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今日傍晚开进惠安县城的军队,正是之前为掩护幽州、渤海联军从双通、伊台、九阳之间突围,而转战在此的君子都,以及一部约莫两千人的渤海军。前些时候,耶律阿保机南下长岭府时,留下耶律敌鲁古率领司近部,在此地追击君子都,因是这些时日以来,君子都一直在与其周旋。这期间两者多次接触,大小战斗十余场,君子都一直都在伺机摆脱司近部南下,与李从璟汇合。只不过司近部到底是精锐之师,加之人多势众,哪怕以君子都的能战,郭威的智勇双全,现今也只能保证不被其咬住,要南下实在是难上加难。
  之所以开进惠安县城,则是大军补给、休整的需要。军中毕竟有近两千渤海军,领头的将领官品不小,又有大明安授权,联系、调度地方官衙并不是什么难事。
  与君子都一起行动的军情处锐士,是吴长剑带领的止戈部一队人马。
  惠安县城的县令生得身材矮小,两撇山羊胡没什么文雅气,反倒让他看上去有些滑稽。不过对郭威一行,惠安县令倒是分外恭敬,恭敬的近乎谄媚,一路从城门外将郭威等人迎进县衙不说,更是低头哈腰,将诸事布置得极为周到,那姿态,已经如同仆役。
  这也难怪,随行的渤海军将领乃是渤海国贵族,其本人更是与王族有姻亲,对这样的贵人,惠安县令只要不傻不迂腐,就没理由不巴结谄媚。那位名为王陵宸的渤海军将领,显然对此习以为常,进入县城后,甚至一反之前在郭威面前画诺的顺从姿态,从始至终都是抬着下巴走路,姿态高贵的让人怀疑,他正在扬眉吐气。
  在官衙与惠安县令落实过补给诸事后,郭威便起身告辞,这让惠安县令很是意外,他麻溜的站起身,一个劲儿留郭威,“宴席已经备好,正待为郭将军接风洗尘,郭将军何不宴饮过再走?”在郭威拒绝后,惠安县令又道:“郭将军身为上国将军,此番却是不远千里而来,为渤海国而战,我等渤海臣民,正该略尽本分和地主之谊,以表谢意,郭将军可否赏脸一二?”
  如是再三,惠安县令最后甚至拉上王陵宸,挽留郭威等将。
  郭威听着军情处锐士的翻译,没有过多与其客套寒暄,简明扼要而又不容置疑表达完意思后,就告辞而去。
  出门之后,跨上战马离开官衙,郭威等人赶往君子都临时驻扎之地。路上,吴长剑忽然摸着下巴道:“郭将军,在下有些疑虑,还是觉得说出来较为妥当。”
  “吴统领但说无妨。”郭威看向吴长剑道。
  吴长剑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这位惠安县令的举止,有些不同寻常。他对王陵宸奉承谄媚,怎么浓厚都不过分,但是他对我等也如此,就显得没有道理,尤其是他在留我等宴饮的时候,更是热切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步。将军可能没有看清,在我等离开时,王陵宸脸上有过一丝异色,那绝对不是失望,虽然这个神色很浅,但在下却已看得分明,这里面,有着一丝不该出现的——焦躁!”
  某些方面郭威虽然没有吴长剑那么“心细如发”,但听完吴长剑所言,他也感到一些异样,当即便问道:“那么吴统领的判断是什么?”
  吴长剑没有不负责任的直接甩出一个结论,而是目光阴沉的缓缓道:“惠安这个地方,距离扶余沦陷区不过百里之地,契丹军的势力要渗透到这里,并非难事。而在留守扶州的契丹军,马不停蹄攻陷、招降扶余各地,扩大控制区域之时,百里的距离,可能昨日姓大,今日就姓了耶律。”
  言谈之间,吴长剑松开马缰绳,十指交叉在腹前缠绕不停,语气愈发充满寒意,“司近部与腹心部并称契丹军战力最强之师,耶律敌鲁古又亲率两万人对我部进行围追堵截,但在这两日,我等却反而甩开了他们,这看似值得庆幸,但若往深里想,却并非没有另一种可能。”
  “战略包围?”郭威说出简单的四个字猜测。
  吴长剑肃然点了点头,“很有可能。耶律敌鲁古要准确判断出我们的转战路线、下一处目的地,是不太可能,但若是列出几个可疑之地,再联合扶州契丹军,对这几地进行渗透、招降、掌控,可不是什么难事。这样一来,战略上的包围,就有了可能。”
  “所以,惠安县令值得怀疑。”郭威沉静点头。
  “小心驶得万年船。”吴长剑道。
  “倘若是多疑,该当如何?”郭威问。
  吴长剑诡异笑了笑,“再看一步,便能知晓答案。”
  郭威微微颔首,“若惠安县令果真投了契丹,要在这里对付我等,宴席之事就不会这么结束。”
  郭威推测的情况,很快便有了结果。在他抵达君子都临时驻地不久,就有县衙的官吏,送来了丰盛的酒食,并说这些酒食本是宴会佳肴,既然郭威等人无暇赴宴,惠安县令又不能不尽地主之谊,便送了这些酒食过来,以便郭威等人在驻地享用。
  不得不说,这份心意很真诚,让人感动。
  对着摆满几张小几的酒食,吴长剑阴测测地笑道:“如此丰盛的美食,这是打算将我军将领一网打尽?可惜,在下毒这样的事情上,军情处才是宗师。”
  临时驻地里,才歇息没多久的君子都,忽然火速集结。
  因为惠安县令送来的酒食,果真含有剧毒。
  若非有军情处随行,若非吴长剑谨慎机智,此刻君子都诸将皆已死。
  郭威脸色阴沉的可怕,他看着吴长剑,“王陵宸已死,渤海军将乱。”
  吴长剑回应道:“惠安县令放在附近,监视我军动静的眼线,已尽数拔出。而军情处在入城前就已查过,城内没有契丹军,但想来应该须臾即至。”
  郭威和吴长剑走出帘帐,双双翻身上马,郭威道:“渤海军救不了了,火速离城!”
  “将军,我等往哪里去?”林英过来请命。
  郭威抬头,仅是一瞬间的沉吟,便果断道:“既然契丹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南下去不了了,要脱身,就得反其道而行之!”
  “将军的意思是?”
  “此地南下至鸭渌府西京,与至契丹国都西楼,距离相差无几。”郭威想起李从璟对付契丹的全盘谋划,忽然笑了笑,“看来,这回我也要来一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
  “传令,全军出西门,目标,契丹国都,西楼!”
  ……
  当日夜,惠安县城大乱。
  渤海军与渤海军战作一团。
  第一支契丹军驰来时,县城已经四处起火,而他们面前的惠安县城,城门大开!
  契丹军毫无阻碍杀进城中,惠安县城内的渤海军与渤海百姓,死伤无数。
  然而当耶律敌鲁古抵达惠安时,君子都早已消失在夜幕中,不知去向。血流成河的惠安县城,竟然没有留下一具君子都将士的尸体。大怒的耶律敌鲁古,一刀削掉了身旁一脸谄媚笑容的惠安县令的脑袋。
  在这个晚上,有一个被人称作虎哥的汉子,和他的兄弟细眉、麻五,一起战死在街巷。从他们身体里淌出的热血,染红了这片承载着他们的过往和梦想的土地。


第420章 数年之功见成效,渤海四战定大局(一)
  李绍城、孟平带领八千百战军救援正州的第四日,一份十万火急的军报自前方递回,当时李从璟正在军营辕门处漫步沉思,因是信使的军报得以直接送到李从璟手中,在李从璟接过军报时,风尘仆仆的信使因劳累过度,当场吐血晕倒。
  看过军报内容,李从璟当即返回帅帐,并且下令击鼓聚将。
  正在帅帐中推演战局的莫离与王朴两人,见李从璟动作如此迅疾,俱都停下手上的事,来询问缘由。李从璟将军报递于二人,自己径直走到舆图前,手指在舆图上滑过,道:“李绍城等行军至丽城时,遭遇契丹军前来阻截,现正鏖战于通水河谷一带。”
  莫离、王朴两人一起看过军报,抬头道:“李绍城先是发现契丹五千骑军,两者在丽城交战一场,正得胜欲追击之际,契丹援军赶到,李绍城遂果断下令大军撤出战场,退往通水河谷据守。半日之内,赶到通水河谷的契丹步骑,达到两万之多,李绍城随即指挥大军应战。因通水河谷地势较为狭长,且不说万人军队根本无法展开,一次交锋都不可能超过两千人,亏得李绍城反应迅捷、应对周全,大军现在局势虽然紧急,却还能稳得住。”
  王朴手抚下颚沉吟道:“如是看来,正州危急,耶律阿保机已料到我等会去支援,所以遣军在半路截击。”
  “不是截击。”李从璟望着悬挂的巨大舆图,目光因为思考而愈发深邃,“是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
  莫离打开折扇,微微一笑,“在与前梁的战争中,围点打援是百战军惯用手法,早已烂熟。只不过耶律阿保机这回的战法,与单纯的围点打援,又有些差别。”
  “有什么差别?”王朴问。
  “他不仅要打援,而且连正州也要拿下。”李从璟说道,从舆图前离开,在帅案中坐下来,“而丽城,就是耶律阿保机选定的绝佳战场,李绍城先前遇到的那五千人,则是耶律阿保机下给我们的饵。若非斥候发现契丹援军及时,若非李绍城这场战斗指挥得无可挑剔,大军能迅速脱离战场,退往地势狭长、对我军有利的通水河谷布防,此时我们接到的,就不是两军鏖战于通水河谷的消息,而是李绍城在丽城兵败的噩耗。”
  这其中的凶险,只要一着不慎就是满盘皆输,王朴因是感叹道:“李副帅,真将才也!”
  莫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侧身问李从璟,“那么李哥儿准备何以应对?”
  “通水河谷之战,已经退无可退。于我等而言,正州必须救,正州要救,就得打通支援正州的通道;于耶律阿保机而言,正州必须要攻克,正州攻克,才能进军西京。由此,眼下这场大战此阶段的焦点,就在通水河谷。”李从璟说道。
  莫离点了点头,“在通水河谷与契丹军作战,于我军而言,已是眼前兵力劣势情况下,出人意料的良好之局,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通水河谷地势狭长,双方一次投入的兵力都不会多,变相缩小了兵力差距;其二,通水河谷位在西京与正州之间,正好我等调兵遣将,如此既能决胜沙场,也能免去耶律阿保机趁西京空虚时偷袭之忧。”
  王朴寻思片刻,补充道:“要保证通水河谷之战顺利进行,无后顾之忧,还需要处理两个事情。一是恒州战事,二是西京局势,前者不能败,后者要保持稳定。”
  李从璟微微颔首,道:“恒州战事我自有安排,至于西京诸事,还得依靠李四平多出些力。”说完这话的时候,军中诸将陆续聚集到帅帐,李从璟安排人去通知李四平,这便给诸将讲解眼前形势,下达征战指令。
  留驻西京的驻军,有确保后方的重责,是以幽州军必须分出一部留守,此任李从璟交给了卢龙军,万余百战军则汇合万余渤海军,由他亲自率领,开赴通水河谷,参与此番大战。
  在布局这场会战时,李从璟自然而然想起君子都。军议结束之后,李从璟再度询问了桃夭夭君子都目前的处境,依旧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上一份有关君子都的消息,还是君子都正在双通、伊台、九阳之间转战。军情处虽然精锐,但毕竟君子都与西京相距太远,两者之间不仅有关山阻隔,更有契丹军横亘其中,这就让消息的传递变得极为艰难。
  李四平在得到李从璟通知后,很快从城中赶到军营,在帅帐求见了李从璟。
  大唐是渤海的宗主国,李存勖入主中原后,渤海国也曾遣使前去朝贡,在军政之事上,尤其是眼下与契丹的战事上,“大唐特使”拥有的威势,要比常人想象的要高得多。但幽州军毕竟是客军,李从璟这个“自命”的使臣,可没有半分敢大意的想法。
  出于对天朝上国的本能敬畏,渤海国大部分官吏、百姓,对大唐的印象,都还停留在那个中国拥有“天可汗”的年代。加之幽州军进入渤海之后,取得过一些战果,虽然眼下局势不明朗,但至少也不恶劣,西京的渤海官员,对大唐的敬畏和信任,大多超过了对新兴强国契丹的恐惧。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李四平镇守西京,正常情况下西京不会有什么乱子。
  李从璟与李四平座谈时,将大军征战的行动如实告之,也将自身对西京的要求和盘托出,李四平很坚决的保证,西京在粮草、医药、民夫等各项后勤补给上,绝对不会拖后腿。
  说完这些,李从璟又询问了大明安在上京的情况,尤其对大明安招募新军的事情,着重作了了解。李四平的回答让李从璟大体满意,大明安在上京主持的各项事务进行得有条不紊,这也意味着,局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李四平也提到,大明安的处境并非全部称心如意,在他为渤海国存亡努力的过程中,无论是招募新军还是其它,都不可避免需要揽权。
  随着大明安权势日益加重,掌控的力量越来越大,是非、政敌无疑也愈来愈多。而这些,并不会因为他是渤海国王子,或者是因为他现在的所为,是为渤海之存亡而又什么不同。
  对此,李从璟并无什么特别看法。
  大军准备完成之后,李从璟随即领军出发,增援通水河谷。


第421章 数年之功见成效,渤海四战定大局(二)
  天空依旧阴沉得紧,万里连云,似乎又在酝酿一场大风雪。青山矗立,头顶的天空触手可及,又好似遥不可及。
  无波无澜的巨大帘幕下,枪戟如林。
  通水河谷地形狭长,本就不大的河流进入枯水期,早已干涸,河床两侧山势起伏,如猛虎伏卧。
  铁甲如海,军阵若带,代替河水充斥在河谷中间。旌旗在军阵上方迎风飒飒。两座望不到尽头的军阵,如同两条相对奔涌的河流冲撞在一起,相交处波涛如怒,浪花飞溅,巨浪一波接一波,前赴后继,推波助澜。
  河谷一端的高地上,沉寂的大燾如同将士肃穆的脸,百战军副帅李绍城扶刀立在大燾下,锋利如电的眼神注视着河谷。在他眼中,河谷中的军阵分为区别明显的两部,黑袍黑甲的百战军,与白衣契丹军。只不过在黑白相交之地,多了一抹极为惹眼的红色——那是黑白相斗的结果,代表着无数将士的生命。
  “传令丁茂,率部向前,将孟平将军换下来!”李绍城将战场局势尽收眼底,出声命令道。
  河谷的这场战斗,战至如今,已历数日,然却胜负未分,契丹军人多势众,百战军战力强悍,受限于地形,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一时只得默契采用车轮战术。
  不时,孟平来到李绍城身侧,他虽也亲自上阵拼杀过几场,然因并未完全发力,远不止于浑身浴血,只不过盔甲、战袍上也已布满血迹。
  李绍城不喜弯弯绕绕,激战数日,关心寒暄也可免去,见到孟平后,开口便直入主题,“先前契丹军欲与我等战于丽城,谋求一锤定音,是以各项准备都做的很是充分,我军退入通水河谷后,顺利将其兵力优势化解,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破阵亦或是将其击溃。此战取胜关键,已不在速胜,而在疲敌,待军帅援军至,则可一鼓作气破敌。”
  李绍城纵观全局,要看透局势不难,孟平多身在战事前线,却也对战事了然于胸,他接话道:“这支契丹军战力不差,应该是耶律阿保机手中不可多得的精锐,若放在寻常局面,以我八千之军,要予其重创虽然不是没有可能,却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