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5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郴沟糜胫谌松桃椋耸焙伪乇苤俊
  说罢,上身微微前倾,“若是阁下果真为议和而来,就不要迟疑,否则必是别有用心,就不要怪某将尔等轰出辕门!”
  卢绛心头叫苦,暗道莫离果然名不虚传,思虑竟然这般缜密,不过他也早有准备,此时便道:“若将军退兵,我朝愿献上濠、寿、泗、楚四州,以求两地永世盟好,永止刀兵!”
  莫离嗤笑一声,“区区四州之地,就想让我朝退兵?简直痴人说梦!阁下难道不知,江淮十四州,大半已入我手?”
  卢绛寸步不让道:“将军虽然攻陷多地,然则我淮南骁勇十万、良将千员、英杰百人……”
  “来人!”莫离又要叫人将卢绛、蒯鳌叉出去。
  卢绛无奈,只得悻悻道:“那依将军之言,该当如何?”
  “淮南去帝号,向大唐称臣,并且割献江北十四州,如此,则我等方能容你渡江之卒南撤。”莫离不容置疑道。
  “将军逼迫何其之甚,这岂是和谈之道?”卢绛变色道,“我大吴世居江南,江南子民,莫不俯首效忠……”
  “来人!”莫离懒得与他废话。
  “……”卢绛只得闭上嘴,面上已然尽是愤恨与受辱之色。
  莫离看向卢绛,“答应或者不答应,别无他选。”
  卢绛脸色数变,好半晌,长叹一声,“此等大事,非某所能决断,请容某禀报朝廷。”
  “来人!”莫离这话一出口,卢绛、蒯鳌简直忍不住要骂娘,不过好在莫离旋即轻轻一笑,“带贵使下去安歇。”
  卢绛、蒯鳌带来了劳军之物,而且言明来议和,虽然开出的条件不好,但也答应回报吴国再作商议,这个情况下,莫离是没法拒绝议和的,拒绝了,就是不恤将士征战的劳苦,会引得将士不满,说不得还会被人攻讦为别有用心。
  “既是如此,还请将军暂罢江淮战事,予我等商议之机。”卢绛没有立即退出去,这个要求很重要,行反间计总要时间,若是计策还没成功,淮南兵就被击败了,那可就贻笑大方矣。
  莫离果断摇头,“江淮者,我朝既然发兵来攻,不得之必不罢战。或者尔等献之,尔等不献之,我等自取之!”
  他看向卢绛,“公等要与淮南商讨议和条件,某不阻拦,但若公等妄想以此为缓兵之计,某绝不容许!”
  一番话不给任何商量余地,态度强硬,而后不复多言,打开折扇轻轻晃动,示意卢绛、蒯鳌可以离开了。
  卢绛、蒯鳌无奈,只得退出大帐,由军士领着去安歇。
  ……
  卢绛、蒯鳌离开后,莫离与王朴、卫道等人坐在一起,商议所谓议和之事。
  不时,第五姑娘走进帐来,跟几人说道:“这两人回到军帐后,就立即派了人带着文书离开军营,看样子应该是把军师的议和条件报回去了。不过,这两人似乎并无太多焦急之态。”
  “能让钱元瓘、钱铧讨不到半分便宜的人,自然不会是庸碌之辈,不焦急也属正常。”类似的话,莫离先前就已经说过了,此时再度说起,无非是提醒王朴、卫道等人要谨慎应对。
  接下来的几日,卢绛、蒯鳌声称得到金陵回信,又去见过莫离几回,谈话的内容无非讨价还价而已,莫离的口吻虽然依旧不曾松懈,但也没有像第一回一样大摆阵仗。
  待得卢绛、蒯鳌在军营待得时日长了,与众人都渐渐熟悉下来。双方要商议的东西就那么多,徐知诰采用了添油战术,每回都把条件放宽一些,但当然不会全然答应莫离的要求,这就使得卢绛、蒯鳌一直逗留在唐军营地,闲暇之余,卢绛、蒯鳌等人少不得与王朴、卫道等人有所结交,李从珂等人亦不曾避免。
  几日后,冯道来了扬州,与莫离相见之余,也跟卢绛、蒯鳌两人座谈了一番。
  数日过去,卢绛、蒯鳌除却跟唐军营地中的人正常交往,离间计看似并没有大举展开,实则自冯道离开扬州后,事情正在朝着两人期望的方向发展。
  事情真正进入博弈阶段,源于两军在滁州、扬州交界处的一场激战。此役交战的双方,吴军是李建勋、刘仁赡率领的近万人,唐军是李彦超、丁茂率领的数千人。
  战斗的缘起是吴军主动奔袭,在野外伏击了唐军,战斗的结果是双方鏖战,李彦超、丁茂因为轻敌冒进,而损兵折将,被迫退回六合。
  随着这份军报一起传回洛阳的,还有冯道的一份奏章,皆是八百里加急。
  李嗣源看过军报与奏章后,连夜召李从璟进宫。


第825章 王朝往事须为鉴,眼前艰难赖谁平
  卢绛、蒯鳌闻知刘仁赡、李建勋击退了李彦超、丁茂,知道关键时期已经到来,随即好生准备了一番,天黑后一道去拜会莫离。
  在帐中见到莫离,对方正打算吃饭,卢绛、蒯鳌见礼之后,免不得寒暄两句,如是半晌,莫离问道:“入夜造访,二位有何贵干?”
  卢绛俯身再拜,“事关重大,请将军屏退左右。”
  莫离挥挥手,让闲杂人等出帐,不过内里仍然留了些人,包括甲士近卫。事到如今,莫离焉能察觉不到卢绛、蒯鳌二人到此可能另有所图?只不过因为不知对方到底有何心思,他也没法应对,今日便索性引蛇出洞,让卢绛、蒯鳌亮出底牌,也免得对他们的阴谋一无所知。
  卢绛、蒯鳌相视一眼,忽然双双拜倒在地,口中呼道:“仆等拜见江淮王!”
  莫离眉心一跳,瞬间脸覆寒霜,盯着两人:“焉敢胡言乱语,扰我军心?你等难道不知死为何物?!”
  两人再拜,卢绛直起上身真诚道:“江淮十四州,近乎全入将军囊中,将军智勇无双,当世有几人能匹敌?我朝陛下与丞相深为敬佩,实不愿与将军作殊死之争。我朝愿奉将军为江淮王,共襄大业!将军称王江淮之日,便是我军退回江南之时!”
  莫离怔了怔,接着又冷笑道:“为退我王师,尔等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只是妄求让我叛国,尔等难道不觉得如同儿戏?”
  蒯鳌接话道:“为退中原之兵,诚然不假,事到如今,与其把江淮拱手让给中原,不如尽数送给将军!江淮十四州,富足之地,兼有渔盐之利,实乃王业之基,予中原,徒使敌国壮大,予将军,便是多一盟友,我朝何乐不为?正因如此,请将军不要怀疑我朝之真心!”
  这番话,开门见山,袒露心迹,可谓真诚。
  ……
  洛阳,宫城,崇文殿。
  李从璟看罢军报与冯道的奏章,神色微变,“父亲怀疑莫离有贰心?”
  “如你所见,军报与奏章中已经写得极为清楚。”李嗣源负手在殿中来回踱步,颇显焦躁,“淮南使者到扬州后,与莫离商讨议和之事,至今未能谈成。当此之际,平日里卢绛、蒯鳌二人,却无焦急不安之色,多有坦然自若之态,除却与军中将领、文士结交,便是游手好闲。彼为敌寇,身负使命,入我军营,使命未能达成,而能怡然自乐至此,岂能没有文章?”
  李嗣源继续一边踱步一边道:“多日过去,此二人常与莫离相见,淮南使者数度往返于扬州、金陵两地,而莫离呈上来的奏报,言说的无非是淮南每回愿意多献两州而已——江淮战事紧迫,军国大事,岂是儿戏,徐知诰焉能如孩童般,每回遣使来只是多献两州之地?”
  李从璟自然理解李嗣源话里的潜台词,问道:“父亲不信莫离的话?认为淮南使者往返两地,每回答应增献两州,不过是幌子,暗地里别有隐情?”
  李嗣源在李从璟面前停下脚步,神色肃穆的望着他,“若是淮南使者往返于两地,谈论的不是淮南与我大唐议和的条件,而是淮南与莫离议和的条件,那又如何?”
  李从璟摇摇头,“父亲担心莫离反叛朝廷,割据江淮?这不可能!”
  “如何便不可能?”李嗣源声音冰冷,“因为他是忠臣?昔年庄宗让孟知祥、李绍斌出镇两川,看重的不也是他们的忠诚?然而事实如何?数万将士,血洒疆场,数十万百姓,日夜供给粮秣于前线,朝廷耗费钱粮兵甲无数,最后换来的是甚么?不过是平白便宜了他人!”
  李从璟心头苦涩,“难道就因为淮南使者举止有异,父亲便要怀疑领兵统帅?”
  这话让李嗣源心生不满,好像他猜忌之心很重一般,“冯道在奏章里说得很清楚了,他与卢绛、蒯鳌二人交谈时,两人口中皆是对莫离的赞美之词,还不小心说出过徐知诰对其甚为看重,只恨不能与之共襄大业的话——莫离为何不限制这些人与军中将领、文士往来,这难道不是在为日后打算?”
  李从璟默然下来。李嗣源的话,体现的就是君王思维,在君王眼里,天下本是没有人值得百分百相信的。换言之,即便莫离限制了卢绛、蒯鳌的行动,李嗣源也会想,莫离把事情搞得神神秘秘,是不是欲盖弥彰?
  李嗣源回到坐塌上坐下来,沉声道:“江淮之战已经进行了快一年,原本近来王师连战连捷,进展神速,而在卢绛、蒯鳌到达扬州后不久,李彦超、丁茂就吃了败仗,这难道不够蹊跷?”
  李从璟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甚么,只觉得满嘴酸涩。
  若说冯道的奏章,只是捕风捉影,就足够引起君王猜忌,那么李彦超、丁茂的败绩,就几乎可以说是铁证了。
  莫离难道果真会叛?
  孟知祥、李绍斌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鲜血淋漓。
  ……
  扬州。
  李从珂已经准备就寝,而就在这时,帐外亲兵来报,说是淮南使者前来拜访,有珍奇要献给李从珂。李从珂闻言并不觉得讶异,前日卢绛来造访他时,两人相谈甚欢,今日卢绛遣人来送珍宝与他示好,并不是稀奇事。
  “早就听说江南富足,看来果不其然,让他进来。”李从珂穿好刚拖下的鞋子,笑着吩咐道。
  时已入夜,来的又不是卢绛、蒯鳌两人,所以淮南使者在进帐前,被李从珂的亲兵搜了身,以确保周全。当然,对方捧着的礼盒也被仔细检查,而且没有再交还给他,直接就送到了李从珂面前,以免对方整出甚么幺蛾子。
  进帐后,淮南使者满面笑容来到李从珂面前,俯身行礼,“拜见潞王殿下。”
  李从珂已经看过礼盒,里面装的是颗夜明珠,成色很好,他爱不释手,当下不免与来人道谢一番。
  既然对方来送礼,李从珂照例该给跑路的人一点赏赐,不过这个淮南使者却有奇节,辞谢道:“潞王乃是世间豪杰,英名早有耳闻,若能与潞王对饮一杯,胜过黄金千两!”
  李从珂有些讶异,不过旋即笑容更是灿烂,连忙让人去准备酒水。
  谁知,帐中的人一出去,那淮南使者突然一把摘掉帽子,从头发里抽出类似发簪的细刺,躬身就冲向李从珂!
  ……
  崇文殿。
  李嗣源道:“冯道在奏章里说,每逢他与淮南使者相见,对方都不欲跟他谈论议和之事,即便是冯道多番追问,对方也是多方回避,最后冯道怒而逼问,对方才不得不说,此事只跟莫离一人商议。而后冯道去套过李从珂的话,发现李从珂的情况跟他如出一辙——淮南使者若果真是来跟我朝议和,冯道贵为宰相,李从珂贵为潞王,彼辈难道不是应该多游说他们,好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得何谈更加顺利吗?淮南使者如此遮遮掩掩,岂非正说明他们跟莫离,实则另有密谋?”
  从李嗣源对冯道、李从珂直呼其名,就可以看出他心头的愠怒不小。
  “一方面跟军中将领、文士频繁往来,一方面又不跟他们谈论议和之事,这难道不矛盾吗?”李从璟问。
  “频繁往来,是为彼此熟悉,为日后相互勾结打通关节;不谈论议和之事,是因为此事还未定下来,必须要秘而不宣,这有何矛盾?”李嗣源反问。
  李从璟摇头道:“依我看,卢绛、蒯鳌等人如此作派,分明就是有意为之,意在使得人人起疑,闹得众人互相猜忌,尤其是让李从珂怀疑莫离,好使得军中将帅不合!”
  李嗣源哂笑一声,“此言并非没有道理……然则江淮战事,太过重大,为君者,不能不慎重。”
  李嗣源虽然对李从璟很放心,但普天之下,也唯有李从璟一人能让他放心而已,作为君王,他岂能没有帝王心术?
  没有帝王心术的君王,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李从璟知道今夜两人谈话的结果,必然也是朝廷处理江淮战局的结果,若是李从璟不能说服李嗣源,让李嗣源换了三军统帅,江淮战局必然大受影响。
  然则作为储君,李从璟难道就没有帝王心术?他难道果真毫无保留的信任莫离?手握十余万大军的统帅,君王果真能完全信任?还是说,他与李嗣源争论,不过是想让李嗣源说服他自己?
  李嗣源郑重的看着李从璟,认真道:“我知道你心中所想,君王应该胸怀大度,不应该猜忌臣子过甚——难道朕就不想做太宗吗?可是如今不比当年,局势不同了。若是帝国兵制仍是府兵制,将领统带的是有事出战、无事归家的府兵,便是将帅欲反,府兵也不一定相从,我何至于如此难安?但自帝国行募兵制以来,兵将可都是职业兵将,兵将依附关系太重,统帅若反,兵将图利,未必不从!”
  靠上扶背,李嗣源神色略显疲惫,“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不也正因如此吗?”
  李从璟想起安史之乱,心头微沉。
  安史之乱前,只有边镇才有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举国遍地节度使。
  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后,不是没有机会趁机削平藩镇,却为何反而使得举国遍是节度使?
  朝廷猜忌领兵大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安禄山、史思明本就是节度使,而朝廷赖以平叛的军队,以朔方军为主,又皆是节度使的兵马,这让朝廷如何能不猜忌和安禄山、史思明一样出身的平叛节度使?
  所以朝廷先后撤换了数个朔方军首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河南平叛大军的统帅,同样频繁更换。
  而后为了牵制节度使,朝廷又起用宦官为监军,使得宦官势力日益膨胀。
  再往后,宦官势大难制,代宗不得不连续剪除数个宦官首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最后,代宗又用宰相元载来牵制宦官势力。
  再往后,宰相元载势大,代宗又不得不用外戚吴凑来牵制宰相。
  权力斗争,贯穿着平定安史之乱的始终,外臣、宦官、朝臣、外戚接连粉墨登场,却没一个能让朝廷安心。
  正因君王的猜忌和权力斗争,又有很多领兵大将反叛,比如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后期,朝廷虽然收复两都,却忙于和宦官、军将作权力斗争,无暇再削平藩镇,再加之吐蕃、党项、契丹、奚不停进犯,朝廷又不得不倚重边疆藩镇,倚重了边疆藩镇守边,就得用中原藩镇拱卫中枢……
  想到这些,李从璟心头如有千钧巨石。
  李嗣源此时叹息道:“近年来,朝廷虽然编练了禁军,削弱了藩镇,但到底时日尚短,军中大将或者曾是节度使,或者曾在藩镇领兵,性子转变并不容易,假若有可乘之机,实难保证不‘旧疾复发’。”
  所以,眼下该当如何?李从璟在心里想着。
  难道,要太子再征江淮?


第826章 人间忠义有谁识,强国有道莫自毁(一)
  李从璟再度陷入沉默,自打成为太子以来,他不仅对皇朝大小军政事务逐渐熟悉,也开始学着在帝王的角度上看问题,他当然知道,为君跟为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