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彼岸繁花[综红楼]-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吏部郝尚书端着茶盏对张太傅说:“太傅,如今你的长子,可还要在御史台?”
  张英一笑,“他才五品呢。”
  言外之意,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够得上吏部尚书的关注。张瓒的五品官,吏部侍郎关注他,都是高抬了的。
  郝尚书一愣,“你这是要不管儿子啦?”
  张英摊手一笑,“在家为父,父慈子孝。在朝为臣,同殿而立。自有圣人来约束。”
  郝尚书明了,太傅这诸事不沾的性子,没想到对长子,也是一样的。可是自己要是把张瓒,真扔去哪个角落里,这老家伙要是阴起自己来,也是防不胜防的。
  郝尚书没法,只好隔日去找圣人。想把张瓒调离御史台。
  圣人看着他,垂目不语,
  郝尚书立了一会儿,才联想到张瓒这事儿,大概是替太子背锅了。他困窘起来,心里啐骂自己,何必为那些家伙出头呢。同时,他心里也暗恨张英,这老滑头,居然一点儿的口风也不漏。
  “圣人?”
  “张瓒就留在御史台,朕倒要看看,谁能把他怎么地了。”
  是,张瓒留在御史台,他为人严谨,耿介中正,谁也挑不出他的毛病来弹劾他。而张家有张太傅顶着呢。唉!郝尚书面红耳赤地退了下去。
  张英原为儿子打算的退路去刑部,最后也没有用上。他这才意识到,放足这事儿,不是太子要做,是圣人借了太子的手在做。端看妇产院,圣人已经下旨意在全国铺开,就知道圣人对子民的重视。他拍拍自己额头,暗骂自己几声老糊涂。唉,真是江湖越跑,胆子越小了。等长子再上一点儿,自己可就真的该致仕,给长子让路了。
  这年的秋闱如期举行了。格物的内容,占了有十分一的比重,算是今年与往年的最大不同。但是都是很简单的题目,如户部的一点税收的计算,工部的挖沟征调民夫、工期的测定,只要是稍微接触了一点数术内容的人,都能够完全做对。
  而刑部就不同了,刑部的题目,直接就是律法对错的判断及分析。
  这三部分题目,由派去各地的主考官携带去考场。到考试的前夜,才可在主考官、二位副主考,还要在当地的官员监督下启封。
  京畿地区的考生,有的人在发现秀才试,多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留心这几方面的学习。所以从秋闱考场出来的秀才们,虽然是哀鸿遍野,但少不了有一些嘴角噙笑、暗自得意的。
  这个中秋节,是太后在太皇太后去世后,不,应该说,这是她入宫以后,过的最开心的一个节日了。
  太后明显感觉到,由于自己配合太子妃,下了放足的懿旨,这些日子以来,进宫来给她请安的勋贵夫人,增加了不少。圣人带着太子,来给自己请安的时候,自己明显感觉到圣人增加的尊重、敬重。就是圣人给她节礼,也比往日厚重了三分。
  等到娘家的侄儿媳妇——承恩公夫人,进宫来请安的时候,承恩公夫人悄悄告诉她,圣人把几个小子安排去銮仪卫了。往常这样的职位,就是花银子,没有个一万,也得伍仟两,还得找对了人、有空缺才行。
  “姑母,家里的这几个有了前程,有了官身,也能庇护了二房、三房的人。不然,我们真怕以后,全家没一个有官身的了,可怎么办。”
  銮仪卫不简单,是五品的武职。要是真有能耐,放出去以后,可以直接做千户,以后升到三品将军的,也大有人在。
  太后明白,这是圣人酬劳她配合太子妃,下了放足的懿旨。
  她拍拍侄媳妇的手,细细问京里对放足这事儿的反应。
  “姑母,外头就差给您立长生牌位了。您不晓得的,就连我带姑娘出去进香,别人听说是承恩公府——您的侄媳妇、侄孙女,都要让我们先呢。还有,家里这两个姑娘,来求亲的人家,也比以往我估摸的好。孙子才十四岁,都有人来问了。现在正好要问您拿主意,看谁家好,就定了谁家。”
  太后听了求亲的人家,她知道自己不能胡乱决定。
  “这事儿,我问问太子妃,让她帮忙参谋一下。”
  承恩公夫人高兴的不得了,要是太子妃肯帮忙,自家以后也好多一条活泛的路子了。
  太后高兴,给承恩公府的节礼赏赐,比往年也厚了几分。
  太后决定,以后太子妃让自己作甚就作甚,好多圣人不咸不淡地装模作样的。这宫里啊,要没个亲生儿子,做到太后,唉,也得要识做啊!
  幸好太子妃不是刻薄的人。
  从太子妃主持宫务,慈宁宫就明显感觉到了变化。虽然既往四妃主持宫务的时候,也没有亏待过她。但是,太后宫里的掌事嬷嬷,对她说起过慈宁宫里的那些变化,那些扫地的小内侍、做粗使的内侍,饭菜都比以前好了。
  太后深深地觉得,现在的太子妃,比当年的皇后、比太皇太后,还要厉害三分,能干不止三分。
  太子妃早早就带了四个孩子,来到慈宁宫过节。
  太后把徒丌、徒丕叫到身前,问了吃睡。笑着赞太子妃,把孩子带的好。又看了乳母抱着的宝珠郡主,赞几句长的漂亮。听说郡主的生母正在放足,只说太子妃辛苦了。直到皇太孙抱过来,太后才伸手把睡着的徒亘抱过去。
  “哎呦,这孩子长得才真是好。”太后只见过皇太孙二次,这是第三次。“宫里的孩子,个顶个地漂亮,就是太子小时候,也是个玉娃娃,可也没有咱们皇太孙长得好。”
  太后稀罕了好一会儿皇太孙,直到德妃、贤妃等人到了,才放了手。
  禁足的德妃、贤妃也被圣人特旨,临时放出来过节。可是甄嫔,因为在放脚,就只能留在长春宫了。成嫔很高兴的,太后和太子妃给她的五公主选的伴读,非常好。她对太子妃谢了又谢,亲手给太后绣了抹额,还给皇太孙绣了二个兜兜。不管二人用不用,她的心意是尽到了。
  由于宫中妃位、嫔位的人少,圣人允了今年进宫的贵人,一起到慈宁宫参加中秋家宴。
  浩浩泱泱的一大群漂亮宫妃、宫女,一进来,就充盈了慈宁宫宽敞的大殿。节日的气氛也热烈起来了。


第363章 废太子67
  宫里的中秋宴,因为圣人心情好; 所有的人; 也都跟着开心地过了中秋节。最高兴的是太后; 然后就是几个皇子; 他们今天可以不去奉先殿,跪那一个时辰了。
  六皇子和七皇俩,他俩如今是看到太子就害怕; 萎懦的神情; 出现在这俩曾经算是宫中小霸王的脸上,让人感到唏嘘。可是三皇子和五皇子,城府到底不如二皇子; 他俩对太子的恨意,还不能很好地掩饰起来。
  太子坐的离圣人近; 看那俩皇子的眼神; 要是能撕了自己,怕是就会立即扑上来了。他歪歪头,侧脸对圣人说:“父皇; 您看三弟和五弟; 看儿臣的眼光; 如饕餮一般。”
  圣人一眼扫过去; 三皇子和五皇子的神情; 就落到他眼里。他心里叹气; 这俩不懂事不长进的; 唉; 都十岁了,错而不改,反而怨恨储君,真是难以教化。
  “父皇,三弟和五弟,怕是心里在怨恨儿臣呢。儿臣也没想到他们欺负老四,是持续了几年的事情了。不然儿臣可能也就罚他们,只跪百日就算了。如今这局面,父皇您看,是不是您出面,改了那罚跪天数?”
  太子不说,圣人还真的动过改了那罚跪次数的念头。总不能让几个儿子,在几十岁的时候,还没领完罚吧!可如今看老三和老五的模样,估计是不仅没认识到自己错了,反而记恨上太子。
  太子弃前嫌地为该罚的二人求情,定是又心软了。
  这样可难纠正那俩孩子!
  “不必,等他们什么时候,真的认识到自己错了,再改吧。成贤,你这样心软可不成。”
  “是,儿臣错了。一想几个弟弟还要跪很久,就忍不住了。”太子诚恳地认错。
  圣人不想在过节的宴席上,指导太子;也不想在宴席上,把不开窍的老三、老五,叫过来叱责。他笑笑,放过了这话题。实际上,三皇子和五皇子仇恨太子的事儿,却实实在在地、被圣人放在心里了。
  宴罢,圣人率先离席,福亲王和宁亲王也各自去找自己亲妈了。太后看圣人走了,太子过来接太子妃,笑着说:“快把皇太孙抱回去睡。好好包着,免得着凉了。”
  太子妃笑笑,谢过太后,太子真真假假地抱怨,“皇祖母疼重孙,超过孙儿呢。”
  太后笑的开心,“那是,皇太孙可比你小时候俊呐。”
  太后这理由,呵呵,德妃和贤妃的心里,看不上太后开始巴结太子了。遂跟着起身,告辞离开了慈宁宫。
  俩人入宫多年,尤其是德妃,与惠妃是同年入宫。她怎么也不能接受,因为四皇子被打就被禁足的事儿。养不教,父之过。圣人如此推脱干净自己,哼!侍奉圣人二十多年,母子脸面被踩,如今得到这样的下场,德妃对太子的怨恨更浓烈了。
  贤妃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俩人交换一下眼神,就明白了各自心里所想,可都被禁足了,见不到圣人,什么想法也都没用。
  德妃笑着对贤妃说:“妹妹的三公主,伴读选的可好?”
  “好,多亏了太子妃了。”
  “该让二公主领着妹妹,去东宫谢谢她们的皇嫂。”
  “姐姐出的好主意,待妹妹准备好了,让她们带点适宜的礼物过去才好。”
  俩人说完话,不理跟在她们后面的成嫔,各自回宫。
  秋闱的结果出来了,各地之前夺魁呼声甚高的,多因考试题目的变动而折戟。反而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因考试内容的变革,而榜上有名。未几,江南的几省,就有学子闹起来。闹的名目是四书九经,乃是治世的根本,格物等乃是杂学,是不能等大雅之堂的。京畿的落榜学子,也乱哄哄地吵闹起来。
  大朝会上,礼部俩位侍郎合着翰林院的部分官员,引经据典地驳斥这次秋闱试卷,出题偏离了治世学问,对埋头钻研先人治世圭皋的士子不公。
  吵吵嚷嚷的一个早晨,最后以圣人的强令退朝结束。
  回到养心殿,圣人给内阁的阁臣都赐了座。
  他强压烦躁,“多年的科举考试,都是偏重经书,而轻忽实际的干才。如今治国需要有实才、做实事的能干之人。这些偏偏只会做锦绣文章的人,反而觉得委屈了。难道文章做的团华锦簇的,是能治得了水、还是能抗得了旱?一群蠢货!”
  工部郭尚书站出来说道:“圣人说的是。四书九经是治世的理论,格物是做事的手段。现在工部要修治理黄河的大坝,去大坝上念书本,是不能阻拦河水泛滥的。”
  张太傅领着户部尚书的职务,他开口说话也是赞同圣人的立场。
  “朝廷开科取士,要选取的是能够任一方父母的官员。如果读书二十年,只会引经据典,只会做道德文章,不能治民生、理俗事,遇税收只能依托钱粮师爷,这样的人,已经汗牛充栋,朝堂上二十年之内不缺此类人了。”
  吏部郝尚书前几日,因张瓒的事情,在圣人这儿弄了个没脸。这时候赶紧他赶紧站出来说道:“唐时张曲江曾言:不历州县不拟省台。翰林院虽有储相的美誉,其中尚有一些人,尚未有州县任职。礼部的众多官员,也有从翰林院出身,就调入礼部为官的。这些人自然不知民生疾苦,所以才有今日大朝之事。以为单凭几句圣人言,就能治理好天下。圣人,臣建议让这些人,去历历州县的俗事。”
  圣人点头。
  张英不动声色,自己的长子,也是翰林院出来就到御史台。如今也要放到下面去历历州县了?
  郝尚书得了圣人首肯,他心安了,立即补充道:“圣人,吏部这几日,就把要外放的官员报上来。”
  礼部齐尚书就有些尴尬,翰林院和国子监,都是归在礼部的管辖之下的。这次国子监的抗议的人也有一些。但因为从国子监毕业的监生,可以直接参加春闱。而那些正在国子监就读、去参加秋闱的人数少,落榜的监生闹哄了一阵子,也没酿成了监生请愿的事儿来。
  齐尚书赶紧认错。“圣人,都是臣督部属不力。才有今日朝争。”
  圣人摆手。
  “若无太子去年的治黄模型,朕也没明确认识到,科举得选各种能干之才。郭尚书配合太子督造的新式□□,是需要有格物特才之人。科举选才,长久依靠四书九经,忽略格物之能力,才有今日朝争,与你无关。律法入试卷,倒无人反对。”
  郝尚书跟着提醒圣人,“圣人,刑部尚书缺位已久。您看?”
  “你们几位阁臣先拟出人选吧。”
  等阁臣退出了,圣人换下朝服,闭目揉揉发胀的两侧太阳穴。
  “成贤,刑部尚书的人选,你可有想过?”
  “父皇,您令杨侍郎代理尚书一职,儿臣以为您会选杨侍郎接任的。”
  “刑部的尚书,缺位很久了,也该补了。”
  “儿臣听太后娘娘和石氏说,那杨侍郎的夫人,在给妹妹们选伴读的那天,挺识做的。而杨侍郎代理尚书这么久的时间,也没有听说刑部有什么不稳、或者不妥当的事情。”
  圣人原就属意杨侍郎接刑部尚书的职位,如今倒也正好。
  “等阁臣拟选的人吧,若无例外,也就杨侍郎吧。”
  圣人一边看太子递过来的折子,一边问太子,“成贤,郝尚书关于官员外放的提议,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父皇,翰林院的学士,从来都有储相之称。多数人先是外放,历任地方主政官,再回京如六部等。可儿臣有一想法,这些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并不见得所有的人,都通晓四时稼穑,兴修水利,以及扑凶缉盗判案。不若在外放前考核一番。然后按照考核成绩,够治理一县的,去做县令;能治理一府的去做知府。不完全按照品级外派。至于那些考核不合格的人,只能学完做一地之长所该通晓的,并通过考核,才能外派为好。”
  太子见圣人听得认真,遂补充了一句,“这些官员外派,有银子的要请粮谷师爷,甚至三班六房都带了自己的亲戚去做。没银子的,派到了地方,又无能力,难免就要被县丞等架空。总不好把这样的、只知四书五经的书生,派到下面祸害了百姓。把他们召集起来学习,三月一考,合格的就去主政。”
  太子恶意地笑笑,“若是三期考试仍不合格,不如就让不合格的人,去做外派的同仁副手,学学实际中如何主政,看看光会读书,能做了什么。要是还不行,这些人就只能做州府的教谕、国子监的博士,只管宣化、教导民众了。”
  圣人颌首。
  “如此这般学习过了,到下面仍是不能理好民政,罢黜了他们,也让他们心服口服。成贤,你把刚才所说,拟个章程出来。明日让六部尚书一起参详。”
  “是,父皇。儿臣这就去做。”
  太子把关于外派官员的岗前培训策划,细细地写了几大页。待他写完,看圣人已经把他分类出来的、那些不重要的、请安之类的折子批过了。
  剩下的那些,就是圣人要给他讲解的了。
  太子把自己的策划书,递给圣人。然后闷头去做,圣人留给他的每日昨夜。
  晚膳后,还余了部分没处理完。
  圣人看太子熬得疲惫了,站起来说:“陪朕去看看小乳猪,回来再做。”
  圣人边走,便给太子安排活,“你那个官员外派前的考核,写的很好。等重阳节后,荣国公能够正常理事,军士的学习也该开始了。这几天,你抓紧把章程也拟定出来。”
  太子应允,要做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