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边镐又想到:李从荣此子,还真也不能小觑。李氏一族能人辈出,难怪李唐能有今日之盛。还好徐相高瞻远瞩,大吴本就地狭民少,对李唐天然劣势,若是再让李氏兄弟齐心,那还真是难以应对……
  就在边镐沉思间,忽的,天降惊雷。
  雷声轰鸣,顿时引得地动山摇。
  边镐身躯一震,耳晕目眩,差些站立不稳。
  身旁的墙壁泥落如雨。
  边镐嗔目结舌,震惊的四处观望。
  那边厢,在水池中受罚的学员,全都倒在水池里,连那位拿鞭子抽人的先生,也一头栽倒在了水池中,四处行走的先生、学员,像是定格了一般,都不动了。
  这是怎么回事?
  边镐脑袋有些发僵。
  但是下一瞬,让他更加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水池里的学员爬起来,拿起水桶继续顶在头上,栽倒水中的先生爬起来,拿着鞭子继续大声训话,原本四处定格的人群,也都恢复了正常,读书的继续读书,交谈的继续交谈,全都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就像方才那声让人肝胆欲裂的惊雷从未发生过一样。
  边镐抬头看了一眼天色,斜阳正好,晴空万里,并无降雨的迹象……但就在方才,他分明听到细微的沙沙落雨声……地上是干的,的确没有落雨的痕迹……
  难道方才的一切都是错觉?这个念头刚一冒起,边镐就断然否定,因为不远处那名训人的先生,衣袍的确是湿了。
  “殿下,方才的惊雷声……殿下可听见了?”边镐惊疑不定的问李从荣,对方神色的僵硬多少给了他一些心理安慰。
  “听见了。”李从荣的回答,让边镐心中一定。
  但不等边镐奇怪好好的天气怎会有这样大的惊雷,李从荣就面色怪异的继续道:“传闻,演武院常有惊雷降下,且都是在晴日时节……”似乎是觉得这话有些违背常理,没甚么说服力,李从荣扰扰头,“演武院有许多怪事,孤王也只是略有耳闻,晴日惊雷只是其中一件,还有诸如天空飞矢、刀枪不入的铠甲巨兽、行走的军堡……”李从荣说不下去了,他尴尬的笑笑,这些以讹传讹的东西,的确太扯淡了些。
  见边镐满腹怀疑,李从荣正色道:“不过演武院的确有管理禁区,禁止一切外人出入!”
  “连演武院的学员、先生也禁止出入?”边镐怔了怔,演武院的管理已经够严格了,甚至强过一般的军营重地,在这样的禁地,竟然还存有禁区?那得是什么样的所在?
  李从荣点点头,随后带着边镐赶了一段路,来到一处林木茂盛的所在,此处院墙高深,角楼林立,甲士遍布,防卫之严密程度,不亚于宫城禁地。
  “就是这里了,先生不必看孤王,便是孤王也无权进入,连申请进入的权力都没有。”李从荣望着紧闭的大门,无奈的摊开手,“自演武院修建以来,除却陛下他老人家与王兄,还没有一个外人进去过,便是日常运送的衣物饭食,也是里面的甲士从演武院专门押送。据孤王所知,这里面的甲士,不隶属于洛阳任何一支军队……”


第676章 天下未平,征战不休(四)
  边镐凝视着这座神秘的营垒,久久无言,他自然知道这里面肯定隐藏了无数隐秘,只是外人无从得知罢了,他心中甚至涌起一种直觉,先前那声惊雷,一定是落在了这里面……
  那些演武院的学员、先生前后反应有那般落差,不是没听见动静,而是已经习以为常!
  就在这时,那座巨大的铁门打开了,三骑从中奔驰而出。这些人没有着甲胄,但身上的杀伐凛然之气,却足以让人胆寒,三骑奔出后,从李从荣身前驰过,对他这位身着王袍的皇子视而不见,哒哒的马蹄声响过,那三人便消失在路口,而方才打开的铁门,又再度关闭,只留下沉重的吱呀声。
  李从荣对方才那三骑的为首者有些眼熟,他暗忖道:“那不是吴长剑么……”
  而边镐在见过那三骑对李从荣视而不见后,心中的震惊更甚,他暗暗拿定注意,一定要将此事报给青衣衙门,让他们派遣高手不计代价潜入其中,打探此地的虚实。
  “先生在想什么?”忽的,李从荣又冷不丁发问。
  “没甚么。”边镐露出惯有的微笑,“既是隐蔽之地,也不便在此久留,还是看看别处吧。”
  “也好。”
  李从荣方才没有看错,从铁门里出来的人的确是军情处吴长剑,他离开演武院之后,直接驰向宫城,而后下马,被人领着径直去了崇文殿。
  等他在崇文殿见到李嗣源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黯淡,安重诲等人早已离开,殿中只剩下李嗣源和一些侍者,在殿中见礼之后,李嗣源放下手中的折子,起身离开御座,负手经过吴长剑身旁来到殿门口,望着降临的日暮道:“那批货物已经送到秦王手中了?”
  “回禀陛下,已经送到了。”吴长剑跟在李嗣源身后答道,他此时进宫面圣,就是向李嗣源禀报此事。
  李嗣源沉吟片刻,“为了隐秘起见,这批货物自今岁面世以来,朕还未亲自去演武院查看,也没让人拿来宫中展示,不过既然秦王认定了这批货,以他对军备研制处的了解,必是不会差的。然而朕还是要你给朕一个确切答案,这批货是否真的没有问题,已可一用?这批货已经研制了多年,之前可是一直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请陛下放心,此物已经反复试过,臣亲眼见过成效,完全可用。”吴长剑恭敬道,想起当日实验的场景,他眼中有亮光闪过。
  “那就好,若是此物真能令秦王满意,军备研制处人人皆是帝国功臣,朕不会吝啬赏赐。”李嗣源微微颔首。
  吴长剑拜谢一番,随后退了下去,敬新磨来请李嗣源用膳,李嗣源摆了摆手,“晚膳去德妃那里用吧。”
  后宫幽深,德妃曹氏面对满满一桌饭食,却是无心下咽,她的目光移到院中,瞧见满庭初降的暮色,忧愁的叹了口气,愣了许久,想起今日听闻的李从璟北上卢龙的消息,不禁眼眶渐渐泛红,最后竟是落下泪来。
  “娘娘还是吃些吧,要是秦王回来见娘娘瘦了,定会责骂奴等。”旁边的侍女倒是颇为说话,柔声相劝。
  曹氏摇摇头,此时她哪里有胃口,“都收了吧,今儿不吃了。”
  侍女仍是不肯放弃,“娘娘若是觉得心里不顺,大可去问问陛下,好歹也能知晓秦王如今到哪儿了,总比坐在这里烦闷伤了身子好。”
  “你知道什么。”曹氏缓缓起身,“秦王是大唐的秦王,他虽然是我所生,我挂念他是做母亲的必然,但他有他的职责,为国奔波是他的本分。再者,此番他孤身北去草原,说到底还是身负国命,既是国事,陛下自有分寸,我便是再担心,还能干预国事不成?”
  “这话说得好!”曹氏话音方落,李嗣源就踏进了门,免了宫女们的见礼,他拉着曹氏重新坐下,“既然知道朕自有分寸,就不必太过挂怀,饭还是要吃的。”
  见着了李嗣源,曹氏方才的贤惠之色顿时消失不见,扭头板起脸,“不吃!”
  李嗣源被曹氏这副少女姿态逗笑,随后也故意板起脸,“不能不吃,你要真是瘦了半分,从璟回来可不仅会责怪这些宫女,便是连朕也要一起埋怨,若真到了那时,你引得君臣不合,可是乱了国本……”
  曹氏气得拿双眼直瞪李嗣源,“好啊,你们父子俩合起伙来欺负臣妾一个妇道人家,这事要是传出去,可真给你们父子长脸呐!”
  李嗣源哈哈大笑,此时侍女已经添了碗筷来,他夹了些菜在碗里,又将碗塞给曹氏,而后才自个儿捻菜吃饭,边吃边口齿含糊道:“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你既然听到这个消息,想必已经知道了从璟的处境,还有些你不知道的,我也可以一并告诉你。此番从璟北上,手里头只有卢龙一军可以调用,但他面对的,却是深入草原千里,与耶律倍、耶律德光互相博弈。这场战争,且不说你担心,便是连朝堂宰相们,都不看好……”
  李嗣源话还没说完,曹氏已经将碗筷重重拍到案桌上,并且蛮横的夺过了他手里的碗,泪眼婆娑道:“既然如此危险,你为何还放任从璟北去!从璟是大唐秦王,理应为国分忧,却也不是这般分忧法,你这个做父亲的,还管不管他死活了?他为国分忧不惜身,你竟也这般不讲道理,我,我,我不让你吃了!”
  李嗣源哭笑不得,好歹将嘴里的东西嚼碎咽下,也不去抢饭碗,抬手帮曹氏擦了眼泪,认真道:“我是从璟的父亲,如今我拥有整个帝国,如果从璟真有危险,便是让我用整个大唐去庇佑从璟,我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他这话说的霸气凛然,帝王之威展露无遗,浓烈的父爱更是令人动容。
  “从璟是大唐秦王,更是大唐未来,谋契丹的国算什么,焉能与我儿之安危相提并论?休说为了区区一个契丹,便是为了整个天下,我也不会将他置于极度危险之境!”李嗣源站起身,大手一挥,王霸之气令人不能直视。
  “那你还……”曹氏又忍不住要控诉。
  李嗣源摆摆手,“然则,欲立不世之功者,必经旷世艰难之磨练,玉不琢不成器,襁褓里出不了一代明君,深闺中出不了纵横天下的帝王。从璟之志,远朝你我之期望,他既有此等抱负,就该有经受相应考验的准备。如从璟自己所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曹氏啪的一拍桌子,就要起身骂娘。
  李嗣源尴尬的咳嗽两声,连忙将她按回去,这才老老实实道:“你放心好了,从璟早有准备,你且看好,从璟这回去西楼,必定会比四年前走得更加平稳,绝不会有多少危险。”
  说到这,李嗣源又将饭碗塞给曹氏,他自己端起饭碗,夹了菜正要送进嘴中,不知想起什么,把碗筷往案桌上重重一放,吓得曹氏一跳,一脸愤慨道:“那些朝堂宰相,竟然怀疑从璟此行能否成功,哼,且瞧着吧,不出多少时日,从璟定会携不世之功凯旋——他今日虽只有卢龙一军,但明日打下的威势,绝对会比四年前更加令人胆颤!”
  这个时候,李嗣源自然不会去想,宰相们之所以怀疑李从璟此行能否功成,完全是不知道李从璟的后手,当然,这事李嗣源暂时没法跟他们去将,也不能讲。
  ……
  从卢龙北越长城进入草原,大致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檀州古北口、蓟州北,以及平、营一线——营州其实已在长城之外,同光年间,李从璟克复营州,自那时起,营州便成了大唐凸入草原尖刀,成为卢龙边防重镇。
  然而无论从哪一州进入契丹国境,最终要抵达契丹国都西楼,都要经过西楼南的契丹仪坤州。从长城北上西楼,从某种程度上说,地形大致可以描述为三山夹两河。
  卢龙军自幽州出发,要过燕山、渡滦河,经七老图山、渡辽河上游(潢河),才能抵达位于大兴安岭南端边缘的西楼。
  若是从营州出发,则地势大致平坦,路就要好走得多,北渡白狼水、辽河上游的两条支流土河、潢河,而后到达西楼。
  仪坤州就在土河、潢河之间。
  是地,西南控七老图山出山口,东南扼土河、潢河咽喉,乃是军事要地,兵家必争之所在。
  耶律倍布置下对付卢龙军北上的杀手锏,就在仪坤州。
  镇守仪坤州的契丹军事统帅,名叫黑格,耶律黑格,出身契丹勋贵之家。
  早年,他曾虽耶律德光南下,与李从璟交手,后来耶律德光一败涂地,黑格是跟随耶律德光回到西楼的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同光四年,李从璟陈兵西楼,杨吴青衣衙门绑架任婉如,企图将其送到西楼阵前,契丹派来押送任婉如的,也是此人。
  后来半途遇到耶律敏,见耶律敏身着汉人官服,职司屯田之事,黑格还曾质问耶律敏,身为契丹公主,为何要为大唐效力。
  昔日的勋贵公子,如今已是执掌一方,独当一面的大将,更是契丹青年一辈中的标杆人物。
  这一日,天气尚好,黑格正在巡视城防之际,接到了李从璟率卢龙军北上的最新消息,游骑探得,卢龙军已经临近土河。


第677章 天下未平,征战不休(五)
  作为契丹国中为数不多与李从璟近距离交过手,且还能安然无恙的青年将领,黑格对李从璟和卢龙军的了解绝非常人可比,这也是他得以被耶律倍委以重任的原因之一,对于李从璟选择自营州北上的行军路线,黑格早有预料,同光四年,李从璟自渤海回军兵进西楼,走得差不多也是这条路线。
  “大帅,唐军多半是步卒,眼下即将渡河,我等是否派遣精骑前去阻拦,乘其半渡而击之?即便不能就此击溃唐军,也能添上不少乱子,让唐军吃上不少苦头。”黑格身旁,一位亲信幕僚向他进言。
  与黑格的粗糙皮肤不同,此人生得细皮嫩肉,虽已年近不惑,却没有半分老态,气质也与契丹人的粗野格格不入,相比之下显得有些雅气。他叫刘文杨,乃是汉人,与韩延徽等人一样,昔年被从卢龙掳至契丹,因腹有诗书逐渐被赏识,现今是黑格的谋主。
  刘文杨的建议合情合理,黑格却是摇头,“不必。”
  “这却是为何?”刘文杨不解。
  黑格拍了拍墙垛,问刘文杨:“先生认为此城如何?”
  “依山而建,俯瞰平地,层层设防,固若金汤。”刘文杨揣着疑惑答道,他这话没有半点水分,仪坤州的城防经过这些年的扩建、修缮,已经依山形成了堡垒群,大小堡垒数十,这些堡垒众星拱月般将主城拱卫其中,壁垒森严。除此之外,各堡垒之间、各堡垒与主城之间,有宽敞马道相连,这就使得城池不仅退可严防,进亦可遣精骑迅速出击,真真是攻防兼备的军事重镇。
  黑格露出笑意,“先皇在时,契丹大军纵横草原,靠的是精骑来去如风,大伙儿世代住在帐篷里,早已习惯,便是国都西楼,论城防工事,也不似仪坤州这般层层叠叠,本帅问你,仪坤州的城池为何会建成这般模样?”
  刘文杨虽不解黑格话里的用意,却还是老实回答道:“仪坤州的城池格局,在契丹国内可算独一无二,城防工事之修建,完全效仿唐人要塞建造之法,也是皇上大力支持,才能在数年内铸成此等雄城。”
  “说得好。”黑格点点头,因为城在山坡上,视野很好,他目视远方,“那你可知仪坤州建造此等雄城,目的何在?”
  “当然是应付唐军!”刘文杨脱口而出。
  “这就是了。”黑格神色肃然,“四年前,也是这般时节,李从璟率唐军北上,煽动草原诸部,兵围西楼,先皇因此忧劳而亡,契丹精骑伤亡多不可数,自此之后,契丹国土被削去大半,几乎只剩下原本契丹八部世居之地,这等耻辱,我等怎敢忘却?”
  黑格眼神冷下来,接下来的话也像是从牙缝里蹦出,“皇上高瞻远瞩,故而令我到仪坤州来,不惜代价修建此城,并率大军在此驻扎,为的就是防备有朝一日唐军再度北上。皇上圣明,如今唐军果真来了,我怎能不让他们有来无回?”
  刘文杨似懂非懂。
  黑格深吸了口气,继续道:“既建此城,当倚此城。凡唐人军队,步卒多,马军少,论守城、论攻城,甚至是论战阵配合,契丹军都不是敌手,李从璟此人熟谙兵法,更是难以对付,你没见过他,不知他的可怕之处,本帅却是知晓得清楚。他既知此番北上要渡土河,又怎会不防备我等半渡而击之这种沙场常事?以他的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