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征战之事,涉及各个方面,文武皆在其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所以在座各位,都有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务。方才李从璟有句话说的没错,战事未开还好,一旦战事开启,且不言征战开始,便是只要卢龙开始为此做全方位的准备,在座所有人,和卢龙这架机器,都会高速运转起来。


第359章 历经磨难终成凤,多年对弈收官始(三)
  费高章是在座年龄最长之人,又是幽州本地文官之首,他率先开口道:“自耶律阿保机在西楼谋立契丹国,这些年来,契丹从未停止过对我幽云之地的侵扰,幽云深受其害已经数十年。边境之地,且不说为其损失了多少财物,便是人口,也被契丹蛮贼掠夺了无数。”
  “在李存审老将军节度卢龙时,卢龙便有出击草原之志,只是彼时卢龙乏力,无法做到这点罢了。自从军帅带领百战军入主幽州,不仅为我大唐克复平州,更是屡败契丹,让契丹蛮子这两年不敢再南下而牧马,卢龙得有一时安宁,能大兴屯田,开矿扩军。如今卢龙韬光养晦多时,正是可以一雪前耻的时候。又因渤海国固为军帅外盟,今耶律阿保机攻打渤海国,只要军帅一声令下,卢龙必定全力以赴,支持军帅大业!”
  有了费高章的表态,幽州各级文官皆应和称是。
  文官中,除却以费高章为首的幽州本地官员势力,再就是李从璟带来的心腹集团了,莫离、卫道等人,早就知晓李从璟的谋划、打算,并且也为此准备了很久,他们倒是真如费高章所言,只要李从璟一声令下,必定前赴后继。现在得了费高章等的应和,文官这便算是没有问题了。
  武将这边,百战军、新军不用多言,只说以李彦超为首的卢龙军。自李存审卸下幽州节度使之职,辞官养老之后,卢龙军便是李从璟麾下的军队,他们跟随李从璟历经平州、营州之战,对李从璟早已归心。若说文官可能还有什么心思,对军人而言,向来是只要主帅军令下达,便能出征作战的。所以李彦超当即表示,卢龙军愿为先锋。
  众人没有反对意见,这是在李从璟预料之中的。李从璟节度幽州这么久,若是在这种临战之时,还有人站出来反对他的主张,那只能说明他这个节度使做得很是失败,这明显是当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出兵的意见得到统一之后,接下来要商议的,才是今日会议主题,那就是如何支援渤海国。这关系到李从璟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部属,此时却是无需告诉在场诸人,况且契丹大军还未开拔,李从璟如何布置兵力,也得等到那时再说。当下要确定的,是后勤之类的事。
  “秋收将近,今岁天时较之去年更好,又因有了去年屯田的基础,今年的秋收应该没有问题,秋收能够贮备下来的粮食,想必足够支撑我大军征战了。”李从璟看行卫行明、耶律敏,“卢龙七大屯田之所,包括各地小屯田、渔场,今秋粮食收成,预计能够达到几何?”
  卫行明、耶律敏道:“至少也是去年两倍。”
  “如此甚好。”李从璟颔首,去年卢龙秋日收上来的粮食,就装满了幽州粮仓,还迫使李从璟不得不临时加仓,今秋粮食收成既然是去岁两倍,想必战事即便是持久一些,卢龙也能供应得起。
  “粮食之外,便是军械军备。”李从璟又看向卫道,“卢龙府库中的军械军备存量有多少?”
  卫道起身离座,拱手说道:“常规铠甲、兵器,足以能让卢龙再扩军三万。大型守城器械,足以能让边关重镇,增添五成战力,大型攻城器械,足够百战之消耗。”去年卢龙累积的常规铠甲兵器,就足够李从璟募兵两万,但李从璟只招募了一万将士,这就剩下一万的量,依照卫道的意思,今年卢龙新增的铠甲兵器,又是能装备两万人的了。
  这说起来并不多,看似没有增产,实则不然。因为去年那能两万套军备,有很大一部分,是卢龙府库中原本就有的。但是今年这两万套,却是实打实新增加的。
  对此李从璟也是很满意,虽然卢龙现在不能再扩军,但那是战事未开启的时候,一旦大战开始,前线将士有伤亡,便需得兵员补充。再者,凡战,军备军械必不可免出现大规模损耗,这些到时也是需要替换的。有这三万套军备,李从璟发动大战的底气无疑就足了很多。
  说完军粮、军备,李从璟问章子云,“两年之商利,累积了多少?”
  章子云起座说道:“足够五万大军征战余年消耗,一万将士抚恤。”所谓抚恤,是指将士阵亡之后,给予其家人的钱财补偿,而战争消耗,那就包括征战中的衣袍、药材等等物品了。
  这个价钱若是折算成具体数目,那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由此可见,如今的李从璟,手里不仅有权有军队,他也是非常有钱的。
  以上这三者,是后勤保障的重中之重,但后勤保障又不仅仅包括这些方面,接下来,李从璟又就其他方面的后勤物资,进行了统计。
  在统计完成之后,便是后勤物资的调拨、发放。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还未开出幽州,但是各种后勤物资,却得提早运到前线去。在如今的卢龙有九州,这些物资运送到哪些城池、边关,各个城池、边关各运送多少,以及战事开启之后,彼此之间用度不符合物资分布,又该如何调配,而当物资消耗殆尽后,又如何从各地再筹集、再运输,这些都是需要在战前规划清楚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无数物资流动、各官衙之间的配合、协调,要具体计算、分配清楚不是简单的事情,当下李从璟也不过是大致上与在座众人定下方案罢了。待解决完这些问题,已至深夜。
  无论如何,今日的目的达成,李从璟也就放了这些文官武将们回去。
  大部分人都走了,李从璟留下了莫离等人。
  大战将起,诸事繁杂,现在不仅是李从璟,莫离、王朴这些李从璟的左膀右臂,也都奢望不起完整的休息时间,他们作为站在这场大战最到处的那群人,自然是有做不完的事。
  “今早得到消息,都里镇被契丹攻下了。”李从璟坐回原位,示意莫离、王朴、桃夭夭等人随意坐,揉着发酸的眉心道,“渤海国在都里镇的军队,被契丹尽数围歼,几无一人逃脱。李四平领军北退,转守泊汋城。”
  这不是个好消息,气氛有些沉重,莫离道:“都里镇被围数月,而李四平不能攻破契丹军救之,城破本就是早晚的事。况且现在耶律阿保机准备倾举国之兵攻打渤海,坐镇辽东的耶律欲隐自然要发力,攻下瓮中之鳖的都里镇,实在是局势发展的必然。”
  李从璟活动了一下手脚,“都里镇被破,渤海国在辽东的战果化为乌有,只剩下靠近国境的泊汋城,勉强还能守得住。我倒不是可惜渤海军在辽东的战果,毕竟无论是大明安,还是渤海军,经由辽东一战,已经得到足够多。现在我想的是,往后如何下辽东、渤海这盘棋。”
  “扶持渤海国,于我等而言,最大的意义之一在于,当战事开启的时候,能将战场控制在国境之外。如今辽东失去与不失去,于我等而言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大明安如何处置眼下的情况。”王朴接过话。
  李从璟见王朴话里有话,遂问道:“如此说来,文伯你已有定计?”
  王朴微微颔首,“以我之见,大明安应该将投入辽东战场的兵力收回,布置往渤海国西线,以应对契丹的大举来犯。毕竟对于渤海国而言,他们最精锐的军队,就是经历过辽东战事的大军,好钢用在刀刃上,辽东的渤海军,理应去应对契丹大军。”
  李从璟点点头,问莫离:“你觉得呢?”
  “我也是此意。”莫离表示同意。
  “既然如此,我便修书告诉大明安,将契丹国内最新动静告诉于他,让他准备应对耶律阿保机亲征。”李从璟道。
  话至此处,已可见当下形势发展之紧迫。契丹与渤海之战,终究是近到了眼前。
  李从璟自当年在契丹与大明安相遇,两人以为共同利益结盟,李从璟帮助大明安谋国,至今已过数年。两人的一切谋划,无论是帮助大明安执掌大权,还是帮助渤海军增强战力,都是因为知道契丹要攻灭渤海。如今大明安成功上位,渤海国军队也算有所成,然而两人应对契丹的谋划,最终结果能否如愿,还要看接下来的国战。
  说完渤海,李从璟对众人道:“与契丹对弈多年,终于到了要见分晓的时候。这时候我等万要谨慎,不可功亏一篑。”看向桃夭夭,“自今日起,与鞑靼部之通信,改为一日一次,并且线路也要增加,至少三条线同时发信。必不能使我等与鞑靼部之联系,在这个时候出现意外。”
  桃夭夭应声道:“放心就是。”
  说到这,莫离突然开口道:“耶律阿保机已要攻打渤海,战事一触即发,早闻陛下有出兵蜀国之意,不知朝中对此事商议的怎么样了,我大唐出兵攻打蜀国,又会在什么时候?”
  李从璟摇摇头,表示对李存勖难以把握。他虽然知道大唐的确要伐蜀了,却怎么都想不起具体时间。早知如此,前世便该好好学学历史,将这些事情都记住的。
  秋意浓,秋意深,秋日到了同光三年九月十八这一天。
  这一日,当今天下最强的两个邦国,其君主下达了两个影响天下格局的命令。
  两日后,李从璟得到消息。
  九月十八日,耶律阿保机率军出西楼,发动对渤海国之战。
  九月十八日,大唐以皇长子李继岌为帅,以郭崇韬为实际掌军大将,出兵伐蜀。


第360章 郭崇韬争权有方,战事未起死斥候(一)
  洛阳万人空巷,城南人山人海,旌旗招展,文武百官各在其中,六军、侍卫亲军将士肃立道旁,洛阳百姓围观在外。
  今日,大唐六军将在此地,祭祀出征。此举也即意味着,谋划多时的伐蜀大战,终于是拉开了帷幕。
  此次出征的唐军统帅,皇长子魏王李继岌,已经身在祭台之下,披挂整齐,英武不凡,身后肃立着文武百官,郭崇韬是这群将欲出征的官员之首,同样甲胄鲜亮。
  时辰还未到,他们在静候李存勖驾临。
  除却出征文武官员,独成一群,围在中前外,其他文武百官,分立两侧。秋高气爽,正是风和日丽时节。春不兴兵,夏不鏖战,秋日是兴兵戎最恰当的时候。
  虽说已到了秋日,但随着日头渐高,温度还是有些上升,千百人站在祭台下的广场上,热气不散,免不得有些燥气。李存审回到洛阳这些年,因为辞官在家,没了劳心劳力的事,又有李存勖令御医为其养身,重病一日日降了下来,这两年过去,身体大体恢复刚健,精神饱满。
  他虽然不理朝政,但碰到这样的大事,身在洛阳,却也是要出现的,毕竟虽然没了官职,却还有爵位。在如今大唐军中,李存审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将,没有人比他资格更老,功劳更大,他不出现还好,一出现便会位在上首。
  一身黑色长袍的李存审身旁,站着如今大唐军中实权第一将李嗣源,论威信,李嗣源仅是稍逊李存审,和郭崇韬相同,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为何但凡李存审在公开场合露面,李嗣源总在他身旁的缘故。不同于李存审的长袍,李嗣源却是甲胄在身,气势威武。
  只是岁月已经在李嗣源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脸上皱纹日益明显,须发也渐露花白,毕竟再过两年,李嗣源也是耳顺之龄了。
  “天下诸侯中,西蜀据膏腴之地,而称天府之国,人杰地灵,累世英才辈出,加之外有山河之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乃是当时不折不扣的强国。我大唐称雄中原后,首战便是伐蜀,看重的便是西蜀之人力物力财力,若能得西蜀之资,将大大有利于征战天下。除此之外,自西蜀东出,顺江东下,可以猛虎搏兔之势,直取江南,战略上天然占优。此二者,乃我大唐首战伐蜀之故。帝国伐蜀,本固有之策,谋划也已多时,按理说是早该为之之事,却为何拖到今日,才祭祀出征,这其中的缘故,嗣源你可知晓?”李存审抹了抹额头冒出的些许汗珠,对李嗣源说道。
  “伐蜀事关重大,谋划的长久一些,也是应该。”李嗣源稳重地说道,寻思少顷,又道:“此番伐蜀,我也曾听闻,主帅难立。”
  “不仅主帅难立,诸将及其部曲的选调,也是大有讲究。”李存审笑了笑,不过李嗣源作为军中第一将,无论是从威望上,还是从部曲战力上,都是如此,但是这回出征伐蜀,如此大战,别说李嗣源挂帅,便是连位在出征序列,都没有他的份,作为灭梁首要功臣,李嗣源的心情如何,不难想知。
  李存审能够理解李嗣源这些时日的心情,他既然开口,便接着道:“朝堂商议伐蜀之事时,在主帅这件事上,最先是宣徽使李绍荣推举李绍钦(段凝)为帅,为枢密使郭崇韬所竭力劝阻。”
  “段凝不过是个亡国旧将,本身素无才干,之所以能窃据高位,无非依仗奉承谄媚、溜须拍马而已。当年在河上与其对阵,从璟以劣势兵力,大败其军,更是差些拿下他的人头,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做伐蜀大军的统率?”饶是李嗣源心情宽和,听了段凝的名字,也不由得有些恼怒,“李绍荣跟随陛下征战多年,常随左右,怎会有这样的举荐?”
  当年魏州之战,李从璟阵战张朗时,为魏靖忠所嫉妒,李绍荣还曾提点过李从璟。
  “段凝非能才,李绍荣焉能不知?”李存审道。此言话中有话,李绍荣推举段凝,无疑是有卖好之意,李绍荣固受李存勖宠信,身份不凡,却要向段凝示好,由此可见,梁朝旧将在如今大唐朝堂中,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势力。
  见李嗣源沉默不言,李存审接着道:“在郭崇韬劝阻陛下否定段凝后,群臣于是又推荐了一人,这人便是你李嗣源。”
  段凝作为梁朝旧将在如今大唐朝中的领军人物,他的推举被否定之后,便该轮到河东旧臣势力出牌,河东旧将中,无疑李嗣源是最有影响力之人,所以他们推举李嗣源,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很可惜,李嗣源也被否定了。
  否定李嗣源的人,还是郭崇韬。
  郭崇韬对李存勖说:“契丹气焰正盛,大军伐蜀,国中不可无良将坐镇,以应对契丹,李总管不宜出征。”李嗣源现为内外番汉副总管,郭崇韬因此称呼他为李总管。
  郭崇韬本也是河东旧臣,按理说他应该站在河东旧臣势力这边,支持李嗣源出征伐蜀。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简单,经由灭梁之战,郭崇韬携献计大功,不仅稳居枢密使之位,在文武百官中,威望更是已能和李嗣源比肩,俨然是如今大唐朝臣中的大佬。他与李嗣源虽然没有仇隙,但郭崇韬是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李存审本是他老师,其归朝他尚且要拼命阻拦,就是害怕李存审夺他的权,此时又怎会容忍李嗣源伐蜀立功,在功劳上力压他一等?
  郭崇韬这一下将梁朝旧臣势力与河东旧臣势力都否定、得罪了,那么他到底想做什么?很简单,他想亲自领军伐蜀。但他不好明着说出来,所以在李存勖颇有些恼火的时候,郭崇韬道:“魏王是储嗣,但还没有立功,请陛下任命魏王为统率,让魏王领兵伐蜀,去树立威信。”
  这就是郭崇韬的聪明之处了。他不好明着自己推荐自己,所以他推荐了一个没有实力统领大军伐蜀的统帅,而这个统帅偏偏还合情合理,更是为李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