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彼岸繁花[综红楼]-第4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融见她啼哭就不悦地斥道:“替天子去军中执节,你为何啼哭?”
  郗氏见孔融气恼,便有些胆怯了。勉强收了眼泪,犹豫了片刻才嗫嚅道:“大郎方学步,我这即将临产,家里若有事,可怎么好?”
  “家事岂能在国事之上!”
  郗氏眼泪再度奔泻而出,孔融气得拂袖而起,“无知蠢妇,只知一家一户之事。”
  管家见主人出来,赶紧迎上来说:“羊郎中来了有一会儿。”
  孔融平时不怎么待见羊衜这个大女婿,也不准家人再以女婿相称。原因是孔融的长女在生产后不久就去世,羊衜很快续娶了蔡邕的次女为妻。在孔融的眼里,羊衜不能为妻子守满孝期,实在是不知礼之人。
  他不屑与羊衜往来。
  管家见主人还是要不理会的模样,赶紧说道:“羊郎中是与太尉的公子杨郎中同来。”
  孔融听说杨修一起来了,就只好按耐下不快,去前面见人。
  说起羊衜再娶之事,他也是很无奈。妻子生产后猝死,适逢父亲重病弥留之际,蔡邕来探望父亲,俩惺惺相惜的老友就定下了婚事。
  母亲早逝、父亲重病,妻子遗下嗷嗷待哺尚未满月的儿子,家里没有主妇操持,迎娶新人才是最合适的、解开困境的办法。
  然后羊衜就要面对前岳丈孔融翻脸、还要面对后岳丈蔡邕的、救他与水火为难的感激不尽的恩德。羊衜说不出口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父亲羊续为官过于清廉(就是那悬鱼的太守)。他自己旧衣残絮破车不说,偏乐善好施,俸禄救济贫者,妻儿却要靠族里养活。若无蔡氏支撑,他自己的日子也要过不下去了。
  可这些哪里是前岳丈孔融能理解的呢。
  羊衜是听说杨修要陪着孔融一起去宣旨,才鼓足了勇气来见前岳丈。因为前妻临终请他照顾耿直到狷介的父亲。他怕孔融去了吴侯那里信口开河,未必有命回来的。这一路他与杨修拜托了几次了。
  杨修从得知父亲提议他陪孔融去见吴侯,他就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如今再加上羊衜的恳求,也不过是两事并一事而已。
  “明途,你我相交多年,我应了你就会小心侍奉孔大夫的。昔年他还曾救过我父亲之命,那也是救了我一家人呢。你真不用再来孔府的。”
  这事说的是袁术称帝,曹操暗中以杨彪与袁术有亲,想把杨彪从太尉的位置上搬倒。
  羊衜摇头,“德祖,我知你为人,最是言而有信之辈。但孔氏临去仍不放心大夫,曾拜托我照顾他,莫任由其耿直任性行事。他去吴侯军中,我若不来提醒大夫谨慎说话,我于心不安。”
  孔融不准羊衜再称其为岳父。杨修也知道他们翁婿俩之间这些旧事。说实在的,杨修是很钦佩孔融的文采,但是对他不能理好家事,则是嗤之以鼻的。
  什么人哪,老婆孩子都对给了袁谭,自己一个人跑了!
  果不出羊衜所料,即便是杨修相陪,前岳丈也没给他好脸。
  杨修陪着他把该说的话说完,就一起告辞离开。
  “明途,你心意到了就好。切莫在意孔大夫的话。”杨修劝闷闷不乐的友人。
  羊衜苦笑,“德祖,今儿亏你在场,不然大夫未必肯见我。我这些年被如此对待已经习惯了。唉,也是从发儿大起来之后,大夫才不再咒骂我与蔡氏的。”
  杨修知道这里面还有羊衜次子一命。那是孔氏所留的羊发、与蔡氏所出的第一子羊承,两个孩子同时生病,蔡氏知道不能两全,就专心照顾羊发,最后羊发痊愈,羊承夭折了。
  也就是从那以后,孔融肯让羊衜进门带羊发上门。
  杨修心里叹息,谁家都有不如意的事儿啊,也就是泛泛的安慰话,开解别人罢了,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的。
  而自己家里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却是心知肚明说不出口。父亲的意思倾向于天子的主张,用大将军的名头、君臣之义框住吴侯。可是自己的看法又与父亲不同。
  孙破虏锐意进取,越境平乱,以长沙太守之职就敢在路过荆州的时候,前杀荆州刺史王睿,后斩南阳太守张咨,败与徐荣、李蒙后,将士被虐杀仍然不见其有任何胆怯,可见其心中是没有多少官位尊卑的顾忌。
  而其子孙策更是能屈能伸的人物。袁术悔婚他都能做若无其事,十年的功夫得到天下的八成了,岂会安于大将军之位?而派孔融为天使去军中,说不得会激得孙策立即进兵洛阳呢。
  可是天子执意如此,父亲既劝不转天子、也没法换职位更高的“合适”之人去颁旨,杨修很忧愁。


第739章 武烈皇后85
  待得朝廷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孔融与杨修带着百名军卒先去最近的颍川郡。孙策带领大军在外; 他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也没找到孙策的确定位置。
  颍川现任太守是孙辅,是孙坚长兄孙羌的次子、孙贲之弟; 年龄比孙策大了近十岁。他尚在襁褓中父母就双亡,由长兄孙贲抚养长大。孙贲十几年前就开始跟着孙坚; 孙辅则在孙策起兵后,就离开长兄追随孙策这个堂弟了。
  也算是孔融和杨修找对了询问的对象; 要是他们去南阳郡询问; 南阳郡太守未必会知道孙策的去向。
  孙辅笑嘻嘻地请孔融和杨修饮酒,待知道他们想找堂弟吴侯颁诏、拜堂弟为大将军之后。他面上是一团高兴,心里却不屑地撇嘴。
  还拜大将军呢,远一点儿的何进是大将军; 近一点儿的袁绍也是大将军。可见汉室的大将军难得什么好。
  “孔大夫; 杨郎中,吴侯前些日子已经回去寿春了,你们可以径去寿春。”
  孔融与杨修交换一下视线; 回寿春了?太好了。
  这是说吴侯暂时没有图谋汉室的打算了?!
  孔融很高兴,在孙辅的劝说下饮了不少酒; 醉醺醺地被扶下去休息了。杨修待孔融被扶出门; 回头睁开双眼一扫不胜酒力的迷糊样,又走回到孙辅的面前。
  “孙太守,吴侯确实是回了寿春?”
  “是啊。这事儿我诳你有什么用呢?再说天子拜我堂弟为大将军是给他升官呢,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呵。”
  孙辅与杨修打哈哈。
  杨修见孙辅明着笑哈哈实则拒人千里之外,只好先认怂。
  “若是吴侯有什么打算; 就别接这大将军了。你若是信我所言就立即传信与吴侯。”
  孙辅盯着杨修不错眼珠地看,半晌才笑出声来。
  “杨郎中,都传你聪慧无比,那你来说说吴侯会有什么别的打算?”
  杨修坐回自己的原位,对上孙辅锐利的双眼,丝毫不见胆怯。
  “岂用修多言,天下十州尽服从吴侯号令,这是吴侯率军打出来的,不是董卓那般巧取豪夺的。相比之下,袁绍的大将军就是挹斗扬箕、忝窃虚名了。”
  “那又如何呢?”孙辅玩味地盯着杨修。
  “孙太守是吴侯堂兄,自然可以随着吴侯水涨船高,而修现在是太尉之子,以后就未必能够再列朝堂了。”
  杨修应允父亲陪孔融出来,也是想为自家找出路了。祖父、父亲都是太尉,父亲襄助天子多年,囿于立场、千秋名声他也不会劝天子禅位。而吴侯没有直接进兵洛阳,应该是给朝臣机会,看谁能够挑起劝天子禅位。
  孙辅正色,“杨郎中为何会这么说?”
  “孙太守可称我的字德祖。”
  孙辅很配合地告知杨修自己的字,俩人瞬间拉近了一点儿。
  “国仪,建中六年已经过半了,不知道吴侯是不是有意明年改元?”
  杨修在孙辅绷不住漏出的小小破绽里,知道自己没有猜测。然后才继续说道:“若是吴侯有意,修愿为马前卒。”
  孙辅向杨修倾斜身子问:“你乃弘农杨氏出身,世代沐浴汉室恩泽,你这是,这是……”
  杨修不在意地弹弹衣袖。
  “国仪只记得我出身弘农杨氏,可知我这一支始祖硕公在秦始皇帝的时候就拒不奉诏。不过是记挂苍生百姓,不愿助纣为孽罢了。
  你说我弘农杨氏时代沐浴汉室恩泽,你可知道弘农杨氏喜公斩杀项羽而封赤泉侯?那西楚霸王人品高贵,但□□已经成势。”
  杨修往前探身,似乎在孙辅耳边低语了。
  “今吴侯已经成势,天下可望得几百年的太平,我弘农杨氏自然要助力吴侯,保天下百姓了。”
  杨修把话说完,坐直身子道:“这天下从窦氏弄权、扶幼童汉和帝刘肇登基起,汉室这百多年,多数时候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当权,也不能说还是刘家江山了,更别提进最近几十年宦官外戚之祸了。”
  孙辅起身对杨修施礼,“德祖,我会将你的话传去寿春的。我先谢谢你。”
  杨修起身回礼,“国仪肯信我,修感激涕零,愿来日能同殿朝觐。”
  孔融与杨修尚未到寿春,孙辅送就把杨修的意见送到了孙策那里。孙策拿着杨修的信,看过以后对张纮、司马徽说道:“你们看看这杨修杨德祖评汉室之见,与我阿娘所言甚是接近呢。”
  孙策把留在在并州、兖州的大军交给张昭,留周瑜率领徐州和青州军队,有吴景相助周瑜,孙策是很放心的。他则与司马徽刚刚回到寿春,要为下一步做准备了。
  孙辅的信在几人手里传看以后,司马徽笑着说:“吴侯得天独厚,简直是缺什么就来什么啊。”
  张纮也笑着说:“若弘农杨氏肯出头劝汉室天子禅位,总是一件美事。”
  秦松对孙策说:“主公,汉室这个大将军,你还是不要接了。依我看就以汉室天子没有抚恤为讨伐曹贼而死的袁公,推拒大将军职位为最好。”
  陈端则言:“来来回回的太麻烦,直接扣了孔北海,让杨郎中回洛阳去办事最妙。”
  孙策想想拍手,“子正说的不错,咱们再好好参详一番,看怎么最合意就怎么来。”
  几人说说笑笑把大事方向定了,就等孔融到寿春了。
  孙策饭后把杨修的意见说给吴国太知道,还笑着道:“阿娘,居然有与你一样想法的人。”
  吴国太失笑,“那些读书的士子被忠君思维固住了脑筋,只知道忠君而不知道这君啊,是天下人一起供奉的。不能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汉室天子,可能会在皇位上再苟延残喘几十年,也不会更久了。不是你也会有其他人来夺走刘家的天下。
  孙策咀嚼母亲的话,“阿娘,这个为天下人谋福祉?”
  “ 就是你目前在东吴这样的做法啊。能让百姓衣食富足,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各级官员不敢明目张胆向百姓伸手足矣。”
  孙策挥退所有人,“阿娘,你说我要不要给仲谋几人封地?”
  吴国太摇头。
  “你若是给了仲谋他们封邑,那么跟随你起兵的那些功臣,不仅仅是你舅舅和你的堂兄弟们等人要给封地,就是朱治、吕范、公瑾等也必须要依着功劳的大小分封实地。
  父子相承一代代下去,他们在封地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封地里的军政等就会被他们干扰了。
  为王朝和子孙的长远计,封号可以世袭,世代传承下去的那部分世袭俸禄,明年再细细考究。
  至于官职与俸禄相连,就像目前这样,恩荫可以有、推荐也可以有,你看仲谋、叔弼都与其他人一样努力,子布、子纲的儿孙也都用功,他们要是能够想明白,目前这样的制度,才是能让他们子孙世代上进的。
  但是必要保证打开的考试大门,对天下人公平地敞开,才会使士族行事有忌惮、寒族看到希望上进,才会使天下安稳,不再出什么赤眉、黄巾的。”
  孙策点头。
  “阿娘说的是。说起仲谋和叔弼上进,孔明与伯达没少辛苦。”
  吴国太失笑,“孔明与伯达都是世家子,俩人都有照顾幼弟的经验。也就是孔明还有仲谋师兄的这一层身份在,不然还很难压住他呢。你有空不妨去信给孔明和伯达,表明你对他俩的谢意和支持。”
  “好。阿娘,是不是该召仲谋回来了?他已经够两年之期,也该回来看看侄儿了。”
  “你安排将士轮休的时候一并。开始你没给过他特殊,以后就也不要给。有仲谋矗立在那里,也没有别的人敢想写有的没的。”
  “阿娘,你舍得?”
  “唉,伯符啊,为他们长远计划,我现在舍不得,以后他们习惯特殊了,万一什么时候不能凌驾在律法之上特殊了,你说我是舍得你为难呢,还是到时候不得不舍他们?”
  这时候的世族已经是凌驾在律法之上了,若是皇族从孙权开始就没有“特殊”,想必以后世族子弟不给他们特权也不什么难事了。
  隔了几日,孔融与杨修到了寿春。张纮以长史的身份去见孔融,杨修则被引去见孙策、吴国太、司马徽等人。
  张纮与孔融同龄,也算是旧识了。
  孔融见了张纮便道:“子纲,吴侯可在?天子令我持节拜吴侯为大将军呢。”
  张纮则客气道:“少府,也不知你要来啊。吴侯回到寿春只停留几日便去荆州了。我这就派人去荆州送信。”
  孔融见孙策不在寿春也没有办法,只好一边等孙策回来,一边由张纮陪着先游览了寿春,而后就与司马徽等名士畅谈。小半个月后方想起杨修不见了,孙策始终没有回来的音信。
  杨修早已经回到了洛阳,正在御书房与天子刘协哭诉呢。
  “臣与孔大夫到了寿春便被分别,被吴侯的谋士秦松、陈瑞等人指点,说陛下要是不赶紧在九月里禅位……然后臣便被几位军卒挟持送回了洛阳。”


第740章 武烈皇后86
  汉天子刘协听杨修讲完吴侯谋士要他禅位; 没当场晕过去也亏了他这十几年久经磨难的锻炼了。
  杨彪见天子的脸色不好,赶紧上前安慰。
  “陛下; 你先莫急; 咱们总能想到办法的。”
  杨修垂头不去看天子和他自己的亲爹; 在心里抱怨亲爹不识时务。看吴侯现在的这般阵势,哪里是昔日董卓等人只占据了洛阳和长安能比拟的。分明在实质上把汉室江山已经夺走了。如今不过是要个禅让的面子了。不然刀兵相见,汉室仅靠着司州; 能有什么作为。少不得洛阳百姓又得倒霉一次。
  至于弘农杨氏; 呵呵,看看颍川司马氏所为; 再看看在益州做刺史的荀彧,孙策身边还有那么多的世家; 自己要是不抓住机会; 杨家很可能一蹶不振; 三五代之后就没什么人记得弘农杨氏了。就像当初比杨家显赫不知道多少的那些东周、先秦、西汉的异姓诸侯王,现在可还有后人在朝堂做三公九卿么?
  汉天子刘协抖着声音问杨彪,“太尉; 是不是朕派孔融去拜吴侯为大将军……”
  他说不下去了。原就是再赌吴侯爱惜名声的的,现在看来是弄巧成拙了。为什么自己计划得好好的; 孔融到了寿春反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呢?
  杨彪叹气,“陛下,禅位这事儿先放放,还没有到九月呢。或许进了九月,会有什么转机也说不定呢。”
  刘协小小年纪就经历了数次危难; 其抗打击能力绝对属于大汉天子里的前几位。缓过最初的打击后,刘协没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一个月可能发生的虚无缥缈上,向太尉杨彪说:“好,就听太尉的,咱们都先歇歇,明日再商议此事。”
  杨彪带着儿子告辞回宫。
  刘协等杨家父子离开了,让人把伏完和董承请来。在说了寿春让杨修带回来的禅位要求后,刘协抹了一下微湿的眼角。
  “事到如今,禅让很可能成为不可避免之事了。往后能如何,朕也不敢说。”
  伏完就道:“臣去问问杨郎中,吴侯可有说以后如何安排帝室。”
  天子点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