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无论是构建军情处,还是教授百战军将官读书识字,这些举动虽然谈不上独一无二,却也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军情处。说到底,目前李从璟只是李存勖麾下小卒,他所做的事,必须要经过晋王首肯,而且于晋国有益。
  如何在为他自己长久发展打基础、效忠晋王只做臣子分内之事,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目下李从璟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所以目前李从璟能做的,主要还是在军事方面,而且就此也有局限。不过即便是这样,能做的事已经够李从璟忙的了。
  军情处的事务交给莫离之后,李从璟接下来的唯一任务,就是训练百战军。
  百战军在补充了梁子山徒众和四百安义军后,已经扩展到三千六百人,军情处拉去三百人,剩下三千三百人中,李从璟要再次挑选一批人,作为亲兵,最后六个指挥左右的军士,不算军中诸司需要的人,便是百战军常规作战部队。
  在百战军的训练上,李从璟一共用了三板斧。
  首先是树立争先之风气,通过“魁首军”和“没鸟军”的称号,并将其与一系列实际利益相挂钩,来敦促各都拼命训练。
  其次,通过读书识字,上行下效,进行知识、世界观等思想改造,从思想上,根本保证百战军不腐化不变质,成为一支王者之师。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对于每阶段训练成绩卓越的单位,进行物质奖励。毕竟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欲,有利益作为诱导,军士没可能不争先。以此来塑造一支虎狼之师。
  李从璟知道,眼下天下的军队,因为时代特殊的原因,多桀骜不驯,难以管教,且忠诚度极为低下。但这并不妨碍,李从璟将百战军打造成一支王者之师。并且,也只有将百战军打造成一支独特的王者之师,他才有保命,甚至说实现大抱负的本钱。这一点,已经无数次被历史证明。
  李从璟作为穿越者,自然知道手握一支真正的“革命之师”,是何等重要。
  除却主要训练手段,李从璟还采用了其他辅助手段,来保证百战军的训练。
  比如说,建立百战军内部沟通机制,鼓吹团结友爱等等,来保证同袍之宜,也保证军士对李从璟自身的爱戴。
  另外,对于有家室的军士,优厚相待,没家室的军士,则创造条件,让他们成家。
  不得不说的是,通过李从璟的宣传,现在百战军上下,包括伙头兵都知道大战在即,而百战军作为晋王报以厚望的军队,不日将被拉上战场,征伐四方。到时候,是成是败,是死是活,就要见真章。
  有如此动力与压力,除却逃兵,哪个士卒训练敢不拼命?
  高层建瓴,这是主帅应为之事,至于如何指导士卒日常训练,那是教头之事。李从璟树立机制,选拔教头,进行监督,具体的事情,他并不插手,只看效果。
  在一支军队中,主帅如君王,上无为,是用天下之道;下有为,是为天下用之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乃不易之道。”


第54章 都试
  深秋都试之风,由汉盛行,及至唐末天下大乱,依然存在。至十二月中旬,已是寒冬时节,对于时下大多数军队而言,这个时分正是训练减少,窝在营房保暖的时候,但百战军军营,却是一片热闹之气。
  早在两月之前,百战军已由淇门城外的临时军营,搬到了城内,军营中将士所居之所,也不再是帐篷,而是实打实的营房。军营中唯一没变的,便要数那点将台了。
  此时,李从璟就顶着寒风,站在点将台上。
  今日,是百战军都试最后一日。
  既然是都试,考校全军训练科目,自然不会挑选大雪纷飞之日,但也仅限于此了。黄河以北,冬日多大雪,有阳光的天气很少,多数时候,天总是阴沉沉的。今日也是如此。
  眼下,偌大的校场上,三个步军指挥的军士,正在对练战阵。演练内容并不复杂,一方结圆阵,呈守势,一方结方阵,集两个指挥之兵力,呈攻势。校场上令旗摇动,鼓声不停,队正伍长们,则在大声呼喝。
  其余将士,并未坐在校场外围观战,而是各自蓄势待发,好似随时都要参战。
  进攻方先以弓箭攒射,奈何守方盾牌高举,弓箭效果并不明显,在旗鼓的号令下,方阵开始靠近圆阵,进行接触战。
  整齐的脚步声,甲胄撞击声,落在地上犹如落在人心坎上,格外有分量。
  进攻方与防守方接触之后,圆阵的防守效果得到极好体现,不论方阵从哪面攻击,都无法突破其防线。倒是进攻方屡屡受挫,士气明显下降。
  随即,进攻方指挥者集结重兵,集中攻击圆阵一点,这才有了突破。
  但圆阵随即变为偃月阵,双方又陷入僵持。
  李从璟站在点将台上,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实则心中已经暗自点头。这些将士行动统一,执行军令一丝不苟,并无一人出现差错,而将士个人素质明显不弱,中气十足,技艺也是娴熟。
  仅三月时间,百战军已经初显气候。当然,这与百战军将士三分之二都是老卒有关,但新卒老卒配置得当,彼此配合默契,并无隔阂,显然是融合得不错,却是殊为不易。
  检验这些,正是都试的本意。
  校场上,进攻方在孟平的带头猛攻下,逐渐占据优势,防守方渐渐力有不逮。但就在这时,一阵鼓声大作,一队骑兵自防守阵后方,冲进校场,掠向进攻方两翼,却是防守方援军到了。
  进攻方防守方瞬间攻守易行,阵势变化立即剧烈起来,拼斗节奏明显加快。
  随着兵力的不断加入,三千百战军,几乎逐渐都加入了战场。
  由此,战斗进入高潮。期间,各指挥甚至细微到各队的配合,攻守互换,甚至是一方中你攻我防,变化极为复杂,可以说,这就是一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典型战役。
  尘土飞扬,战士们奔行战斗,偌大校场成了沸水,好不热闹。
  这场战斗,是李从璟亲自谋划的,为的就是全面检验百战军战场能力。战场以大势为向,以阵型为本。大阵含小阵,小阵成大阵,大小阵型,又皆成自于各队列,队列又成于士卒。数千人甚至是万人大阵,都有可能因一个几十人的小阵,率先突破或者崩溃,而变幻形势,导致战场胜负变化。
  而每一个军阵,都由一个个士卒组成。
  从战阵的角度上说,战场上没有个人武艺。但是,战场上有将士素质!
  李从璟目光锐利如鹰,关注着大势,也关注着每一个细节,他需要发现亮点,也需要发现问题,然后改进训练计划,让这支军队,一步步强大起来。
  “这是我的军队!”李从璟双眼渐渐炙热,负在身后的手,紧紧握成了拳头。
  申时,都试结束。
  按照这几日来都试登记的成绩,李从璟在点将台上,颁发奖励。一箱箱铜钱被搬上台,一把把横刀、弓弩,还有一幅幅甲胄,都是这次都试赢家的奖励。
  养军队,就是在花钱。
  好在军饷和装备,都不需要李从璟担心太多,作为晋王亲自点名建立的军队,百战军一应物资,都有幕府拨给。当然,那只是常规物资。李从璟在训练中的各项建设,包括为了增加将士训练热情,而追加的奖励,则要他自己掏钱。
  李从璟个人当然没钱。但作为一镇主将,却又不会没钱。上回抄灭何家时,就搜刮了不少好处,神仙山梁子山归附后,也象征性的上交了一点财富,还有淇门各方的孝敬,李从璟也都没拉下。这些银钱,一股脑儿都给他丢进了百战军。
  孟平,李绍城,蒙三,带着自己麾下将士表现卓著,都是这次都试中的大赢家。尤其是孟平,他伴随李从璟左右十来年,耳濡目染,各方面素质都很是出类拔萃,成为都试中最大黑马。
  “孟平听令,现本使擢升你为百战军步军左指挥前都都头,即日上任!”李从璟宣令道,都试还有一项重大作用,就是发现人才,然后提拔这些人才。
  “李绍城,尔部表现甚好,赏银五千。”李从璟大手一挥,就是一箱子银钱到了李绍城手中,看得其他各部眼红得紧。现在百战军马军已有一千之数,李绍城作为马军指挥使,实际已是千人统率,是百战军中除却李从璟,拥有最大实权之人。
  当然,因为一千马军是既定之数,马匹和配套装备,都由晋王幕府拨给。
  除却这些人,此次都试中,还涌现出一些表现不凡的新面孔,分别是马军都头李正,步军指挥使吴钩,以及以个人武艺称雄的林雄、林英兄弟。对这些人,李从璟也都各有赏赐。
  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一大堆银钱物资,就再没有一点剩余。
  李从璟上辈子做了一辈子屌丝,就没这么花过钱,这辈子虽然算是一个官二代,也极少有需要他太花钱的地方。今日这么多银钱花出去,李从璟首先感受到的,竟然是倍儿爽!
  “看来,如何多弄些银子,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了。”李从璟心中暗道,他搜集的财富基本上已经见底,而不管是百战军训练,还是被他寄予厚望的军情处,都是一个花钱的无底洞——李存勖拨给的那点银子,对李从璟来说,真真是不够用的。
  但李从璟也没办法,毕竟现在晋国也不富裕……任谁连着打了几十年仗,都不会富裕。
  百战军的训练成果,李从璟是满意的。但一支军队训练得再好,要想成为真正的精锐,都必须经受实战的洗礼。而要想这次洗礼少点损失,那就是打一场大胜仗,而要打大胜仗,抛开其他计谋,则需要一支真正精锐的先头部队,在战场上,去撕开敌人的阵型。
  李从璟想着想着,就想到了精兵路线,又想到了特种兵。
  李从璟跟着李存勖南征北战的时候,因为是近卫,几乎是寸步不离李存勖。而李存勖又是一个特别爱带着百多人,就去敌营前挑衅,然后被追杀的家伙;至于以身犯险,去探知敌情,则是再寻常不过了。
  在跟着李存勖南下魏州之前,在幽州时,李存勖就是带着四百人深入敌境,去探查契丹军营,然后被几千人围困。那一仗打得分外惨烈,李从璟都差点儿以身殉主,要不是李嗣昭来援及时,恐怕李从璟早已在奈何桥等投胎了。
  但这却让李从璟升起一个想法,他要建立一支可以在战场上,跟着自己首先去撕开敌军军阵的近卫精锐!
  最后李从璟勉励了众将士一番,发表了总结演说,此次都试,也就完美结束。而年关将至,又是一年春节要到来,得了不少奖励的众将士,心情甚好,使得军营上下都笼罩着一片喜庆之色。
  但是当卫道找到李从璟的时候,李从璟立即头疼起来。
  卫道在潞州时,官至掌书记,淇门只是一个县,镇治没有如此官职,李从璟就让他暂时任职于百战军军中,以参军身份参赞军机,同时以同掌书记的身份,行掌书记之事。
  和莫离一样,李从璟把卫道也当作军政皆通之才任用。
  眼下,政才方面,有卫行明卫子仁作为储备,镇治有章子云和王不器,军中幕僚有莫离和卫道,军中将才有李绍城、孟平、蒙三,还有一批如李正、吴钩之辈的后起之秀,再加上军情处的桃夭夭、李荣、吴长剑,李从璟的班底,已经有了骨干框架,并且他相信这个框架会逐渐丰满起来。
  “军饷已经所剩无几,但军中将士,还有数百新卒没有甲胄,冬衣也有缺口,眼下年关将至,都指挥使要早作打算了。”卫道说道。
  当时李存勖给了百战军三千人的名额,按他的意思是不能少,但现在李从璟多招募了六百人,李存勖的意思是,国库紧张,你要么勒紧裤腰带过,要么自己想办法。
  对于李存勖这种耍赖皮的行为,李从璟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现在算是知道什么叫做“年关”了,这可真是一个大关呐。
  好说歹说送走卫道,章子云又来了。
  “王老年纪大脸皮薄,所以这事让我来跟公子说,公子,镇治上上下下几十口人,这几个月来为募兵、城防、军营的事,奔波劳累,很多人都累病了,实在是殊为不易,眼看年关将至,不知公子可有什么补贴?”章子云说道,他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似乎是怕李从璟为难,但殊不知李从璟看了他那脸色,不为难也得为难了。
  官员过节福利,可不是后世才有的,老早就有了。
  李从璟又是一阵好说歹说,将章子云打发回去。
  不曾想,章子云前脚离门,莫离已是后脚进门。
  “你就不要催饷催补贴了,我这儿什么都没有,正在想办法……”李从璟手一摊,耸耸肩,无奈道。
  莫离却笑了,轻轻摇着他那把折扇,大冬天也不嫌冷,道:“我不是来催饷的……”


第55章 李继韬之谋
  这简直是李从璟今日听到的,最悦耳最动听的一句话了。
  所以李从璟心情好了起来,他拿起那碗方才丫鬟送来的姜汤,递到莫离面前,“这碗汤我还没喝过,送给你了。大冬天摇着扇子,嫌外面的风不够大?有本事你别抖啊!”
  莫离呵呵笑着接过还冒着热气的姜汤,一口喝下一半,也不尴尬,神色自若道:“李继韬送来一封信,说要见你,约定地点在梁子山下。”
  李从璟从莫离手中接过信,扫了一眼就放下,淡淡道:“他要见我,我便去见他,哪有这样的事。除非他到淇门来还差不多。”
  莫离摇扇轻笑道:“李继韬自然是不会来淇门的,他现在身份敏感得很,他还怕来淇门之后你将他扣押送给晋王,那他可是作茧自缚了。”
  李从璟目中有调笑之色,道:“心里面有鬼的人,难免会心虚一些,他若是没打算投靠伪梁,又怎么会害怕来淇门。但他不来淇门,安义军自然是带不回去的。”
  “就算他来了,还是带不回去那四百安义军。”莫离笑道,旋即面容严肃了些,“不过捎信的人还带来了一句话。”
  “什么话?”李从璟问。
  莫离正色道:“李继韬说,若是你不去见他,他就踏平梁子山下和神仙山下的村庄!”
  李从璟一阵愕然,须臾后嗤笑一声,不咸不淡道:“这厮心肠可真是歹毒,等他踏平梁子山和神仙山山下的村庄,我军中的梁子山和神仙山徒众就算不营啸,自此也非得跟我离心离德不可。”
  莫离将碗里的姜汤一口喝完,一抹嘴道:“而且就算他做了这件事,大可以说是去剿匪了,虽然理由牵强但至少是条理由,没其他什么大问题晋王还真不会拿他怎么样。”
  “但他既然敢将屠刀对准大晋百姓,就说明他叛心已定。”李从璟道,顿了顿,“那这么说来,这回我还真得非去会会他不可了?”
  莫离摇着折扇老神在在道:“早晚你是要与他会面的,去见见也无妨,算是了解这位对手了。”
  李从璟寻思半晌,并没有立即作答,而是问起另外的事,道:“魏州有什么消息?”
  “能有什么消息?”莫离收起折扇,眼眸中有愤然之色,“之前李继韬接连给幕府上了不少奏章,痛斥你梁子山的事做得太过分,不过因为你之前就已经跟晋王通报过情况,所以晋王并没有理会。但是最近这些时日,却不知为何,这件事又被吴靖忠那老不死的重新提出来,还在幕府引发了些许争论。”
  “哦?幕府上怎么说?”李从璟随口问道。
  “无非是说百战军军饷物资要得不少,但除了把刀枪对向同袍之外,并没有什么作为。”莫离说道。
  这话说得诛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