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彼岸繁花[综红楼]-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围的就是完颜宗望和他的亲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每一个金**卒都抱着两败俱伤的打法拼命。可战马饿的无力,人也饿的虚飘,几息之后,骑在马上的、活着的越来越少,库鲁奋力用身体抵挡着林冲的蛇矛,痛苦地大声嘶叫着被林冲挑下马。
  完颜宗望浑身浴血,他知道自己逃不掉了,那骑着自己大哥的战马照夜玉狮子的元军将领,已经和另一个手持长/枪身背弯弓的小将,堵住了自己可能的退路。
  自己从金国带出来近二十万的军卒,除了留守在河间府的五万多,二天的时间就一个不剩地全战死了。
  他把心爱的马刀横在脖颈,对林冲说道:“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非是败在你手,而是败在你们元军的轰天雷之下。”
  花荣接口道:“轰天雷乃是我们陛下做出来的,你败在我们陛下的手里,还委屈了你不成?”
  “此言当真?”完颜宗望不信。
  “为何要骗你?看你是金国二太子,给你个体面,你自己上路吧。”
  完颜宗望惨然一笑,“多谢!”横刀抹了脖子。
  林冲和花荣带领士兵打扫战场,把自家的伤兵搬到火堆边裹伤,金国那些未死、逃不掉的赶紧补刀,还要收拢金国那些无主之后、四散惊逃的战马,都弄好已经是下半夜去了。
  “大都督,咱们也伤亡了四千多骑兵。”
  花荣把整理出来的伤亡数字报给林冲,全歼了金国十万军卒的兴奋,已经被伤亡马军的人数冲没了。每一个马军军卒,都是在他的麾下的,更别说还有在梁山就跟随在他左右的亲卫还死了二个。
  林冲点点头,拍拍花荣的肩膀安慰道:“咱们的骑兵比金国的差太多了。要是没有官家的火炮,这一战咱们不知要死多少人,最后也未必能赢得了。先把那些受伤的军卒都好好地照料着吧,等明天官家率领中军赶到了,就可以移交给后军了。”
  有安道远在,应该能够多挽救一些军卒的性命吧。
  第二日快傍晚了,扈三娘率领的中军才赶到。林冲和花荣汇报了战况还有完颜宗望已经授首。
  扈三娘非常满意这样的战果,她大力地赞了二人几句,然后才说:“对金国不打几场这样的硬仗,杀不掉他们的气焰。你俩也辛苦了,今晚好好休息,明儿辰正出发。到了河间府,仍旧采用围三阙一,虚留生路的打法,把金军从城里赶出去,到时候还要你们带着马军追逃金军的。”
  二人领令,下去休息。
  那河间府原来也是宋军边境的重镇,但由于“金宋合作”灭辽后,燕山府归宋,郭药师率领的常胜军驻扎在燕山府,替代河间府成为边境的重镇,河间府的守卫力量已经是虚浮的摆设。
  而完颜宗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来河间府,是因为是金国的东路军到达燕山府后,任职燕山府同知的郭药师率常胜军投降了。
  有郭药师为内助,完颜宗望一路东进势如破竹,直到遇到了扈三娘派出的抵抗大军。
  和完颜宗望一起领兵南下的大将阇母,是完颜宗望父亲的庶弟,他被完颜宗望留在河间府镇守。俩人日日往来通信。但他连着两日不见完颜宗望派人回来,派去的人也不见回转,难免就惴惴不安。就在他坐立不安中,守城的军卒接连来报,“元军挑着二太子的头颅在南门示威。”
  再就是“元军分了兵卒在向西门移动”、“元军分了兵卒在向东门移动。”
  完颜阇母大吃一惊,他自己的侄子自己知道,行军打仗的能力超越自己不知道多少,怎么两天不见就被砍头、全军覆没了?
  他急忙到了南面城楼,往下一望,距离城墙不过二百步的地方竖起了高大的木架子,其上悬挂的就是完颜宗望的头颅。
  阇母的心凉到底了。东路的精兵都给完颜宗望带走了,给自己留下的这五万人,四万多的辅军,能打的还不到一万,这些人是主要为了给完颜宗望押送粮草的。十万大军全军都覆灭了,自己再守在河间府,可就是等死了。
  他下了城楼就通知战兵带好三天的粮草,然后从北门返回燕山府。
  河间府立即地动起来了,整个府城北围困的消息,也传遍了百姓的耳朵中。家家户户都闭门躲了起来。
  围三阙一已经是梁山攻城的经典案例了,林冲、花荣、关胜带了全部马军,武松又带了二万的步军往北门去。不等武松他们到北门呢,远远用千里眼观看北门动静的林冲就发现,河间府的北门放下了吊桥,乱糟糟地挤出了大队的马军,簇拥着完颜阇母出来。然后北门的吊桥就又收了上去。
  林冲放下千里眼,对花荣说:“金国的马军出来了。做好拦截准备。”
  林冲他们等的地方比较巧妙,距离河间府的北门有七八里远的一个小山坡。官道在此也形成了一个上坡,虽然坡度不大,倒是从上向下进行攻击、给与禁军骑兵压迫感是已经足够了。
  完颜阇母带着近万的马军匆匆出了北城门,没跑多远就遭遇了林冲他们的第一次设伏。公孙胜用上了新进研发出来的地雷,绊线的子母雷,一颗响起就会带动一串地雷爆炸。连环的爆炸,吓坏了跟随完颜阇母的所有骑兵,不等他们缓过神来,吓惊的战马四处乱跑,又踏响了更多的子母雷。等不再有地雷的爆炸声想起来之后,仍然骑在马上的金卒,就没有多少了,剩下的这些多数也是在震懵的状态下。
  林冲与花荣率领马军如同割草一样,收割了还能站立的军卒、以及被炸伤的、被战马撂下来的、还能喘气的所有人。
  完颜阇母被炸伤、无奈地躺在雪地上。他想站起来拼到最后,可爆炸带来的眩晕,让他无法坐起,更无法睁眼。他就如同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者一般,被关胜一刀割下了头颅,因为他的战甲太出众,一看就不是一般的战将。
  不等日落,在南门传来隆隆的炮声中,北门再度打开放下了吊桥。完颜阇母留在河间府守城的辅军,里面有辽的降卒、也有宋被捉到金国的汉民,他们在金国日久,如今都是金国的辅军,实际就是军奴。这些辅兵在上司的驱赶下,乱糟糟地背着这些日子搜罗来的金银珠宝,涌出北城门。
  武松得到的指令是等本城门无军卒再出来、就立即兜着尾部杀过去,有林冲和花荣的马军在前面挡着,全歼是扈三娘对河间府一战的要求。
  对着这些仓惶逃命的、不成阵列的步军,武松实在是提不起精神去追击。可扈三娘下了命令,他只好听令行事。自己捡了穿戴齐整、武器光鲜、看起来像是军官一般的人物动手。前有马军拦路,后有步军追击,出得城来的这几万人,很快被屠戮干净。
  首战告捷,顺利全歼了东路军,收复了河间府,扈三娘命令大军打扫战场、焚烧敌军尸首,整修了一日后,留了韩滔带几员副将和一万步军守城。她对韩滔讲清与金国的形式,千叮咛万嘱咐,不管金军再派多少人挑战,一定要拒城不出。守住河间府就是胜利。元军明年会派军北上征伐。
  安顿好河间府,扈三娘带着大军从河间府往燕山府去。她要先收回燕山府,再拿下大同府,截断金国西线入侵军队的粮道,截断他们返回金国的可能,与增援太原的、孙立率领的那五万步军合围,全歼金国西线的这一支有生力量。
  再说孙立按着扈三娘的部署,带着黄信、欧鹏等将领,率领五万步军三万辅军,一路向太原而去。他牢记扈三娘的提醒,小心金军的围点打援,只要能牵制住完颜宗翰不能全力进攻太原就可以。
  因此在临近太原后,他在距离太原城约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面对金军的挑衅,孙立用高挂免战牌拒绝出战。但是金军攻打太原城的时候,他就率领步军出营寨,摆出一幅要在后面偷袭的架势。
  等金军要来与他作战了,他又摆出刺猬一般的步战,令完颜宗翰无处下口。
  太原的宣抚司都统制王禀统领太远的驻军,他与太原知府张孝纯率全城军民死力护城。这人也是一个心思巧妙的人,他看到援军孙立的架势后,知道孙立此样作为必是有后手。他更是坚守城池也不出城应战。无论谁来劝说他与增援的朝廷军队两下夹击金军,他都是摇头拒绝。
  扈三娘敢派孙立领军去增援太原,就是因为守将王禀的随机应变,使得西线的宗翰终不能顺利攻破太原城。
  扈三娘带着大军收了燕山府,留了呼延灼带了二万人马守城,仍是同叮嘱韩滔一样,坚守燕山府就可以。都安顿好了,才领军往大同府而去。有火炮助阵,如同收复燕山府一般地顺利地收复了大同府。
  还在太原城外完颜宗翰得知此消息的时候,他这一支西线的金军已经是断粮三日了。
  扈三娘挥师南下,与孙立会和,成功地剿杀了完颜宗翰的十五万大军。之后,扈三娘留了林冲做大军的元帅,花荣和武松为副帅,公孙胜为军师,二十万大军交给他们要一气收复燕云十六州。
  扈三娘自己带着五千马军回到汴梁的时候,已经是新的一年,改元后的第一个上元节。 。


第634章 634、扈三娘70
  扈三娘回到汴梁; 才发现因为燕山府、大同府等处被收回,金国入侵的两路人马被全歼; 京中百姓对自己表示出发自内心的极大欢迎,这是前宋建朝以来就没有的事情。
  汴梁的百姓表示他们的心意也很简单直接; 往皇宫送他们认为小娘子该用的、该有的东西,半天的功夫,就在宫前堆成了庞大的一堆礼物。这些都是放在皇宫值守近卫面前的小广场; 大大小小的盒子里装有钗梳、绸缎衣料、各样的香料、吃食美酒; 居然还有送小儿郎进宫来服侍的。
  十几个儿郎,年龄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 各个都是相貌姣好; 插花涂粉地立在禁军军卒的跟前。这些小儿郎的眼里都是热忱的渴望,急切地盼着、等着皇宫里有内宫来接他们进去。
  事情报到刚回宫的扈三娘这里,送物的,收也就收了。送小儿郎的,扈三娘打发童贯去处理; 能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最好了。不想自己回去的、拒不说出来处的; 退不回去就送去军营; 从打杂做起; 等够年龄了,不能做战兵就做辅军好了。
  童贯到宫门口把安排的方法一讲; 不等军营来人领他们呢,这些小儿郎就一哄而散,逃一般地立刻离开了禁宫。
  童贯在心里撇嘴; 这样的货色还想进内宫博到管家的宠幸?也不看看管家是不是和前朝一样呢。都是做着白日梦,想着奔着能与前朝那般,一人得宠,全家飞黄腾达。呵呵……
  童贯笑完了这些小儿郎的浅薄,不禁就为住在自己外宅的燕青发愁起来。女帝完全没有收人的倾向啊。
  可怎么办好呢?愁人!
  扈三娘这样的干脆利落处理送上门的小儿郎一事儿,不等日落就传遍了汴梁,成为上元节的一个新话题,多多少少地暂时遏制住了想送儿郎进宫攀富贵的势头。
  扈三娘打发童贯去处理宫门前的事情,自己舒服地泡在浴桶里,总算可以舒服地泡泡了。花木兰从军的事真是扯淡!
  不提别的,单是行军小憩的时候,几万名军汉放水,自己在就是给别人添了麻烦。要是没有空间可躲避,这可不是能穿纸尿裤上手术台的时候。
  扈三娘泡的惬意,柴夫人走到屏风处,忍着笑意低声向她汇报童贯的处理结果。
  “官家,那些小儿郎听说要从军都吓跑了。”
  扈三娘忍不住向柴夫人抱怨,“赵佶广纳后宫,真真败坏了百姓对天子的认知。”
  柴夫人明白扈三娘的想法,笑着接着说:“从唐时流传的那话不重生男重生女,以后可要改过来了呢。生男尤得进内宫呵。”
  扈三娘失笑,“就是我的女儿,也是从武将里选夫婿。唐时的上马能领军杀敌,下马能提笔处理政事,才是我心目中的好儿郎。”
  柴夫人瞬间领会到扈三娘的意思,“官家好打算。如此也不怕那些武将担心了,也不怕文官盛气凌人了。”
  柴进这些日子还是很受了礼部官员的一些个闲气。无非柴进不是科举出身,现在却压在他们头顶上。柴进又不是能使得出玲珑手腕的人,他那样的豪爽性子,到军中还嫌不够,在文官里就有些粗鄙了。
  可碍于柴夫人在扈三娘跟前的位置,也没人敢明目张胆地招惹他,只是暗搓搓地给他一点儿小别扭,闹得柴进心里明白、嘴里却无法发火地憋屈。
  扈三娘领军出去这两来月,每天都有信使来回奔跑传递奏折。把一些非得扈三娘处理的公事呈送上来,在把批示的奏折接回来交给李纲等人。丈夫的委屈落在柴夫人的眼里、心里,她只轻巧地安慰丈夫,等管家回来就好了。
  柴夫人看着屏风上透出来的影子,听得扈三娘出水了,等了一会儿才转过屏风,帮着小宫女服侍扈三娘穿戴、搽拭头发。还在一边温和地笑着继续与扈三娘说话。
  “官家,世人惯于寻轻巧的路子走。那里知道文武双修要付出的辛苦,那里能理解到官家心里的宏图。所以哪样的人家养出来的儿女,官家不允他们进宫,也免得以后孩子们沾染了他们那拈轻怕重、趋炎附势的习性。”
  停一会儿,柴夫人才又继续说话。
  “既往上元节,皇家都会在禁宫四周挂灯,以示与民同乐。我送了折子与官家,未见官家的批复,就也没有找蒋先生申请这笔费用。只把宫里前朝留下来的灯笼,让工匠们收拾了一番,挂到宫里各处做点缀了,等下官家观灯,可要准备好那都是些旧日的灯笼。”
  扈三娘点头认可柴夫人的做法。
  “就是要你这样做的。能省一分就是一分了。咱们现在还不是能够铺张、能够彰显皇家气度的时候。打仗是烧银子的事情,不瞒你说,能省出来一分银子,就能多一捧火药,攒到一起,就能多活几个军卒的。再说内宫里这些孩子,也得花大笔的银钱好好养的。”
  柴夫人点头,她自家的几个儿女也都放在宫里,与其他梁山将士的儿女一道吃住。穿的、戴的、读书习武等与其他孩子也是一样。要说心疼,也会有点儿,毕竟不如自己在家的条件那么好。可是自家的孩子不与袍泽的孩子在一处,以后未免就会孤单、身子被排斥。
  但这么多的小孩子在一起,有时候打闹起来,尤其是那些十来岁的,真是烦死人的。幸好裴宣能压得住他们。逮了几个快十五岁的,敲了几军棍后,把梁山断金亭的传统又摆到了宫里,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管教这大几千的孩子们。
  “官家,还有一事儿,宫中剩下的那些太监,该怎么办?”
  “还剩了多少?”
  扈三娘离开汴梁前,把尚未处理好的、宫中近千的小黄门之事,交给了柴夫人接手。之前连着考核一个月,原则上让一无所长、只会伺候人的小黄门,可以选择去赵氏宗室,继续伺候赵佶和他的儿子、女儿们。若是赵家不要就只好去守赵家的皇陵了,反正她自己是不想用太监的。
  至于那些有着独特的、过人技艺的那些,遴选后仍留到宫里,单独划出一个区域,挑选梁山的孩子愿意和他们学技艺的,留他们做师傅传承技艺。
  “不算童贯和他身边带着的那两个小内侍,还有六十一人。有几个年龄大的,给他们留了徒弟照应起居。”
  “留就留了。但要注意他们的行事、人品。还要告诫孩子们,即便与他们学技艺,必须要五人以上成组,才能见那些宦官。你记得打发人告诉那些宦官,哪个想单独见孩子,第一次军棍伺候,第二次仗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