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右疑惑问:“此之何如?府君何以满面忧色?”
  安重诲喟然摇头道:“秦王视我为敌寇,恨之久矣,李守敬之事,又使老夫画地为牢,本以为秦王回京尚需时日,老夫还可在洛阳逗留数日,竟不料他这般迅捷。秦王归来,老夫授人以把柄,岂能无恙,你等且速收拾行装,我等明日便离开洛阳。”
  左右闻言大惊,连忙退下去做准备,相互小声道:“秦王方归,怪罪府君之意未表分毫,而府君避之如虎狼,惶惶然何异于丧家之犬,可悲,可叹也!”
  尚书省,任圜正埋案处理文牍,闻听秦王归来,大喜不禁,对因公务前来的冯道说道:“秦王东行,一灭骄兵悍将,二动藩镇大权,三理劝课农桑,四助地方兴盛,数月之间,我闻滑、濮二州已然改头换面,今非昔比。此三者,皆紧要国事。大唐欲强,需得举国之州皆如滑、濮,你我正为此事烦忧,如今秦王归来,正好前去讨教。”
  “任公何其急也!”冯道嘿然而笑,“秦王乃任公之婿,如今方归,未曾安歇,任公便要去叨扰,竟是分毫不恤秦王辛劳?秦王在滑、濮等州数月,成绩固是斐然,本身岂能不深感疲惫?而今秦王归来,未曾卧榻而眠,任公便欲以公事相扰,我若是任公,断不会如此不近人情!”
  任圜知道冯道这是在打趣他,不过话却很实在,任圜闻之回神,竟然沉默下来,半晌不曾说话,末了,目视冯道认真道:“人之常情,苛责圣贤,而宽宥不肖。圣贤稍有差错,动辄为万民唾骂,不肖稍为善举,而邻舍交相称赞。眼下,秦王贤能,为国事在外奔波数月,历经凶险,遍饮风霜,一朝回京,我等不思体恤其辛劳,反而所求更甚,此岂不为大谬?殊不知,圣贤亦是凡人,亦会思虑不周,亦会感到疲倦,亦会犯痴出错,而世人愚陋,竟不予贤才少许喘息之机。”
  “此言大善!”冯道不吝赞叹,击节罢了,面色怪异,“任公此言,意在嘲讽我等愚陋?”
  这是打趣之言,任圜听了,却正色道:“非为嘲讽你我,实为大唐庆幸,为天下庆幸!”
  冯道稍怔,随即了然,叹曰:“庄宗一朝,朝政昏暗,官吏枉法,致使民生凋敝,国风喑哑,而今陛下继位,有意行仁政、正吏治、兴百业,恢复盛唐雄风,秦王虽年轻,智勇双全,心智坚韧,锐意进取,不避艰难,此确为大唐之幸,天下之幸!”
  任圜肃然颔首,随即笑道:“冯公有王佐之才,如今朝政清明,此正冯公大展宏图之际,满腹诗书,一身才能,可莫要埋没了。”
  冯道连忙谦虚一二,又道:“任公大才,兴邦还得任公施展修为!”
  “哈哈……”
  故时,长安为京都,城中一百零八坊,曾有百万人,盛极天下,后洛阳为东都,亦是繁华日盛。虽说当朝长安兴盛在前、洛阳在后,实则洛阳早就是京都,论时期,反倒早了长安许多,传说夏朝便是建都于此——当然不是同一座城。
  洛阳既有此底蕴,城池历经修缮,气势自是非凡。而今之洛阳城,为前隋宇文凯手笔,乃隋炀帝杨广下令修建,曾有意迁都于此。其城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洛水横贯其间,分外城缄、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和曜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不让长安。
  有一青年士子,生得面丑身短,却一身青袍,手持折扇,满脸悠然,举手投足间故作潇洒,在街上四处闲逛,不时左顾右看。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街巷店铺,亦或是小孩嬉戏,都让他兴致勃勃,不时驻足观看,嘴角始终含笑。
  此人若非神经病,便是闲到了一种境界。
  行至宫城外,正好撞见秦王骑队。青年士子仅是看了一眼,便惊喜莫名,差些当街跪拜。
  秦王骑队虽是轻装简行,然则亲王仪仗、标识俱在,皇家出行,威严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有,再如何简单,也不是寻常人家能够想象的。
  “秦王啊秦王,殿下啊殿下,秦王殿下,可算归来,可算归来!为守君归,仆望之久矣!”桑维翰脸上神情说不清道不明,如百花盛开,又似五味翻腾,“殿下如若此时还不归来,往后天下事了,何来我桑维翰用武之地!”
  秦王骑队已消失在宫门,雪地里自然无烟尘,使人无法望尘思人,桑维翰收拾心绪,迈开步子行向秦王府,心道:“秦王既已归,我当去王府等候,以免秦王传唤,久不见我,心有不耐,平生恶意。君不识我,首度会面,需得倍加谨慎,多作准备!”
  别看桑维翰这些时日净在街上闲逛,实则为等候秦王传唤,他私下已做了许久准备。他打听过秦王为人,知晓秦王用人不拘一格,但唯才是用,可谓有几分本事给几碗饭,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桑维翰自恃才学不凡,秦王此举正好合他胃口,他的策论准备了一两月,修修改改,自认为已是尽善尽美。如今,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李从璟见到李嗣源,从对方神态中得知,对方已等候许久。
  到底是知子莫若父,李嗣源召见李从璟的第一件事,不是问滑、濮等州的情形如何,也不是等着李从璟上疏,而是拉着李从璟坐上饭桌。
  一桌酒菜,花样不多,甚至谈不上如何精美——李嗣源不喜奢华,崇尚俭朴——但绝对够丰盛,酒肉青菜摆了满满一案桌!
  此时已是申时,李从璟赶路大半日,早已饥肠辘辘,此时瞧见满桌酒肉,自然是不会客气,往桌前一坐,埋头就是一顿大嚼。
  片刻之后,李从璟发现一件事,那就是李嗣源也吃得很开怀。这只有一种可能——李嗣源午饭并不曾吃下,而是专门等了李从璟两个时辰。
  李从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在后世时,对帝王、皇宫生活,他有一种僵化认识,如今亲身体验,才发现其中景象天差地别。别说帝王家,就是寻常大户人家,错过饭点,也不会出现人等人的情况,一是家中不缺饭食和不缺做饭食的仆役,二是挨饿的确不是一件享受的事。
  这顿饭自然吃得畅快淋漓,酒却未多喝,毕竟李从璟直接到皇宫来,非是为了醉酒。
  李从璟此番东行,做了四件事:灭骄兵悍将,动藩镇大权,劝课农桑,重建地方经济秩序,这些事在做的过程中,李嗣源原本就是清楚的,而今李从璟当面说给李嗣源听,自然要详细得多,另有一些在上疏中说不透彻的问题,也需得眼下当面详谈。
  滑、濮二州只是探路石,李从璟此番东行所作所为,说到底还是为日后李嗣源在全国推行的政策进行试探、试验,如今试验、试探既然颇为顺利,父子俩要商谈的东西自然很多。
  两人这一谈,就是三日三夜。
  三昼夜后,李嗣源将几位宰相召进殿来,又是一番详谈。比之父子俩的讨论,与宰相的商谈就显得冗长得多,因为此番议程一旦结束,也就意味着来年新政的具体策略,马上就要浮出水面。
  时间总是不等人,转眼间天成二年还是到了。
  大唐天成元年剧变颇多,百废待兴,朝廷财赋更无结余,是以这个春节、上元节,对李嗣源而言过得并不太舒心。且不说后宫嫔妃和大臣们没有多少赏赐,就连节庆大宴,规模也不大,比起庄宗时奢华铺张的大场面,对比下来很是可怜。
  李从璟知道李嗣源崇尚节俭,平日里三餐都简单得很,更别说修葺宫殿这样的事,但一年到头,在春节、上元节之时,仍旧没有多少赏赐给予嫔妃、宫人、群臣,以至于宴席场面都显得羞涩,这就关乎君王与朝廷的脸面了,李嗣源不可能不在乎。
  大会群臣的晚宴,当李从璟从朦胧的灯光中,看见李嗣源虽强作欢笑,却掩盖不住眼神的忧郁,脸上几缕皱纹似乎都饱含惆怅时,他想到,无论如何,来年此时,大唐至少要有一场真正的盛世宴席。
  那样的话,至少老爹的笑容不会再沉重的让人不忍注视。


第491章 昨日烟云留不住,明朝双手织凤霞(五)
  “凡四直属州之新任刺史,已尽数安排到位,即日便会走马上任,加之去岁所任命的三个直属州刺史,我朝新增直属州刺史七人,直属州已达十五之数。”勤政殿中,李嗣源放下手中名册,对殿中的李从璟、冯道等人道,“朝廷直属州之刺史,都乃朕与卿等悉心选拔,将担负往后州县推行新政之重责。”
  “首批新政,法令有六:其一,整顿赋税,轻徭薄赋,凡农丁十五税一,仍以春夏两季征收,准以实物缴纳,不必再兑换银钱,除此之外,再无其它科目杂税;其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整修田亩,州县各级官衙,当免利租借农具、耕牛,以保农时;其三,抑制土地兼并,凡富豪之家,以去岁算民结果为依据,田亩、仆役、佃户等皆不得再增加。”
  “其四,镇设草市,县设市场,鼓励商贸,不得再课以重税,无故刁难、克扣商贾财物者,重刑论处;其五,凡下州,镇军不得过千,中州,镇军不得过千五,上州,镇军不得过两千,县邑不论大小,置弓手一都,刀手一都,马军一队,以清境内匪盗。各道要塞驻军,统一受朝廷管辖,而钱粮自本州赋税中出;其六,鼓励镇乡士子立私塾,县学生员不得少于百人,凡朝廷开科取士,进京赴考士子,由州县资助部分旅费。”
  从李嗣源口中说出来的新政法令,自然很是简洁,而下发到州县的法令,逐条逐句都有相应注解,论述极为清楚,更不会有模棱两可的疑问。
  农业社会的基本是农业,新政核心,当前仍旧是农事,赋税制度仍旧采用两税法,不过百姓不必再将实物变卖为银钱,再交给官府,如此一来自然给官府收税造成了一些麻烦,但对百姓而言,则能避免在出售实物过程中,被官府与豪强相勾结恶意压价。
  而至于收上来的实物,是由官府以市价售给商贾,将钱粮运抵京都,还是分类处置,则根据各地情况另作打算。
  既然是新政,就不能是某些地方的新政,该在全国范围推行,藩镇也不能避免,然而难处也正在于此。
  这回朝廷却不打算再给藩镇喘息之机,涉及军事的敏感部分姑且不言,新政中的农事、商业部分,却要藩镇也不折不扣执行,为此朝廷早已商议妥当,将由李从璟巡查各镇,监督此事。
  天下并非不能治,治国难便难在治官、治吏,在触碰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这种既得利益,其实大部分都非是大奸大恶之利。
  例如漕运转运时,官吏从中克扣钱粮,事实上,自漕运出现以来,从来都是一条极大的利益链,其中的黑幕与渔利之丰,堪称惊人——后世清朝有一漕运总督,吃猪、驴肉从来都是整只猪、驴只取一小片,极度奢华,可见其中黑利之厚。
  但这些问题若是不加以遏制、解决,民脂民膏即便再多,都只能进入官吏私囊,而到不了朝廷手里。
  当然,新政的重心还是在于十五个直属州,这是主要矛盾,要想今年赋税情况好转,主要精力得放在这上面。
  李从璟在滑、濮州二州忙碌一两个月,颇有成绩、心得,而直属州刺史、官吏又基本都是精挑细选的,两者相结合,只要天意不弄人,形势还是可以期待的。
  可以说,天成二年开始的这场新政,汇聚了以李嗣源、李从璟、任圜、冯道、李琪等人为首的大唐俊杰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又辅以莫大的决心,而这些人莫不是一时人物、一时之选,可谓倾一时之力。
  天成二年上元节刚过,天成新政的第一批法令,即已下达到大唐境内各州县,十五个直属州刺史,以及刺史下的各级官吏,大部分都对此翘首以盼,摩肩擦掌。毕竟对于有真才实学,渴望一展抱负,做实事的士子而言,这样的新政正是他们所日夜期盼的。
  此正大展宏图之时。
  如今的大唐,算不得稳如泰山,毕竟两川蜀地、荆南可谓是云波诡谲,然而好在边境没有外患,草原、渤海都很是安定,而国内藩镇,经过去岁李嗣源父子的铁血手腕洗牌之后,也都夹着尾巴做人。
  藩镇无异动,其实不难理解,谁刀子大,谁脾气不好,谁就是大爷,当藩镇觉得朝廷软弱可欺,能欺负、好欺负的时候,自然不会将朝廷放在眼里,而一旦忌惮起朝廷来,谁会无缘无故犯傻,跟自己性命富贵过不去?
  新政一经下达,便如火如荼进行。
  秦王府。今日,李从璟要在府中见一个人。对此人,李从璟表现的云淡风轻。他如此,秦王府的人更是如此。事先几乎没有一个人,重视李从璟要见的这个人,哪怕李从璟心底实则很看重此人。
  大概只有莫离知晓一二。所以李从璟在见此人时,莫离就坐在旁边。
  “仆桑维翰,拜见秦王殿下!”桑维翰踩着疾步进殿,在殿中隔着老远纳头就拜,不过声音却很是洪亮,有余音绕梁之感,显然中气十足。
  “免礼。”桑维翰听见十步开外,那个高坐明堂的年轻亲王声音清淡道。
  “谢殿下!”桑维翰洒然起身,心中却还是抑制不住激动。
  有件事桑维翰从未跟外人提起过,实则早年他就有涤荡外寇之志,就如每个唐人一样,哪怕是面对举国烽烟,也不能忍受外族的侵扰。在他看来,契丹蛮子实乃屁民,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在听闻李从璟率军大胜,逼迫契丹签订城下之盟后,他激动的一夜饮尽三坛酒,醉了整整一日夜,甚至写下“天兵千里饥胡头,重叫四海知盛唐”的句子。
  因此对桑维翰来说,李从璟不仅是身份尊贵的大唐秦王,是他日后要效命的对象,也是天下英杰的榜样,更是他的偶像。
  桑维翰抬头向李从璟看去,发现对方也正在打量他,为避讳他低下头来,等着李从璟问话。
  片刻,他听见李从璟的声音在殿堂中响起,“孤曾闻听,阁下有铁砚磨穿,誓要为公辅的志向,不知时至今日,此志可曾有变?”
  李从璟知道自身事迹,无疑说明对方是关注自己的,这让桑维翰更是激动,他连忙答道:“回禀殿下,少时之言,难免狂妄,有污殿下视听,仆下惭愧。然则仆虽鲁钝,未敢忘却昔日之志。”
  “何为公辅?”
  桑维翰听见那个清亮的声音再度响起,这一回,那声音带上了几分肃然。
  桑维翰知道这是李从璟在考校自己了,当下不敢大意,字字斟酌道:“公者,领袖群臣,位尊而责重;辅者,上辅君王,下安黎庶;世之公辅,当德行兼备,秉性忠直,下知黎民苦难,上晓君王忧思,知先贤教诲,通国之未来,而有治国安邦之才,此数者,缺一不能谬居高位。”
  “阁下自认为能胜任公辅之位?”
  “仆下惶恐,未敢狂妄至此。然则仆愿以先贤为榜样,时时惕励自身,日夜进取,以求能有用于社稷。”
  “何人能称先贤?”
  “秦之商君,汉之卫霍,本朝房杜,皆为仆下敬仰之先贤。”
  “商君呕心沥血,为秦变法,不避险难,凡二十年,一朝秦强,而商君车裂而亡,阁下愿为商君?”
  “仆自知无商君之才,但自量胆志不输商君,倘使能有商君一份功勋,死有何惧?”
  “孤闻先贤之志,生不能五鼎食,死当五鼎烹,阁下亦有此志?”
  “生能五鼎食,仆下所愿也,死为五鼎烹,仆下不耻。”
  “何也?”
  “遗臭万年固然不足为惧,然则倒行逆施,祸国殃民,以此彰显自身于天下,何不草庐粗茶,裹席而葬!”
  “唐人若皆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