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话间两人来到崇文殿前,在得李嗣源召见,跨步进门前,崔协阴沉着脸咬牙切齿道:“你等着!”
  拜见李嗣源时,李琪恬淡敛目,崔协跃跃欲试。崔协恨不得早日将李琪踩在脚下,急切得很,以至于都没注意到安重诲使给他的眼色。
  “国之重臣,谏言国事、论经国之要是本职,两位爱卿的奏本朕已看了,现特地召两位前来,是想听听两位爱卿详细论述,以解朕惑。”李嗣源有意将李琪的忠正之言留在后面,遂看向崔协,“崔爱卿,朕看便由你先说吧。”
  “臣遵旨!”听到李嗣源这话,崔协以为这是李嗣源看重他,这才让他在李琪前面发言,当下抖擞精神,抖抖衣袖,开始侃侃而谈。
  他虽不通文墨,却生得一张好嘴,这下娓娓道来,虽不说引经据典,倒也颇有口绽莲花之效。
  庄宗时,崔协即为御史中丞,奈何因为缺少文才,奏章多讹谬,常受责罚,那时他却以为,都是李琪刁难他,故意鸡蛋里挑骨头,当然对李琪颇多憎恶,是以现今投了安重诲,才如此对李琪不假辞色。
  崔协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观察李嗣源脸色,见李嗣源始终面含微笑,未有表示,以为李嗣源听得入神,不由得更加卖力。
  不知不觉过了一个时辰,李嗣源尚且不如何,安重诲实在是无法陪崔协继续丢这个脸,寻了个空,打断他,对李嗣源道:“陛下,崔中丞意思已明,还请让李大夫说话。”崔协在错误的方向上言辞越多、发挥越远,不正说明他安重诲事先失察尤甚?他着实忍受不住了。
  此举大出崔协意料,他不可置信的看向安重诲,怎么都想不通对方怎么打断自己,让李琪来说话。转念一想,难不成是自己说得太投入,没注意到什么?眼角瞥见殿外已日暮,心想定是天色已晚,安公不欲耽搁太久。如此,心中安定下来,退到一边,静等着看李琪笑话。
  果然,李琪张口一言,崔协就想发笑。这都何种言论?简直大逆不道,也能搬上朝堂?君王面前,仁义道德、王道教化才是正经,怎能如此算计?真是不知所谓!
  他斜眼看李琪,心中洋洋自得。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崔协意料。因为李嗣源已然开始与李琪谈论个中细节,谈论如何有效具体实施他的策略!
  等等,陛下难道不是应该声色俱厉批判他吗?!
  崔协转头去看安重诲,希望从安重诲那里得到一些暗示,却见安重诲眼观鼻鼻观心,压根儿就不理会他。
  崔协既惊且疑,忙去看孔循。然而孔循此时正看着李嗣源与李琪对答,面有微笑,不时点头,分明一副听得极为认真、很是认同的模样!
  怎会这样?
  难道不应该是陛下听从了安重诲的谏言,决定纳自己为相,今日前来只为走个过场?
  崔协面色愈发苍白,手足冰凉。这时,他终于注意到,殿中还有一人,正神色悠然,如轻风拂林。
  秦王?
  ……
  待李嗣源好不容易与李琪谈完,已近月上中天。
  李嗣源面上笑意浓郁,对李琪不吝夸赞。夸奖完,问殿中诸人,“众位爱卿,朕应以何人为相?”
  李从璟、安重诲、孔循异口同声一起道:“李大夫贤能,应以之为相!”
  崔协站在角落,失魂落魄,无人理睬,混若被遗弃的多余之物。
  “既然众卿都如此认为,朕亦喜李卿之才,此事便如此决定下来。”李嗣源拍了板,这意味着,剩下的只是程序问题了。
  ……
  出崇文殿,李琪疾步而行,追赶李从璟。
  无论如何,若无李从璟,便不可能有他李琪再度为相的一天,且不说日后如何,此时此刻,他怎么也要去感谢李从璟一番。
  然而等他出门,疾步下台阶,李从璟已经走得只剩下远远一个背影,模糊在宫门前的夜色中,李琪追之不及。
  李琪喟然叹息,很是惋惜。
  自此日后,洛阳大小官吏皆知秦王之势,遂争相拜访、依附。
  翌日,李琪来到秦王府,意欲登门致谢,却被门房告知:李从璟不见客。
  没有理由,只是不见,哪怕来者是宰辅。
  李琪逗留秦王府门前的这段时间,遇见好几批前来拜访的官员,文武皆有。
  一时间,秦王府前门庭若市。
  然而无论来者何人,报以怎样的目的,秦王府皆只有一句话:不见外客。
  门房说得很明白:除却秦王府本府人员与河阳节度府辖下官吏,秦王府不接受任何官吏拜访。
  有机灵者怀揣公务而来,以为秦王府不能拒绝,谁知孟松柏一样答道:“公务请至三省六部衙门,有涉及秦王府者,请待朝议!”
  朝野遂知:秦王不结党,亦不养宾客。


第465章 明君可辅臣非才,不觅房杜觅启诵(八)
  虽说李从璟心里认为,在他与李嗣源之间无需太过顾忌猜忌的问题,然则心里认为如此不代表行动上便能不注意,朝堂上已然有安重诲一党,实无必要再出现李从璟一党,因为前者早晚会灰飞烟灭,到得那时后者便无从区处。
  更重要的是,对李从璟而言,李嗣源的朝堂便是他的朝堂,李嗣源的朝臣便是他的朝臣。结党之事,在团结一部分官吏之余,也必然舍弃另外一部分官吏,而对皇帝而言,所有的官吏都必须团结。
  是以,不结党,便是结尽天下官吏,不养宾客,便是养尽天下豪杰。
  从正大光明的角度去看,李嗣源不猜忌李从璟,而李从璟不争权夺势,父子齐心协力治理江山,这是两人的默契;从厚黑学角度看,这是两人在小心翼翼维持的平衡,在交换信任。
  经过几日准备,滑州之行已迫在眉睫。冬日将近,倘若各州县流民安置不甚妥当,还需要留足弥补的时间。若是情况不好,处理起各项事宜来难免颇费周章,离开洛阳的时日不会短,弄不好可能需要年底才能归来,而洛阳形势的发展,一日千里,不会因为李从璟的离开便暂停下来。李从璟在离开洛阳前,自然免不得要对洛阳做一番布置,至少把亟待处理的事情处理完。
  亟待处理之事,说来也不多,无非三两件。
  “争相之事若无殿下插手,必是崔协更进一步,如今李琪为相,他与安重诲素来不对付,当其时也,安重诲无异于自伤一臂。眼下朝廷四相,任圜、冯道、李琪,皆忠直贤明之辈,形势甚好。”
  “然而安重诲结党内外,却也不可小觑,这些人中,又以孔循最为势大。孔循与他是儿女亲家,也是他在朝中的最大臂膀,倘若能使两人反目,安重诲便好对付了。”莫离对李从璟的想法一清二楚,军情处的情报两人没少一起分析,打压安重诲的基调也是两人一起定下,此时摇着折扇风度翩翩道,“遏其势、弱其翼,这第一步走好了,后面的事也就不难办。”
  李从璟沉吟道:“安重诲权重朝堂,上倚君恩,下挟臣利,除此之外,更有后宫之力为其重要砝码。孔循位居枢密,在朝堂上地位斐然,又与安重诲是儿女亲家,两人亲密无间;德妃深受君宠,权重后宫,便是母妃也不愿与其争锋,要对付这两人,难度实在是不小。”
  原本历史上,后来曹氏虽获封为皇后,然则后宫之事,多是德妃王氏说了算,曹氏不过空享尊崇罢了。
  莫离微微而笑,风度翩翩,“离有一计,可使殿下不费吹飞之力,达成此功。”
  李从璟讶异不小,“既能使安重诲与孔循反目,又能使他与德妃疏离?”
  “自然。”莫离虽然胸有成竹,却神色淡然,举重若轻。
  李从璟深知莫离脾性,知他越是淡定从容,便说明他越是有把握。眼前的莫离,一副恨不得化身轻羽飞天的模样,那只有一种可能性:此事他已十拿十稳!
  李从璟叹息一声,面有恸色,感慨道:“庄宗初临洛阳时,意气风发,颇有明政,后来沉溺声色,罔顾社稷,以至于江山败坏,这里面多有妖后刘氏之影响。庄宗终其一生,不曾宠信她人,对刘氏可谓厚矣,然而刘氏如何?庄宗负伤,刘氏弃之而走,路途中因担心被遗弃,不惜委身他人。庄宗待刘氏一片真心,连带江山都葬送了半座,却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
  洛阳之变后,刘氏逃到半途,终究还是被舍弃,好在她离宫时携带了大量钱财,便造了一座尼姑庵,打算权作栖身之所,再寻它途。李从璟对其恨之深矣,得军情处密报后,即刻遣人将其杀之。至于李绍荣,逃到晋阳,被晋阳守将捉住,献来洛阳,亦被李嗣源杀了。
  江山美人,或可兼得,或不能兼顾,如何取舍,便是雄主也常感为难。好在王氏虽然权倾后宫,也只是对恩主安重诲颇多照拂,并未有其他出格举动,算是尚有自知之明。否则,李从璟要对付她可就难了。
  李从璟这话莫离没法接,好在李从璟感叹完也没有继续发挥,问莫离:“莫哥儿之策,孤自然深信不疑,然则此事从何处下手?”
  “此事要落到赵王肩上。”莫离回答道,当下与李从璟密语一番,说得李从璟连连点头。
  李嗣源有三子,除李从璟外,次子李从荣年方十六,封赵王,拜天雄军节度使。第三子李从厚十二岁,封宋王,官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莫离口中的赵王,自然指代的是李从荣。
  莫离言罢,李从璟面露不忍之色,“如此对二弟有所不公……”
  莫离认真道:“此事对赵王并无妨害,况且殿下难道以为,就算我等不事先绸缪,安重诲便不会将主意打到赵王身上吗?殿下仁慈,爱护幼弟之心离自然知晓,然而此事并非害赵王,而是帮赵王,请殿下不要优柔寡断!”
  换做旁人,便是王朴,恐怕都难以说出这样的话来,但莫离不同。两家本是世交,关系甚好,若非莫离父亲执意不愿出仕,以他这些年来辅佐李从璟之功,朝堂上必不会少他父亲的位置。不仅如此,莫离与李从璟打小厮混,早已不分彼此,是以出策才能不避亲友。
  李从璟微微点头,正颔首沉吟间,府中有人来报,章子云求见。
  “子云来了?快让他进来!”李从璟惊喜抬头,在等章子云进来的时间,同意了莫离的策略。
  章子云面有疲色,进殿后整整衣襟躬身下拜,朗声道:“河阳节度府判官章子云,拜见秦王殿下!”
  李从璟哈哈大笑,扶起章子云来,道一声辛苦,对莫离道:“你们三人中,就子云规矩愈发的大,要是孟平前来,说不得这会儿已经脱了帽来抓我桌上的点心了。”
  章子云面不改色,“规矩不能废,礼仪不能失,此为秩序之本也。子云忝为节度府判官,不能不以身作则。”
  招呼章子云落座,免去嘘寒问暖,李从璟关切的问:“事情办得如何了?”
  “回禀殿下,诸事按照既定章程,都已办妥。”章子云掏出一份册子,呈给李从璟,“这是详细汇报,请殿下过目。”
  李从璟不再节度幽州,因此他之前在幽州所置办的家当,都要迁出来。这份家当分为两个处,一是演武院,一是作院。演武院是李从璟提升军中指挥官素质、研究当前军事学问的核心,而作院则是改进军队器械、制造超前武器的所在,都是被李从璟倾注了莫大心血的。
  前者的作用在征战渤海、契丹一战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仅泊汋城一战,若非以演武院毕业生为骨干,新军安北营也不可能守得住辽东,后者的作用还有待以观后效,之前虽改良了弓箭,没来得及量产,对之前战事帮助不大,但长远来看作用不容小觑。
  演武院、作院的搬迁是项大工程,不说其他,仅是新址的选定、修建都需要不少时间,是以一直拖到今日,各项事务才算尘埃落定。
  新任卢龙节度使李彦超早就对演武院、作院垂涎三尺,听闻李从璟要将其搬迁,一百个不乐意,死皮赖脸求了好长时间,李从璟在不厌其烦的情况下,为安定北疆,威慑草原、渤海考虑,给他留了些剩菜残渣,饶是如此,也让他心痛不已。
  其中作院搬迁至怀州,演武院则直接搬迁到洛阳,这是李从璟与李嗣源商议的结果。
  作院虽说未来可能有大用,奈何因为工匠不足,大家更少,之前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没折腾出什么东西,不成气候,搬到洛阳来也无用,并入匠作坊反而会使其失去独立性,索性罢了,留在怀州让杜千书、卫道继续折腾。
  当然,李从璟对作院抱以厚望,是以这些时日让人没少搜集、忽悠工匠大家去怀州,杜千书、卫道也在紧锣密鼓召集人手,准备将其好生发展。
  演武院则不同。无论是其提升军中指挥官素质、培养指挥人才,还是研究当世军事各方面的学问,研究天下诸侯军队的现状、战法等,都是国之大事,不能由一人私有,必须置于国家统管之下。李嗣源不是没见识的,知道李从璟整出来的这个演武院有多恐怖,对未来军队意味着什么,在李从璟的建议下,虽不具体管理演武院事务,仍旧亲自挂牌荣誉院长。
  李从璟仍为演武院实权院长,至于其日常管理事务,李从璟分身乏术,丢给了莫离。现今,演武院就坐落在洛阳城东,保卫力量都来自秦王府。
  演武院是实施、发展李从璟军事思想的重要基点,其现状距离李从璟的期望尚有距离,待手头事了,免不得对其再作改进。
  与章子云说完演武院、作院的搬迁事宜,李从璟收起册子,问章子云:“郭威与你一道来了么?”
  “郭将军与林英将军都来了。”章子云道,“郭将军奉诏进宫,林英将军在城外君子都军营,处理完军务便会过来拜见。”
  李从璟点点头。
  救援渤海、攻伐契丹一战,幽州立功不可谓不大,因功获赏者多不胜数,庄宗崩后,封赏自然由李嗣源来。军中获得钱财赏赐、提拔重用者甚多,外放任职的也在陆续调派,李彦超如是,郭威也如是。
  主要人事变动如下:
  原百战军副帅、马军都指挥使李绍城,因资历最老,功勋最大,右迁静难节度使。成为百战军中除李从璟外升迁的第一个节度使。
  原百战军副帅、步军都指挥使蒙三,功勋次之,右迁泽州留守。
  原百战军君子都都指挥使郭威,屡有奇功,右迁随州刺史。
  原百战军中军都指挥使孟平,右迁百战军副帅、步军都指挥使。
  原百战军丙字营都指挥使皇甫麟,右迁百战军马军都指挥使。
  原百战军君子都副使林英,右迁君子都都指挥使。
  原百战军君子都副使李正,右迁房州团练使。
  原幽州刺史费高章,右迁刑部尚书。
  原平州长史赵钟鸣,右迁户部侍郎。
  原蓟州防御使马怀远,右迁复州刺史。
  原檀州团练使、古北口守将司马长安,右迁檀州刺史。
  ……
  文官左迁中枢,皆为朝廷重臣,武将除却出任腹心地方官,多戍卫西部、南部重镇,俱离两川、荆南甚近。


第466章 明君可辅臣非才,不觅房杜觅启诵(九)
  朝廷方安,各军动荡,加之李嗣源有心整顿骄兵悍将的问题,演武院今年便无计划从别军招入学员,将演武院展示于人前的时机也没到,因而新近一期学员仍旧从百战军、卢龙军中招募——李彦超央求着塞了百来名学员过来,李从璟没有拒绝。
  若是时间允许,李从璟无疑要与作院、演武院的管事人员商谈诸事,奈何滑州之行刻不容缓,作院、演武院之行只能留待来年了。
  天成四年十月初八,李从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