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彼岸繁花[综红楼]-第3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松大笑,继而有些不确定地问,“大公子,你要替柴大官人讨回祖业吗?”
  扈三娘摇头,“我又不欠他什么,怎么会为他做这样的事情。”
  武松点头。虽然他昔日在柴大官人的庄子上避过难,也一度很感激柴进。但后来柴进看人摆菜碟,连普通的庄丁都对他摆脸色。那时候要不是打摆子,他早就一走了之了。后来还是遇到公明哥哥了,柴进才恢复了态度,才又请医用药的。
  唉,不提公明哥哥了。
  “只要大将军你不是想为柴进讨祖业就好。茶楼里还就有人说梁山把柴大官人弄去,就是要打着周世宗的旗号,来要赵家的天下呢。”
  扈三娘大笑,“要便要了,哪里要借别人的名义和旗号。那赵家父子皆不是能做帝王的秉性,道君皇帝的荒淫无道,多年荒废国政,导致军备懈怠,民不聊生的作态,不是我们也会有别人。”
  “像你写的那些书?会是金国吗?”
  扈三娘点头。
  武松想了一会儿说:“真的会像书里写的那样?那我们怎么办?”
  “把赵家父子踢下去啊。然后把整个天下都按着梁山那套规矩来管,如何?”
  武松发自肺腑地舒了一口气。
  “那最好了。大将军,我以前是最不屑那些规矩的。可在山上被你和裴宣管的日子久了,只要守规矩,各个都也活的更舒服、更自在。以后全天下若都是这般的模样才好。”
  他略顿顿,接着说:“其实那太子还不如说柴大官人心怀不满,聚集贼匪、呼啸山林、意欲谋反呢。”
  “聚集贼匪、呼啸山林,这一串的词儿,也是你从茶馆听来的?”
  武松点头,他和几个近卫的任务就是要去各茶楼,收集市井消息。
  扈三娘笑,“不是柴大官人要谋反,是他的将军要谋反。武二郎,你们好好守在院子里,我已经给了赵家父子够多的时间了,再拖几个月就来不及了,该敦促敦促他们了。”
  是夜,扈三娘往皇宫里丢了大量的迷药,然后在皇宫内室里仔细搜索,到底把道君皇帝找了出来。
  她一盆冷水泼醒道君皇帝父子俩,用剑芒比着郓王说:“你要叫喊,我就立即打发了他。在禁军围过来之前,也来得及送你上路。”
  道君皇帝久在富贵乡,立即吓得白了脸,干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郓王年轻气盛,尚有几分血勇。
  “你若敢伤了我们父子,你也要被五马分尸千刀万剐的。”
  “我们试试?”
  扈三娘抬手,剑芒贴着郓王的头皮闪过,削掉了郓王的头顶的头发。纷纷飘落的黑发,让郓王下意识去摸自己的头顶。
  而看着扈三娘使手段的道君皇帝,忙开口说道:“义士且慢,你有何要求,不妨一说。”
  “好啊,咱们先谈谈啦。”扈三娘好整以暇,自己拖了一张椅子坐下来。
  “东京城里的那几本书,你们父子都看过了,官家做何想啊?”
  道君皇帝在剑芒的压迫下,苦着脸道:“自是要加强九边,防备金人入侵。”
  扈三娘讥诮,“你觉得依靠大宋目前的军队,能防得住吗?连梁山泊那几万人,朝廷来来回回的去了三十多万人马,也没能怎么了梁山。就是这皇宫,你调了上万的禁军,也都没守住呐。”
  道君皇帝脸红。
  郓王不服气,“大宋将士也不都是无能之辈,本王带兵去驻守九边,如何会防不住。”
  “你带军?你是怕大宋将士死的慢吗?你自己摸摸良心,你这二十年有多少时间花在军营,你有什么本事去领军啊?凭你是皇子,纸上谈兵吗?你真有本事,替了高俅、童贯,去梁山试试?”
  郓王被噎得哑口无言,他在如何自命不凡你,也知道朝廷有那么多的将军折戟在梁山,那些将军有比他强的是一定的。
  扈三娘看着父子二人都不说话了,盯着道君皇帝说:“若不是看在后宫女子和百姓可怜,我可以几年后,待你们赵家宗室丢够脸,金人掠了你们父子妻女北上后再出头。那时候天下的民心归属也很容易的。”
  道君皇帝的脸色遽然变来变去。
  “给你机会,保存赵家宗室的颜面,保住你父子的命,可你却不珍惜,莫非你认为非得你那道禅位诏书吗?”
  道君皇帝立刻醒悟到现在是太子监国,来人可以杀了自己,然后问登基的赵恒要禅位诏书的。
  作者有话要说:  宣和五年
  ……七月,前辽国将领、金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
  十一月,张觉事败逃奔刚成为北宋燕山府的原辽燕京,金人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问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斩了张觉。
  后来,完颜宗望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最终导致”靖康之难”。
  宣和七年……金太宗令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统领金军攻打北宋首都汴京,由于李纲的顽强抵抗,金兵无法攻入,双方订”城下之盟”。


第620章 扈三娘56
  道君皇帝脸色灰败,颓然瘫倒在椅子上; 仿佛失去了所有精神一般喃喃自语:“无论你怎样的说法; 你就是要夺走赵家的江山?”
  扈三娘哂笑,“是; 只是方式会略有不同罢了。一种是等你们赵家丢脸后; 再从金人的手里夺——让全天下的百姓感激我。另外一种就是现在了; 拿了你赵家的江山; 就要抵挡接下来对金国的战事。我现在找你相商; 你该明白给了你大好处的,你赵家的男男女女不必沦为金人的俘虏。”
  等扈三娘刺骨打脸的话说完,郓王不甘地插话,对着道君皇帝说道:“父皇,励精图治未为晚。”
  “哈哈; 赵佶; 你儿子不认可这两条路呢。赵楷啊; 你是聪明人白得了状元啊。莫非事到如今,在朝廷数次围剿梁山之后,我还会乖乖地给你时间,容你去励精图治?容你再看到明早的太阳?”
  扈三娘话音一落; 手中的剑芒吞吐; 一下了把道君皇帝靠着的椅子背削了一块下来。这一下立即惊呆了赵家父子; 隔了几丈远的硬木椅子啊。
  道君皇帝努力坐直,对着脸罩寒霜的扈三娘,说出的话似乎在求证什么; “如今朕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写禅位诏书与你?!”
  扈三娘点头,眼神里闪出的光芒都是坚定的压迫。
  “对。写了有活路。和你说一声,再拿走帝位,这种行事是王道。与你们赵家的太/祖,不声不响就阴着来个陈桥兵变,夺去柴宗训皇位的霸道,还是有不同的。”
  扈三娘抬手,剑芒把碎裂的木块,又划成了更细碎的几块。
  “给你想一炷香的时间,把禅位诏书写了。不然……”
  “不然你待如何?”郓王乍着胆子,替道君皇帝发问。
  “如何?”
  扈三娘失笑。虽然有黑巾遮面,但赵佶父子能相像出他在面巾下冷笑的表情。
  “不写也很简单啊,现在就杀了你父子俩呗。等太子登基,明晚再找太子呗。你赵佶的儿子、孙子很多么?多进皇宫几趟,很麻烦吗?”
  道君皇帝只楞了一下儿,就毅然决然地开口了,“好,朕写。”
  扈三娘用剑芒比量着郓王命令他,“伺候笔墨。”
  拿到一式两份的禅位诏书,扈三娘扔给道君皇帝一份,“这个你自己明早在大朝会去念。然后带着内宫所有妃嫔,在午时三刻前离开。随身衣物也就罢了,其它的东西就乖乖地留在原处,否则莫怪梁山贼匪为了财物杀人不眨眼。”
  另一份传令高俅把大军交给梁山指挥的诏书,也在扈三娘的要求下写了。
  道君皇帝很上道地说:“明日下禅位诏书前,朕会先派人送这份撤军的诏书。只是后宫内眷颇多,一时也难找到安置之处,可否顺延些时日?”
  扈三娘摇摇头:“你带有名号的妃嫔去龙德宫吧,这对你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你切莫应了不做,给我留下以后杀你的借口。让赵恒、赵楷继续维持朝廷运作,六部的所有人事暂时照旧。若是出了什么乱子,我可是会拿他们的颈上人头问责的。”
  赵楷没想到自己要继续承担皇城司的事情,而太子赵恒还要继续监理朝政。难道这个梁山的贼首,只是要一个名义上的帝王名号?
  扈三娘把装了玉玺和虎符等物的盒子拿在手里,再度提醒他,“赵楷,你记得告诫赵恒,莫在监管朝政的时候拨弄是非、投机取巧。我如今这般做事儿,只是想少死些人罢了。”
  扈三娘把该吩咐给赵佶父子的话都说完了,转身就出了道君皇帝的书斋。书斋内外横七竖八躺了不少值夜的宦官和小黄门,再往外就是躺倒的巡逻禁军军士。然后扈三娘不得不停下了脚步。
  暗夜里,饶是她眼神锐利,也看不清书斋百余步之外,到底来了有多少禁军。鸦雀无声、层层叠叠的将士,刀剑出鞘、弓箭上弦,扈三娘知道自己的气息已经被弓箭锁定,这些人之所以没有攻进书斋,应该是投鼠忌器了。
  扈三娘冷笑,这般阵仗倒是挺像样子的。她如同来时一样,如法炮制了包围的禁军,施施然扬长而去。
  扈三娘回到住处,第二日早早把武松等人打发去茶楼听消息。等日上三竿的时候,武松带人回来报信,说是皇帝又下了禅位诏书了。
  “大将军,这回禅位诏书可是写的你的名字呢。这就成了?”
  “早着呢,现在就是个虚名。得你们这些人把大宋的军队都抓牢了,事情才算成了。收拾东西,我们这就回去。”
  扈三娘带着武松等人取回寄养的骡子,又买了一些干粮带上,一行人不管汴梁城里的新一轮热闹,一路晓行夜宿,匆匆往梁山泊赶。
  对于朝廷的二十万大军围剿梁山的事情,近卫们都很担心的,他们的父母家人都在山上。而上一次童贯带了十万大军,还是大将军冒险活捉了童贯才解围的。
  途中休息的时候,有近卫问:“大将军,这回朝廷的兵马更多,还要活捉了他们的主将吗?”
  扈三娘看着眼前这几个年轻面孔上的毫不掩饰的担心,笑着安慰他们。
  “朝廷大军没船,没办法攻打的。他们就是要造船,也不是一个月二个月能造出足够船只的事情。”
  有一个看起来略瘦削近卫,追问了扈三娘一句。
  “大将军,要是朝廷大军绕过水泊从后山进攻,比如烧山呢?”
  这娃可真敢想啊!
  “哎呦,幸好不是你统领朝廷大军,真要烧山,还不好办呢。”
  再说高俅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梁山,是抱着一定要剿灭了梁山、自己才有以后的想法。他一路上反复与童贯和众将领磋商,始终没商讨出对付梁山的最好法子。最后还只能采纳童贯原来的提议造船,把大军都运送到梁山山脚下,把梁山围住,一寸寸地踏平了。
  到了济州,高俅也不入济州城,直接把军队在距离梁山水泊三里的地方扎营。一部分军士跟着工匠在水泊附近伐树造船,其余则分成几组,日夜巡逻。军寨前的空地彻夜燃着火把,照的如同白昼,绝了梁山趁夜色偷袭的可能。
  梁山的一切事项都是在林冲、秦明、裴宣、公孙胜的主持下。山上对再度来围困的大军,派了大量的哨探,回来的结果却是不太好。
  秦明先开口说道:“这般的阵势,我们就是想用火炮攻击,也不容易啊。”
  林冲犹豫不说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
  公孙胜捻须摇头,颌首附会,“是有些难。朝廷大军要是一直这么围下去,倒是能把我们梁山困死。可惜他们早晚得进攻。我们就按照之前想的,先待他们造船到一半的时候,用火炮炸毁了船只,令他们不能靠近梁山,一切等大将军回来再说。”
  裴宣对他们商量怎么打仗,从来都是不吭声的,他只负责管好山上的所有人都遵守军律。
  公孙胜看林冲迟疑着不肯表态就着急。他常常想怎么林冲就不能和秦明均和均和呢。
  说道扈三娘回山的事情,花荣有些为难地提醒大家,“朝廷大军把梁山围的这么紧,大将军怎么回的来啊。该让水军多留意着一些。”
  裴宣见他们不再讨论军事,插嘴说道:“大将军必有法子能回来的。”
  林冲想了一会说:“让水寨多多留意吧。”
  林冲的犹豫落在秦明和花荣的眼里,二人的想法也就多了起来。从扈三娘离山以后,晁盖虽然不管事但与林冲的关系日益亲近。花荣就不止一次对秦明嘀咕。
  “妹夫,你说豹子头会不会借着大将军离山,扶了晁天王做大头领啊?”
  秦明的年龄比花荣大不少,这几年心气、性格也沉稳了。
  “不会的,晁天王没有扈三娘担事,他俩谁做大头领,对林冲都是一样。但林冲要报仇还得靠大将军,晁天王做大头领,咱们也就是祖祖辈辈、子子孙孙在梁山做个小山匪的命了。豹子头会把这点想明白的。晁天王有什么想法,也只是他想想罢了。”
  而随着朝廷大军造船工地的喧嚣,晁盖一反常态的不作为,开始积极参与梁山的管理事务。吴学究虽不得扈三娘信重,但是他二人原是梁山数得着第二位、第三位交椅,二人与林冲多年相处也是很融洽的。
  晁盖和吴用联袂来找林冲。
  林冲因日夜担忧山上的军事,虽后寨交给了秦明总管,水寨交给了李俊,他早晚必要去前寨巡查一遍,叮嘱鲁智深与花荣小心。百般杂事的困扰,令他整个人看起来神色倦怠,可又多了几分与以往的不同。
  “林教头,现在满山你是最辛苦的了。”晁盖和吴用笑着与林冲打哈哈。
  林冲就笑着回话,“大家都辛苦。不过是大将军离山的时候有交代,应了她就得做到才好。”
  晁盖说道:“当初我们也靠你相助,才得以在梁山有了落脚之地。此恩铭记在心,一直无以为报。唉,杀了那白衣秀士的时候,就该你做大首领。你看你那时候推脱,现在不仍是做着大首领的这一摊子事情嘛。”
  “晁天王真没有说错,”吴用补充,“林教头真该做大头领的。”
  林冲当初他就不肯做大头领,就有自己的考量。如今自己不论文武都不是扈三娘的对手,且他心里还藏有别的想法,自然不肯认同晁盖和吴用的话。
  “晁天王、吴学究,你们都知道我林冲的能耐,就是一个枪棒的教头,做领军的将军都勉强,更别说统领现在这一山人马了。当初只有千八百人的时候,我都不肯做大头领,现在更不可能了。”
  晁盖再想继续劝说,林冲非但执意不肯,还把话说死了,“我此时掌管山上的军事,也只是一时之事。等扈三娘回来,这些都要交还与她的。不然就看她杀宋公明的狠绝,我要敢抢她的大头领,是自寻死路呢。”
  晁盖二人无功而返,心里不痛快。送他们出门的林冲面色也不愉快。正在此时,就见山道上几支火把簇拥着一行人,快步往聚义厅走来。
  作者有话要说:  相关资料:
  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后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五代时期后周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三个哥哥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柴世宗39岁猝死,他以冲龄登基。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于当房州,终年仅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的顺陵。


第621章 扈三娘57
  吴用看着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