣看来,似乎应该先平李从璟。一旦李从璟兵败,则幽云唐军必定无法再掀起风浪!”南院夷离堇耶律欲隐道。
  耶律阿保机看了他一眼,“那你认为,再增援多少兵马合适,由谁领军?万余唐军驻守扁关,数万大军尚且不能破,若李从璟尽起三万边军,朕当如何?你可愿南征,保证能手刃李从璟,带回他的人头?”
  “这……”
  韩延徽和萧痕笃相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神中读懂了什么。萧痕笃努努嘴,示意韩延徽先说。韩延徽不欲出头,却不敢违逆萧痕笃,只得整理了一番思路后,拱手道:“皇上,臣之愚见,无论是李从璟,还是幽云,目下都非契丹应该看重的!”
  “为何?”
  韩延徽见耶律阿保机没有动怒的意思,稍稍放心了些,继续道:“我大契丹眼下虽强盛,但唐朝也非弱小之辈,此时想要饮马黄河、行灭唐之举,似乎行不通。既然不能灭唐,何必跟唐军纠缠不清,徒费精力、军力、物力?与其如此,不若先对付能对付的,以此强大自身,待我大契丹国力强过唐朝,或者中原有变之时,再挥师南下,则利莫大焉!”
  “你的意思,还是应先对付渤海国?”
  “吾皇圣明!渤海不除,后院不宁,难以专心对付唐朝!”
  耶律阿保机很满意,“你继续说。”
  韩延徽受到鼓舞,更胆壮了些,继续道:“如今平州战事未决,而古北口唐军又犯境,看似麻烦不小,实则麻烦也不大。李从璟,一边将耳,百战、卢龙两军,一镇军耳,或能小打小闹,然要真正威胁我大契丹国,却是不能!李从璟今番之所以攻打平、营二州,不过是引人注意,让皇上分心,不能专心对付渤海国罢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李从璟也知道一旦渤海亡,其必独木难支,不能抵抗我大契丹兵锋,臣又听闻渤海王子大明安与李从璟曾会面,故此,李从璟在契丹要平定渤海之前,于边境起战事,无非是帮携渤海罢了!当此之际,吾皇万不可为李从璟牵着鼻子走,当一心一意攻灭渤海,如此,李从璟早晚必亡!”
  “卿言甚善!”
  耶律阿保机站起身,好生赞赏了韩延徽一番。
  而后,他传下诏令:着令耶律倍、耶律敌刺领军撤离平州;耶律倍不必立即回军西楼,当先荡平经古北口入境之唐军,将功补过,再行回朝!


第257章 北境边城战事烈,庙堂云谲天下变(二十一)
  日暮,扁关,笛声悠扬响起。
  关前,战事已近尾声。
  阵型被撕扯成碎片的契丹数千军士,正在被唐军从四面八方分食,已是逃生无门——而契丹其余契丹大军,已经舍弃他们撤离扁关,仓惶北退。
  扁关攻防战,历时月余,至此落下帷幕。
  契丹大军的撤退,标志着耶律阿保机默认了平州被李从璟收复的事实。
  李从璟的平州保卫战,在先后击败耶律术赤、耶律敌刺、耶律倍,历经白狼山战役、营州保卫战、营州游击战、扁关防卫战后,也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场历时超过四个月的战役,最终以平州重归大唐,契丹军伤亡逾万、不得不北撤而结束。
  同时,此战也标志着,李从璟以一地战一国的雄心、大策,打响了响亮的第一枪,有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开篇。
  暮色下,李从璟在丁黑、第五姑娘等亲随的拥簇下,走上扁关城头。他自然不曾离开此地,所以小鼠头听闻的消息只能是空穴来风。
  夜幕将至未至,纵目远眺,仍可见天高云阔。
  不远的地方,一处断壁残垣间,细细儿静坐其上,冷风卷起她的裙角,轻舞飞扬。笛声从她嘴边的梆笛中传出,和她幽远的眼神一起,飘荡在边地血流漂橹的战场上。
  与之相对的某处,一身白袍的耶律敏,依靠在女墙边,双手环抱着双臂,抬头望着暮色如云涌的苍穹,面色落寞,身形萧索。
  眼见关外战事将歇,丁黑感叹道:“这场战争,终于是结束了。”
  李从璟将目光从细细儿、耶律敏身上收回,投向关外,顿了一会儿,说道:“眼前的战斗虽已接近尾声,身前的战争却从未停歇。在这个以战争为主旋律的时代,和平注定只是短暂的梦境,生与死的撕扯才是一成不变的色调。丁黑,你可厌倦了这永无休止的战争?”
  丁黑低头沉默片刻,道:“和平安宁,固我所愿,然则若不战便不能阻止身后美好的事物遭受灾难,我宁可握刀战一生。”他意在契丹侵扰边地,给边地带来无数苦难。
  李从璟颔首,又问身边的第五姑娘,“那么你呢,你意如何?”
  第五歪着头,问道:“战争不好吗?我就很喜欢战斗啊!”
  李从璟怔了怔,微微一笑,伸手揉了揉对方的小脑袋。
  他让人将细细儿带过来,对她道:“眼前战争已止,短时间内边地不会再有战事,你现在归去,尚能赶在年前与刘老相聚。”刘老,说的是与她相依为命的祖父。李从璟对音律不算精通,但胜在心思细腻,已从方才细细儿的笛声中听出一些乡思、孤单的味道,因有此言。
  说起来,细细儿也不容易。
  小半年前,她因思慕杜千书,遂只身跟随李从璟千里入草原。后来好不容易得见情郎,却不曾想杜千书已然变心,多少幻想竟成梦一场,自是有许多悲凉;那之后,或许是眼见杜千书被李从璟重用、得以谋大事,因而生出倔强好胜之心,或许是没有对杜千书死心、还抱有一丝希望,又或许是单纯想要接过刘老的使命,细细儿最终选择了跟在李从璟身边。
  她一个普通的乡下丫头,却在这几月中数经生命中的大转折,从身居安宁祥和之地,到身处金戈铁马之中,茕然一身,无亲无友,自身也从一介平民变身为军情处战士,从此生活不复平静,时时刻刻都可能要面对生与死之间的厮杀。如此巨变,便是心智坚韧之辈也不免难受,何况她一介女儿身?
  而她,实际上不过是个二八年华的少女罢了。
  这也许是命运,是每个边地热血儿女的斗争和无奈。
  细细儿嘴唇动了动,外柔内刚的她,刚想要拒绝李从璟的特殊照顾,话未出口,李从璟已经加重语气道:“这是军令!”
  “诺!”细细儿下意识挺直了身子。
  李从璟微微一笑,“现在就走吧。”
  北征战事完结,李从璟也将离开扁关,带领百战、卢龙两军主力回归幽州。在离开之前,他在扁关做了一件事。
  这日,李从璟正在院中习练武艺,郭威来报,“军帅,烈士墓地已经修建妥当。”
  李从璟收起横刀,接过丁黑递来的衣袍,“传令全军,陵园集结。”
  扁关建于长城,长城位于崇山峻岭处,陵园就在群山环绕之中。群山非青山,草木枯黄,不见绿叶,天苍地茫,山风呼啸其间,如烈士身前的呐喊。
  山脚,缓坡上,墓碑如林,一眼望不到头的衣冠冢如泣如诉。
  山脚前的空地上,近万唐军列阵肃然,人人面色庄严。有不少伤员,或拄拐,或被人搀扶,无不尽力站直身躯。
  李从璟走上缓坡前的高台,在他身后,李绍城、李彦超、李彦饶、郭威、孟平、林英、林雄、李正等一众唐军将领,缓步向前,衣甲、兵器相撞作响。
  抬头相望,这些昔日浴血同袍的将士,无论生于何地,有过怎样或英勇或傲人的事迹,自今之后,他们将长眠在于此。这片于他们而言是异乡的土地,今日之后就是故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姓名在身前不为人所知,死后亦无人传颂,他们生于当世,在这片土地上,为忠、为义、为亲人、为生活殊死战斗过,他们留下过许多痕迹,却又早已飘散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是军人,是战士,他们征战沙场,流血流泪,而今,他们抵达人生的终点,那是无数军人的宿命——马革裹尸。
  祭奠亡灵,诸将三拜,依次上香。
  山风吹动旌旗,猎猎作响,除此之外,周围一片肃穆静默。
  面对如林墓碑,李从璟沉目而立,虽见惯生死,此时亦觉如噎在喉。半晌,他沉声开口,“身为尔等主帅,之前能带尔等出征,今日却不能带尔等归去,此我之罪!”行跪拜礼。起身,继续道:“尔等皆国之猛士,有尔等横刀立马,方使四夷臣服,不敢觊觎中原,今尔等战死,国失栋梁,此我之罪!”再度跪拜。复起身,“身为人子,皆有父母,身为好儿郎,皆有妻子,今尔等远赴黄泉,我大唐父母失儿,妇孺失脊柱,此我之罪!”泪水涌出,三度跪拜,良久不能起身。
  诸将,众军士,闻此言、见此景,无不动容。
  李彦超、李绍城等上前,劝道:“自古但凡征战,便不能不死人,军帅已让我军连番大胜,何必自责过甚?”
  “我固知人皆有一死,沙场征战,生死更为常事。然而身为三军主帅,彼辈将士皆因我之令,而慷慨赴死,我焉能无动于衷?”李从璟被扶起身,长叹一声,转身,面对近万将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身为尔等主帅,我固不能让尔等皆免于战死,但必让我大唐勇士死得其所,必不使一个好儿郎枉死!军使,宣读战功册!”
  丁黑带人抬上来一箱书册,军使从中拿出一本,展开来,以洪亮庄重的嗓音宣读道:“大唐军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罚分明,所以彰英勇、去怯懦,长先进、灭不正,此乃强军之基……此番出征,自攻打平州以来,至前日大战结束,历时四月,经大小战事数十,攻城掠地、攻杀契丹蛮贼无数,我军将士,亦有三千余阵亡,依惯例,先宣阵亡将士军功……”
  “百战军斥候将军孙二牛,于大军生死存亡之际,深入敌后,探得敌军动向,其军情挽大军于危急之中,功莫大焉,为彰显其行,依制策勋九转,追升百战军副帅,赏金二十……”
  军使念毕,看向军阵,大声道:“壮士领功!”
  刘文自阵中出,奔于台前,在李从璟面前下拜,“斥候军副将刘文,代将军领功!”
  李从璟扶起刘文,缓缓开口道:“尔等主将孙二牛,与本帅识于淇门建军前,彼时本帅与李荣、孙二牛等人亦是深入敌境,翻山越岭,探听梁军敌情。将军英姿,犹在眼前,却不曾想一夜未见,竟已生死两隔。百战军斥候得以有今日之貌,全依孙二牛与尔等之功……”
  刘文眼眶通红,哽咽道:“有军帅此赞,将军必能含笑九泉!当日临别之际,将军犹言,他曾答应过军帅,要做好大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